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 《老子》《庄子》文化思想精华(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12:35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老子和《道德经》。
2、认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精华。
(1)道法自然的宇宙论——“反者,道之动”
(2)道法自然的人生论——“柔弱者生之途,坚强者死之途。”
(3)道法自然的政治论——“治大国若烹小鲜”
(4)道法自然的方法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道法自然的艺术论——“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精华。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择
多媒体要点板书、同内容相关的图示,讨论。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老子与他的“道法自然”
一、老子与《老子》
1、老子其人
老子,春秋末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约生于公元前571年,死于公元前472年,活了100岁。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名字没有特别含义,只反映了他这个人相貌的特征——耳朵特别大)。就姓氏而言,春秋240年间没有李姓,但有老姓,因而老子可能原本就姓老。老子曾任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吏(相当于中央图书馆馆长),是当时的大学者。所以,与他同时稍后的孔子曾从山东到洛阳去向老子讨教,问他西周文化中“礼”字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两人见面后,老子给孔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他回去后对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 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司马迁:《老子韩非列传》)  孔子的意思是说:天上飞的鸟,水中游的鱼,地上跑的兽,我们都可以想办法抓住。但老子的思想就象天上的飞龙,不能很好地去把握。孔子的感叹说明了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因为孔子也是一个非常聪明而有学问的人。
2、《老子》其书
老子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当时的东周王朝已经是流水落花,中央王朝要倚靠诸侯王的保护。为避战乱,老子于是隐居而去走函谷关(在河南陕西交界处)。函谷关的主管关尹留住了他,要他著书立说。
他于是写下了有名的《道德经》,也就是《老子》,共5000言。
一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说:“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他才写下了《老子》这部奇特的书。不管怎么说,使人感到惊讶的总是,生活在科学文明发展以前某一时代,老子怎么会向近代开始的科学文化提出那样严历的指控。”(《道德经精粹解读·导言》陆玉林编著·中华书局·2001年)
纵观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老子》都有深远的影响。老子给我们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和人文精神。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但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道法自然”。
二、道法自然的思想精华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所应遵行的生活准则。老子把一切都归结为道,认为道生天地,天地再生万物,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那么道又是什么呢?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可以解释为我们今天的自然。但先秦时语言中少双音节词,自然是两个单音节代词,即自己就这样。法是效法师法的意思。道法自然可以解释为:道师法事物自身的规则。事物自身是什么样子,道就是什么样子。也就是说事物本身是什么样道就是什么样。
归结起来就是两点:①、道是一切事物的行事准则,这个准则就是对一切事物都顺其自然,事物本身是什么样子,道就是什么样子。②、道是人类做人做事的准则,这个准则就是人要师法自然。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涵盖一切,我们分别从宇宙论、政治论、人生论、方法论和艺术论五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道法自然的宇宙论——“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40章)。反通返,即往返循环,意思是说道的运动规律是往返循环。直译就是:往返循环是道的运动规律。老子反复倡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而自然的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往返循环。我们看事实: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圆缺交替,每年的春夏秋冬。农作物的春种秋收,开花结果。人的生老病死。哪一物哪一件不是循环往返。物质不灭,能量守恒,虽然形体在千变万化,但本质上都在轮回。从物事看人事,乐极易生悲,否尽泰将来。国家的兴亡交替,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家族的兴亡衰败。做人的“艰难困苦,玉女玉成”和“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满招损,谦受益”等,无事无处不在循环往返。既然是道法自然,人事物事同理同源,所以,老子得出结论,“反者,道之动”。就是说,往返循环是道的基本规律,是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的根本规律,也是宇宙的基本规律。这就是老子的宇宙观。
