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宋-米芾书法大全[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35:49
政事帖
米芾《政事帖》(又称春和帖) 纸本 行书 纵30.5厘米 横40.8厘米[释文]芾顿首再拜。春和,政事之暇,起居何如?芾幸安。春入沂水,想多临览之乐。只尺何时从公游?临风引向。谨专人奉状,不宣。芾顿首再拜。知府大人麾下。
乐兄帖
米芾《乐兄帖》 纸本 行草书 纵29厘米 横66厘米释文: 芾顿首启。乃者忝 命畿邑,蔽于法守,与 监司辨事于 朝廷。方时 清明,大理监司,伏辜。于 是请解以疾,尚蒙 优恩,坐尸廪赐,少遂 江湖之心。方图再任,而 近制厘革,念非久复。仆仆 走黄尘,未能高卧, 此为恨也。蒙 故旧不遗,枉书感愧感愧。监 □□中岳祠米芾顿首上, 乐兄同官阁下。 真米芾《真帖》 纸本 草书 纵28.6厘米 横2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真酥帖》,《故宫法书》作《书尺牍五》。  黄山谷《糟姜银杏帖》有“雍酥二斤”语,遂知“真酥”乃真州所产者也。  《宋史·徽宗纪二》:“(崇宁四年七月)辛丑,置四辅郡。以颍昌府为南府,襄邑县为东辅,郑州为西辅,澶州为北辅。”帖有“胡西辅”,故书于此后甚明。此人乃胡宿之子胡宗回。《宋史》本传:“兄宗愈入党籍,宗回亦罢郡。居亡何,录其坚守湟、鄯之议,起知秦州。进枢密直学士,徙永兴、郑州、成德军,复坐事去。大观中卒。”吴廷燮《北诵经抚年表》系胡氏知成德军于崇宁五年,则此即为《真酥》下限也。  胡宗回,字醇夫,常州晋陵人,宿从子。用荫登地为编修,绍圣初以直龙图阁知桂州,进宝文阁待制为熙河帅。属羌郎阿章叛,宗回遣将讨之,皆败死。于是转运判官秦希甫议弃湟鄯,宗回持不可。会徽宗弃鄯州,夺宗回职知蕲州,凶宗愈入党籍,宗回亦罢郡。居亡何,录其坚守湟鄯之议,起知秦州,进枢密直学士。大观中卒,赠银青光禄大夫 。  米芾入都为书画博士前,或居润州,或官无为。润州入京,唯有水路,而无为枕西江,何如直北为便。帖云“一兵陆行”,既可差役,则非无为莫属。此帖乃得系于崇宁四年七月至是年之末。 释文: 真一斤,少将微意,欲置 些果实去,又一兵陆行难 将。都门有干示下,是 胡西辅所送。芾皇恐顿首。 虞老可喜,必相从欢 臈白帖米芾《臈白帖》 纸本 草书 纵30.5厘米 横23.7厘米 陈揽帖米芾《陈揽帖》(昨日帖) 纸本 行书 纵25.9厘米 横20.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昨日陈揽戢戢之胜,鹿 得鹿宜。俟之,已约束后 生同人,莫不用烦他人也。 轸之只如平生,十官如 到部,未缘面见,欲罄 绅区区也。芾顿首再拜。 知府帖米芾《知府帖》(又称《长者帖》) 纸本 行书 纵29.8厘米 横49.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致知府大人尺牍 释文: 黻顿首再拜。后进邂逅 长者于此,数厕 坐末,款闻 议论,下情慰忭慰忭。属以登 舟,即迳出关,以避交游出饯, 遂末遑只造 舟次。其为瞻慕,曷胜下 情?谨附便奉启,不宣。黻顿首再拜。 知府大夫丈棨下。简介:  此为致知府大夫书札。  由“属以登舟,即迳出关,以避交游出饯”,或即元祐二年去汴京东归时所作。  元祐二年,米黻过甬上(今安徽宿县),六月南都舟中(南京、商丘)。居汴京保康门内,出则戴高檐帽,撤轿顶而坐,招摇过市,晁说之喻为鬼章。是年,以唐巾深衣语蜀党苏轼、苏辙、黄庭坚、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郑嘉会、秦观、陈虚碧、王钦臣、刘泾及圆通和尚雅集王诜私邸之西园。公麟作图,米黻为诗集作序。当时宋的政坛出现了洛党、蜀党、朔党这样的称呼。蜀党以苏轼为首,依附朔党的人最多,这时候熙宁、元丰两朝掌权的官员,都已经退休居闲散的官职,怨恨的情绪都浸入了骨髓,暗中在窥伺内争的嫌隙。   余以为米黻或许不想淌入政争,遂离汴出京,以避交游出饯。   高后垂帘时诏避父高遵甫讳,故文及甫但称文及。“府”字犯嫌名,乃缺笔避之。   此帖末签名形态与《苕溪诗》几同,“闻”字门部,亦与《苕溪》“兰”字相似,皆集颜行使然。