非洲投资经验谈(贺建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49:00

众所周知,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性很强,而且双方都有扩大合作的强烈愿望。非洲国家为了争取和平与发展的局面,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所颁布的招商引资政策较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更为优惠。特别是非洲国家十分看重和希望借鉴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获得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因而真诚的欢迎中国企业前往投资、经营,开展互利合作,谋求共同发展。非洲国家为了吸引外来资金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先后设立了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配套政策相当优惠。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国家的优惠政策,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将国内富裕产业与设备,有选择、有重点地移植到这些国家的开发区或工业区,这样既利于企业节省外汇,带动国产设备出口,又有利于企业承包劳务规范化、持续性发展。鉴于以上思路,我们在2001年进入非洲后,在非洲东南部根据——莫桑比克注册了以进口业务为主的奇正莫桑比克公司和以房地产业务为主奇正建筑公司(具有承包资质),主要是经营中国建筑装修材料、承包工程和房地产开发等也务,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5年来,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 从企业层面分析:
1 .非洲现实一定要正确认识
在开展对非经贸工作中,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加强对非洲的了解,扭转偏见。国内一些企业由于对非洲现实了解不够,对同非洲开展经贸合作兴趣不大,热情不高,坐失良机,在他们看来,很多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条件艰苦,工作难度较大。我们要以新的眼光看待非洲市场。实际上非洲存在很多商业机会,到非洲开展经贸合作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进行中非经贸合作要以战略的眼光,充分认识非洲市场的巨大潜力,深入开展市场调研,根据我们企业自身的优势和能力,选好项目、选准项目,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既要积极,又要稳妥,防止急功近利,防范经营风险。非洲虽然条件艰苦,投资环境较差,但只有这样的新兴市场才是我们的企业更好地施展才干的用武之地。我们有成熟的技术和和管理经验,我国扩大对非投资规模,提高对非投资水平,具有良好的预期收益和市场前景。非洲是我国大力开拓的国外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重要场所,我们在非洲开展加工贸易、投资办厂是大有可为的。
2 .经营项目一定要慎重论证
国内企业进入非洲市场,需要认真进行科学论证,精心操作,不可盲目性投资。目前大多数非洲国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之中,经济政策、投资政策、市场法则等有待完善,中国企业投资非洲会遇到种种困难,甚至遭遇风险。而且非洲国家多达53个,各国国情千差万别,市场机会和发展前景也不尽相同。对非洲具体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和人文环境等基本情况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是中国企业到非
洲开拓资源与市场面临的另一大问题。因此,到非洲开拓市场,既要有灵活的经营头脑,又要有防范风险的意识。不要轻信表面现象,非洲市场与国内市场差异极大,居民总体消费水平低,许多商品都是有价无市,为什么很多国内代表团在考察非洲市场时,认为市场很看好,但是一进入实际操作,大多数都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不得不推出,原因就在此。国内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优势,认真分析相关非洲国家的资源与市场、发展规划及重点领域、政策法规、税收等方面情况,选好合作领域和具体项目,做好可行性研究,拟定积极稳妥的发展战略;到相关国家进行市场调查,熟悉环境,精通所在国有关法律、法规化经济体系、经济政策、市场情况、交通服务设施甚至风俗礼仪等;然后在决定自己投资意向、规模和方向。研究自己有效的经营项目,最好的方法是到非洲国家实地考察,选个国家蹲点1-2个月,切实了解一下在这个国家到底什么产品自己做起来有优势,通过道听途说了解某种产品在非洲某国的市场往往是靠不住的。
3.经营策略一定要认真研究