2、道法自然的人生论——“柔弱者生之途,坚强者死之途。”
两千多年前的韩非子就指出过:“老聃贵柔”。
老子贵柔的思想,也是来自他强调的道法自然。他列举了许多自然现象进行论证:例如,人生下来时,婴幼儿是非常柔弱的,人到老死时却变得非常坚硬,但婴幼儿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死人老人的僵硬却标志着人的死亡和接近死亡。春天的小草是柔弱的,冬天的枯草是僵硬的,但柔弱的小草显示了勃勃生机,冬天的枯梗则表现了衰败和死亡。再看我们人自身的器官,牙齿是坚硬的,舌头是柔软的,但我们只看到有人老掉了牙齿,却没有看到谁老掉了舌头。所以老子得出的结论是:“柔弱者生之途,坚强者死之途。”(5章)很清楚,老子是从自然界的法则中得到了启示:柔弱与生相伴,坚强与死相随。人要保持生命,就要遵循自然界生的法则,保持柔弱。
老子的这种思想,也受到了人们的批评,认为这是自欺,是因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其实,老子的贵柔,也不是说不去争,他只是强调了不要勉强去争。自己明明没有这个能力,却硬要去争,就象鸡蛋碰石头,其结果就是白白的消耗自己的生命了。
老子的柔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生存和斗争的智慧。老子的贵柔实质上是一种策略和手段,他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他的贵柔是为了“胜刚强”。因此,他的柔就是一种隐性的进攻的力量。你看婴儿虽然骨弱筋柔,但却含蕴着无限生机。他充满了活力,预示着发展,体现了真正的强大。这样看来,柔,其精神实质是一种绵里藏针的刚强,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策略。这样的柔,不仅不弱,反而能克刚制强,就象水能穿石,水能灭火一样。石头很硬,火很猛,但水能滴穿石头,水能扑灭火焰。都是自然界中以柔克刚的例证。我们平时讲某人笑面虎,笑面比虎还厉害,就是以柔克刚的例证。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78章)这说明老子的贵柔是为了 “攻坚强”,是为了“莫之能胜”。老子的柔不是软弱和逃避,而是一种斗争的策略和手段,是一种生存和斗争的智慧。
3、道法自然的政治论——“治大国若烹小鲜”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安定大治,就像井水一样,你搅动得越利害越频繁,它的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也就越是混浊。只有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老子认为治理国家也应该这样去“无为而治”,所以他提出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命题。(60章)
小鲜是指小鱼,“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说治理大的国家应该象烹煎小鱼一样。人们在煎鱼的时候,特别是在煎小鱼的时候,你是不能频繁的翻动的。你如果不断地去翻动它,炒动它,那条鱼就会被弄得稀烂,哪还有什么鱼的鲜味呢?那样,你就吃不到鲜美的鱼了。相反,你让它慢慢地煎熟,不去翻动它,你却能吃到一条鲜美的、原汁原味的鱼。所以,煎鱼一定要无为而不要有为。治理国家的道理也一样,要无为不要有为。以前搞计划经济,领导有为,规定工厂里只能生产什么,农民只准种什么,结果领导忙老百姓也忙,生产却上不去。农村里的夏季抢收抢割,计划经济时领导忙群众也忙,生产却上不去。现在领导无为,让工厂自己做主,农民自己做主,政府基本不管生产,农民也没干几天活,产量却比原来的高。当领导的基本上就没什么事。而百姓也自由宽松,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而天下大治。相反,如果领导想有为搞政绩工程而大兴土木,老百姓穷于应付而劳民伤财,就会弄得人心浮动而民怨沸腾,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老子的这句治国名言,在今天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是广为流传,成为许多国家总统和企业总裁的治国格言。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他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就引用了这句话,使它成为了美国人口中津津乐道的名言,也使《道德经》一书在美国身价百倍,可以这样说,搞市场经济,由市场自动调节生产规模和产品价格,政府是无为。搞计划经济,是政府直接干预经管生产规模和产品价格,政府是有为,有为反而不利于经济发展。就象我们学校的早晚集中自习一样,集中了,不读书的还是不读书,他在教室里讲话、睡觉、撩事。相反那些读书的集中到了教室里却读书不成,因为受到了干扰,还不如他自己一个人到草地上去读书安静。这样勉强集中到一起,是有为,结果领导忙、老师忙、干部忙,学生也忙,效果却很差。如果不管无为,大家都轻松,效果对那些读书的学生而言,就要好的多。
