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 相亲不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59:52
贴这么多相亲信息,只是因为最近没想到自己也要成为这浩大队伍中的一员,也许说的有些严重,只是到了这个年纪的我,没想到还是要去相亲的。爸妈的催促,让我突然意识到,相亲这个词对我来说也尽是这么的近,我不排斥,只是有点无可奈何,,,,现代生活中,相亲无处不在了。不想一个人过下半辈子,也许我的想法有点偏激,结婚了难道就没可能一个人过下半辈子,相亲,认识多的一个朋友也不错,这也只是我唯一的想法!除了相亲,貌似我应该有其他很多能做的吧!剩女杨畅!
十大相亲新名词
万人相亲:指机构利用公园等大型场地,在特定的时间举行的同时在场相亲人数达到规模以上程度的相亲活动。在“爱情之都”杭州,较著名的有每月末周六举办一次的中年轻人为主的中国红娘日黄龙洞公益相亲大会和主打父母相亲牌的万松书院相亲会。
情感交际圈:常指的是一个人的私人感情方面可培育对象的交友圈子,是与日常的工作交际圈和应酬方面朋友圈相对而言的。一般人又很少想过或不愿意从这个圈子里去找寻另一半。情感交际圈的狭窄是当今社会找对象难、追捧相亲的一大因素。
新相亲主义:如今随着人们对相亲经历的体验越来越多,绝大多数人的相亲观也逐渐趋于成熟、理性。出现了一种名为“新相亲主义”的思想与潮流,他们将相亲的成败看得很淡,成与不成都没有心理压力,再见也亦是朋友。绝不会因为相亲失败便怀恨在心,也不会因此而中断继续相亲的想法,他们会认为最好的爱人总是在未来出现。从某种程度来讲,“新相亲主义”已经超越了传统相亲的“功利”,不用担心某天遇到没看中自己的相亲对象时的尴尬。
相亲三部曲:即“相亲轨迹图”。。第一步,“对上眼”:指对方第一印象符合自己的要求,如身高、外貌、长相、气质等,第一眼就有感觉;第二步,“坐下谈”:通过彼此的交谈了解一些具体的量化和数字化信息,如对方籍贯、工作、收入、车房、前途,并且了解对方对另一半的要求;第三步,“长相处”:通过长期的一定时间的相处,深入了解彼此的性格、爱好、兴趣、价值观、人生观等内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以上三步骤,我们中国红娘把它概括为“相亲三部曲”。
富二代征婚:指的是我国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们的单身子女,如今他们靠继承家产和自身努力,拥有丰厚财富,但因工作忙碌,生活圈子小,通过自己寻找另一半的几率越来越小,这就需要通过委托婚姻猎头、征婚相亲等方式寻找生活伴侣。
相亲专业户:指的是那种年纪不小了,仍然没有找到对象,相亲屡败屡战,但又每每有相亲活动几乎都不落下,长年累月下来就成为了大家都认识的相亲“专业户”。
性格配对:指的是除金钱、年龄等传统婚姻要求以外的一种心理测试,该测试引入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科学分析方法,研究男女双方的最佳性格匹配,以求双方结合达到最优。
婚姻猎头:指的是专业的婚姻中介机构或中介人,针对征婚者的特定要求,进行专门的服务,为征婚者寻找符合征婚要求的异性。
入赘富家女:入赘是指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女方家庭成员的婚姻形式。入赘富家女最早出现在浙江萧山,因当地比较富裕,但是往往只有一个孩子。如果是女孩子时,自己拥有丰厚实业的家长又不希望女孩子外嫁,希望通过“招婿入赘”的方式(俗称招“上门女婿”),既解决继承家业,又能让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养老的问题。这样在当地就形成的了入赘的婚姻习俗。
结婚焦虑症:广义的结婚焦虑症分为婚前焦虑症和婚后焦虑症,这里的结婚焦虑症是的是年纪不小了,但是还没找到对象,这样的结果就使得担心自己结不了婚,这种持续性担忧越来来越严重就会变焦虑症,即婚前焦虑症。这种症状往往是女性比较明显。
十大发展趋势篇
相亲是一种颇具东方传统特色的恋爱方式,素未谋面的男女在亲友的撮合之下进行初次“会晤”,以后双方能否继续交往,成败也许就在此一举了。然而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互联网对人们工作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今天,“相亲”这个词被赋予了更多的释义与方式。
1、相亲形式丰富化
相亲的形式与载体正由过去单调、枯糙的单一形式,向多样化、丰富化、细分化的趋势过渡转变,这是相亲在现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丰富多彩的相亲形式,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宽松的相亲氛围,帮助那些羞涩还放不开的单身男女甩掉拘谨和沉默,更好地展现自己、更积极主动对心仪的异性沟通交流,大胆地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从而大大有利于提高相亲配对的成功率。
2、相亲阶层差异化
