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纪日符号的换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43:05
一、求公历岁首干支
无论公历折算成干支,还是干支折算成公历,都必须首先求出公历元旦日的干支符号。历史上使用过的公历有两种,即儒略历和格利高里历。前者每四年闰一天,后者每四年闰一天,但四百年减一闰,公历158l年10月 5日,教皇格利高里第十二宣布,起用格利高里历,并将10月 5日改为10月15日。因此,在换算过程中必须使用不同的公式。由于改历后,实际上只在1700,1800,1900年各减过一闰,公式虽略多几个,却不甚复杂,不必使用格利高里的一年365.2425日的数据。
1581年前,干支记日符号80年一循环,这是因为,1581年前每四年一闰,(公元4年曾减一闰)每年有365.25天,在模60系统中,余为5.25:
365.25≡5.25(mod 60)
又据大衍求一术:
420= 5.25 x 80≡0(mod 60)
求1582年以前元旦日干支,可用下述公式:
[5.25(a±b)+1.25](mod 60)(公式六)
其中a为欲求岁首的公元年号,b=80n+10
例14,求1215年元旦日干支符号。
解:∵ b=80 x 15+10=1210
∴ 5.25(a- b)+ 1.25
=5.25 x 5+1.25
= 26.25+ 1.25(小数全部略去不计)
≡27(mod 60)(查第一节干支表,27)为庚寅)
1215年元旦为庚寅。  例15,求唐久视元年庚子公元纪年岁首日干支。  解:久视为则天后年号,
取 Mless=660
则  N=Mless+ 12g1+Ad
= 660+6 x(10-4)+4
≈700
故则天后庚子年为公元700年
(700-650)x 5.25 + 1.25
=50 x 5.25 +1.25
=263.75(小数全部略去)
≡23(mod 60)(查干支表,23为丙戌)
故久视元年的公元元旦日干支为丙戌。
公元1582年后,由于格利高里历取一年365.2425日,故每年天数的60模余数为
365.2425≡5.2425(mod 60)
根据大衍求一术
5.2425 x 103=539.9775≈540≡0(mod 60)
故格利高里历的干支记日是103年一循环。1582年以后:
b=103n+1589(公式七)
实际上,从1582到2001年,岁首为甲子日者只有九年。 1589 >23 1612 >103 >80 1692 >103 >23 1715 >103 >80 1795 >103 >23 1818 >103 >80 1898 >103 >23 1921 >103 >80 2001
1582年之后,1700,1800,1900,不是闰年,故计算l701-1714,1801-1817,1901-1920各年岁首干支时,应加一日。
1583-1588年可用下述公式
[2.25(a-1583)+14.5](mod 60) (公式八)
1589至2000年的其余诸年,可用下述公式
[5.25(a-b')+1](mod 60) (公式九)
其中l为所求元旦所在的公元年数,b' 可取1589、1921、2001。
或 [5.25(a-b')+1.25](mod 60)
其中 b' 可取1818或1898。
或 [5.25(a-b')+ 1.5](mod 60)
其中b' 可取1715或1795
或 [5.25(a-b')+1.75](mod 60)
其中b' 可取1612或1692。
求当年元旦日干支,是中医师运用子午流注开穴必须解决的问题,试举一例。
例16,求1983年岁首干支。
解:取b'=1921
则有:(1983-1921)x 5.25+ 1
= 62 x 5.25+ 1
= 326.5(小数一律略去)
≡26(mod 60)
故1983年元旦为己丑日。
为计算简便,中医师在1983至2000年间需求当年元旦日干支,可用下述公式。
[(a-1983) x5.25+26.5](mod 60) (公式十)
二、求公历各项1 日干支
各月1日干支,在1月1日干支计算出来之后,可采取逐月累计,然后以60为模取余数即可,但繁琐。利用《公历干支起月歌》(推导从略)可以简便计算:
单数月份干、支同,一五不变三减1,
七月加l九加3,十一加4是初一。
双数月份干支异,二、六1、7四0、6,
八月 2、8十 3、9,十二各加 4和10。
闰年要从三月起,逐月干支再加1。
(其中汉字表示月份,阿拉伯数字表示应加减的干支数,双月中,前为天干,后为地支)
例17,已知1983年1月1日为己丑,求9月1日和12月l日干。
解:九月加3:己+ 3= 壬
丑+ 3= 辰
故九月一日为壬辰
十二月天干加4:己+ 4= 癸
地支加10:丑+10= 亥
故十二月一日为癸亥
三、求公历任意一日干支符号
公式:天干为 e(mod 10)+ t — 1(公式十一)
地支为 e(mod 12)+ d — 1
其中e为所求日数,d为月首天干数,d' 为月首地支数