但写时或略早。  评论:   宋曹勋《松稳集》:“米襄阳此帖,尤是早年。若后此所书,则英风义概,笔迹过六朝远甚。然前人用意多推奖,若一颦笑、一言动可道者必誉之,足以激昂士风,皆归于厚。”   元钱逵跋:“右米南宫长者、明公二帖,刚健端庄之中,而有婀娜流丽之态。苏文忠公谓其超迈入神,评语不虚。”  艺术赏析:   对照字形,与米芾三十八岁的《苕溪诗》相近,但书写时间也许略早,理由之一,“坐”、“议”、“论”数字结体的紧敛,以及不少起笔侧锋的逋峭,都带有欧阳询的特征,而这在《苕溪诗》中已经较为少见了。理由之二,“游”字水旁之挑接写短衡的上翻笔势,与同写于三十八岁的《蜀素帖》中“泛泛五湖”的“湖”字如初一辙。所以似可认为,这件尺牍是米芾三十五岁左右的书作。   这件作品亦可推论是米芾的“少作”,如相次的“进邂逅”三个辵字边,便有一律之嫌,这无疑是经验不足所造成的。《蜀素帖》这个部首变化无端,极少雷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为此书早于“元祐戊辰”的结论提供了证据。   虽说此幅是米芾的“少作”,但并不因此降低《知府帖》的艺术价值。整个布局上,以余浅见,只有首行有小缺失,首字“黻”略小,且第二字“顿”的气势大大的压过了“黻”字,这是在一般行草作品中罕见的。“邂逅”二字也许是为了章法排列,挤在一块儿,美中不足。前六行的用笔几乎一样,片状的笔法多,这也是米芾的作品一大特色之一,虽是小字的尺牍,字字仍饱满不单薄;末四行始,笔锋转为用中锋较多,尤其“慕”字以下,少了小心翼翼的笔法,书写时多了情意,信笔挥洒开来,硬挺的线条搭配厚重的笔触,使后半部有不一样的特色。 甘露帖米芾《甘露帖》(又称弊居帖) 纸本 行书 纵35.5厘米 横50.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芾顿首再启。弊居在丹徒 行衙之西,翛闲堂、漾月、佳丽 亭在其后,临运河之阔水。东 则月台,西乃西山,故宝晋斋 之西为致爽轩。环居桐柳椿 杉百十本,以药植之,今十年,皆 垂荫一亩,真一亩之居也。四月末, 上皇山樵以异石告,遂视之。八 十一穴,大如碗,小容指,制在淮山一 品之上。百夫运致宝晋桐杉之 间。五月望,甘露满石次,林木焦 苇莫不沾,洁白如玉珠。郡中图 去,至今未止。云欲上,既不请,亦不止 也。芾顿首再拜。 烝徒帖米芾《烝徒帖》 纸本 行书 纵29.9厘米 横31.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芾烝徒如禁旅严肃,过 州郡,两人并行。寂无声, 功皆省三日先了。 蒙 张都大、鲍提仓、吕提举、 壕寨左藏,皆以为诸邑第 一功夫。想闻 左 右,若得此十二万夫自将,可 勒贺兰。不妄、不妄。芾皇恐。 自叙帖 米芾《自叙帖》宋拓本(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自叙帖》宋拓本,被收入《群玉堂帖》。此帖运笔迅劲,枯润燥湿,错落有致。米芾大字一向流传较少,故此帖尤为珍贵。学者如能潜心揣摩,边临边悟,定能登老米之堂奥。 米芾《自叙帖》宋拓本(局部) 感谢羽一先生提供资料 请点击下载米芾《自叙帖》[解压密码:9610.com] 释文: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所以古人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其次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又,书非以使毫,使毫行墨而已。其浑然天成,如莼丝是也。又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 ;不得笔,虽粗如椽亦偏。此虽心得亦可学,入学之理在作字,必悬手,锋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 余初学先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小字,大不取也。   行书建州帖(残本)米芾《行书建州帖》(残本) 黄绢本兰亭序跋赞米芾《褚临黄绢本兰亭序跋赞》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右唐中书令河南公褚遂良字登善临晋右将军王羲之兰亭宴集序,本朝丞相王文惠公故物。