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和我们想象的完全相反?——读《斑杂的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31:40
文/蒋劲松    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记得当年在大一刚开始做科学实验的时侯,有件事情让我感到非常别扭和沮丧。那就是,几乎每次做实验,得出的结果都和理论值相差太远。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原因是什么,除了我蹩脚的实验技巧之外,还有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各种干扰因素,这些因素的影响在我们所研究的理论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所以,现实世界很“倔强”,不听理论的“指挥”,而高明的实验科学家们就是善于通过实验手段来排除这些形形色色的干扰,人为地制造出一个简化的世界,从而使得理论在这种人工世界中与实验数据高度吻合。
这样一来,理论之所以与实验数据一致,就不再是我们先前所认为的理论反映了客观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性,毋宁说它是人为制造的实验室“微观世界”的一种模型。南希·卡特赖特教授,当代很有影响的女哲学家,据此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科学说明的哲学理论,代表作有《物理学定律如何说谎?》和《自然的能力及其测量》,而《斑杂的世界——科学边界的研究》一书,就是她1999年出版的发展和发挥上述著作思想的新作。
卡特赖特在本书中强调,我们无法用单一的理论来解释整个世界,也无法通过将各种理论建构成一个金字塔等级体系来将其统一,而只能把各种角度、各种尺度的科学规律拼合缝补在一起来说明世界。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世界图景,而只有各种视角的拼合,因此从理论的观点看,世界是斑杂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所有的理论都不是普遍正确的。物理学和经济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分别被公认为严谨科学的楷模。即是对于这两种理论,我们也只有从高度程式化的模型中才能严格地推出结果。在物理学中,我们使用具有很强演绎能力的抽象概念,可是必须将它限制在把抽象概念和世界相连接的具体模型的范围之内。而在经济学中正好相反,所用概念倒是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但只有将其置于特殊的模型中我们才能得到演绎的结果。
这是因为,现实世界比物理学和经济学理论所描述的要复杂得多。物理学的不同分支都是在划定的区域中进行研究的,限制在各种界限之内:如实验室的围墙、电池的罩壳、或是保温瓶等。其中的条件被精心设计安排,以保证符合受到很好验证的理论模型,使得理论模型能够被证明是可靠的。在此界限之外偶尔也有正好符合的非常幸运的案例,其中我们所研究的自然与我们的研究模型恰好非常相似。
和我们想象的完全相反,自然界中大多数发生的事件是偶然的,并不受制于任何定律。发生的一切更像是不同领域之间谈判的结果,而非有序系统的逻辑结果。这个斑杂的世界,很大部分是自然出现的,而有组织的行为则来自精心设计的工程。
作者承认,她对科学运作的说明,还远远不能表明许多人信仰的科学理论的“唯一系统”一定是一个巨大的科学谎言。因为,我们所拥有的最真的定律中的混乱性和局限性,在逻辑上并不排除未知的终极定律的简单性和普遍性。但她坚持,我们必须至少像休谟对待自然宗教那样对自然科学采取一种科学的态度。
圣经中宣称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又说上帝是全能的和善良的。这样一来,世上各种罪恶就变得神秘难解了。当然,神学对此有个难以否定的标准答案:问题不在上帝那里,而在于人类堕落后我们自身的原罪和弱点。对此,休谟通过虚拟的人物菲罗回答说,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被灌输了上帝全能而仁慈的观念,他可能并不会因世上存在的罪恶现象而背弃对上帝的信仰。但是,仅从他能够直接认知的自然现象本身,是无法得出上帝全能且仁慈的信仰的。同样的道理,仅仅从事物的现象中是无法来获得我们关于终极定律存在的根椐的,也就是说,唯一的终极理论体系确实存在,只能是一种无法得到证明的信仰而已,虽然它确实也无法被证伪。
作者认为,在每一种学科的内部,我们已经拥有了非常发达的具体的方法论,可以用来判断相关的知识论断是否正确及其如何使用。但在不同的学科知识之间如何拼合成一种适合我们生活需要的世界图景,我们并没有清晰的方法论,甚至连含糊的和一般性的方法论也缺乏。科学哲学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不是为我们可以随意控制条件的实验室生活建立方法论,而是为我们最终居住的杂乱世界中的生活建立方法论。
在科学中,我们无法用一种统一理论来综合各种科学知识,需要将各种角度、各种尺度的科学规律拼合缝补在一起。不仅如此,在与世界打交道时,只依靠科学知识同样也是不够的,因为科学是人类与世界打交道的各种方式中的一种,虽有其独到之处,也难免有局限。所以,科学知识与其他文化成就,如伦理、政治、宗教、艺术等等,同样也需要拼合缝补在一起。因此,兼容并包的多元方法论和价值观、真理观,无论是在科学内部,还是在整个文化领域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这种五彩斑斓的知识百衲衣虽然不符合某种单调刻板的审美趣味,但是我觉得它不仅更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而且也更具包容性,更有开放性,更富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