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药理学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34:37
引用 药理学
学习医药学 2008-10-23 10:09:39 阅读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引用
液色迷人 的药理学
第一章  绪 论
一、药理学的性质
药物是指能够影响生物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物质。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和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药理学的任务
1. 阐明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
2. 阐明药物作用机制,为寻找、发现新药提供依据
3. 阐明生命化学过程
第二章   药效学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
1.药物作用: 药物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
2.药理效应: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反应。例如:阿托品选择性的阻断腺体、眼、平滑肌等上的M受体产生相应的药物效应。药理效应包括
兴奋(Excitation):机体器官组织原有功能水平的提高,如心率加快,腺体分泌增加。
抑制(Inhibition):机体器官组织原有功能水平的降低,如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心肌收缩力减弱。
3.选择性:即药理效应的专一性,是指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与药物的化学结构的特异性有关,药物通过作用于特定的靶点(受体)而表现出选择性。是药物分类的依据,也是临床用药依据。
(二)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指药物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以便彻底治愈疾病。又称治本。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而不能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又称治标。在休克、惊厥等时,对症治疗比对因治疗更重要。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
1.副作用(Side reaction):治疗剂量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例如:阿托品在治疗为痉挛时,因抑制唾液腺分泌引起的口干和扩瞳引起的视物模糊。可以预知,但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Toxicity) :是指用药量过大或过久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的损害。一般比较严重,可以预知、应该避免。可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三致反应(致癌、致畸、致突变)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3.后遗效应(After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如苯巴比妥催眠后次晨头晕、困倦。
4.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重,也称反跳(Rebound reaction)。如长期服用可乐定停药次日血压即急剧升高。
5.变态反应(Allergy):指机体接受药物后发生的免疫病理反应,又称为过敏反应。很小剂量即可引起。
6.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某些药物可以使少数病人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例如遗传性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服用磺胺后可致溶血。
思考题:
关于不良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可给患者带来不适
B.不符合用药目的
C.一般是可以预知的
D.停药后不能恢复
E.副作用是不良反应的一种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
(一)剂量  药物的用量
1.最小有效量(阈剂量)  出现药效所需的最小剂量。
2.治疗量  指药物的常用量,一般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
3.极量  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临床用药一般不应超过极量。
4.最小中毒量  超过极量,刚引起中毒的剂量。
5.半数致死量(LD50)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二)量效关系与量效反应曲线
药物的量效关系是指药物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的关系。
1.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度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可用数和量的分级表示,如尿量增减的毫升数、心率增减的次数等,称为量反应。
(1)效价强度  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的剂量,其值越小则效价强度越大,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常用产生50%最大效应的剂量即半数有效量(ED50)表示,ED50也可以指引起半数动物出现阳性反应的剂量。
(2)效能  药物产生最大药理效应的能力,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药物的最大效应与效价强度含义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药物的最大效应有较大实际意义。
2.质反应:有些药理效应表现出反应性质的变化,只能用阳性或阴性表示,也称全或无反应,称之为质反应。如死亡与存活,惊厥与不惊厥。
三.药物安全性评价
1.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LD50/ED50,表示药物安全性。其值越大,药物相对越安全,但并不完全可靠。因为药物的药效和毒性的量效曲线的首尾有重叠,即有效剂量和致死剂量之间有重叠。
2.安全范围 (Safety range):ED95和TD5之间的范围。
三、药物与受体(Interaction of Drug and Receptor)
(一)受体概念(Definition of Receptor)
任何能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
(二)受体的特性
1.饱和性 (Saturable): 与受体数量有限有关
2.专一性
3.可逆性 (Reversible):结合后可解离;可置换
4.高灵敏度
5.高亲和力 (Affinity ):1pmol-1nmol/L浓度配体即可引起效应
6.多样性
(三)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1.激动药: 这类药物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相应的效应。内在活性=1,为完全激动药;0<药物的内在活性<1为部分激动药。
2.拮抗药:拮抗药虽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故不能产生效应,同时由于占据了一定量的受体,因而可拮抗激动药的作用。内在活性=0%
(1)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竞争同一受体,可逆性结合降低其亲和力,而不改变内在活性;增加激动药剂量后量效曲线平行右移。
(2)非竞争性拮抗药:在拮抗药作用下,激动药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均降低,增加剂量也不能恢复到无拮抗药时的Emax。
思考题:
加入非竞争性拮抗药后,相应受体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将会  (C)
A.平行右移,最大效应不变
B.平行左移,最大效应不变
C.向右移动,最大效应降低
D.向左移动,最大效应降低
E.保持不变
第三章   药动学
一、药物的转运
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时都要通过各种细胞膜,都存在药物的转运过程。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有:被动转运、载体转运。
(一)被动转运  指药物依赖于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进行转运。特点是不消耗ATP,只能顺浓度梯度转运,无饱和现象。
1.简单扩散  又称为脂溶性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细胞膜。药物的解离度对简单扩散影响很大。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容易扩散;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
非解离型药物的多少,取决于药物的解离常数和体液的pH。
弱酸性药物pKa = pH + log[HA]/[A-]
弱碱性药物pKa = pH + log[BH+]/[B]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在碱性环境中易解离;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2.滤过  又称水溶扩散,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的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携带到低压侧的过程。如药物经肾小球的滤过。
(二)载体转运
1.主动转运  是药物借助于特殊的载体并消耗能量的跨膜运动,可以逆浓度差转运,有饱和性、竞争抑制性。如青霉素经肾小管的分泌性排泄。
2.易化扩散  是借助于细胞膜内特殊的载体的一种转运方式,不需要耗能,但不能逆浓度差,有饱和性、竞争抑制性。
引用沉睡的青春 的药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