在通常情况下,除非贸易壁垒难以逾越,中国企业都希望从贸易着手开拓非洲市场,以减少进入风险,同时快速盈利。物美价廉的产品大量流入,一方面满足了非洲市场对优质低价产品的需求,使非洲人能以更少的钱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同时也可能对非洲国家本国的工业产生冲击。为了避免这种冲击,非洲国家一方面采取投资鼓励政策,促进投资,希望中国企业去他们国家直接投资,以便为规模带来他们迫切需要的技术设备和管理,帮助他们实现工业化,同时解决各国政府均为之头痛的失业问题。因为非洲工业化的梦想由来已久,许多非洲国家总是期望改变单一经济结构的命运,不原意成为世界廉价原料的供应地。非洲各国政府多多少少都曾经尝试过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即通过发展本国工业,生产有关产品,以减少该产品的进口。另一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限制商品进口。目前一些非洲国家,中国人在其驻华使馆办理签证手续都不是很容易,而且已经去了那些国家的中国人,也在签证延期和办理工作证、居留证、公 司注册等方面面临很大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采取了防范措施,控制外国人的进入,尤其是外国贸易经商人的进入。事实上,非洲许多国家没有工业和加工业,更没有重工业。工业品、日用品都靠进口。如果把中国重工业和工业的半成品,零配件、散件,原料出口到非洲进行加工、组装生产,是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市场得有效策略。非洲不是没有生意做,关键看你能不能选好国家,选好产品。是选择投资还是贸易,能够准确的判断自己适合进入的方式。非洲国家普遍沿用西方国家的质量体制,产品质量要求严格,如果某些中国企业认为在非洲可以放松质量要求,其结果只会损害中国产品信誉,造成非洲国家宁愿出高价从欧洲进口同类产品,也不愿购买中国商品。更不要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败坏中国人和中国商品形象。因此,中国企业在非洲经营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信誉和质量取胜”的策略,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树立自身良好形象。
4.合作伙伴一定要慎重挑选
一些中国商人认为,非洲人非常傻,特别苯,做生意容易蒙骗他们。其实,非洲商人十分精明,他们非常懂得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些商人甚至还认真研究中国的孙子兵法,针对中国商人设计的圈套和陷阱是非常高明的,所以在实际上,很多商人在非洲上当。例如,在莫桑比克的第二大城市贝拉,一位中国商人经过朋友介绍,想买下一家餐馆,他整整的在这家餐馆呆了一个星期,生意火爆的很,他迫不及待的买了下来,但是他付完款后,却是门可罗雀;为什么,这是老板设的一个圈套,在那一个星期,他免费要他当地的朋友来吃,当然火爆。国内企业开拓非洲市场,一定要通过正当渠道,获取合作者的确切身份,必要时是要向中国驻当地使领馆汇报,也可以请求当地中资机构帮助,还可以与所在国家政府机构联系。要广交朋友,在非洲要广交朋友,处在人生地疏环境,多交一些朋友,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了解当地情况,获得市场信息。而且在签合同和文件要慎重,双方签署的合同务必严禁,要有通过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意识,不可草率行事。不要在谈判中随意作承诺,然后不落实,轻则给对方留下不好印象,重则使自己面临更大麻烦。一般情况下,不要指望当地会合作伙伴能够以现金投资,他们的投资大多数是土地和关系。
5.劳资关系一定要谨慎处理
市场开放度较高的大多数非洲国家,都有严格的劳工权益保障机制。例如世界上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之一莫桑比克的劳工法规定,企业雇用当地籍员工超过50人时,员工有权成立工会。法律保护工会组织罢工的权利,并将这个“权利”“视为”一般性权利(参与劳动的基本权)。在这个国家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少中资企业由于没有处理好劳资关系酿成罢工、示威甚至流血冲突,最后弄的两败俱伤。一些中国企业进入非洲之初由于对调当地劳工法律了解得不够,以至于对企业雇员要求组织工会的行为多持消极态度,致使工人罢工、企业停产事端不断,很多中国的企业家谈到在非洲的投资经历就有一番“伤脑筋”的感觉。有人会问,这些国家的政府在其中充当什么样的脚色?说起来,这些国家的政府在劳资双方中的脚色十分微妙。对于一些新兴弱小的市场国家,政府非常欢迎来自海外的投资,不过,一旦发生劳资纠纷或其他变故时,如果你要求当地政府和警察出面处理时,他们还会狠狠地敲你一笔“红包”。一方面,这些国家的劳工法律制度从根本上保护劳动者这一相对弱势群体的一面;另一方面,在大多数国家里,当地政府要看劳工组织的眼色,并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这些劳工组织。最简单的原因莫过于劳工组织本身票选作用,要不就选择下台。因此,把目光转向非洲投资的企业家们学会怎样通过问企业中的工会组织打交道事关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按照国际惯例和当地法律框架订立好劳资双方认可的游戏规则,保持劳资双方良好的互动关系十分必要。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投资前请一位当地的劳工法专家做顾问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6. 汇率风险一定要灵活应对
