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中医药防治概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03:15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3 更新时间:2008年05月04日【字体:大中小】
内容导读:失眠(insomnia)是身心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失眠,有许多心理、社会和行为因素,会导致失眠的慢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的发生有上升的趋势。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生活习惯,以及工作环境等因素
失眠(insomnia)是身心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失眠,有许多心理、社会和行为因素,会导致失眠的慢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的发生有上升的趋势。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生活习惯,以及工作环境等因素,都与失眠有关密切的关系。严重的失眠还可诱发一些身心疾病,如出现心动过速、血压或血糖升高、消化性溃疡、抑郁或焦虑、性欲减退等,甚至可引起自杀行为。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可引起药物依赖,引起医源性疾病,中医药因擅长对人体身心疾患进行整体调治,且无药物依赖而独具特色。现就中医药防治失眠的近况作一简述。
1睡眠的生理
睡眠时间占去人生的1/4~1/3。生理情况下,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半夜子时营气与卫气会合于手太阴肺经,如此循环往复,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从而产生人体有规律的正常睡眠周期。
2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失眠,《黄帝内经》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始称“不寐”。若气血营阴亏虚或痰热瘀血等实邪侵扰,引起机体阴阳失调,营卫之气不能按照正常的路线循行,失去其时间上的规律,人体也便相应地丧失了原来寤寐交替的节律性而出现睡眠的障碍。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云:“不寐之故。并非一种,总由阳不交阴所致”。《灵枢·口问篇》日“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邪客》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营业卫生会篇》日:“壮者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3失眠的辩证分型
失眠症的病因很多,或年老体衰、久病大病、忧悉思虑导致气血亏虚,或阴虚之体虚火上炎,或气滞、血瘀、痰热等邪气扰神,或痰湿、食滞内扰导致胃气不和,凡此种种,均可引起失眠。虽然病因众多,但归纳起来不过两种:正虚和邪实。《内经》认为失眠主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阴阳失调,营卫循环异常所致。李海聪等研究发现n,临床上睡眠障碍的患者主要以气血亏虚、肾阴不足、气滞血瘀三种类型等为主,在这三种的中医分型中,又以气滞血瘀型最为常见。
3.1阴阳失调人的正常睡眠是人体阴阳协调的结果,正如《灵枢·口问篇》所言“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可见阴阳平衡对于人体正常睡眠十分重要。
3.2气血不足失眠的病因很多,但主要病机是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足,肝肾阴虚,以致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医效秘传·不得眠》则将失眠病机分析为“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卧,若阴虚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得眠也。”
3.3脏腑失调(1)心肾不交:失眠,历代医家多责之于心肾不交。但《灵枢·邪客第七十一》说:“卫气??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跃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其中“厥气”即邪气,包括瘀血、痰热、心火、肝火、食积等致病因素。故失眠之因有虚的实0。(2)心肝脾胃功能失调:失眠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而且可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很多原因都可以造成失眠,既可由精神因素诱发,亦可因人体宿疾引起,其中心神失调起主导作用心神失调多源于负性情绪,如焦虑、愤怒、抑郁等,持久过度的情绪反应是导致失眠的重要环节。人体的心神活动是以五脏的精气为物质基础,情志所伤可以影响五脏,使人不寐,其中尤以过怒、过喜、过思、过悲更为常见。这些情志活动往往耗损五脏的精气,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及气机不畅,脏腑定位除心以外,与肝、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0。少劳多逸、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是当今社会许多失眠患者的共同特点,《素问·逆调论》有“胃不和则夜不安”的论述。
3.4痰热内阻刘彦迁等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认为失眠在临床上主要为痰热内阻所致,多侵犯少阳和阳明两经,为多火多痰之疾“。究其原因为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长期情绪紧张,精神压力加大,使一些人思虑气结,久则伤脾.脾虚不能化湿,湿痰内生,又因平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醇酒厚味,以致宿食停滞,酿成痰热,火炽痰郁,痰热阻遏心窍,扰动心神而致心神不安,神不安则不眠。正如《景岳全书·不寐》引徐动皋据说:“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虑者多矣。”
