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心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04:41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读起李白的这两句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送别时的那种依依不舍的场面。可是,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对短暂人生的一种形象描述——
人的生命就象一叶孤帆,莫来由地漂流在充满喧嚣和骚动的时间的河流上,又莫来由地无声无息地远去,最后不知不觉地消失在无限的时空中,一去不复返;只剩下那无情的岁月,涛声依旧……
从佛教的角度看,每一个体生命的存在,无不如此:孤独、短暂、无常。想想看——
父母生你时,并没有征得你的同意。你被强制地抛到这个充满苦难的人世间。而且,你来时一无所有,孤身一人。在这个世界,你是个莫名其妙的绝对孤独的漂泊者!
而且,对你所生的环境,无论是幸福的还是苦难的,是富裕的还是贫困的,是和平的还是战乱的,是温情的还是冷酷的,你丝毫没有选择的自由;甚至对它们,你没有作丝毫的准备。你被迫面对,被迫承受这一切!
不仅如此,在这尘世中,你所经受的诸般痛苦和烦恼,你必须自己承担,别人绝对不能替代。也许你有好朋友,可以安慰你,但这仅仅是安慰,而承受痛苦的、烦恼的、失望的、忧伤的,还是你自己。他们永远也不能体验到你此时此刻内心的一切,哪怕是万分之一!因为你是你,他们是他们。你和他们是一些没有门窗的房间。你们可以敲着厚厚的墙,互相询问,互相倾诉,聊慰心灵的寂寞,但是你们彼此永远也没法进入对方,因而也永远没法根除心灵深处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孤独!你必须用自己的脚走路,或者是被拖着走,或者是主动地走。总之,你必须用自己的双脚,去践行人生的坎坷,去领受尘世的风霜,去支撑生命的沉重。即使你不想活,你也必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心灵的颤栗来实现这“不想活”,他人亦无法代替。
而且,最后,当你在尘世累得疲惫不堪、再也没有力量站起来时,你还必须一个人去远方,没有人陪伴你,没有人给你指路,没有人安慰你。纵然你有很多朋友、亲人,他们为你哭泣,为你焚化数不清的钱,为你建造豪华的墓宫,你仍然是孤身一人。在无限荒寒、黑暗和死寂的世界里,你飘飘荡荡,渺渺悠悠,你呼唤,你哭泣,可是就是没有人知道!
对这种人生的本相,佛陀是看得非常透彻的,而且他还知道人生的孤独、痛苦和无常的根源在于爱欲。在《无量寿经》中,佛陀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这句话是何等的触目惊心!
生命既然如此孤独,如此脆弱,如此短暂,如此空幻,那么我们拿什么安身立命?拿什么作为心灵的归宿?靠什么支撑自己的生命?我们生命的价值感从何而来?我们用什么打破将我们的生命紧紧包缠起来的这种可怕的孤独与荒寒?
这就需要我们回到生命孤独和痛苦的根源上去。佛陀说,诸有情生命,同生于一性海,原本是互相融摄、同体不二、无有分别的。只是因为我们无明障重,贪爱心炽,将自己至纯至洁的心灵给蒙蔽起来了,生出种种分别和我执心来。于是自己将自己逐出家园,四处漂泊,到处树敌,结果使自己孤独难耐、痛苦不堪。正是这种贪爱心,将我们锁进各自的心囚中,而不知道出处。从此,那可怕的孤独和漂泊便开始了。在这贪爱的心囚中,我们孤立无援,我们烦恼寂寞,我们常常陷入没有勇气活下去的那种沉重的生命虚无感之中而长久地不能自拔。
一旦我们觉悟到生命痛苦和孤独的根源,拯救便开始了。觉悟之光给我们带来解脱的希望。因此,面对如此人生,我们无须绝望,无须哀叹。我们应当借助自性智慧的光明,找出心囚的出口,走出来,勇敢地担当苦行,走完这一段千劫不再的人生。我们应当常常这样想想——
既然“人身难得”,既然人生是短暂的、一次性的、不可替代的、不可逆转的,所以,我们更应当过自己的生活,珍惜这永不复再的生命。我们应当用虔敬的、感激的、清醒的态度和最大的热情、最大的勇气,去过好生命的每时每刻。人生如呼吸一瞬间。如果我们现在不用自己的脚走路,什么时候用自己的脚走路?如果我们现在不用自己的脑子思考,什么时候用自己的脑子思考?如果我们现在不说自己想说的话,什么时候才说自己想说的话呢?如果我们现在不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世界,什么时候我们再去感知世界?如果我们现在不过自己真正的生活、而跟着别人、跟着习俗、跟着舆论跑,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去过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呢?生命的无常和短暂,不应当成为我们厌弃人生的理由,相反它激发我们用这样一种态度去生活,那就是:珍惜生命,热爱生命,随处作主,立处皆真!
