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中学以自主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51:25
让农村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海市崇明中学以自主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纪实
崇明,祖国的第三大岛,上海仅存的最后一个郊县。
创办于1915年的上海市崇明中学,近年来,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睿智的时代新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素质教育新体系的进程中,走出了一条自主教育的成功之路。
素质教育要有一个好的支点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推进素质教育,同样需要寻找好的支点。
崇明中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校长董耀棠很早就从这些农村学生身上发现,不少学生在理想上患有迷茫症,在道德上患有萎缩症,在学习上患有贫血症,在生活上患有低能症。这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一个好的抓手,帮助这些学生。
在大量的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1992年,董耀棠第一次在学校办公会议上提出“自主教育”的理念:要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发掘受教育者健康的主体意识,培养独立精神和创造意识,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负责、学会追求。
经过3年的充分调研和论证,1995年6月,一个农村重点高中实施自主教育的综合研究课题,经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部门核准,作为市级课题正式启动。崇明中学的素质教育从此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支点,学校的各项工作开始提速运转。
2002年1月,一份有8个章节27个条款的《崇明中学自主教育章程》出台。学校的素质教育构建完成了一个以激发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健全学生主体人格为核心的推进实施体系。
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将军”
自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让每个崇中人都在发生着变化。语文教师耿慧慧说得好:“我们不能再一代代地培养‘奴隶’,而应该努力使尽量多的学生成为‘将军’。”
学校为学生的成长预设了4根标杆——
在志向追求上学会自强。崇明中学的学生都有“自信”、“自励”、“自省”三个“训练站”的培训机会。每年300多名学生参加“邓小平理论读书会”和青年共产主义学校,从自愿接受“树报负、立宏愿”的“自信”培训开始,逐步夯实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而求索的思想基础;学校先后有2000多名学生加入假期“崇明百里行”的社会考察和志愿者服务的行列,改革开放的巨变和亲身的经历激励着学生们的志向,磨炼着他们的意志。
在品德修养上学会自律。学校在教育管理中突出“自管”、“自理”和“自治”的“慎独”要求。学生会设置“自律部”,班际有相应的“自律委员”,负责策划、管理有关活动和督查。有一段时间,校图书馆经常发现图书被撕页的现象,查实后,管理员要求学校给当事人处分,而自律部则建议让犯错的学生到图书馆做义工,将功补过。这样的自我纠错,不仅让当事人深刻自省,而且使更多的学生懂得自律。学校还坚持在品学兼优的学生中试行“无人监考制”,多年来,有近1/4的学生主动申请,参加了知识、品德双重的“诚信考试”。
在知识探求上学会自主。学校切实开展探究性教学研究,指导学生自我感知、发现、探索和运用知识,提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十分注重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各班普遍开展“学习上帮难、思想上帮贫、生活上帮困”的“爱心三帮”活动。据统计,全校现有364个合作学习小组,有68%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调适了学习心理,改进了学习方法,有效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全校丰富多彩的各科社团和兴趣活动小组,更是顺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让他们在主动的参与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生活管理上学会自理。每年新生入学,学生干部会在校门口对送行的家长说:“让新同学自理生活、学会生存,就从这里开始吧!”于是,日常的校园卫生、课间秩序、生活管理,全由学生分班轮流值勤。2000多人的学生食堂,半个小时左右的用餐,秩序井然,取餐窗口前的一米线,没有人会随便超越。学校连续5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中学生志愿者服务示范集体。
做真正的自主教育
校领导的思路很清晰,自主教育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跨过了自身能力不足的坎,自主教育的推进才有不竭的动力。
因此,学校从课题立项的第一天起,就为老师们搭了5座过河的“桥”:一是组织大家学习“三个面向”的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教育论坛的形式引导教师把握教育本质和办学方向;二是组织大家学习现代教育论著;三是引导大家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开设校长咨询讲坛,促使教师在管理实践中拓宽工作视野;四是号召大家学习特色名校经验,启发教师感受改革创新气息;五是拓展改革开放、开门办学的渠道,让教师直接感受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从而提高教改的紧迫感。
教育者先受教育。在实施自主教育的进程中,老师们首先找到了自主教育的感觉:“教师的人格魅力的灵魂全在一个‘爱’字,自主教育是一种无声的爱,但有时无声的爱要胜过有声的爱”。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教师的事业是常青的。我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我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在这三尺讲台上,我会用爱心、诚心、耐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
11年来,学校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生命科学、现代信息技术教研组先后多次受到市、县有关部门的表彰;全校200名教师中,有17人次获国家级奖励,49人次获市级奖励,171人次获县级奖励。(本报记者 陈亦冰 沈祖芸)
《中国教育报》2007年2月26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