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玉树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46:29

4月17日,杨阳经过一处倒塌的民居。记者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区见到了23岁的重庆小伙杨阳。时尚的发型,拘谨的言谈举止,让人想不到这是一位在灾难来临时,冲在最前面成功救出7名藏族居民的青年英雄。

4月17日,在杨阳实施救援的倒塌民居前,藏族老人百加(左)竖起大拇指夸奖见义勇为的杨阳。 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4月17日,旦增开周(左)为受伤的奶奶(中)与医护人员做翻译。在青海省交通医院,年仅10岁的玉树结古镇红旗小学4年级学生旦增开周因为一口流利的汉语,临时充当起灾区伤员及家属与医护人员之间交流的“小翻译”。新华社记者潘莹摄

4月17日上午,从废墟中被救出的7岁小男孩彭措尼玛被送入解放军536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的帐篷病房内接受救治。彭措尼玛家住玉树州下拉秀乡色鲁村,地震时彭措尼玛被埋废墟,14日下午被邻居扒出。由于其父母受伤被送往他处,彭措尼玛被救出后一直跟着姑姑在村外的窝棚内暂住。4月17日上午,搜救部队找到了他们,彭措尼玛被发现股骨骨折、面部挫伤、上呼吸道溃疡严重已经不能进食和言语,随即被部队救护车接到解放军536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接受救治。在接受救治过程中,坚强的小彭措尼玛一声不吭。随诊的彭措尼玛的姑姑连声用藏语表示:“子弟兵好比他的父母,到了这里,我们总算放心了!” 新华社发(张晓理 摄)

4月17日上午,在解放军536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的帐篷病房内,彭措尼玛依偎在姑姑怀中。  新华社发(张晓理 摄)

4月17日,在玉树结古镇一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才仁坎卓(左)和伙伴一起在救灾帐篷前看书。 6岁的程烈卓玛,9岁的才仁坎卓,10岁的明玛扎西,他们自小就居住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2010年4月14日发生的地震,让他们居住的房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居住在结古镇一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一顶顶蓝色帐篷是他们临时的家,在这片小天地里,原本不相识的他们成为亲密的伙伴。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摄

4月17日,在玉树结古镇一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才仁坎卓在跳绳。 6岁的程烈卓玛,9岁的才仁坎卓,10岁的明玛扎西,他们自小就居住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2010年4月14日发生的地震,让他们居住的房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居住在结古镇一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一顶顶蓝色帐篷是他们临时的家,在这片小天地里,原本不相识的他们成为亲密的伙伴。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摄

4月17日,在玉树结古镇一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尕松措毛(右)在为程烈卓玛别发卡。 6岁的程烈卓玛,9岁的才仁坎卓,10岁的明玛扎西,他们自小就居住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2010年4月14日发生的地震,让他们居住的房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居住在结古镇一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一顶顶蓝色帐篷是他们临时的家,在这片小天地里,原本不相识的他们成为亲密的伙伴。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摄

4月17日,在玉树结古镇一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尕松措毛在和伙伴一起做游戏。 6岁的程烈卓玛,9岁的才仁坎卓,10岁的明玛扎西,他们自小就居住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2010年4月14日发生的地震,让他们居住的房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居住在结古镇一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一顶顶蓝色帐篷是他们临时的家,在这片小天地里,原本不相识的他们成为亲密的伙伴。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摄

4月17日,在玉树结古镇一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明玛扎西和他的小狗一起玩耍。 6岁的程烈卓玛,9岁的才仁坎卓,10岁的明玛扎西,他们自小就居住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2010年4月14日发生的地震,让他们居住的房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居住在结古镇一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一顶顶蓝色帐篷是他们临时的家,在这片小天地里,原本不相识的他们成为亲密的伙伴。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摄