从对相亲人群职业、收入、素质、涵养与所处社会地位综合调查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参加相亲的人群所处阶层呈现明显差异化趋势:其中既有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政府机关公务员、大学教师、私营业主甚至海归企业家这些高收入、高地位、高阶层的社会群体,也有普通上班族、打工族、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离退休与待业人员,甚至个别身残志坚的人。来自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人群的参与,使得相亲群体越来越有了广泛的行业覆盖面。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相亲这种看似传统的找对象方式开始逐步深入人心,开始拥有了涵盖高、中、低的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已渗透到当今社会各行业、各职业、各阶层。
而不同阶层的单身人群对相亲方式的需求侧重点又有很大不同,高收入的阶层往往倾向于信誉好、口碑好、实力强的婚介机构的年费几千的“VIP会员服务”、甚至上万“婚姻猎头”,不仅在沪某婚介机构甚至打出了“收费百万”的猎头服务,位于杭州的中国红娘服务中心也因其收费适中的“浙商猎头专项服务”,收到了广大浙商追捧。而收入相对较低的社会群体,则更多愿意选择通过参加公益性的相亲大会、免费的婚恋网站和参加各类收费不高的交友派对,去寻觅自己的另一半。
嫁入豪门或者是娶一个“少奋斗二十年”的妻子是人们的愿望,尤其在如今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今天,更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有媒体报道,中国某青年诗人公开提出,愿意被富婆包养。中国人已经变得非常现实,年轻人也不例外,曾经的浪漫情怀不再。
社会上很多人对富翁征婚怀有歧视的心态,我们想要纠正这样的心态,让他们以平常心来看待富翁征婚,甚至能够祝福他们。其实即使是普通人都希望找年轻貌美的对象,只不过他们没有这个经济实力,所以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但是富翁有经济基础,所以他们的选择机会更多一点。
3、相亲心态理性化
趋势描述:
相亲者很大范围内普遍存在以下四种不健康、不理性的心态:
(1)过于理想化的人,相亲前抱着过高的期望值,甚至希望能“一锤定音”者也不在少数;
(2)而在相亲过程中,也有相当部分人抱着“傍大款”、“找美女”的不良心态,甚至不劳而获、期望踏入豪门或愿意“入赘”到“富家女”的上门女婿的人也不乏人在;
(3)在经历短短几次挫折后,又往往对爱情、对婚姻、甚至对人生,产生不必要的消极态度;
(4)也出现了少数“屡败屡战”的“相亲达人”,他们平日工作和常人无异,可每逢周末若不和异性约会相亲,似乎就感觉少了点什么。在中国红娘(hongniang.com)本次访谈调查中了解到相亲次数最多的是一位艺术学院教师、38岁的硕士,他在六年不到的时间里,频繁相亲过的女孩子竟然已达600多人,估计只要就申请下就可以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对上述四种相亲心态,我们不予以提倡。事实上,如今随着人们对相亲经历的体验越来越多,绝大多数人的相亲观也逐渐趋于成熟、理性。这样的年轻人很多,他们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情感生活。出现了一种名为“新相亲主义”的思想与潮流,他们将相亲的成败看得很淡,成与不成都没有心理压力,再见也亦是朋友。“新相亲主义”绝不会因为相亲失败便怀恨在心,也不会因此而中断继续相亲的想法,他们会认为最好的爱人总是在未来出现。从某种程度来讲,“新相亲主义”已经超越了传统相亲的“功利”,不用担心某天遇到没看中自己的相亲对象时的尴尬。
让两个人走到一起的方式很多,相亲也是其中一种吧,一个认识别人的机会!相亲有一个与自己找最大的不同就是相亲双方已经是报有同样目的来进行的,而自己找先得确定朋友关系,然后是好朋友,接着是亲密朋友,再接着才是恋人,最后才确定是否结婚。这段过程很艰难,而且也很费脑筋。相亲嘛,大家坐下来就知道彼此是在报着处对象的基础上来进行进一步的了解。省了不少事情,不过也得需要很长时间的深入了解和摩擦才能渐渐进入状态或者是找到感觉。所以宁可试一次也比不试验好,大可不必听信有人说还是自己找比较好那一说。
在相亲的方式方法上也要避免“陷入误区”——不珍视对方、心态浮躁、三心二意。“物质味”过重,是一种倒退,自己一点期待和浪漫感都没有,只有被“卖”了的感觉,让人不舒服,应该量力而行,过得去就行了。择偶标准过高,择偶条件不切实际,我们也坚持不值得提倡。
4、相亲群体扩大化
当前,“70后”未婚一代仍是相亲大军主体,但随着“80后”群体的纷纷踏入社会以及观念的超前,相亲的低龄化许也不容小觑。
许多工作没多久的“80后”,二十出头的他们也来相亲80后的年轻人工作和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谈朋友, 开始仅仅是抱着好玩的心态、碍于父母的面子或者是在朋友的怂恿下卷入了相亲洪流。结果很多情况下不仅走出自己的“小圈”、交了不少朋友,更重要的扩宽自己的交际圈,自然而然地找寻自己的真爱。