辛未岁见于晁美叔斋,云借于公孙。辛巳岁购于公孙巘。黄绢幅至“欣”字合缝,用证摹刻僧字,果徐僧权合缝书也。虽临王书,全是褚法。其状若岧岧奇峰之峻,英英秾秀之华,翩翩自得,如飞举之仙。爽爽孤骞,类逸群之鹤。蕙若振和风之丽,雾露擢队干之鲜。萧萧庆云之映霄,矫矫龙章之动彩。九奏万舞,鹓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宜其拜章帝所,留赏群仙也。至于永和字合其雅韵,九觞字备著其真标,浪字无异于书名,由字益彰其楷则。若夫临仿莫称于薛、魏、赏别不闻于欧、虞。信百代之秀规,一时之清鉴也。壬午八月廿六日,宝晋斋舫手装。 襄阳米芾审定真迹秘玩。 跋褚遂良摹蘭亭序 米芾《褚遂良摹兰亭序跋赞》 纸本 24 X 47.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右米姓秘玩,天下法书第一。唐太宗既获此书,使冯承素、韩道政、赵模、诸葛贞之流,摹赐王公。褚遂良时为起居郎,盖检校而已。此轴在苏氏,命为褚摹。观意易改误数字,真是褚笔,落笔直书。余皆双钩,清润有秀气,转摺芒锷备尽,与真无异,非知书者所不能到。  世俗所收,或肥或瘦,乃是工人所作,正以此本为定。  熠熠客星,岂晋所得。卷器泉石,流腴翰墨。戏著谈标,书存马式(戎)。郁郁昭陵,玉椀已出。戎温无类,谁宝真物。水月何殊,志专乃一。绣缫金鐍,瑶机绵绰。猗欤元章,守之勿失。  元祐戊辰获此书。崇宁壬午六月,大江济川亭舟对紫金避暑手装。米芾。  此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褚遂良摹兰亭序》元陆继善摹本后跋赞(旧题明陈鑑藏本)。此跋赞文句与米芾《书史》所载大同小异。   关于《褚遂良摹兰亭序》此摹本,明文嘉及王世贞等人云,此本系成化年间对陈鑑(字缉熙)据所藏古模本钩模后以米芾跋赞移配而成,基本保存了原貌。后人亦据文嘉和王世贞对陈鑑的评论,皆误将此本定为陈鑑所伪。后考证,此摹本实为元代陆继善所摹,陆继善曾经勾摹其兄所藏的《兰亭序》,传世有五种之多,此为其一。(参考《文物》2006年第5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连起《元陆继善摹兰亭序考》)摹王献之中秋帖     《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传为晋王献之书 手卷,纵27cm,横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无署款。《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寶”两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鑑藏印。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宋内府《宣和书谱》、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清河秘箧表》、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顾復《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著录。摹王献之东山松帖    《东山松帖》,晋,王献之书,纸本,行草书,纵22.8cm,横22.3cm。传为米芾摹本。释文: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八百。叙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给,勿更须报。   此帖无款署和题跋。鉴藏印钤南宋“绍兴”连珠印、“内府书印”,明文徵明、刘承禧、吴廷及清曹溶等印。另有两方古印(文不辨)。原有清乾隆内府诸印和乾隆题语,已被刮去。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埭”(音带)即堵水的堤。“东山松更送八百”应是一句,其意是需再植松八百棵作护堤、美化之用。