3.5气滞血瘀在高原地区失眠中,以瘀最为多见,所谓“顽疾多瘀血”。在高原地区,由于高原有致人体产生瘀血的环境,高原血瘀发生率普遍高于低海拔地区㈣。血瘀是高原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继发病因。高原气薄,高原天气中清气不足,致高原人群宗气不足,心肺之气虚弱,贯注心脉营血之气匮乏,无力推动营血在脉管中运行,这是产生高原血瘀的独特的主要的基本因素。另外高原严寒,寒凝血脉;高原燥邪,燥邪涩缩津血也是高原血瘀产生的重要因素。在高原,几乎所有的高原病在其病程中,都会有血瘀的产生。《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因此,高山性失眠发病明显高于平原地区,且因久病必虚而致虚实夹杂,缠绵难愈。
4失眠的治疗方法
4.1调和阴阳治失眠周宏军等0以加味酸枣仁汤治疗顽固性失眠。人体正常睡眠是人体阴阳协调的结果,正如《灵枢·口问篇言“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寐矣”,可见阴阳平衡对于人体正常睡眠十分重要。因此,失眠治疗的目的就是“和阴阳”,而加味酸枣仁汤正是以滋阴潜阳为主,以达到气血阴阳调和,安神定志的目的。方中酸枣仁、川芎酸收辛散并用,相反相成,顾全肝脏体阴用阳之性;茯苓、知母宁心滋’肾并施,还有水火既济之功;半夏化痰解郁,调和阴阳,夏枯草清肝泻火,得阳而长,而半夏乃得阴而生,一阴一阳配合周密;夜交藤、石菖蒲、五味子、白芍、枸杞子合用有养血滋阴,镇静安神之功;因“久病必瘀”、“百病皆痰”,加入陈皮、胆南星、郁金、丹参清热化痰、活血通经除烦。诸药合用。使阴阳和,失眠自愈。
4.2调肝理脾治失眠肝脾两脏是人体气血生化运行之枢机,与心神密切相关。肝脾不调可导致气血失和,心神失调从而成为导致失眠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日常调摄应注重调畅肝脾。中医选择治疗失眠的理法方药,应从调理肝脾人手在临床上恰当地应用这一治法,常可收到满意的疗效0。
4.3疏肝和胃法治疗失眠根据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失眠病因的认识,认为疏肝和胃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赵学军等以疏肝和胃颗粒为载体,初步研究了疏肝和胃法对失眠的临床疗效。结果提示,疏肝和胃颗粒(香附、佛手、茯苓、厚朴麦芽、甘草、旋覆花、黄芩等)对63例5种不同证候类型(心脾两虚,肝郁血虚,心虚胆怯,痰热内扰,胃气不和)的失眠患者进行治疗,结果临床控制7例,显效18例,有效25例,无效13例。均有确切、相当的临床疗效@
4.4安神镇肝治疗失眠彭彰荣等用安神镇肝汤(酸枣仁、柏子仁、丹参、珍珠母、茯苓、远志、磁石、甘草、香附)治疗失眠42例,结果痊愈28例,显效1O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7.62。本组患者的病机与《金匮要略》的“虚劳”相似,故制方师其意,力求阴、阳、气血均调,痰、瘀、郁、热并理意在“扶正以胜邪,去邪以宁正”。
4.5活血化瘀治失眠詹国勇等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王清任所说的:“夜不能眠.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文中桃红四物汤具养血活血,祛瘀生新之功;四逆散行气和血;桔梗、牛膝一升一降,使药力上行下达能走气血,交通阴阳;琥珀、夜交藤既能活血通络又能养心安神。全方治血而不伤血,调气而不耗气,使瘀血去而气机调阳能人阴而得安寐0。
4.6半夏、夏枯草合用治疗失眠半夏、夏枯草合用治疗失眠在于这一对药的配伍能够顺应天时,调整阴阳,使循行有序,切中了失眠的病机。《医学秘旨》日:“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生是阴阳配合之妙也”。夏枯草“四月采收,五月枯”,《本草纲目》记载夏枯草为“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是枯”。而半夏生长在夏至以后,“五月半夏生”,此时正是阴阳二气盛衰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阴气渐渐在地下开始萌动,故古人谓夏至一阴生半夏、夏枯草配伍正顺应了天地间阴阳盛衰的自然规律,也符合人体营卫循环的节律。夏枯草禀纯阳之气,能使浮散的卫气收于阳气,半夏得阴而生,又可把卫气从阳分引入阴分,二药配合,共同恢复营卫如环无端的正常循环,促使人体睡眠昼夜节律的重建0”。林文谋等用半夏、夏枯草治疗失眠113例,采用半夏、夏枯草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期间停用其它西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治愈78例,显效28例,好转2例。
4.7心理治疗失眠心理活动能影响躯体功能和健康已是不争的事实,研究表明,大脑活动过度紧张可影响到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强烈而持久的心理刺激,能使机体某些功能产生连续性偏高,导致神经递质、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异常,造成大脑或某种器官的功能障碍,出现失眠及躯体的症状。因此,心理因素与失眠密切相关。预防应采取整体的、多角度的、综合的措施,在进行生物学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治疗,使病人得到最佳的医疗和护理。心理治疗强调患者应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学会缓解心理应激的技巧,建立友善的人际关系,学会疏解负性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
4.8针刺治疗失眠取穴:申脉、照海、百会、印堂、安眠1。手法:申脉、照海行平补平泻,使针感向小腿传导;百会、印堂使用雀啄法,使关顶及前额部胀、木、发沉紧;安眠1穴行平补平泻,使针感向后颈部传导放散。针刺后使患者放松,静息留针2Omin。lOd为一疗程0。
总之,对于失眠的治疗,强调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配以安神镇静之品。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在失眠治疗中亦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因情志不舒或紧张而造成的不寐精神治疗更有其特殊的作用,应引起重视。临证之时应先辨识患者素体特征,通过分析病人的体质特征,疾病诱发及加重的原因,平日起居生活习惯,饮食嗜好,并且结合其心理状态性别年龄特征,进行评价分析,从而采用最佳治疗方案。“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通过调和肝脾之法,使气血和顺,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得以恢复正常,睡眠质量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