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23:00:49
分 类 号:
学校代码:11460
学    号:06404104
南京晓庄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中国百年租界报业的业态变迁
West GAO you Lake local countryside middle school long-distance teaching resources appli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所在院(系): 新闻传播学院
学生姓名  : 任启平
指导教师  :吴翔
研究起止日期:二○○九年六月 至 二○一○年五月
二○一○年五月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    期:2010.5.8
摘要:现代农村租界、治外法权、《苏报》、《申报》、洋旗报
关键词:租界; 治外法权;《苏报》;《申报》;洋旗报
Abstract: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in rural secondary schools in rural areas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education, but due to the low level of teachers, outdated ideas, equipment and other resources supporting a variety of reasons do not constrain the use of distance education resourc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quality of distance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he areas of teaching Hoseo GAO you play a role in whether or not, teachers will use these resources effectively in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upporting the achievement of distance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used in teaching, and used to play good and lasting benefits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levels of the target.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the survey area of GAO you Hoseo secondary application of distance education resources to conduct an investigation. Finally, through the inductive method to draw GAO you now Hoseo distance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ditions of the problem is hardware, software, lack of conditions, lack of funds.
Key words: rural school; distance education resources; application
目录
1、前言. 1
2、正文. 1
2.1、早期的洋人办报. 1
2.2、洋人中文报纸的租界外发行. 1
2.3、国人办报的租界经营策略——“挂洋旗”. 2
2.4、租界:对于政治异己者及其报刊言论的庇护. 2
2.5、孤岛时期与租界报业的终结. 2
3、  结论,评价.. 20
参考文献. 26
附件一:文献综述. 27
、   前言
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发展,与沿海的租界休戚相关。在有租界之前,中国大陆没有一份能够持续发行的报纸,所有民间的报纸都在查禁之列。《察世俗每月统计转》、马里逊《东西洋考》《各国消息》。仅在澳门、香港等殖民地的报刊得以身面,如王韬的《循环日报》等。
即使是洋人办报,早期中国大陆也属于非法出版物。洋人在大陆合法办报,真正始于租界的诞生。所以,无阻界,则无中国近代报业。
