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人不利己是人类圈的潜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55:02
(2007-11-06 07:36:56) 标签:人文/历史潜规则聪明的汉斯 分类:中西文化
西班牙《趣味》杂志月刊2006年12月一期刊登了一篇题为《做好事,不要看对象是谁》(《参考消息》2007年1月3日转载)。文章在开始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房间内,一个18个月大的幼儿在一个晒衣服的陌生成年人身边玩耍。突然成年人把一个衣夹子掉在了地上,他假装见不起来,惊呼道:“我的衣夹!”幼儿见状马上走到他身边,捡起夹子递给了他。这实际是德国科学家精心设计的一个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科学家得出结论:人类有利他主义天性,因为甚至连社会意识都没有的幼儿都知道帮助他人。
从“利他的幼儿”,我马上联想到了“聪明的汉斯”(Clever Hans)。在20世纪初,一匹名闻遐迩的马叫汉斯。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会算算数。比如你出一道题:“二乘二等于多少?”这只马就会用蹄子敲了四下。叫了四声。表面上看很神气,但是汉斯的算术能力实际上是建筑在敏锐的观察力基础之上。当它用蹄子敲到至关重要的那个数字时,在场的人就算是再有自制力,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某种紧张的神色,而汉斯一旦接到这种暗示,马上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应而给出正确的答案。
那么,这匹“聪明的汉斯”与那位“利他的幼儿”有什么关联吗?我认为,幼儿与汉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敏锐的观察力。事实上,18个月的幼儿已经有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凭直觉意识到“主动”捡起那个衣夹子会获得在场的成人赞许的目光。如果说幼儿在客观上是在“利他”,但他的出发点却是利己,因为这样做铁定会赢得大人感情的偏爱和物质上的鼓励。其实汉斯也不例外,每次“算”对了数学题,主人不是一定要爱抚地拍拍它的脑门,再加上一把可口的草料吗?
所以,我很怀疑德国科学家的结论,至少从这个实验的过程和结果难以得出人类有利他主义的天性。我们不用设计任何实验,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事实都可以证明人类有自私的天性。所有幼儿的父母有一天都会惊讶的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没有任何人教的情况下就会对身边的东西有强烈的占有欲,不信您从孩子的手里抢走玩具试一试看。其实,这种自私的天性也未必就是邪恶。“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前提,“经济人”的理性体现在出于利己的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而个人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又可以通过竞争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实现帕累托最优境界。也就是说达到“不损害一些人就不能进一步改善任何人”的状态。
那么,为什么人类社会至今也不曾达到过帕累托的境界呢?我怀疑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最基本的假设有问题,或者说不完全。人是利己的,但却要通过损人才能利己,而且即便是不利己也要损人。我所在的机构曾经请来过人力资源专家为职员开培训班,课上专家安排职员们玩了一个“最后通牒”(ultimatum game)游戏。游戏本身非常简单,专家手里有100美元,声称要送给A职员,条件是A要拿出其中的一部分(不论多少)给B职员。B也要表示希望得到那笔钱的多少,如果A提出的分配比例达不到B的要求,那么二者虽也得不到这笔钱。游戏的关键是,A与B二者互相不能沟通,而且只有一次机会。这个游戏在国外很流行,统计显示大部分的玩家会给对方50%左右的钱,只有4%的玩家给对方的钱少于20%。给对方这么少的分成是危险的,因为超过一半的人会拒绝接受低于20%的分成。我们培训班上的结果也是如此,不论是来自东方还是西方的职员,大部分人都选择在50%上下作了君子交易。只有一位扮演B角的比利时“小人”在纸上写下了0,换句话说,哪怕对方给他很少一点钱,比如1%,这笔交易也可以作成。事后大家围着这位比利时人追问为什么会接受这么不合理的交易,比利时人回答说:本来那100美元就不是我的,假如我的要求是0,那么对方铁定会分给我一些钱,而反过来我要求任何大于0的比例(比如40-50%)都有可能使我分文不得。仔细分析一下,只有这位比利时人是真正的利己小人,因为他的玩法保证了自己获益。而大多数的人却在“公正”的名目下,干着损人不利己的勾当。宁愿我分文不得,我也不能“便宜”了对方。
综上所述,可以推论,如果人人只有利他情结,社会就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如果人人只有利己天性,那么社会就会发展到市场经济的帕累托境界。然而非常非常可惜,在这个世界上,损人不利己却是人类圈难以改变的潜规则,谁知道人类社会将走向何方?
转到源网页:损人不利己是人类圈的潜规则_东方文化西方语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