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   宋内府《宣和书谱》、《中兴馆阁录》,明董其昌《容台集》,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安岐《墨缘汇观》著录。刻入明吴廷《馀清斋法帖》、董其昌《戏鸿堂法帖》,清《三希堂法帖》。 摹王羲之行穰帖     王羲之《行穰帖》,原迹已失传。此为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硬黄纸本,传为米芾再临本,24.4×8.9cm。二行,十五字,由北宋徽宗金泥题签和宣和之印,曾为董其昌友人吴廷所藏,明董其昌有多处题跋,后入清宫,乾隆有题跋题诗及鉴赏印。董其昌跋:“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乾隆帝则赞它“于浑穆中精光内韫”。    据说《行穰帖》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从圆明园(宫廷)流落到民间的国宝,同时流出的还有钟繇《荐季直表》和苏轼《黄州寒食帖》等。《行穰帖》后为大风堂张大千收藏。《行穰帖》归大风堂后,张大千来日本曾携此卷并一时存放于书法家西川宁处。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号称美国藏中国书法第一名品。    《右军书记》:‘足下行穰久,人还,竟应快不? 大都当任县,量宜,其令□□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此帖仅是著文片段。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摹王羲之大道帖   王羲之《大道帖》,纸本,二行,十字,现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传为米芾摹本。   在右军草书中,最为突出,后人称它为“一笔书”。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老笔纷披,所谓一笔书也。”十字中,前五字一笔联绵,次两字联缀,复次两字又钩联,最后一“耶”字以末笔竖画一贯直下,控制尺幅的空白。强作一笔书的人,往往有做作之嫌,而王羲之此书则如天际行云,宛若游龙,弥足珍贵。 摹颜真卿湖州帖颜真卿《湖州帖》(宋仿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 纸本 纵27.6厘米 横50.2厘米 局部放大   是帖无书写年月。帖云:“江外唯湖州最卑下,今年诸州水,并凑此州入太湖, 田苗非常没溺,赖刘尚书□□,以此人心差安。不然,仅不可安耳。真卿白”考颜真卿于 大历七年十一月委以湖州刺史,次年一月到任,直到大历十二年八月卸任,召为刑部尚书,在湖州计六年。《旧唐书》卷三十七《五行志》载:大历十年“七月己未 (廿八日)夜,杭州大风,海水翻潮,飘落州部五千余家,船千余只,全家陷溺者百余户,死者四百余人,苏、湖、越等州亦然。”关于杭、湖、苏、越因海啸而引起 的水患,新旧《唐书·代宗纪》及《古今图书集成·水灾部》都有详略不等的记载。 刘尚书即刘晏。刘晏在大历八年到十二年为尚书之职。“刘尚书”下不清二字,应 是“安抚”。故此可知颜真卿此帖书写于大历十年(775年)七月以后至年底前。     此帖曾经宋宣和内府、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则之,清梁清标、安歧、清内府 等收藏。帖内钤有“政和”、“绍兴”、“秋壑图书”、“欧阳玄”、“项元汴印” 、“梁清标印”、“安仪周书画之章”等鉴赏印。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有刻本, 明《快雪堂帖》曾刻入。      此帖又称《江外帖》,著录首见《宣和书谱》。今人徐邦达说,此帖用笔侧媚 多姿,完全不像颜书中锋多“屋漏痕”之意,但和米芾行书很接近,从书体上来看, 完全可以定为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