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易学的隔姜灸 三伏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27:36
艾灸的作用:
艾叶性味辛温,属纯阳之物,艾灸能温经通络,去除寒湿,回阳救逆.
适应范围:
小至感冒,大到各种肿瘤癌症均可治疗,由于性温,所以特别适合寒性疾病,对热性病需谨慎选择穴位.
材料:
1.艾绒 2.生姜片(硬币的厚度,约2-3mm) 3.一个装有水的容器(最好用铁器)
4.火机 5.香一枝 6.牙签一枝
步骤:
1.用牙签在生姜片上刺若干个小孔 ;
2.将艾绒捏成圆锥形塔状,大小以不超过生姜片的宽度为宜,一般底部直径2cm左右,高度2-3cm左右.这样一个单位叫做一"壮".
3.将生姜片放到要灸的部位放平.
4.将艾壮放到生姜片上,轻轻压一下,一般都会粘得比较稳,不容易掉的.
5.用火机点燃香枝,再用香枝点燃灸塔.
6.觉得灸的部位比较热时,拿起生姜把没烧完的艾塔丢到装有水的容器熄灭.(要想效果最好,最好是忍住高温,等艾塔完全烧完再换).
7.重复第3-第6步,换新的艾塔.
注意事项:
1.每个穴位艾灸的壮数应为单数(阳数).例如3壮,5壮,7壮......
2.艾灸完成后,会有口渴口干的现象,尽量不要立刻喝水,否则大打折扣.
3.艾灸完两天内不可喝茶叶茶,不可吃麻油,否则效果消失.
4.艾灸时会产生浓烟,所以要注意选择位置,处于空气流通的环境,且不要处于下风处,否则烟会向着你的鼻孔钻. ----艾灸的一个原则: 除了壮数外,还有一个原则就是"痛灸到不痛,不痛灸到痛". 本来患处是痛的,你一直灸,灸到不痛,表示灸的力量到达患处. 本来患处是不痛的(有时候虽然肿起来,但可能却是一点都不痛,不痛的原因是因为上面肿起来的可能只是脓,真正的患处是肿处的下方根部),一直灸,灸到觉得痛了,也表示灸的力量到达了患处的根部.
三伏天谈「三伏灸」﹝ZT﹞
廖小七
三伏天指的是夏至过后第三、四个庚日及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此时为温煦阳气,是祛散寒气的最佳时机。一些慢性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患者,如能在此时进行天灸治疗,对于预防这些病在冬季的复发有很大的帮助。
三伏灸是天灸疗法中的一种,因其选在每年的三伏天进行治疗,所以称为三伏灸。天灸则是中医传统灸法中非火热灸的一种,又名为自灸、冷灸,也称“药物发泡”或“敷贴发泡”。该法选用某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敷贴于人体的穴位,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充血,甚至起泡,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天灸疗法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北宋年间,民间广泛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各种疾病。目前最常用于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
传统中医认为哮喘的发作与肺、脾、肾三脏有关,三伏灸选取相应的背部俞穴如肺俞、脾俞、肾俞,再加上大椎、定喘、百劳等能发挥平喘、补肺、健脾、益肾作用的穴位来进行。三伏灸的具体方法是:选取麻黄、元胡、白芥子、甘遂、细辛、麝香等药物按比例研末,用时以姜汁调成膏状,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每伏各贴药一次,贴于双侧穴位,初伏、中伏、末伏各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成人一般贴3-6小时,儿童给1-2小时,贴药后皮肤有发热感,灼痛感,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但以能耐受为度。贴药后如皮肤出现水疱,应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治疗的同时应戒食易化脓食物,如牛肉、鸭、鹅、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
09年初伏:7月14日(农历五月二十二)——7月23日(农历六月初二)
中伏:7月24日(农历六月初二)——8月12日(农历六月二十二)
末伏:8月13日(农历六月初二)——8月22日(农历七月初三)
不知是否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