4、道法自然的方法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一个内容,就是对对立统一法则的认识。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2章)这些论述,都体现了辩证思维的水平,也是老子基于他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一种综合概括。
他举了一个例子:“三十辐共一毂gu(车轮的中心部分,可以插輳的)当其无有车之用。揉埴(黏土)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1章)(所以有,器物的实体,则成为它的条件:利。无,器物的空处,则成为它的功用:用。之——则)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用很多零件材料造成车子,人们看到的只是车子,但车子对人有使用价值的却是车子能装东西的车厢空间。人们用泥土制成坛罐,人们看到的是坛罐的实体,但对人们有实用价值的却是盛东西的坛罐的空处。人们凿窑洞,造房屋,开门窗,人们看到的是造房屋的材料和实体,但真正对人有用的却是房屋能住人的空间。平时人们大多只注意器物的实体,总以为器物的功用只在于它的实体。但老子却从他朴素的辩证观点出发,认为器物的空间才是最有功用价值的。
人们大多只看到“有”,而老子却更多的看到了“无”,只有有与无相生相成,才能实现器物的功用价值。这种辩证思维是可以普遍适用的。例如,一个学生,他所读书的名牌大学和毕业文凭,这是可以看到的实体“有”,而他所受到的熏陶和掌握的真才实学却是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无。当一个学生去应聘的时候。招聘单位当然要看他的毕业学校和文凭这个有,但更多的是应该考察他的真才实学和能力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无。这一点对我们是有深刻启发的。它告诉我们观察事物,不要只看到事物的某个部分和表面的现象,而应该更注重去观察把握事物的整体以及表面现象后面最隐蔽的最本质的看不见的东西。
5、.道法自然的艺术论——“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老子说;“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20章) (真纯朴啊,就象还不会笑的小孩一样) 这是以儿童精神、身体为人的最佳状态,从而表达老子的人格美理想。因为儿童一片混沌,对世俗而言,他的思想还是一片空白、一个无,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所以能说符合人的本真的话。当小孩子会笑的时候,他可能就有讨好的意思在里面了,就不本真了。相反,世俗的成人,由于接受了仁义礼智的熏染,失去了人的本真。当他们说话的时候,出于利害的考虑和世俗的偏见,失去了自然的人性,说出的话往往是虚伪夸饰的。所以老子赞赏“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明代的李贽大力倡导童心。他认为,一个人学了儒家的经典,就会被那些“知闻识见”蒙蔽心智,丧失了绝无虚伪的纯真童心。从此人就成了假人,说话也成了假言,做事也成了假事,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成了假文。他反对用陈腐的礼教和知识来污染人的心灵,认为无论为人处世还是作文行艺,都应该发乎性情,由乎自然。只有保持童心般的纯真,只有顺乎各自的天性,才可能创作出天下的至妙文章。这与老子的崇尚儿童本真美是一脉相承的。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喜欢林黛玉而讨厌薛宝钗,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薛宝钗由于封建文化的教养,整个人从心理思想到为人处世,都已经被封建礼教规范化了。所以,她的一言一行所表现出来的都已经不是一个符合自然人性的我,而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扭曲变形了的假我。林黛玉则相反,她任性直率,她表现了一个真的、童心的我。所以贾宝玉喜欢林黛玉而不喜欢薛宝钗。曹雪芹的美学思想,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是相通的。
在《围城》中,方鸿渐极力想摆脱富有、漂亮、有洋博士学位的苏文纨的缠绕,却努力去追求一个普通的、金钱事业还一无所有的大二女生唐晓芙。为什么?就是因为苏文纨由于文化的教养,从心理、思想到为人处世,都已经理性化了。而作为真实的、自然人性的、独立的个体的情感性情,已经被禁锢了。所以表现出来的就不是一个真实的、符合自然人性的“我”,而是一种假的、道德的、文化的化身。相反唐晓芙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真实的、符合自然人性的、没有被理性和道德文化禁锢的真实的“我”,一种自然性情,一种人性本真,所以就赢得了方鸿渐的爱情。作者钱钟书这样写,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是相通的,也是受了传统老子美学思想影响形成的。
外国童话《皇帝的新衣》也是歌颂童心的本真的——面对皇帝的一丝不挂,所有的成人都因为不愿承认自己“愚蠢”而虚伪的喝彩,只有“不谙世事”的儿童才童言无忌地道出了真情:“天哪,他什么都没穿啦!”——这种创作思想与老子的美学思想也是相通的。
总之,老子的哲学,由于它的博大精深,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灿烂辉煌,与老子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直到今天,它仍旧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假如没有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华和世界将失去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业题:
1、人定胜天的说法是否有充分的根据。
2、为什么学识越丰厚的人忧患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