目前社会上出现一群高学历、高收入、高身高(俗称“三高”)的城市精英群体,但在婚姻上却因种种原因得不到理想归宿,一不留心却成了大龄青年,即“剩男剩女”。随着这种现象让越来越多的白领对结婚产生一种焦虑症,他们逐渐意识到:与其坐等成为“剩男剩女”,还不如主动出击,趁年轻时有年龄优势而尽早解决婚姻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加入“相亲大军”。
社会学专家章友德教授认为,目前社会上出现一群高学历、高收入、高职务但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青年,即“剩男剩女”。这种现象让越来越多的白领对结婚产生一种焦虑症,他们认为与其坐等成为“剩男剩女”,还不如主动出击,趁年轻时有年龄优势而尽早解决婚姻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加入“相亲大军”。中国红娘婚恋研究中心认为:白领相亲低龄化趋势表明,“结婚焦虑症”正在广泛扩散。“以前参加相亲的一般是大龄青年,现在‘80后’白领也加入相亲队伍,说明白领结婚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另一方面,年轻人本人参与相亲的比例的大大回升,则表明相亲主体的‘归位’。”
5、参与机构多元化:
由早期的婚介公司与景点合办,逐渐转化呈现出为百花齐放的热闹景象。目前,已有包括政府部门(如:民政部门、团委、社区街道等)、社团协会(如:工会、妇联、高校研究生会、同乡会等)、各大婚介公司、网络红娘(如:婚恋交友网站、论坛BBS、单身QQ群等)、旅游景点(如:杭州的万松书院、黄龙洞圆缘民俗园、杭州乐园,宁波的梁祝公园,南京的白马公园等)、市民广场(上海的世纪公园、杭州的吴山广场),甚至连热心的新闻媒体(各地的党报、晚报、都市报、周报、行业报均有涉及)也积极参与进来,热闹非凡。由此,单身相亲者的选择也呈多元化的健康发展趋势。
6、相亲文化民俗化自2005年以来,各类相亲活动在全国铺天盖地地蔓延,上海、南京等地曾出现过万人集体相亲的火爆场面。这些活动有的在轰轰烈烈之后便消失了,也有个别的坚持了下来,并与当地民俗、风情、文化深度结合,甚至成为了所在城市的一种深入人心的民俗文化。这方面,在杭州黄龙洞圆缘民俗园景区举办的“中国红娘日”,至今已经举办二十七届了,风雨无阻,成为全国相亲民俗文化活动的一面“旗帜”。
7、相亲半径扩大化:
纵观近十年国人相亲对象发展史,不难发现相亲的地域半径变化历经了以下发展趋势:村—乡镇—县市—省——跨省乃至跨国。新兴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网络红娘与交友网站的蓬勃发展。这些网络红娘的诞生,比较好地解决了现实生活存在的“情感交际圈”狭窄的问题,充分发挥了网络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的社交半径无限扩大。
调查显示过去几年,国人多“熟人社交”,一时间白领的社交半径问题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事实上,很多走在潮头的白领早已不再仅“杀熟”,爱上陌生人,使他们的社交半径向外延伸,越来越多的诸如白领“爱上陌生人”的都市情景剧在一个接一个地上演。与亲人共享天伦,我向密友倾诉心事,和同事致力公司成长,却喜欢和陌生人谈恋爱……
陌生人带来全新的生活,也许那些正是你曾经极度好奇的状态。陌生也总比熟悉来得新鲜,因而富有魅力。看来,白领爱上陌生人的情景剧即将大规模上演。
现在是信息时代,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借助各类媒体与媒介的手段来征婚,这符合时代特征。中国红娘婚恋研究中心认为:借助媒介手段扩大择偶半径与现则余地,是很自然的事,是无可非议的。
如今白领们告别“杀熟”、通过“爱上陌生人”扩大交友半径的原因多种多样。生活在紧张生活节奏下的都市人,被纳入一个朝九晚五的定式之后,交往是局限的,很多人心中是孤独的。网络虚拟社区的出现,使这些背景相似的个体很容易滋生出友谊,生长出美好的关系。另外,在主题性的网站或俱乐部中可以交换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便利生活。而若是从虚拟世界走到现实中来,无疑又会增加了自己的社会资本……
“和陌生人说话”主要依赖于网络带来的便利,虽然在新经济条件下,会存在个别由于不慎交往造成对个人或家庭的影响,但这毕竟是支流。我们要看主流是,以前与农耕经济对应的以血缘、家族为社交圈的交往形式已经开始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渴望交往,在各种不熟悉的领域形成优势互补。与陌生人交往也是社会资本积累的需要,可以获取更多的生产要素。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资本积累越多越好、社交半径越广越好。
8、相亲效果明显化
调查发现:在相亲渠道多样显化、相亲形式的丰富化和相亲心态理性化、相亲半径扩大化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各类相亲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化,不再流于形式。
