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富翁:央企海外找油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6:29:54
5月30日,在英国《金融时报》刚刚发布的全球五百强企业2010年度排名中,中石油首次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而在今年早些时候,中石油也宣布要斥资600亿美元,大举进军海外。中石化和中石油、中海油等央企,是中国在海外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和进口的绝对主力,直接买油和投资油田,则是它们进口石油的两大方式。究竟央企在海外如何投资油田,能够将多少自产的石油“搬”回家,开采成本又如何,一直都是大家关心的焦点。(详细)
找油主体:四大主力央企,足迹遍布33国




拥有最多海外油气资源——中石油
中石油1993年开始参与海外油气资源的开发,2009年海外原油作业量为6962万吨,在29个国家拥有81个油气项目。未来计划投入600亿美元进行海外收购,以达到海外原油两亿吨的年产量的目标。
“买油”绝对主力——中石化
2009年中国七成的进口石油都由中石化买进。同时中石化也是中石油的最大客户,占中石油销售额10%。中石化直接参与的海外油气开采项目并不多,2009年的海外权益产量为1279万吨。
中国最大海上原油作业商——中海油
中海油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海上原油生产商之一,同时,中海油还在尼日利亚、澳大利亚等国拥有上游资产。现在,海外产量占中海油总产量的12%。
后起之秀——中化
中化曾经是国内最大的石油进口商。2002年,中化集团收购了阿特兰蒂斯挪威控股有限公司(Atlantis),从而实现了上游油气资源零的突破。中化致力于到2012年把海外权益石油产量增加到500万吨,帮助其实现从贸易公司到综合能源公司的转型。
找油之路:从只能投资小油田到以并购、合资等方式获取优质资源

2005年,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随后建成的中哈石油管道是中国第一条海外输油管道。

苏丹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的建筑非常有特色,这家公司一共由四家公司合资组成,其中中石油拥有40%的权益,这也是中石油在海外最具潜力的一个项目。

除了上游资产而外,炼油厂也是石油央企在海外的一大投资方向。而为了获得油田资源送出的大礼包中,炼油厂往往是必备的“大礼”。因为很多国家尽管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但是在技术上却很落后。
1993年开始投资海外油田,但是油田资质往往不佳
典型代表:秘鲁塔拉拉的六、七区块项目
中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同年,中石油中标秘鲁塔拉拉的六、七区块项目,标志着中国企业直接参与海外油气开发的开始。不过,这两个区块都是有着上百年开采历史的老井了,产量濒临枯竭,经过一番努力年产量也不过上千桶而已。因为绝大部分资质优良的油田,都早已“名花有主”,被BP等国际石油寡头所把持,中国央企们能够寻觅到的海外油气资源往往是一些次优资源甚至小油田。
近5年并购10个国际公司,以获取优质资源
典型代表: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41.8亿美元收购,2009年海外石油项目原油作业量第二)
瑞士油企Addax (72.4亿美元收购,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探明储量5.36亿桶)
通过并购、或者收购国际石油公司或者其在某个油田的权益从而获得石油资源,占了中国海外石油开采项目的半壁江山。有媒体做过统计,从2005年至今,中国石油央企已经并购了10个国际石油公司。
2005年,中石油以4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随后建成的中哈石油管道,也是中国第一条海外输油管道。2009年度,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原有作业量为1857万吨,排在中石油海外油气生产基地的第二位。
2009年,中石化以72.4亿美元收购瑞士油企Addax,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进行海外资产收购最大的一笔成功交易。Addax石油公司,在西非和中东都拥有油气资产,拥有25个勘探开发区块,截至2008年底,该公司石油探明储量为5.36亿桶,平均日产原油14万桶,约合700万吨/年。类似的收购项目还有俄罗斯OAO Udmurtneft,新加坡石油公司、英国Emrald Energy公司等等。(详细)
与海外石油公司合资,合作开发
典型代表:苏丹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中方原油作业量:2600万吨,2009年中国海外石油项目原油作业量第一)
通过和国外其它公司一起合资来进行油田开发是央企在海外谋求油田资源的又一方式,其中典型代表是苏丹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这是一个由4家公司组成的从事苏丹石油上游作业的集团企业,中石油拥有40%权益,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拥有30%权益,印度国有的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持有25%权益,其余权益为苏丹国家石油公司所有。2009年,中石油在大尼罗河公司的原油作业量达到了2600万吨以上,是中石油在海外增产最具潜力的一个项目。
送出“大礼包”,获得政府招标
典型代表:中石油在尼日利亚4个勘探区域
2006年5月,中石油获得了尼日利亚四个勘探区域的开发权,而中石油也是唯一的竞标商。这是因为当时尼日利亚正处在动荡之中,严重的部落冲突让美孚等巨头都纷纷撤出。这四个区块有两个位于动荡之地,另两个则开采风险较高。中尼签定能源合作协议时,中国承诺,参与扩建尼日利亚卡杜纳炼油厂,帮助修建一条铁路、多座发电厂,援助派驻医疗队。熟悉内情的人士透露,仅扩建卡杜纳炼油厂,中国将支付达40亿美元的费用。而在安哥拉,中国也在帮助建设一座大型的炼油厂。中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刘海方博士就透露过,中国每在非洲签订一份石油合同的同时,都会签下全方位的基础设施投资、医疗服务等大单。
大部分开发的潜在风险: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典型代表: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突然征收“暴利税”
西方石油巨头们在转让资源时,一般都会在内部优先选择,2003年的时候,中石油、中石化联手竞购哈萨克斯坦里海的一块油田,就是被“优先原则”给排挤掉的。而且随着油价的走高,许多产油国都把油气资源收归国有。所以中国的石油巨头们往往只能到开发成本较高,动乱风险较大的地区进行开采,但是这也意味着它们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例如2007年的时候委内瑞拉突然给中国税务总局发函通知所得税法进行部分调整,这意味着中石油在委内瑞拉一年要多交高达千万美元的税款。而2006年厄瓜多尔的新总统上台之后,也宣布大幅调高石油特别收益金,搞得众多石油公司措手不及。(详细)
找油成果:2009年权益产量5500万吨,占石油进口量的27.5%左右

