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读书笔记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0:15:00
第5步:组织材料与结构
(叙述主线)故事是发展的、流动的、递进的。读者在故事的河流中泛舟,他们的船就是我们为故事选择的主线。
组织文章结构的第一条重要原则:把一个故事中的所有相关材料聚集在一起。唯一例外的是历史部分的材料,更多时候,我会把他们分散使用。因为把太多的历史材料放在一个板块里,容易让读者脱离现实事件,而现实往往都是故事的主题所在。
点评:这段讲的是关于背景材料的用法。
(如何找到写作顺序)最好的线索就在你的主题陈述中,在你对各个信息板块强调的轻重之中。在主题陈述中得到最多强调的那部分内容,基本上就是你应该最先展开的内容。
如果中心事件本身就极具新闻性,你首先要从范围着手,如果你对事件背后的推动力感兴趣,那接着就是原因,反作用,最后用未来结尾。
点评:幼年期故事的的写作顺序。
组织文章结构的第二条重要原则:让你已经写出来的内容告诉你下面该写些什么。一个故事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开头,至于后面的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摆放,其实并不太重要。可以从某个想法、某句话、某个地名人名引出下面的故事内容。你只需要精心设计一下最开始的一两个细节段落就行了。
点评:开好头,让故事自己决定怎么讲吧。
组织文章结构的第三条重要原则:尽量把同一信息源的材料放在一个地方。为了避免重复和突出材料的重要性,加深读者对材料中的人、地、事的印象。
点评:记住,没有哪个读者能像编辑一样,重新再读一遍,去寻找那个被记者随手扔在一边的人物或地名。
人物特写的主题陈述不是为了概括故事内容,而是为了突出主题的特性。其一般会列出故事主角的两三个方面,说明主角的与众不同(综述型)或典型性(微缩型)。
点评:人物通讯的两个不同的侧重点,就看你着重要表现哪一点。
组织文章结构的第四条重要原则:你可以经常离题,但不能离开太久。如果故事中没有突出的动态元素,离题是一个改变故事节奏的好办法,如实际的观察、解释说明、描述、指导或分析。故事中最好的引语,实际上也是一种离题。离题的原因是为了带来变化和信息。
点评:把文章写得活、写得散得一个小窍门,将文章写成铁板一块是行文大忌。
第6步:处理导语、数据和引语的诀窍
在阅读报纸上的文章时,他的第一步要求是:作者必须吸引他,抓住他的好奇心,给他一些必须阅读下去的理由。
任何导语——尤其是第一段,如果导语不止一段——不仅仅要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还要让他产生往下读的愿望。只要他多读几行,他就会希望自己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得到回报,不会更加耐心地读下面的故事。
点评:这是读者的心理。导语要么本身引人注目,要么你的文笔非常优美。
(神秘的导语)刚开始时,读者对于故事还没有产生感觉,他们只是在漫无目的地浏览,如果碰到一条充满细节的导语,他们可能马上越过。省略细节的导语不仅简洁明了,而且可以让吸引读者的神秘感更加突出。
点评:导语,简洁永远比细节重要。
多数情况下,读者之所以会产生好奇,不是因为作者在第一段中说了些什么,而往往是因为作者在第一段中省略了什么。如果导语包括了好几段的内容,作者可能会在第一段里制造神秘,在第二段里解答读者的部分疑问,到第三段才完全揭开谜底的面纱。
点评:这也是读者心理,别让人一看完导语就什么都知道了,那是消息,不是特写。
选择什么形式的导语,取决于故事的性质。故事含有硬实的新闻价值,作者应该让这种价值开门见山地表达出来。如果没有,作者更倾向于趣闻式的或者举例式的。
点评:看素材选择不同的导语形式,但公文式导语什么人都不愿看。
举例式导语的使用标准:
1、简洁:清楚明了,能立刻被理解。最理想的举例式导语就像一个吸引鱼上钩的鱼饵,其长度最多一两行。如果不能优美简洁,把复杂的例子留到后面再用,那时候读者已经投入到故事中了,会更愿意听你讲例子。
点评:多于50字的话,作者就可以删除重写了。
2、与主题表达方向一致。
3、有内在趣味,只有精彩的生活片断才能让导语光彩照人。如果说一部分记者热衷于在文章中使用相反的例子,那么更多的记者热衷于在导语中使用没用的例子,他们以为只要有人物出现,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把青蛙变成王子。
点评:这是许多都市报新闻自诩和党报导语相区别的许多废品。
4、有焦点:被导语中的描述所吸引的读者,会期望导语中的内容与故事的主体有密切关系。导语一定要有焦点,不要把你的导语变成水果沙拉,把各个部分里的细节和有趣的片断都汇集在一起,堆成满满一盘,在一个混乱的段落里呈现给读者。
点评:运用素材也要有条理、有层次、有顺序。
数据的处理
太多的数据无异于毒药,所以作者在处理数据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掉那些无关紧要的数据。
几乎所有的新闻都需要数据,但我们应该谨慎选择,仔细运用。
优秀的作者会彻底改造他的数据,让这些数据多一些形象,少一些抽象。
其他窍门:用比率代替庞大的数据;用最简单的方法把意思表达清楚;提供一个参照物,让数字更形象。
点评:运用数字是个技术,连篇累牍的数字是会计公报,不是新闻报道。
处理人物和引语
有些作者,或是让些说废话的人帮助作者表达思想,或是害怕读者不会相信他写的内容,于是大量使用引语,其实读者才不会这样想,他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事实和行动。