最早的租界产生于上海。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签订了中国第一个租地条约:《上海土地章程》,这使外国在中国土地上攫取了第一个租界;清政府认定的最后一个租界则是1902年奥匈帝国在天津开辟的,至此,列强在中国先后建立了27个租界,仅天津一地就有八处之多。直到1943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通过盟国谈判收回租界。租界前后在中国持续了有近百年时间,纵贯中国的近代和现在史。而中国报业也从一开始依托它的翼护,而逐渐向内地渗透,塑造了一个完整的报业资产阶级,直至最后而百年之间,报业的业态也随之一变再变。
·2、  正文
·2.1   早期的洋人办报
早期英租界,领土主权、土地管辖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等还归清政府掌管,但是随着英国来华殖民人口的增多,洋华纠纷事件逐渐增加,首任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逐步迫使上海道台宫慕久主让更多的权利,规定租界内不许华人居住,只能在白天进入进行买卖。随后上海经历了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席卷,清政府的控制力日益下降,来华开辟租界的列强纷纷乘此机会扩大租界治内法权,包括对租界内华人的司法管辖权,最后终于成为一个一个国中之国。
租界乃中国的不幸,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内,政不由己出、法不能自主绝对是整个民族和政权的屈辱和失败。只是事情总有意想不到的一面,租界的出现对于当时中国报业来说犹如行走大漠中的发现了一小片绿洲,使它能有机会躲避清政府的严厉控制,得以迅速成长壮大。
在租界出现之前,中国大陆已经有了自己的民办中文报纸,最早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出现在1833年的广州,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并主编的,采用的中国纪念,内容和更早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类似,用耶稣加孔子的模式进行宗教宣传。这样的报刊在维持5年之后即告夭折。这种具有国外血统的报纸在资产阶级革命流行的情况下,无论报刊本身的目的是什么,都会无可避免的带上民主、自由、科学这样敏感的字眼。随之1838年同城出现的《各国消息》在经营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宣布停刊。这两份报纸虽开了中国本土办报的先河,但是无论从规模和影响上来说,它们的地位都相当有限,并且限于时代,鸦片战争的惊雷还没炸醒迷蒙的清政府和大多数中国人民,租界出现之前中国大陆的民办报纸很快就在历史中成为了过眼云烟。
鸦片战争以后,在上海租界内诞生了第一批有影响力的外文和中文报刊。如1850年出版的《北华捷报》、1864年出版的《字林西报》、已经1872年的《申报》。这时期出现的报纸典型特征是洋人或者洋行出面办报,同时也是有洋人主管报纸的大小事务,其本质是洋人为在华洋人服务的报纸,但是这几份报纸的报馆已经具备了现代报社基本的条件,其中的《字林西报》甚至一度享有路透社电讯的在华特权。它们“拥有较强的作者,通讯员队伍,其中包括一批长期在华活动,了解中国情况的传教士如麦都思、玛高温、裨治文、艾约瑟、伟烈亚力等。报纸的报道面广泛,内容详尽,常刊登有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丰富材料”——《租界对中国报业影响》。
这样的一份报纸既用于洋人了解中国,也使得在传播并不发达的中国,一批高级知识分,尤其是能读懂英文的,并且带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来掌握消息和信息,而不再如以前一样,一昧只靠道听途说或官方消息。这就好比为国内的知识分子开了一道天窗,他们可以通过并不昂贵的报纸,阅读到很多原本用钱都买不来的消息。因为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对租界无能为力。清政府就这样在既恼又恨中,无奈得被几张纸片打开了意识形态长城中的第一个缺口。敏锐的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意识到,王纲解钮、舆图换稿的时代马上就要山雨欲来了。
·2.2   洋人中文报纸的租界外发行