例18,已知1983年9月1日为壬辰,求9月 25日干支符号
解:天干: 25(mod 10)+ 壬— 1=5(mod 10)+壬— 1= 丙
地支: 25(mod 12)+ 辰— 1= l(mod 12)+辰— l= 辰
故1983年9月 25日为丙辰
四、换算为公元日
古籍中多用干支符号,将它换算成公元日期,是历史、中文等许多专业最常的计算。
首先,必须依本文前面的公式和方法,求出公元年号和公元岁首即元旦日的干支符号。
其次,必须求出公元月。“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黄帝内经·素问》),故干支约每两公元月循环一次。公历建丑,而农历正月建寅,农历迟于公历,但不会超过60天,否则就会出现无中气的月,即闰月。故在已知农历月 m' 的条件下,公历月的必须属于m' 或m'+1或m'+2之一,符合公式
30+p≥60+e-f≥0(公式十二)
(p 为《公历干支起月歌》中数为m'+1或m' 的单月应加数,e为需计算干支,f为岁首日干支)则公历月为m'+1,
例19,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求该日公元记日。
解:求武德九年(丙戌,626)元旦干支
5.25(626-570)+ 1
=56 x 5.25+1
=295≡55(mod 60)即为戊午
农历为八月。
∵ 30+ 3≥60+ 1- 55= 6
放必为m'+ 1,即为九月
据《公历干支起月歌》,九月加3,故9月1日为辛酉,甲子为9月4日。
不符合公式十二,则或为m',或为m'+ 2。此时可用平气法求出该年“雨水”或“冬至”来求出唯一解。一般计算,亦可用固定值k:换算成儒略历: k1 = 27- n±1
其中n为欲换算年所在的世纪数;
±为修正值,上半年用减,下半年用加。换算成格利高里历:k2= 22± 1。
其中± 1为修正值,上半年用减1,下半年用加1。
根据《公历干支起月歌》,首先求出该日干支在m' 月中的公历日换算值,如该日大于或等于k,则可确定公历亦是m' 月,否则,该日小于k,则确定公历为m'+2月,并重新用《公历干支起月歌》求出该干支在m'+2中的换算值。
例20,求光绪癸卯年七月甲寅公元纪日。
解:根据公式四,光绪癸卯为1903年,根据公式九
[5.25(1903-1898)+1](mod 60)
≡27.25(mod 60)(舍去小数)
≡ 27(mod 60)
∴1903年元旦干支为庚寅。
根据公式十二,将P=1,e=51,f=27 代入,3l≥74,不成立,故应为m'月或m'+2月
根据《起月歌》,7月1日为辛卯,则甲寅为24日,大于k2=23。
∴ 光绪癸卯七月甲寅为公元7月24日。
例21,求宋徽宗乙巳二月壬申公元纪日
解:根据公式四,徽宗乙巳为1125年,根据公式六:
[5.25(1125-1050)+1.25](mod 60)
=[393.75+1.25](mod 60)
= 395(mod 60)
= 35(mod 60)
徽宗乙巳元旦为戊戌日
将P=-1,e=9,f=35代入公式十二,29≥34不成立,公历月应为m'或m'+2
∵ 9 > 27—12=15故应为 4月
根据《起月歌》,4月1日为戊辰,故宋徽宗乙巳二月壬申为公历1125年4月月5日。
但使用上述k值,在公元0年至公元2001年共七十二万多天的计算中有84天误差,误差是万分之一略强。不过,将上述 k值在 27,122,198,293,448,458,461,467,469, 475,477,480,486,488,494,496,505,537,562,581,594,676,689,695,744, 877,1097,1634,1642,1689,1746,1765,1794,1795,1814,1890,1909,1966共三十八年的计算中减 2,而在214,309,323,407,415,423,426,431,434,437,839, 1059,1116,1151,1162,1208,1222,1246,1303,1336,1374,1382,1412,1420, 983,1010,1431,1439,1447,1463,1466,1477,1501,1504,1509,1523,1534, 1539,1547,1572,1575,1580,1594,1715,1843,1919共四十六年的计算中加 2,则一天误差也没有了。
笔者已根据大衍求一术理论和易汉学卦气图方法,制成一个小巧方便的干支公元换算工具。整个结构是两组共七个圆盘,装配在十六开硬质保护垫片上,垫片形似书夹,可折起合成三十二开大小,可以进行本文内各项换算,却不须背诵和查阅任何公式,可以作公元前3597至公元3543共七千多年的纪年换算,也可进行公元0年至公元2001年七十二万多天的记日换算。笔者曾用此盘逐日与陈垣《二十史朔间表》核对,无一日差错,而且最难的换算也不需花费二分钟。《湘潭师专学报》编辑部已将换算盘制成锌版,不日即可与读者见面,笔者愿借此向编辑部表示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