4月18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一民族中学师生举行复课仪式。
当日,刚刚完成帐篷搭建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一民族中学3个年级的学生开始复课。学校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更多的桌椅等捐赠物资陆续抵达,各年级都将尽快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4月18日,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一民族中学八年级学生在帐篷教室内上课。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4月18日,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一民族中学学生在帐篷教室内上课。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4月18日,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一民族中学一名学生在复课仪式上流下泪水。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4月17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孤儿学校四年级学生在板房教室内上课。
4月18日,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一民族中学八年级的两位学生走出帐篷教室。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4月18日,一名受伤儿童被转往后方治疗。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空军已出动8架伊尔—76运输机,完成空运任务60余架次,运出伤员和医护人员1000余人,运送帐篷、野战食品等救援物资500多吨。据了解,地震发生当天,空军即投入3架伊尔—76运输机,运载中国国际救援队等救灾人员和大批物资抵达玉树灾区。针对玉树巴塘机场海拔高、适用机型少、任务要求高的实际,空军迅速调整了训练计划,又抽调出5架伊尔—76飞机投入抗震救灾,并对机舱进行了改造,分为上下两层,以求运送更多伤员。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4月18日,救援人员将地震中的孤儿抱上飞机送往后方。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空军已出动8架伊尔—76运输机,完成空运任务60余架次,运出伤员和医护人员1000余人,运送帐篷、野战食品等救援物资500多吨。据了解,地震发生当天,空军即投入3架伊尔—76运输机,运载中国国际救援队等救灾人员和大批物资抵达玉树灾区。针对玉树巴塘机场海拔高、适用机型少、任务要求高的实际,空军迅速调整了训练计划,又抽调出5架伊尔—76飞机投入抗震救灾,并对机舱进行了改造,分为上下两层,以求运送更多伤员。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4月18日,通过空军大型运输机转运的重伤员。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空军已出动8架伊尔—76运输机,完成空运任务60余架次,运出伤员和医护人员1000余人,运送帐篷、野战食品等救援物资500多吨。据了解,地震发生当天,空军即投入3架伊尔—76运输机,运载中国国际救援队等救灾人员和大批物资抵达玉树灾区。针对玉树巴塘机场海拔高、适用机型少、任务要求高的实际,空军迅速调整了训练计划,又抽调出5架伊尔—76飞机投入抗震救灾,并对机舱进行了改造,分为上下两层,以求运送更多伤员。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4月18日,一名机组人员将病中的婴儿抱上飞机转送西宁。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空军已出动8架伊尔—76运输机,完成空运任务60余架次,运出伤员和医护人员1000余人,运送帐篷、野战食品等救援物资500多吨。据了解,地震发生当天,空军即投入3架伊尔—76运输机,运载中国国际救援队等救灾人员和大批物资抵达玉树灾区。针对玉树巴塘机场海拔高、适用机型少、任务要求高的实际,空军迅速调整了训练计划,又抽调出5架伊尔—76飞机投入抗震救灾,并对机舱进行了改造,分为上下两层,以求运送更多伤员。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俄德家住青海玉树州结古镇扎西大屯,一直从事木材生意。地震发生后,妻子遇难,留给他六个女儿,最大的15岁,最小的只有1岁半。新华社记者 刘思扬 摄

4月17日,俄德的大女儿在已成废墟的家中寻找可用的物品。新华社记者 刘思扬 摄

4月17日,俄德的两个女儿在帐篷前玩耍。新华社记者 刘思扬 摄

4月17日,俄德的一个女儿在玩耍。新华社记者 刘思扬 摄

4月17日,俄德的一个女儿从废墟中找出课本。新华社记者 刘思扬 摄

4月17日,俄德最小的女儿(中)在已成废墟的家玩耍。新华社记者 刘思扬 摄

这是4月17日拍摄的已成废墟的俄德的家。新华社记者 刘思扬 摄

4月17日,孩子的父亲索昂松保(右)向为其孩子接生的西宁解放军第四医院妇产科主任何敏致谢。当日下午,在青海玉树结古镇体育场的群众临时安置点,西宁解放军第四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帐篷内,成功地为藏族妇女噶雍接生一名女婴,女婴的啼哭声,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被埋54个小时的小女孩被成功救出后,她的亲戚抱着她向家里飞奔的路上,记者把口袋里仅有的半瓶水拿给她喝。新华军事记者 王玉山 摄
这是黄福荣生前在内地当义工的照片(家属提供)。
在青海玉树一家孤儿院做慈善义工的香港人黄福荣,4月14日在协助搜救孤儿院被困师生过程中遭遇余震不幸罹难。连日来,黄福荣舍身救人的事迹在香港和内地广为传颂,感动了众多同胞。黄福荣的姐姐黄月秀16日在香港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感谢所有人的关心。希望福荣的故事能令其他有心人多做善事,帮助有需要的人。”新华社发

这是黄福荣生前在内地当义工的照片(家属提供)。新华社发

4月17日,僧侣们在玉树县结古镇街头临时搭建的帐篷内诵经,为灾民祈福。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4月17日,一位僧人在玉树县结古镇街头临时搭建的帐篷内诵经,为灾民祈福。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4月17日,一名僧人在玉树县结古镇胜利路的“帐篷佛堂”内点上酥油灯,为地震遇难者和受灾群众祈祷。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4月17日,僧侣在玉树县结古镇民主路一处“帐篷佛堂”内为地震遇难者和受灾群众祈祷。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4月17日,一名僧人在玉树县结古镇胜利路的“帐篷佛堂”内点上酥油灯,为地震遇难者和受灾群众祈祷。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4月17日,僧侣们在玉树县结古镇街头临时搭建的帐篷内诵经,为灾民祈福。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