作为报纸这样一份大众传播的工具注定是不甘于只在小众内进行小范围的流通,很快,精明的洋商人意识到,在中国懂英语的人毕竟在少数,而他们的工业产品或者理念最终目标定位是让租界之外的所有中国消费者,即便这一目标不能达成,至少也是大部分中国消费者,光靠英语报纸是远远不行的,很快根据这一情形,诞生了在1861年诞生了《上海新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大量的倾销,作为中外贸易主要集散地的伤害,迫切需要有一种中文报纸为外商的产品做广告”,——《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 复旦大学出版社 p24》。而这份报纸出版商正式发行《字林西报》的报馆,他们的目标是要把报纸卖到租界外,把报纸推销的商品卖到租界外去。《上海新报》“是中国境内创办最早的非传教性的近代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主要读者群是苏杭沪一带的中国商人,故一创刊就刊登大量的广告,有船期公告、货币汇价公告和商品商户广告等。商人是以牟利为目的的群体,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市场行情和广告信息。所以《上海新报》是他们最爱看的报纸。”“这是一家商业性报纸。”——《中国报学史·戈公振》。“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的目的,“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它将各种商业信息的传播放在首位。———《上海新闻志》
一份既有明确的读者定位,又有专业的报馆和记者的报纸很快变得畅销而抢手。起初《上海新报》只是一份周刊,但在10年之后的1872年7月,正式改为日刊,其风头已经超过了它的母报《字林西报》。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字林西报》还是《北华捷报》,甚至后来的《上海新报》,报社的主笔总编记者等等依旧是最初将报纸带入中国的那些个传教士,例如傅兰雅、林乐知、麦都思、米怜等等,报馆里的华人此时还没有体现出对报纸显著的影响力。其中如麦都思这样的,曾经是《各国消息》的创始人兼主编之一,资格之老可想而知,只不过这几个“昏昏老朽”站在老一辈殖民资本主义的立场上,在小刀会、太平天国运动中鼓吹镇压中国革命的洋雇佣军,为清政府消灭太平军出谋划策,这样的言论是难以在人数众多的中国读者面前立足的,而且报纸在创刊之初先天带有的那种广告功利性注定使得这份报纸难以成为一份伟大的报纸。很快,《上海新报》的终结者出现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1872年,也就是《上海新报》改版为日刊的那一年诞生了一份名为《申报》的报纸。《申报》出场的第一战就上演了一出“温酒斩华雄”,它以廉价的新闻纸和更能吸引读者的内容迫使盛名在外的《上海新报》在1872年12月31日停刊,距离它改版成为日刊仅仅半年。
《申报》在创办之初就能将一份发行十年的报纸竞争垮,不仅仅靠的是它便宜的新闻纸。内容才是报纸的王道,《申报》老板是英国商人美查,“其办报目的完全是为了赚钱。既然以赢利为主要目标,美查便毫不犹豫地将编辑大权毫不犹豫地交给蒋芷湘,钱昕伯等中国文人。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一直交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黄瑚 P25》。 蒋芷湘在钱昕伯从香港考察回来后没多久便在清政府的衙门里当官去了,自此以后就开始了钱昕伯主政《申报》长达20年的时代。值得一提的是钱昕伯早年中秀才,善于诗文,又曾经受美查委派去香港考察,可以说是个学贯中西的任务,更为重要的背景是,他的岳父乃是中国第一代资深独立报人的王韬,同时也是维新派早期的魁首人物。由这样身份背景的人主持《申报》,报道的内容和政治倾向自然与原先的《上海新报》、《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大相径庭。
标识性的事件马上就循序渐进的发生了。《申报》发表了文章质疑当时清廷衙门刑审犯人的问题提出质疑和反对,这样的文章马上招致了一批亲政府的官僚士绅的攻讦,对大清律法和官衙办事敢于“指手画脚”,实在是惊天动地的“逆举”,与“造反”何异?这样公开的叫板清政府,本来是灭满门的重罪,可是因为在租界,因为他们的洋人老板的特权,除了一帮“忠臣”在哪里口诛笔伐,或者清政府在暗中使绊子,实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堵住《申报》的嘴。这件事只是一个开场,马上历史上著名的清末四大案之一要“登堂入室”,而与往日冤案不同的是,这次再没有包龙图施世纶这样明察秋毫的救世主来给弱势的民众伸冤,只不过这次,碰到了《申报》,使得这场著名官司的大堂被全中国人所关注,此举绝对空前,并且启后。
这场发生在清朝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浙江余杭县知县刘锡彤借一桩莫须有的谋杀案借机报复与其有夙愿的一个读书人杨乃武,告其与本镇豆腐店伙计葛品的遗孀“小白菜”合谋杀死葛品。二人被衙门收监并且屈打成招。杨乃武家人不服上告,官司也从县衙打到了府衙,刘锡彤上下打点使得每次上告的结果都是维持杨乃武与小白菜斩刑的原判。这样的一桩案件引起了《申报》的关注,它对杨乃武家人的上告进行了追踪报道,并且鼓励了杨家人继续上告,这桩案件因为《申报》介入而使得人尽皆知,最后清廷的刑部迫于民议不得不发回重审,此时朝廷最高掌权者慈禧太后也得知这件案子,责成刑部彻查此案,最终使得杨乃武与小白菜沉冤得雪,一众涉案的几十名官员被查办。人们第一次意识到,手中这份只卖几文钱的报纸竟然有这么大的能量,一份敢于和政府对台的报纸首先就得有不受政府挟制的资本,而租界正是这种资本天然的托庇场所,杨乃武和小白菜因为《申报》得到救赎,而《申报》因为该系列报道获得了同时代报刊中最高的关注度,一样是赚得盆满钵满。