除此因素外,这还得益于互联网网络的发展与应用。通过中国红娘与中国婚协所著的《2008中国网民婚恋调查报告》显示:如今,现实社会中接近半成已婚人士目前的伴侣是“网络下载”而来,2/3的人接受网络相亲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终身伴侣,“网上下载个老公老婆”的观念得到普遍理解和接受。互联网时代下的我国网民的相亲观和相亲行为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次得益于各类相亲活动的兴起与蓬勃发展。比如在杭州,每到月末周六,等待爱情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从这个城市的四面八方、甚至长三角的各个城市涌来,不畏酷暑严寒、刮风下雨,来到“缘文化”和“相亲文化”的集散地黄龙洞相亲觅真爱,已成为这个被誉为“爱情之都”的城市的一道闪亮风景。
以下为国内有关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法学等专家教授的评论:
对于爱情,年轻男女比大龄青年抱有更高的期望,想法也更理想化,但他们也试图通过传统的相亲方式,找到满意的对象。
建议相亲的男女开始接触的时候不必动辄就谈婚论嫁直奔主题,应多交异性朋友,给爱情多些发展空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后的爱情才能更加牢固。
网络恋情年轻化,网络交友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化和网络交友方式的普及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浙江大学教授、全国知名心理学专家姜乾金
“相亲会”具有实效性与针对性,它为男女青年提供了一个扩大接触、扩大交往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这也是一种形式的人文关怀。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院长、教授谭劲松评论道。
“相亲会”的出现,彰显了人的独立性在增强,表明人们对婚姻质量的要求和期待在增高,结婚的目的是要追求更多的幸福感。每个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伴侣,并且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一定要等到适合自己的人出现才结婚。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潘一禾
尽管现代人的流动性强了,可选择的范围大了,但这也意味着不确定性增强了,人们往往丧失了寻找的机会。
——浙江大学科技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国清
9、相亲后市场产业化
相亲举办机构通过门票收取、相亲消费、厂商赞助、冠名拍卖、加入婚介会员,以及婚恋产业链后续的婚庆服务、婚纱摄影、婚车婚房、婚前采购、婚宴消费、婚后蜜月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婚恋产业链”,已成为规模庞大的“永不落幕”的产业。
从“相亲-恋爱-结婚”的“三阶段”分析来看,消费规模呈现出“呈金字塔型”的分布结构。据保守预测,全国相亲婚恋市场可开发的商机每年高达数百亿人民币。
各类相亲活动以及形成的市场,正在逐步产业化、一体化、规模化。从主办机构来说,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收取合理的费用作为维系自身长期良性运作的基础,这是无可厚非的;而从相亲者来说,他们本身就是相亲产品的消费者,既然享受了相应的服务,支付一定的费用,也是合情合理、心甘情愿的。这不仅有利于相亲质量的提升,有利于促进相亲产业的良性发展,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10、相亲影响全球化
伴随着这次全国性的声势浩大的“相亲热”,引起了诸多海外媒体对这种奇特的中国民俗现象的强烈关注,各大海外知名媒体也纷至沓来。比如,2008年的春节前后,两个外国媒体摄制组不约而同地把摄像机瞄准了杭州的两大全国有名的相亲会。分别是日本电波新闻社的摄制组一行8人,与德国RTL电视台Explosiv、栏目摄制组一行2人。日本电波新闻社通过强大的搜索引擎,发现杭州的“中国红娘日公益相亲大会”很是热闹,于是主动联系了主办方中国红娘网hongniang.com,拍了一周,要做成一个20分钟的纪录片——《当代中国青年人的婚姻情节——杭州·父母的热切期盼篇》,力求表现当代中国人的婚姻观、家庭观。
相亲活动的品牌化、相亲婚介行业的标准化、相亲阶层的扩大化等诸多内在因素,加上国内媒体关注度的提高、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等外部因素,使得境外媒体给予了“中国式相亲”给予了高度关注,我国当前的相亲热影响力也由此往全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