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2:14:33
三伏天灸疗法是独具中医特色的子午流注时间治疗学与特定中药相结合,在特定穴位专门治疗某些特定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又称发泡疗法,由医生将中药贴于患者穴位上,从而达到灸治的效果,既能防病又能治病,疗效显著,天灸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
三伏天灸疗法是天灸疗法中的一种,因其选在每年的三伏天进行治疗,所以称为三伏天灸,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疗法,属于“冬病夏治”的一种疗法。“冬病夏治”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反向思维的运用,即在夏天治疗冬天易患、易发作的疾病。根据中医理论,夏季万物生长繁茂,阳气盛,阳气在表,夏季养生宜以养阳为主,此时毛孔开泄,运用针刺(俗称“打伏针”)或艾灸(俗称“施伏灸”)、敷贴,可使腠理宣通,驱使体内风、寒、湿邪外出,是内病外治、治病求本的方法。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极好机会,它是采用在穴位上敷贴药物来治疗某些慢性疾病的方法,即在三伏里每伏的头一天,将配好的中药碾成粉末后,制成药膏,分别贴在人体不同的穴位上,过4-6小时后自行取下,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方法就是这么简单实用。其治疗慢性病效果最佳, 天灸疗法能有效治疗各种鼻炎、哮喘、咳嗽、慢支、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胃痛、腰痛、关节痛等痛症,尤其是提高呼吸系统的抗病功能,有效率高达85%。另外,天灸疗法还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随着空调的广泛使用,“空调病”已成为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空调开得温度过低,时间过长,使得关节炎的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并向低龄化发展。关节疼痛容易反复发作,在治疗上比较棘手,而天灸疗法简单实用,效果显著,无疑开辟了一条治疗各种关节疼痛的新途径。除了上述症状外,天灸疗法因其温通经络、祛寒逐痹的作用对各类痛症具有显著的疗效。
三伏天指的是夏至过后第三、四个庚日及立秋后第一个庚日。2007年三伏天的日期安排如下: 初伏:7月15日,星期天。  中伏:7月25 日,星期三 。 中伏加强:8月4日,星期六 。 末伏:8月14日,星期二 。  末伏加强:8月24日,星期五。此时为和煦阳气,是祛散寒气的最佳时机。一些慢性病如慢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经常性感冒、慢性颈、肩、腰、腿痛、慢性胃炎、结肠炎等,如能在此时进行天灸治疗,对于预防这些病在冬季的复发有很大的帮助。
天灸方法:把毛茛等植物(如毛茛、石龙芮、铁线莲、铁脚威 灵仙等)的新鲜全草捣成糊状, 放入直径约 4 厘米的酒 杯内,平杯口为度,不要压紧,然后贴附在一定穴位上固 定约一小时左右、病人觉局部有烧灼或痛痒感时即应取下 ,此时皮肤上可产生大的深黄色水泡。然后用消毒镊子将 水泡挑破,局部敷以消毒敷料以保护创面(但不要用凡士 林纱布处理)。此法多用于治疗疟疾、哮喘、关节炎等病 。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称自灸、敷灸。天灸既具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可通过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
主要有以下几种药灸:
一、蒜泥灸 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g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为度。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治喉痹等。
二、斑蝥灸 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使用时先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胶布固定,以局部发痒、变红、起泡为度,然后去除胶布与药粉;也可用适量斑蝥粉,以甘油调和外敷;或将斑蝥浸于醋或95%酒精中,10天后擦涂患处。适用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等病症。
三、白芥子灸 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状,取5~10g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末1g,放置于5cm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敷贴在穴位上,敷灸时间为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泡为度。适用于风寒湿痹痛、肺结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症。四、其他 如甘遂粉敷贴中极治尿潴留;马钱子粉敷贴颊车、地仓穴治面神经麻痹;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葱白捣烂敷贴患处治急性乳腺炎;五倍子、何首乌各等份研末用醋调成膏状,每晚睡前敷于脐中,次日晨取下,治小儿遗尿症;砂仁30g,白糖50g,明矾10g,青背鲫鱼1条,混合一起捣烂成膏状分成3份,每次1份,分别敷贴于神阙、至阳穴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一日换药1次,治黄疸的阳黄,若阴黄可用胡椒(每岁1粒)、麝香1g、雄鲫鱼1条,混合捣烂成膏,敷贴神阙、肝俞、脾俞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