既然人生的孤独与痛苦源于贪爱和自私自利,既然贪爱和我执把我们彼此孤立起来,从而使生命变得分外沉重,因此,我们也只能通过广施仁爱,借助无我慈悲,来打破我们每个人的心囚。只有当我们走出封闭的心囚,我们才可能不孤独,才可能获得自由。人间只有慈悲才能赋予我们无穷的力量来支撑这无常生命的沉重,来忍受生命的孤独与荒寒。一滴水只有把它放进大海,它才不会消失。个体生命只有当它融入生命全体,它才不枯萎。个体一旦脱离生命全体的支持,自私自利,它就根本没有力量来支撑生命的沉重,来抵抗孤独、痛苦和生命的幻灭感。得到一个东西所产生的快乐总是短暂的,而给予别人帮助所产生的快乐则是长久的、巨大的。一个人终其生命的时候,他不能带走他从这个世界上得到的东西,但是他可以带走他在这个世界上所给与的东西。真正的快乐和永恒,总是同无我和奉献联系在一起。漂泊的生命也只能从这里获得它的根和家园。
总之,按佛陀的观点,我们自己走进心囚,因而我们必须自己走出心囚。只有当我们无私地爱别人时,我们才不孤独;只有当我们忘我地帮助别人时,我们才有力量承担生命的沉重;只有当我们用自己的双脚珍惜足下的每一分峥嵘与坎坷,我们才是自主地生活。珍惜生命、慈悲利他、觉悟自主才是真正恒久地支持我们无常生命的坚实之地,才是我们生命的不落的太阳,才是我们人生的真正的价值源。
拒绝借口之打破束缚自我的规则
规则是一种绳索,能够束缚你的勇敢精神和创新意识,也最容易让你找到按部就班的借口。
当宾邦特在向法雷格特海军少将说出他不能将查理士登城堡攻下的种种托词时,严肃的少将说:“还有一个理由你没有提及,那就是,你不信任你自己可以攻下它!”
凡是一个人不相信自己能够做成一件从未为他人所做过的事时,他就永远不会做成它。你能觉悟到外力之不足时,而把一切都依赖于你自己内在的能力时,不要怀疑你自己的见解,要信任你自己,尽量表现你的个性。
“勇于向前”,是罗士查尔德的终身格言。其实也可以说是在这个世界上遗留下痕迹的一切人的格言。
斯蒂芬森、福特、敦菲尔特、贝尔摩士、爱迪生、马可尼,这些都是各时代各地方的先例的破坏者。这些人开辟了新土地,推动着人类文明向前向上。
无畏的气概、创造的精神,是一切伟大人的特征。对于陈腐的规则和过时的秩序,他们是不放在眼里的。
能够成就大事业的,永远都是信任自己的见解的人;是敢于想人所不敢想,为人所不敢为,不拍孤立的人;是勇敢而有创造力的,往前人所未曾往的人;是那些勇于向规则挑战的人。
伟大的人物,从来不互相抄袭。能为世界文明开辟新途径的人,总是先例的破坏者。伟人们从不重蹈他人的覆辙。
在世界上,有哪一件成功的事物不应归于古往今来的先例的破坏者呢?世界历史中没有他们,还有谁愿意去读这历史呢?
现代人生的种种舒适、便利、奢华、幸福,无一不是这些先驱的破坏者脑海中的产物;虽则在困难、反对、笑骂的荆棘中,他们还是要破坏先例与习惯,同时创立一些更好的事物,以推动世界不断地前进!