因为《申报》完美的开局,让其老板美查花更多的心思去改善它的经营。他设立了代销点,沿街零卖,做促销广告。美查当时在上海设立了22个代销点,每家只要销售了报纸都会得到一定的报酬;报纸还雇佣了一些报童沿街叫卖,扩大《申报》的销量;他还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华人阅读、投放广告,华人在《申报》上的广告价格仅为洋人的1/4,加之《申报》经常站在民众的角度反映社会疾苦,在华人中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在短时间内,《申报》就发展成为一份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大报纸,而非原先出现的那种必须依托于某个洋行或者宗教机构,发行量小、内容落后、观点反动的旧报纸。
·2.3   国人办报的租界经营策略——“挂洋旗”
当中国的民众正在感叹报纸的巨大能量时,一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如此犀利的一件武器必须加以利用,可以用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清政府既然都畏惧报纸三分,可不比揭竿而起的造反要强许多?但是摆在这些人面前的有个问题,租界的报纸都是洋人主办,华人只能在洋人手底下做事并不能完全主导报纸,碰到美查之流的老板只是运气,如果脱离租界,办报的特权都是落在那些清廷鹰犬上,基本上都是为了清政府摇旗呐喊的。问题既然摆在面前了。办法总是要有的。很快应运而生的我们现在称之为“洋旗报”的报纸诞生了。
“洋旗报”的出现有至少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华人具备独立办报的能力。第二,必须在租界能找到座位门面旗帜的洋人。“挂上洋旗之后,国人自办报刊便可享受外报待遇,麻烦也随之减少。此例一开,后继者接踵而至”——《租界、“洋旗报”与近代报业南昌大学人文学院陈志强 南昌大学学报2006年7月第37卷第四期》。第一批“洋旗报”的集中出现,年份集中在19世纪的最后20年。具有代表性的《苏报》,《益报》,《新闻报》等。
典型洋旗报列表(包括“孤岛”报业时期)
时间
报名
创刊地
1872
申报
上海
1896
苏报
上海
1893
新闻报
上海
1938
文汇报
上海
1938
每日译报
上海
1938
译报周刊
上海
1874
汇报
上海
1897
国闻报
上海
1903
国民日日报
上海
1903
时报
上海
1940
正言报
上海
1938
大英夜报
上海
1936
华美晚报
上海
早期洋旗报中有一份叫《汇报》,经历改名停刊风波等,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汇报》于清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三(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刊。日刊。由招商局总办唐景星(廷枢)、上海县知县叶廷眷“捐款首倡”,以官民集资入股形式创立报社,拥有资金银1万两。入股人多为广东籍,广东人邝其照(容阶)主持报务。主笔管才叔,编辑有黄子 ,贾季良等,同年9月1日改名为《彙报》,期数另起,改由英文翻译葛理出面主持报务兼主笔。——《上海新闻志》这份报纸早期言论相当尖锐,即指责清政府软弱的外交,又批评洋人的对话侵略,比如当时在英商怡和洋行修筑吴淞铁路问题上,该报连续发表《辩申报答铁路事》、《论中国开筑火车路》等专论。所以最后租界的洋人不喜欢这份报纸,清政府也不喜欢,在1875年,清廷和租界两家勾结用停邮等手段迫使其停刊。最后复刊后的改名为《益报》,依靠鼓吹清政府的“辕门抄”等内容继续经营,已经无复当初的锐气。
值得一写的《苏报》的名义上的“掌门”是胡璋的日籍妻子生驹悦,由她出面向日本领事馆注册。其他的比如“1883年3月,天津《国闻报》主人宣布'行销不畅,资本折阙’,把报纸盘给了日本人西村博,并且加印'明治’年号”——《租界、“洋旗报”与近代报业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陈志强 南昌大学学报2006年7月第37卷第四期》。因为有了《苏报》,才有了后来轰轰烈烈的《苏报》案,那是清廷对于这些明着挂着洋旗暗地里反对政府的书生秀才终于起了杀心,最后招致民众强烈的反弹又是始料未及。
·2.4   苏报案:政府对于租界报纸的控制的失败
