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茗饮两千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44:02
茶起源于中国,中国的饮茶历史极为久远,我们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开始用茶、饮茶,是唐朝、魏晋还是三国?但大致的时代是可以有说法的,并且我们也可以找到证据来显示。世界上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包括“茶”这个单词的发音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饮茶当然是中国人首创。于各省市自治区而言,都在努力寻找或证明本省、市、自治区茶饮出现或种茶、制茶的时间极为久远,广西、桂林等也一直探求,但多年来没有系统和有说服力的证据,造成既认为桂林及广西茶饮历史悠久却又不敢肯定地说茶饮历史上千年的尴尬境地。本文经严格考证探究,认为桂林以及广西出现茶饮的历史在1582年以上,平或高于国内相当多的名茶大省茶饮出现的历史。
桂林人什么时候开始饮茶?
目前,我们广西经农业厅等部门评定的传统名茶和新创名优茶已达30多种。有红茶、绿茶、黑茶、花茶等多种茶类。广西著名的名优茶有:
红茶:广西红碎茶
黑茶:苍梧六堡茶
绿茶:桂平西山茶、凌云白毫、桂林毛尖、覃塘毛尖、漓江银针、白牛茶、龙脊茶、屯巴茶、南山白毛茶、龙山绿茶
花茶:桂花茶、横县茉莉花茶
对于我们熟悉的这些当代广西名茶,我们来推知一下它们的历史。
桂林毛尖:产于风景如画的桂林尧山地带,70年代由广西桂林茶叶研究所创制而成。1985年和1989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农业部优质茶,并在德国试销获得好评。清明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
漓江银针:选用福云六号、福云七号、福鼎大毫、凌云白毫等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之鲜芽叶为原料,于八十年代末研制成功的色、香、味、形俱佳的名优特种茶,获1991年度浙江省国际茶文化节产品优良奖。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满披银毫似银针;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最爽口,耐冲泡,汤色清澈,叶底嫩绿明亮。
六堡茶:产于广西苍梧县,故称为苍梧六堡,六堡茶生产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其品质特点是条索长整紧结,汤色红浓,香气陈厚,滋味甘醇,正统应带松烟和槟榔味,叶底铜褐色。在清朝嘉庆年间,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列为中国名茶之一,六堡茶历来除内销两广之外,大部份运销港、澳及南洋群岛。
桂平西山茶:产于广西桂平县(今桂平市)西山。宋代开始种植。西山集名山、名泉、名寺、名茶于一地,景色迷人。西山茶品质特征是:条索紧结、纤细匀整,成龙卷状,茸毫显露,香气幽香持久,汤色碧绿清澈,滋味醇和鲜爽,叶底嫩绿明亮。
凌云白毫茶:自明朝起,凌云民间饮茶已成习惯。明孝宗泓治(1488年)年间,凌云县东和乡白马村的祖先们就在周遭均为大石山的一片土坡上开辟了凌云历史上的第一个茶园。直到21世纪初,这片老茶树仍有收成。成品茶色泽翠绿,条索紧结弯曲;香色纯正持久,有荷花香和蛋奶香;茶汤清绿明亮,滋味浓厚,回甘滑喉,叶底嫩绿。清乾隆时期凌云白毫茶就已负有盛名,成为各级官员们的馈赠珍品。
南山白毛茶:栽培历史悠久,据《横县县志》记载:“南山白毛茶,相传为明建文帝(允炆(音wén),1399—1402在位)手植遗种。清道光二年(1822)于巴拿马国际农产品展览会上荣获银质奖章;1915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在巴拿马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南山白毛茶再次荣获二等银质奖。这是在国际博览会上最早获奖的中国名茶。