许多们们,生活在一种被束缚、被阻碍、不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在一种中心泯灭热诚、丧失志气、分散精力、浪费时间的氛围中。他们没有勇气去斩除束缚他们的桎梏,也没有毅力去抛弃旧有的一切。终于,他们志向,会因没有成绩、失望之故而归于死灭。
许多人都为“愚昧”所幽森,他们永远不能得到教育所能给予人们的自由,他们的思想永远是闭锁着,不得开放。他们没有勇气为从愚昧中出来而奋斗,没有毅力去弥补自己早年的失学。他们以为,年龄已经太大了。换一句话,他们以为,在这时候,要去求得智力上的自由,其代价是太高了。于是本来可以做更重要工作,发挥更大作用的他们,只能终身屈志降心。
更有许多人为偏见与迷信的桎梏所束缚,于是他们的生命成为狭隘渺小。这一类人最为可怜,他们盲目至不自知其不自由,而反要硬说别人是不自由呢?
“胆怯”也足以阻碍人的自由。许多青年男女,都有志于向前,有志于表现他们自由,但被过度的胆怯与缺乏自信两者所束缚、所阻挡,他们自己觉得内在的力量跃跃欲试,但总害怕着失败,而不敢行动。
怕别人讥讽和嘲弄,害怕流言蜚语,这种恐惧心理会导致他们不说话。他们不敢做事,不敢冒险,不敢前进。他们等待又等待,希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释放他们,并给予他们以信心与希望。
铲除一切阻碍、束缚我们的东西,走进一个自由而和谐的环境中,这是事业成功的第一个准备。在我们的天性中,往往有些部分受着束缚,以致不能得到自由去做原来可以做成的大事。我们为人一世,所做的大多都是卑微渺小的事;但假如我们能够铲除一切阻碍、束缚我们的东西,则可能成就伟大、宏丽的事。
不少人虽则心中有志于成功,然而却不肯努力地去求得成功,显然,他们过多地信任“幸运”了。
走出你自己划下的疆界
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每当他钓到一条大鱼时,他就把它扔回河里,钓到小鱼时,他就留下来。一位过路人看到这个情况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不要大鱼,只要小鱼呢?”不料这个钓鱼者回答说:“因为我家只有一口小锅,没有大锅呀!
根据专家的估计,77%的人不满意目前的工作,既然如此,我曾经问一些学员,为什么不去改变?为什么还重复着同样的生活?难道不知道“重复旧的行为只能导致旧的结果吗?”但是他们都会告诉我:“没有办法”、“不可能”。难道是真的是“没有办法”或者“不可能”吗?
问你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的范围”比较大?还是“不知道的范围”比较大?答案当然是“未知的范围”比较大。既然是这样,那么当你说“没有办法、不可能” 时,又代表什么呢?它只是代表在你“已知范围”内的方法都已经试过没有效而已,对吗?其实突破是完全有可能的,只要你能不断地突破“已知的范围”,进入到未知的领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断地去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有人不禁要问:“那么到底要如何才能有效地突破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要让自己开始去做一些你过去没有做过的事情、你过去不敢做的事情,这才叫突破!如果你还在你已知的范围内、你熟悉的领域里打转的话,又怎么能够产生新的结果呢?别忘了:重复旧的行为只能得到旧的结果!还记得“精神病人”的定义吧。在人生中的其他事也一样,没有办法只是说我们已知范围内的方法已经用尽,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去尝试新的事物、新的机会、新的方法,不断地去突破自我、改变自我,永远都没有“没有办法,不可能”这句话!
你现在是否可以真的明白,面对你自己的幸福快乐永远都不说这三个字——“不可能”!就像五百年前,你如果跟别人说,你坐上一个银灰色东西就可以飞上天;你拿出一个黑色的小盒子就能够跟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说话;打开一个“方柜子”就能看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他们也同样会告诉你“不可能”,对吗?如今不是都已变成了现实吗?我始终坚信:每个人都是可以成功的,而关键在于能否驱除这些限制性的信念!人生当中没有什么可以限制得了自己,如果你能朝着目标不断尝试,永不放弃!让“不可能”安息吧!