《苏报》招致清廷的憎恨与其后来的老板和主笔有关,胡璋在创办《苏报》创刊不久因为低俗乏味的内容无力维持报纸的经营,在1898年卖给了原江西铅山知县、湖南人陈范。陈范入主《苏报》马上聘用了他的同乡小老弟章士钊担任主笔,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请来了章太炎、吴稚晖来执笔撰文,“民国三疯子”一个小小的《苏报》就收了俩。1902年6月29日,《苏报》又以显著位置刊出章太炎的著名政论《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大骂光绪“载湉小丑,不辨菽麦”。直接骂到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脸上,能与章太炎这句话比肩者历史上寥寥不过陈琳骂曹操“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或是骆宾王“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这样“人身攻击”使得老佛爷和皇上终于坐不住了。光绪帝至少是名义上中国最高统治者,如此言语怎能指望清廷安然坐视?于是清政府马上责成湖广总督端方、两江总督魏光焘并上海道袁树勋照会英美等租界领事,欲以造反的罪名逮捕《苏报》涉案的一干人,尤以陈范、章士钊、章太炎、邹容等。
在苏报案中,帝国主义与清政府虽有密谋,但是在具体的司法权上却产生了分歧,因为“洋旗报”的特殊性,明知《苏报》主政主笔都是华人,但是《苏报》本身却是租界的洋报纸,清廷也无法直接派遣公差抓人了事。于是在《苏报》案发不久,就出现了清廷密谋绑架章太炎、邹容等人,乃至最后《苏报》一干人等被收监,坐的也是租界在上海建造的著名的“远东巴士底狱”——公共租界工部警务处监狱。这座监狱即因上海史上著名的“《苏报》案”而名声大噪。——《上海租界百年》。清廷最后和驻华洋人领事商议引渡犯人未果,最后出现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场景——中国的政府在自己的主权领土内和《苏报》案一干人等在洋人的法庭上打起了官司。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其轰动效应比之章太炎之唾骂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大清朝的脸是丢到姥姥家了,而章太炎一干人只判了个2年左右的监禁。这本是国家司法的不幸,却早就了当时民议民主之大幸。“《苏报》案充分揭露了晚清政府软弱无能的本质。他们已经感到自己处于反叛的包围之中,而且已经没有能力去平息反叛了。”——《中国新闻舆论史 林语堂》。清政府的严酷的舆论控制就如同一块冻豆腐一样,慢慢从坚硬无比软化得一戳就破。
精明的人早已能窥破其中的玄机。表面上清政府是和洋人勾结一起沆瀣一气,可是在洋人租界的那些反清的报纸,明着暗着都受到了租界的保护。从最初彻头彻尾由洋人办报,到若干年后华人挂着洋人的名义做起自己的文章,从最初最为附属品出现,仿佛一道浮光掠影丝毫没有引起人注意到后来成为一个企业实习、商业财团的独立姿态白眼抗世,租界报纸的这些个情况不是和所谓的洋人清廷相互勾结自相矛盾?这当中的猫腻就在于洋人的最终目的根本不在于维护清庭这样一个运作效率低下、衰老而庞大的中国政府。因为他的庞大,从军事上偶尔欺负下可以,想要彻底消灭列强之中谁也没那么大的口气。那么指望中国内部的革命然后出现一个西方资产阶级式的政府,然后在其幼小时进行有目的的“栽培”就是最好的选择。租界“奉天承运”的出现正好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土壤。
那个时代,没有人比这些洋人更懂得报纸,因为借助报纸,多少个国家完成了自己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所以当第一份报刊出现在中国的时候,无论其目的是为了宣传上帝也好、宣传自然科学也好,它的终极目的就是在于把中国人的思维改造成西方式的思维,而不是一辈子和那种之乎者也、子曰诗云夫子脑袋交流。显然洋人的那些思想和理论在历史层面上来看要比当时的中国先进许多,所以洋人才有自己的底气,不怕这些个思想在中国打不开市场。明确了这一点,接着洋人就自信满满地把报纸移植到了中国,移植到了中国的租界。开始只是小有成效,但是依靠洋人自己本身能开阔的市场有限,而且能真正了解中国的洋人又能办报纸的洋人仅为少数,这就推动着报纸的业态进一步发展,最后华人办华人自己的报纸,但是骨子里的东西用的仍然是洋人的一套。这和孙中山能获得外国的赞助进行革命一样,洋人迫切想要按照自己的模板来改造中国。
研究民国的学者傅国涌曾说:“这个社会那么多对立,官民的对立、劳资的对立,贫富的对立、不同思潮的对立……其实,只要媒体真正开放,民间可以创办自己的媒体,把问题都拿到阳光下公开讨论,对立就可以还原成正常的分歧。问题是现在媒体被高度垄断、控制,因此社会只能往越来越对立的方向演变。”《新浪微博-2010.5.25.15.30》
这段话放到租界报业史中去看,就能够得出租界对于中国报业的另外一种功能,没错,就是垄断。因为一份反清的报纸想要出版只能托庇与租界,那么至少对于洋人和租界,这份报纸不能过分激进,而矛头所指大部分是清政府。比如1874年容闳在上海创办的《汇报》。“该报公开声明:'本局为中华日报,自宜有求益于中华之事而言之,故有裨益与中国者,无不直陈,而不必为西人讳。’它曾发表专文抨击外人在华的领事裁判权,指斥外人'以为华人可欺而上下其手’,'得寸入尺,犹不知止’。”——《《历史档案》 2009年04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清末反报禁斗争张运君》这样的报纸两头不讨好马上被租界和清廷联合查封,改办为立场反动守旧的《益报》。租界之外的报纸,想要在清政府的严酷、铁血的监控下生存,那么必定要成为一份亲政府的报纸。在中国的国土上,租界势力和政府势力各自笼络了一部分的报纸,造成的两个报刊集团的垄断,同时也激化了反动政府和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对立。而正如傅国涌所说,因为没有第三方不受干扰的自由媒体,所以这种两个垄断势力之见的对立会越来越明显,它的走向将是更严重的冲突、甚至流血。