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累计进口原油2.04亿吨,对海外石油的依赖度占到50%以上。

海外石油的成本包括收购成本、开采成本和运输成本。
1.1亿吨作业量并不等于“搬回来”的量,5500万吨权益产量才可自由支配
2009年,中石油在海外的原油作业产量高达6962万吨,相当于从海外搬回国内前两大油田的总产量。但是作业产量并不意味着可以“搬回国”。在中石油官网上公布的78个开采、勘探项目中,只有19个项目拥有100%的权益。企业能够自由支配,能够运送回国或者用于贸易的产量被称之为权益产量。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油气作业产量突破1.1亿吨,权益产量约达5,500万吨,其中中石油为3050万吨,中石化为1200吨。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累计进口原油2.04亿吨,倘若权益产量全部回国,大概占到石油进口量的27.5%左右。(详细)
权益产量并不都运回国内,很多都就近销售
中联油是中石油旗下专门负责国际石油贸易的子公司,在哈萨克斯坦、伦敦、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地都有子公司。2007年中联油国际贸易量达到1,0081万 吨,国际贸易额386亿美元,为中国石油贡献销售收入1323亿元人民币。实际上,几大石油巨头都在积极地进行国际贸易。而且,并非所有的权益产量都会运回国内,曾经有业内人士透露,很多权益产量都直接在当地销售,按照就近原则,中国在新加坡等市场获得成品油,另外也和其它产油国进行置换,“我采的油给你,你采的油给我”。
09年平均进口油价为60美元/桶,远高于开采成本
据海关统计,2009年原油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438美元,每桶60美元。国有企业进口原油1.9亿吨,增长13.5%,占同期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93%。
到底石油央企在海外的石油开采成本和运输成本如何计算,并不容易厘清,权益产量究竟以什么样的价格进口,也并不公开。但是有媒体曾经披露过中石化2009年收购于非洲及中东从事油气勘探及生产业务的Adda公司时所隐含的单位购买成本每桶13.5美元。除却收购成本之外,最重要的还有勘探、开采成本,中海油在2007年的年报中曾经披露过开采油成本为16.37美元/桶。美国经济学家、《石油战争》的作者恩道尔也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在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油田,开采成本只有1.5到2美元/桶。在最艰难的地区,比如加拿大、委内瑞拉,成本也不过15到20美元/桶。所以即使用最贵的收购成本和开采成本相加,也不过是30多美元/桶。
作为国际石油开采的后来者,央企的找油足迹如今遍布33个国家,还在迅速扩张中。在一些国际石油巨头控制着的区域,央企往往无法拿到优质资源,而在这些石油巨头的空白地带,央企尽管能够拿到开采权,也需要付出送出“大礼包”等代价,还冒着极大的风险。央企的海外找油之路,并非坦途,所以要做中国的石油大富翁易,想要成为世界石油大富翁,却还十分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