一些书籍说,广西产茶历史悠久,据载唐代就有吕仙茶、象州茶、容州竹茶等生产。问题在于,这些茶都没有查出具体的年份,是古书再推测和记载古书,余有不确定的成分,不能当然地令人信服。
秦以后,桂林因修造灵渠而成南北交通中心,茶有了传播过来的可能。更何况前面介绍了茶在中国的传播,广西毗邻云贵高原,广西茶的起源不应该比江西、福建、浙江晚,怎么茶文化研究中广西从来就没有被当作茶饮起源较早的省份。其实,茶饮、茶风、野生茶树在当时已存在,但历史资料对广西茶饮缺失很多空白。
很容易找到的证据是,清朝时桂林就已有很多的茶楼、茶馆。出土的明靖江王陵里有茶具和茶宴,证明明朝桂林已有茶饮。但桂林何时出现茗饮,学界一直没有给出肯定的时间。
史海钩沉,从历史中寻找茶的历史
唐朝是个茶文化繁荣昌盛的时期,但从全国的茶文化资料来看,桂林及广西在唐朝能找到印证的资料风毛麟角,通过反复查找,笔者找到了年代清晰的明证。
唐朝广西第二位进士桂林人曹邺盛赞佳茗
故 人 寄 茶
曹 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馀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此诗描写了一个细节:诗人对茶十分喜爱,品尝了九华英这种好茶,觉得有“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的神奇功效。只吃了半块,而把另半块一直藏在身边。作者珍惜好茶,更珍惜故人寄茶之深情。
曹邺,字邺之,桂州(桂林)阳朔人,与晚唐著名诗人与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曹邺才颖最佳。曹邺曾任郎中,刺史等官职,他的诗多是抒发政治上不得志的感慨,少数是讽刺时政,也有一些山水佳篇。他写下了不少千古名诗,如《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怨诗》(四首之一):“手推讴轧车,朝朝暮暮耕。未曾分得谷,空得老农名。”所有的这些诗,对官吏盘剥百姓的讽刺真是入骨三分。
曹邺在大中四年(850年)中了进士,惊喜之余,写下了《寄阳朔友人》:“桂林须产千株桂,未解当天影日开,我到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这诗反映了当时广西文化教育的现实,对广西的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诗中他希望自己开个头,撒下种子,桂林今后能出更多的人才。
翻开广西地方志,唐代中进士的第一人是梧州府的李尧臣(632年),由于梧州偏僻,李尧臣对广西的影响并不大,时隔两百余年,才出了第二名进士,这就是桂林府的曹邺。而曹邺之后,临桂人赵观之(855),平南人梁嵩(925)等许多广西人都先后中了状元。清代举人泗城教授王维新在《阳朔道中怀曹邺》一诗中说:“唐代文章原后起,岭西风气实先开。”指曹邺不仅在晚唐全国的诗坛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是广西地区诗风的开创人物。曹邺以前,广西土生土长的文人未见史载,曹邺可以说是广西第一个著名诗人,他与同时代的曹唐(临桂人)一起,对广西地区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传曹邺少时曾在阳朔城北天鹅山下的一个岩洞中读书,这个岩就是现在的读书岩。后人为了纪念他,曾在那里建曹公祠,曹公书院。只可惜祠和书院已废,只有读书岩现在还是阳朔古迹。曹邺曾迁居桂林城北的阜财坊,后迁莺坊。唐末,桂林曾为曹邺建名贤坊,可惜这些胜迹都没能保存到今天。
曹邺有《西郎山》诗一首:“西郎何事面西方,欲会东郎隔大江。自古明良时一遇,东郎未会恨斜阳。”而城东福利附近,又有一个如同人样,立于其上的小山,与西郎山遥遥相对,叫东郎山,曹邺作诗《东郎山》:“东郎屹立向东方,翘首朝朝候太阳。一片丹心存万古,谁云坐处是遐荒。”诗人借景抒怀抒发了被迫隐退,明君良臣不能常得的感慨,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遐荒之地,仍丹心系念国事的高尚情操。
桂林荔浦在宋代就出了名茶——修仁茶
我们来看另一首茶诗
饮 修 仁 茶
李 纲
北苑龙团久不尝,修仁茗饮亦甘芳。
夸妍斗白工夫拙,辟瘴消烦气味长。
江表露芽空绝品,蜀中仙掌可同行。
从容饭罢何为者,一碗还兼一炷香。
