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深度报道|批评争鸣|视点观察|教育时评|曝光台|人物风采|校园新闻|图片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20:34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需加强自律和他律
——访北师大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高洪源
毛帽
www.zgxzw.com  2008-3-3 16:03:31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面对新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种种变化,我们不仅应当追问其背后的价值和行为模式结构,更应当探索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高洪源。
当前存在的问题有复杂的内外根源
记者:从中国古代的“天地君亲师”到后现代的“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关系在时空变迁中经历着自身的嬗变。在当今中国,高校师生关系处于怎样的状态,应当如何看待其中的问题?
高洪源: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尊师重教是全社会的共同心声。与此同时,师生间也出现了一些关系淡漠化、表面化、功利化的情况,在师生关系矛盾聚集的情况下甚至出现极端的冲突事件。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内外因素的错综交织。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市场观念的影响,过去在教师思想中占主流地位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而随着高校收费方式的变化,学生从过去单纯的受益方,变为一定意义上的消费者,师生关系中出现了交换的意味。高等教育扩招后,生师比扩大,形成密切的师生关系难度加大。
从教师队伍及其成长方式来看,大批年轻教师进入高校教师队伍,他们通常一上岗就独立授课,缺乏过去那种跟随老教师历练多年的经历。因此,无论在教学还是在道德方面,他们都缺少德高望重的前辈给予的言传身教,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中的部分人教学过程缺乏规范性,自我要求松懈,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难免出现失误。
与此同时,我国传统观念中对教师在道德上为人楷模的要求还客观存在。人们依然认为高校教师应是为人师者,是学生的朋友和榜样。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没有降低,反而更高,这些期待和要求与现状中一些师德滑坡、师生关系畸变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记者:作为互动双方,教师和学生对其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都有需要检讨的地方。在我们当前的高校中,师生各自存在哪些影响师生关系的态度和行为?
高洪源: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一些教师中出现个人中心主义至上、奉献精神滑坡等现象。面对不断增多的社会机会,有的教师开始以新的社会目标观察自己的职业,并以新的价值参照系统衡量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分配,从而改变了教书育人的价值取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用较多的精力忙自己的事情,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同学生进行思想和学业上的交流,师生间感情生疏、关系平淡,课堂上尚为师生,课后便形同陌路。
从学生的角度看,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能力水平层次多样。不少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对待学习态度散漫。同时,学生还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学业竞争压力,这三重压力使得一些学生产生明显的思想困惑和价值迷茫。而独生子女的成长背景也使得当代许多大学生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报,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对师长缺乏尊重,阻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加强道德自律
记者: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应当如何构建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
高洪源:教师首先应当提高其道德自觉性,做到敬业爱生,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道德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增强教师职业的自豪感,自觉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
教师在学习上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在道德上应该是学生的楷模,在生活上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在不断提升自身水平的基础上,教师要在学术上和道德上严格要求学生,始终以关爱的态度对学生负责。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合作。教师的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为学生着想,树立师生互动的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记者:有人认为,尊师重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美德,是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那么,建立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对大学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高洪源:大学生应当明白,张扬和忍耐都是时代的个性,尊重人、尊重教师既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时代的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与思考,对教师的具体知识或观点提出质疑,甚至可以与教师就某一问题展开激烈争辩,但是,决不可轻视或侮辱教师。当代大学生要把独立思考、张扬个性建立在尊重教师的基础上,防止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学识。
大学生在行为上要自律,避免当前存在的自由度过大、做事随便的现象。应当按规矩办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选课、上课的行为要合乎规定,对于打算选择的课程,通过查阅资料、试听等方式进行慎重选择。对于选定的,就应尽量坚持听课,完成课业要求;认为不合适的,就应按程序退课。不能够既不听课,又不办理任何手续,还想得学分。
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和协调高校师生关系
记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管理机制的创新、规章制度的健全方面,高校应当如何作为?
高洪源:首先,高校应严格控制导师招收研究生的数量,对于教师在教学和育人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应有明确的规定。现在一些教师因为开公司、外出讲课、出国交流等事务繁忙,挤占了教书育人的时间,对此,必须严格把关,通过制度规范教师的基本行为。
第二,在校内建立道德委员会,针对师生关系中的典型冲突开展工作。道德委员会可以由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来主持,维护学生投诉的权利,对教学上的纠纷和师生不正当关系进行清查,建立师生关系问题的处理机制和制度化程序,以及道德问题的预警机制。
第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建立起来的,要从制度上保证师生有一定的交往频度,使师生的思想在交往中交流、碰撞和整合,改变师生仅仅在课堂上见面的局限性,扩展交往的渠道,促进师生的互相沟通和认同。
记者:教学环境和校园氛围对于师生关系的生成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应如何发挥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作用?