中国企业在非洲面临的汇率风险主要有两种,一是在进出口贸易中,结算货币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二是在国际市场融资中,在借款期间汇率变化的风险。中国在非洲的企业多数由于经济实力较弱,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不强,所以在汇率市场波动中受到的危害更大。真正让国内企业头痛的是,他们不适应非洲各国汇率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和汇率变化的频率。由于汇率不确定,各种价格随之变得不确定,这直接影响到利润的不确定,企业将难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投资。面对外汇风险的提高,企业既需要考虑采取财务行的对策,也需要考虑非财务性的对策。财务性的对策包括:(1)提前或推迟结算。(2)利用金融工具回避金融风险。(3)企业可以通过银行提供的外汇结构性存款业务来实现大额资金的保值增值,(4)可以采取非财务性的对策,国内企业可以在非洲建立原材料工业基地、直接接近目标市场建立生产基地、购买国外的品牌和研发力量、或者通过投资进行对冲等。
二、 从政府层面来分析:
1. 资金短缺束缚了中非经济合作的发展。非洲国家多属贫穷落后,经济发展缺乏内驱力,对外援依赖严重;它们在经援方面对中国的期望值远远大于中国的承受力,这个问题无疑对中非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构成负面影响。中国必须处理好经济援助与互利合作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处于一个相对的平衡点,以免“节外生枝”。
2. 中国开拓非洲资源和市场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随着非洲经济的复苏及全球化的发展,拥有丰富资源和巨大市场潜力的非洲大陆又重新受到西方大国的重视,市场竟争日趋激烈。中国的竞争对手或在非洲具有传统影响、语言优势;或拥有资金、技术优势;或占据区位、经验优势;而中国在上述方面则相形见拙。
3. 中非经济合作原有的政治基础出现松动。非洲国家的政治体制变革后,领导人更迭频繁,致使中国与一些国家传统友谊受到削弱。加之,为了摆脱贫困化和“边缘化”的危境,非洲各国纷纷将经济利益前置,以谋求外援为基本出发点,强调“外交为发展服务”;外交重点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倚重西方大国,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对中非经济合作原有的政治基础构成了影响。
4. 台湾问题对中国发展同非洲国家的经济关系构成障碍。随着“非殖民化”的终结,非洲国家对中国政治上的需求相对减少,双方关系中的经济筹码抬升,实用主义色彩越来越重。其结果,一方面为台湾当局的“金钱外交”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有些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向中国打“台湾牌”,试图左右逢源,两头捞取好处。
5. 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于非洲市场和资源的开发。“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不是政府。目前中国政府为企业“走出去”到发展开拓资源与市场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突出边线在:行政效率低下、服务意识淡薄、监管和协调乏力、信息和政策滞后、审批制度繁琐、保障机制不健全,凡此种种都严重地制约了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发展和作为。
6. 如何使对非经济政策的制定更趋科学、民主化?如何处理中国对非经济方针的连续性与具体政策灵活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兼顾中国对菲经济政策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及政协利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能力?如何确保政策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如何整顿开拓非洲市场经营秩序问题?如何帮助企业规避在非洲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等等。
总而言之,到非洲开拓市场,也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非洲是个极具潜力的市场,但现实的商品市场相对狭小,而且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市场竞争激烈。针对上述特点,在开拓非洲市场中应注意: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避免急功近利。应在重质量、守信誉的基础上稳扎稳打,努力扩大我市场份额。目前大多数非洲国家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之中,我企业在投资非洲,开展对非经贸合作,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会担当一定的风险。因此,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务必要熟悉情况,了解政策,科学论证,避免风险;还要了解有关投资的法律制度,鼓励外商投资;有的国家通过中非双方政府的共同努力,相互给予优惠待遇, 鼓励、保护和保障双方投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里相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