他们都是因为恐惧而放弃了讲故事的职责,躲藏到了信息源的背后。还有的是作者总想做个老好人,答谢信息源的帮助,但是读者却急得直跺脚,不耐烦地等待着这样的答谢快点结束。
点评:不管什么时候,读者只想知道发生了什么,而不关心谁说的。
我们进行广泛的采访,不是为了说服读者,而是为了说服自己,或者是为了得出更简单、更有力、更确切的表达。读者需要的这个,而不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人的滔滔不绝的讲话。
点评:说的很到位,很多记者只怕读者说他是电话采访,甚至到一个地点问下采访人的名字,然后用别人的名字自说自话。
一句合格的引语的标准:可信度;情感回应(讲话人真情流露);鲜明有力(即有力且尖锐);多样性(好的引语就像是三脚架的最后一条腿一样,让你的陈述变得坚不可摧)。
点评:慎用双引号,要用,必须符合上面的几条。
剩下的人物会在读者心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他们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讲话者,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个人特征。
点评:文章中的人物并不是表达观点的工具,他们也有自己的形象和生命。
如果某个人物比其他人物都重要,且在故事中不止一次地出现,作者可希望对这个人物进行一些细节描述,用简短的词语勾画出人物的形象特征,以确保读者能够记住这个人物。同时,作者在突出一两位主角的同时,往往还会淡化其他人物的形象。淡化的两种办法:给配角分配一些工作,但是不让他们说话;匿名引用。
匿名引用一定要谨慎,应该用在不太重要的信息上,或者那些主要用于支持其他证据的引语上。
点评:一些人是由于没有采访到具体的名字,但又要说出自己的观点,才无柰地去匿名引用,相差何其大也。
信息源背景很显赫,但说的内容非常枯燥,难以直接引用,对其解释加工,变成间接引语,但要保留他的头衔以确保信息的可信度。
直接引语过多,或直接引语过长的文章,可变成间接引语。
必须多次引用同一个信息源时,尽量把最有力、最真实的陈述作为直接引语,再把其他的转变成间接引语。
千万不要在一句话中多次引用不完整的句子。
点评:运用引语的几个小技巧。
处理结尾
一个好的结尾能帮助你满足读者最后的要求:让我记住这个故事吧。
结尾类型:
前后呼应型:一般是间接进行的,通过使用一些非事实性证据——象征、情感回应、观察后的评论甚至还有诗歌的片断。
展望未来型:对故事主体的推测或展望。
展开拓展型:展开故事主体无暇涉及的内容,扩大读者的视野。
点评:需要采访,需要努力,有时也需要一些小运气。
处理记者自己
概括者/总结者:作者通常会在段落的开头写上一句提纲挈领的话,然后用那些引语、数据和描述来向读者证明自己的结论,这个过程是不断重复的。
对于专业的领域,聪明的记者会放弃清楚的概括和结论,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意见穿插在整个故事或某个具体段落中。
对于一些关注度非常高,可能引发读者情绪的话题,记者也要提高警惕,只能让读者根据可以得到的事实,自己进行判断。
除此,记者完全应该把害怕犯错的恐惧抛到一边,清楚、直接地告诉读者,他掌握的证据说明什么。他在每一个部分所做出的概括和结论将成为连接整个故事的骨骼,并且影响到故事的中心思想。
点评:记者自己也是文章的一部分,别把自己隐藏得太深,没有完全客观的新闻报道。
裁判:把文中对立双方的批评和指责汇聚到一起,留下争论的核心内容。
观察者:记者可能会成为自己故事中的另一个信息源。可以对于一些不是太重要的内容进行简单评论,也可以形象地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地点,让他们在读者心中栩栩如生。
但运用是需要谨慎的是:公平客观;不应该在故事中出现得太多。
第7步:让字和句抓住眼球
具体:一个讲故事的人要尽量使用精致的画笔,而不要使用模糊的海绵块。如果具体的名词能够让故事清晰,那么具体的动词就能增加故事的活力和表达的深度。
苛刻:作者的三重身份,创作的自我;批评的自我;编辑的自我(文章的说服力、可信度、简洁度、节奏、吸引力)。
点评:这也许就是自己的作品越改越不满意,甚至想一撕了之背后的角色转换引发出的心理动机吧。
描写:不论什么描写,总是有原因的。
第一原则:切合主题。高明的作者在向读者展示描写时,往往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只有那些与故事主题相呼应的描写,才是能够推动故事发展的描写。有的描写两袖清风能为主题提供其他方面的证据,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
第二原则:与读者互动。一个自始自终站在外围看故事的读者,永远不会被故事打动。作者应该使用我们的代理资格,把读者领到故事中来。让读者产生真实感,会满足其好奇欲、求知欲。
第三原则:利用描写制造戏剧性的对比效果。
点评:行文中,没有什么是没有目的的。
连贯性的三个障碍:
过渡段落:高明作者,总是首先试着不用任何过渡词语来完成内容和段落的转换。如果一定要有过渡字句或段落,故事才能继续发展,作者就应该发挥细节描写的功力,来吸引读者走入后面的内容。还可以根据故事中隐藏的细微线索来发展你的故事。如果必须要过渡,那么必须短。
来历出处:没有必要的头衔称谓会淡化故事的力度,因为他们把事实表述变成一种接近于观点的表述。只有读者对一信息惊讶时,才有必要交待信息的来历。
解释说明:任何可能产生疑惑的地方,哪怕是最小的疑惑,都要进行解释,但一定要简单明快。掌握解释的分寸,只对读者必须了解的内容进行解释。
点评:技巧,很实用,但很多人却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