最后,我与大家分享一件有趣的故事:有一位老师名叫汤娜,她是美国密西根小学的资深老师,再过两年便要退休了。她志愿参加了一个全市教职员的在职训练。这个训练主要是借着一些表达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坚强信心,进而爱惜自己的生命。汤娜的工作则是借着参与训练进而将这些理念实现。那一天,汤娜在课堂上叫所有的同学在纸上写下自己认为“做不到”的所有事情。每个学生都乖乖地坐在位子上,绞尽脑汁在纸上写着。班上的每个人都在纸上写下了他们所不能做到的事。诸如:
“我没法做30次的仰卧起坐。”
“我发球无法超过前边的球网。”
“我不能只吃一块饼干就停止。”
整个活动令人好奇,汤娜在讲台边坐下来,写道:“我无法让约翰的母亲来参加家长会”、“我无法不用体罚好好管教亚伦”。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反对老师让学生如此专注于消极的一面,而不去看积极的那一面,诸如:“我能做”这一类的。但是我们不妨先忍耐一下,看看她们到底是在干什么?
同学们大约又写了10分钟。大部分写满了一整张纸,甚至有人开始写下页。汤娜告诉学生,完成现在写的这一张,并提示学生将纸对折,交到前面来。学生依次来到老师的桌子前,把纸张投入一个空的鞋盒内。
把所有学生的纸张收齐之后,汤娜把自己的也投进去。她把盘子盖上,塞在腋下,带头走出教室,沿着走廊。学生跟着老师走了出去。走到一半,整个行列停了下来。汤娜进入门卫室,找铁铲、铁锹。她一手拿着盒子,另一手拿着铁锹,带领大家到运动场最远的角落,大家开始挖了起来。原来,他们打算埋葬“我不能”。整个挖掘过程历时20分钟,因为每个孩子要轮流挖。直到洞有三尺深的时候,他们将盒子放进去,并用泥土把盒子完全埋葬。 31个十多岁的小孩,围绕着这刚刚埋好的“墓地”,里面埋着所有每一个“力不能胜”的事情,这些都深深地埋藏在三尺的泥土下。此时汤娜开口了:“同学们,现在手牵手,低头默哀。”同学们很快地手牵手围绕墓地成了一个圆圈,低下头来等待,汤娜则念出一段悼词。
“各位同学,今天很荣幸能邀请各位来参加'我不能’先生的葬礼。他在世的时候,参与我们的生命,甚至比任何人影响我们还深。他的名字,我们几乎天天挂在嘴边,出现在各种场合:如工厂、学校、市政府、议会、甚至白宫。”“现在,希望'我不能’先生能平静安息,并为他立下墓碑,上面刻着墓志铭。死者已矣、来者可追,希望您的弟兄姊妹:'我可以’和'我愿意’能继承您的事业。虽然他们不如您来得有名、有影响力。如果您地下有知,请帮助他们,让他们对世界更有影响力。“愿'我不能’先生安息,也希望他的死能鼓励更多人站起来,向前迈进。阿门!”听完这段悼词之后,我想同学们是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的。这个活动是这样具有象征性,这样意义深远。
这个特别的正面鼓励将深刻在每个孩子的心灵上。
写上“我不能”,埋葬它、聆听悼词。老师完成了大部分的活动,但现在还没结束。她带领学生回到教室。大家一齐吃饼干、爆米花、果汁,庆祝他们越过了“我不能”的心结。汤娜则用纸剪下墓碑形状,上面写着“我不能”,中间加上“安息吧!”再把日期填上。这个纸墓碑挂在汤娜的教室里。每当有学生无意说出:“我不能……”这句话的时候,汤娜只要指着这个象征死亡的标志。孩子们便会想起“我不能”已经死了,进而想出积极的解决方法。这个事件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当你或你身边的朋友无意中又说起“我不能……的时候,请别忘了提醒一下:“我不能先生”已经死了!
恭喜你,又上了一个台阶。
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可能性的世界!
再一次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