高洪源: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沃土,它能使置身于校园中的师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居于校园文化核心位置的大学精神,更是师生荣誉感和责任感的精神源泉。因此,学校应弘扬积极向上的大学精神,培育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师生在自由、宽松、宽容的校园人文环境中,自由、平等、积极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共同参与、密切交往中拉近距离。
为了弘扬师德、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还应建立激励机制,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加强宣传教育,以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校园舆论,让和谐精神得到弘扬,让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师生共同的追求。
【时代话题】
让网络成为师生关系润滑剂
在网络深入教育生活的今天,作为“双刃剑”的网络,对高校师生关系既具有积极影响,也具有消极影响。面对这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必须发扬网络对师生关系的积极影响、克服其消极影响,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生成。
网络为和谐师生关系的生成提供新机遇
今天,高校师生借助电子邮件、个人网页、公共网络交流平台、网络聊天、文件传输或远程登录、网络调查、网络搜索与浏览等开展即时或延时的交流,新型师生交往在网络世界中生成。
网络营造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情境。通过网络进行的交往,使师生摆脱了实时交往时身份、背景、环境等实体因素的制约,拓展了交往场所、延伸了交往时间、扩大了交往人数、丰富了交往类型,提高了交往效率,网络成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新基础。
网络改变了师生关系的属性。网络的应用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和物理距离,增加了师生交流情感、信息、思想、观点等的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属性从单一主体性升格为主体间性。
网络促成了师生的新角色。网络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固定的师生角色:教师弱化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形象,不再是绝对的知识权威;学生蜕去了“先生施教,弟子是则”的形象,不再是无知、不成熟的代名词,不再是知识弱势群体。甚至,师可为生,生可为师,在师生合作、协商、对话中孕育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网络虚拟活动对师生关系是“双刃剑”
网络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是“共生”的,在某些情况下,网络也会阻碍师生关系的生成、损坏其良好状态。
网络减弱了师生构建和谐关系的意识和能力。高校中,也存在师生,尤其是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这种现象既阻隔了个体间的诚挚理解,也有可能使个体沉迷网络,逐渐迷失本体而被网络“异化”。这时的网络不是“工具”而是“主体”,被“异化”的师生成为受动的客体,无法对网络进行趋利避害的选择和加工,无法进行自由且自主的交往。
网络增加了消极情境线索破坏师生关系的可能性。网络的消极情境线索主要以两种基本形式存在:一是消极资源及其暗示,如宣传极端自我中心和倡导自由主义的文本等;二是网络所附着的消极文化和标签,如病毒程序和暴力性网络游戏中所依附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利益至上主义等。接受这些消极情境暗示过多,师生极有可能会远离道德约束,远离身份期待,远离师生和谐的要旨。
网络的虚拟活动可能消解师生关系。师生在网络世界中的虚拟交往与实时交往是相互消解、此消彼长的。如果师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迷恋于网络的虚构情境,就会减少师生真实的、有意义的实时交往。
现实虚拟相辅相成构建立体交往渠道
和谐师生关系的本质是师生间形神兼备、灵肉兼具的对话关系。在网络情境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发挥其积极影响,克服其消极影响。
应努力提高师生网络素养。要尽量发挥网络的正面功能、规避其负面功能,必须提高师生的网络素养,倡导健康、积极的网络行为。为此,必须提高师生在网络使用、网络建设、网络交流、网络道德等方面的修养,规范其网络行为,建立起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文本与主体、工具与目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取现实与网络之长而形成优优组合的态势。在实践中,既可以通过对教师的专门培训、学校相关课程的开设倡导师生积极的网络行为,也可以借助榜样示范、课题研究、隐性影响等途径陶冶、塑造师生健康的网络认识及其行为。
应完善师生沟通渠道,构建“立体型”师生交往渠道。积极引导师生健康、积极的网络应用和建设,引导师生参与积极、有益的网络交往活动,发展生成与维护和谐师生关系的新型师生交往方式。同时,可以通过正式课程设置和非正式校内外活动,将师生的现场、实时交往与虚拟、网络交往相结合,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应发挥高校社区的知识优势,创建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高校社区的制度、管理应站在较高、较远的视角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增强师生践行规范、纠正与治疗不良网络行为的能力和建设健康网络的能力。高校社区中师生知识人、文化人的身份优势,高校教育性、思想性的组织优势,都使高校社区文化具有正确认知及引导网络价值、有力监督与建设网络道德的可能性,应当发挥这些优势,强化高校社区主体——师生的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创建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刘宪俊: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众说纷纭】
潍坊学院毕廷延: 教师应掌握批评的艺术
批评,是批评者按照纪律、原则、规章、道德规范等要求,对违背者给予的一种思想教育方式。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促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避免重犯错误。
当学生犯错误时,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视而不见、不闻不问肯定是不行的,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但是,面对已经是成年人的大学生,教师应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避免发生言语或肢体冲突。
在批评之前,教师首先要弄清楚学生所犯错误的基本事实,包括行为动机、过程、影响后果等,只有弄清楚事情的曲直原委,才能分清是非,对症下药。否则,仅凭道听途说、主观臆测随意批评学生,就会犯盲目批评的错误,不仅收不到理想的批评教育效果,反而有可能把事情弄得更糟。
批评学生,教师一定要把握尺寸,做到态度端正、和风细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当众羞辱、嘲笑、谩骂学生。如果教师在大庭广众下批评学生,学生会首先意识到自己的形象和自尊受到损伤,而不是意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学生会以敌视的态度来反击批评者,以保护他受到伤害的自尊心。这样,教师的批评除了增加对方的反感和抵触外,不会有任何积极的效果。
批评要注意场合的氛围。积极健康、和谐友好氛围中的批评,往往能够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从赞扬和诚心的感谢入手,常常可以营造良好的批评氛围。在良好的氛围中诚恳地提出批评,学生在感情上乐于接纳,同时会更加折服于教师的宽容与批评艺术。
教师还要学会换位思考。教师如果能够与学生调换一下位置,站在学生的位置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一想,就会发现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华中师范大学任唤麟: 树立促进代际关系和谐的价值观
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价值观,就有不同的追求和言行;特定时代成长的人们在价值观上往往具有某些共性。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有责任感,富于事业心,但其中也有许多人过于崇尚与服从权威;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思维活跃,富于创新,但其中也有许多人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张扬个性,追求自由却走向散漫。