赏析:李纲,宋代政和二处进士,官至太常少卿。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侵围汴京,李纲力主抗战,遭排挤后罢官。高宗即位,李纲仍主抗战,曾任相七十余天。
李纲著有《梁溪集》,内中多是诗人饮茶品食之感触之作,让我们看到了李纲情感的另一面东西。《饮修仁茶》是其中一首,写了诗人对广西桂林修仁县出产的茶大加赞赏的心情。诗人认为,把修仁茶与当时的名茶北苑龙团、蒙顶茶相比,毫不逊色。诗中的“北苑龙团”、“蜀中仙掌”即指龙团茶、蒙顶茶。
唐朝桂林寺庙林立,高僧云集,定有饮茶风俗
根据《唐舍利函记》石刻的记载,唐高宗显庆二年(675),在桂州城南部(即今桂林市民主路万寿巷内)就建有善兴寺,还建造了一座贮存和尚骨灰的舍利塔。这是广西年代最古的一座佛塔。开元二十六年(738),善兴寺改为开元寺,这是桂林地区最早兴建的佛教寺宇。到唐武则天时,禅宗六祖惠能“曾说法讲经于永宁州双瑞岩”,从此,禅宗传人了广西地区。
唐代的西庆林寺是当时桂林最著名的寺庙。该寺位于环境幽静、风景秀丽的西山,当时高僧云集,盛极一时,与鸡足寺等西南五大寺齐名,被称为我国南方五大禅林之一。
唐天宝七年(728),唐代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时,因在海上遭遇飓风而漂流至海南岛南端的崖县。他在海南居住一段时间后,便乘船横渡琼州海峡.取道今广东廉江、化州,广西博白、象州等地,来到桂林,受到隆重的接待。鉴真停驻在桂林开元寺一年多,在此传戒授法,为桂林地区佛教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后东渡成功,视桂林为福地。
桂林出现茶饮的历史在1582年以上
独秀峰位于桂林市中心的靖江王城内,与叠彩山、伏波山成三足鼎立之势。独秀峰四壁如削、巍然屹立,被誉为“南天一柱”,南朝刘宋文学家颜延之任始安郡(今桂林)太守时就曾在此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诗句,独秀峰也因此而得名。
独秀峰又叫紫金山,因为每当朝霞或晚霞升起时,独秀峰就好像披上了紫袍金带,异常端庄雄伟。独秀峰虽然孤峰独立,但奇洞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是东麓的读书岩,它像一间石屋,内有天然的石窗、石榻。颜延之当年在桂林当太守时,府治就在独秀峰的东面,因而经常到此处读书。山的北麓有泉,名“廉泉”,亦名“独秀”,形似月牙,又叫它作月牙池。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石屋的正上方刻了“宋颜公读书岩”6个篆字。
桂林恭城油茶——煮饮
下图为煮饮法的广西桂林恭城油茶的煮饮过程,和唐前的煮法神髓很一致,只不过是内容上有区别。

至此,我们彻底知道,茶在唐朝以前(包括唐朝)都是煮饮——烹茶(姜、盐、油、花椒、枣、桔皮、薄荷、香料、肉类等)。宋明以后才是沸水冲饮——清饮 。在宋明有道茶饮分水岭,桂林打油茶把中国古老的煮饮延续了千余年!
知道在南北朝时人们烹茶会放盐、油、花椒、枣、桔皮、薄荷、香料等,就了解孙楚的《出歌》中“姜桂荼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的椒字的意思了,也就明白作为酒仙的始安郡太守颜延之的“夫璇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词句中“椒”指的是烹茶时添加了花椒等佐料,“桂椒信芳”是颜延之对桂林茶饮特别是对野生茶的说明和赞美。那么,桂林什么时候就有茶饮了?——公元424年!
结论: 桂林出现茶饮的历史在1582年以上
再根据前文所述,广西是茶由云贵高原向平原地区传播十分重要的过渡带,茶饮传播没有理由跳过广西,跳过几百年甚至千年,那么,从始皇帝赢政修灵渠开始,茶饮之风就逐渐在八桂大地悄然荡开,八桂茗饮,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至于后来桂州城(桂林)东门逍遥楼[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颜真卿书刻)]有没有茶舍,系舟于古南门大榕树下的黄庭坚有没有在湖畔煮茗,宋代曲水流殇游戏时是不是有斗茶,明清时环湖塘(榕湖)周边有几多茶馆,你都可以信马由缰去想象了。
(文中引用了大量其它学者的资料和图片,作者在此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