当价值观迥异的两代人处于同一“组合”,如果外部监管(纪律、法度、机制)有效,则代际价值观冲突处于相持状态,即形成“代沟”;如果外部监管松懈,则代际价值观冲突明朗化,即出现“撞车”现象;当外部监管松懈,而背后又有名利做推手时,“撞车”的力度会更大,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除建立相应的制度与法律保障外,更应树立促进代际关系和谐的价值观。实际上,树立这样的价值观无需高调,其落脚点就在关于平等与尊重、诚信与责任、利己与利人、自由与纪律、个性与法度等的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价值观上。只有让几代人、几十代人……共同拥有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和谐的代际关系才能具有可持续性。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朱建华: 让师生平等参与规章制度的制订
师生是高校的主体,在高校众多的规章制度中,几乎有一半以上的规章制度是对教师和学生及其关系的约束与管理。但是,很少有高校在制订规章制度的时候能主动让师生平等地参与其中,充分征求师生的意见。
高校要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规章制度的制订能平等地吸收师生的参与是重要的基础。在规章制度制订的过程中平等地吸收师生的参与,让师生具有平等的知情权、参与权,这既便于前期向师生介绍制订规章制度的必要性,也有利于日后发挥规章制度在规范管理中的效用,同时也便于师生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自觉地把规章制度作为约束自己的行为准则之一。
高校规章制度的制订,平等地吸收师生的参与,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今天,高校规章制度的初稿完成后,现在都具备条件广泛地、平等地征求师生的意见。凡是师生对某些条款有异议的地方,可以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等办法来解决。可以说,在规章制度的制订过程中平等地吸收师生参与,是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一种制度保障。
【教师感想】赋予教师角色新的内涵
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过程中,应赋予教师角色新的内涵。
传道要“导”。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培养人才乃是大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而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首要的职责。大学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爱国守法,明礼守信,明确社会责任;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多种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分歧与冲突等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以人格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
授业要“新”。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传播本学科最新的知识、信息,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学术前沿、学术动态;另一方面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着眼于大学生的生涯发展,让学生真正具备自主学习、把知识转变为技能、适应环境变化等多方面的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的精神。
授业的“新”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捕捉和处理前沿信息的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会展示教师的学术魅力,会把更多的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吸引到教师的周围,这会进一步拉近师生的距离,还原师生关系本来的面貌。
解惑要“勤”。就是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接近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业、生活、心理上的困难。由于社会的急遽变化,今天的大学生面临比以往更多的问题和困难。既有经济压力、就业竞争、职业生涯规划等实际问题,又有因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引起的心理困扰。如果大学教师能以自己的人生经验、阅历对他们进行指导,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无疑是雪中送炭。师生经常接触、亲近,心与心坦诚交流,势必会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使师生关系变得更融洽。(王保义:徐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学子心声】高校师生关系应充满人文关怀
高校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充满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个体价值和基本权利等,关心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学生也要尊敬教师,认同教师的工作,对教师常存感恩之心。
改善高校师生关系,需要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高校应将人文关怀的观念贯穿于高校管理和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大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提高所有教职员工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形成全员齐抓共管的育人氛围,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
尊重、关心大学生,就要为大学生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为他们解决所急所难之事。高校应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例如,为大一新生开展大学适应教育,为大四毕业生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等。而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全心全意为大学生服务,也能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人文情怀。
充满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需要加强精神和情感的交流,师生双方都要真诚、热情。对于师生的交往不如高中时频繁、关系不如高中时密切的现实,大学生要转变心态,主动找专业老师、辅导员交流学业、生活中的困难和困惑。面对大学生的求助,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重视学生的需要,给予真诚、热情的辅导和帮助。
学业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而非单向的灌输关系。教师不应该以权威自居,而应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讨论,发掘理论课中的人文精神,实行情感教学、愉快教学,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批判怀疑意识,以及好奇心和创新力。
生活中,辅导员也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发展需要,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尽量理解学生的情感,真心对待学生,爱护学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思想上的困惑,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这样,大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亲切的沟通和交往中,得到感情上的满足,最直观地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内心生发出对教师和教育的信赖。他们会因为感激和信任教师而乐意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建议,同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董琳: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
(原载: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