1902年天津法租界出现的《大公报》原本就是颇受清政府笼络的一份报纸。创办人为英华,字敛之,满洲正红旗赫舍里氏,由慈禧太后赐姓为英,娶爱新觉罗·淑仲为妻,也算得上皇亲了。《大公报》起初也议政,抨击贪腐,不过终究只是在清廷可接受范围内的小打小闹,本质还是一份保皇的报纸。《苏报》案后,清廷对于报纸的约束渐趋无力,面对反对声的四面楚歌也不得不作出一种退步的姿态,《国民日日报》于《苏报》被封后一个月的清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1903年8月7日)创刊,由《苏报》原来的主笔章士钊主编。内容依旧为反清,但是言辞略微缓和没有《苏报》激烈,清政府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报禁虽未废除,却也已经不能框缚住各地纷纷出现的报纸。
·2.5   租界:对于政治异己者及其报刊言论的庇护
随后清政府的国祚命数永远停留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千呼万唤的资产阶级建立国民政府成立后,马上就废除了清朝的报禁。此刻的租界尚有30多年的阳寿。而民国则是初生未久,外国列强凭着自己的意愿帮助中国人缔造了的共和国,首脑的废立的权柄也落入列强之手,袁世凯就这样依靠列强的支持窃取国政,孙中山等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殃及新闻界,反袁的报纸便遭到清洗,这一年为1913年,农历癸丑年,这次事件也被称为“癸丑报灾”。这次的事件证明,当当局和外国列强利益立场高度一致时,保护伞的余荫是怎么也不可能光临到报纸头上。1913年前后,占据南北各半边天的《申报》和《大公报》相继易主,并且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团托拉斯,报馆所有人的身份再也不会成为报纸能否成活的主要因素了。南边《申报》一批高手黄远生、戈公振、邵飘萍、俞颂华和北边《大公报》张季鸾、胡振之、徐铸成、吴鼎昌等纷纷登场,各表一枝。此时的报纸必须依靠自己的强大而非仰赖洋人或者政府的庇护了。而一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共产主义思潮,则给初生的宣传共产主义的报刊提供了和当局“躲猫猫”的场所。此时如《新青年》以及后来“主张公理,反对强权”的《每周评论》等,虽然算不上正经八百的租界报业,但是一旦发生报馆被查封当局抓人的时候,这批办报的人就能躲进租界避免遭当局迫害。一旦风头过去马上又能复刊或者重新办一份刊物,人在哪里就把报纸办到哪里,文章就传到哪里。
外国的租界,是中国人的屈辱。鲁迅到上海的种种考虑和真实原因,却是因为上海有租界,而且特意选择日本人聚居的虹口区。这一层原因,鲁迅不好说,也不愿说,因为这是屈辱。怎么表达这种屈辱呢?他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写成“且介亭”,作文集的题目,表示他躲在租界,是一个半殖民国家的奴隶。……他明白上海,尤其是上海的租界,是当时中国各地的最佳选择,在上海待下来,他可以有一个进退回旋的余地。————陈丹青演讲《陈丹青演讲:鲁迅选择上海是因为上海有租界·南都周刊》
瞿秋白是反动派千方百计要追捕的共产党领导人,他在上海的行动是绝对秘密的。瞿秋白夫妇于1932年第一次到北川公寓拜访鲁迅,一见如故。此后,1932年12月与1933年2月,两次到北川公寓避难。其时,反动政府追踪甚紧,瞿秋白几次搬移,鲁迅为此寝食不安,多方想法。1933年3月1日日记载:“同内山夫人往东照里看屋。”3月3日又去看一次。这“屋”就是为瞿秋白寻找的。东照里在大陆新村斜对过几十米远,此屋也就是十来平方米大小不见阳光的一个亭子间。鲁迅是4月份从北川公寓搬到大陆新村的,于是早晚过从甚密。瞿秋白的生活有了一时的安定,从3月5日写《王道诗话》到4月24日,共写杂文11篇,其中4月11日一天之中写了《关于女人》等4篇。————《鲁迅在上海半租界的半隐居生活·今晚报 夏康达》
从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鲁迅、瞿秋白等对政府的政策和纲领持有异议并进行激烈抨击,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的时候,没有租界的庇护,是万难在中国国土上继续斗争下去的。
·2.6、   孤岛时期与租界报业的终结
1931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进攻中国。国名政府当局消极抵抗,马上丢了掉了大片河山。沦陷区的中国报纸要么被查封、要么被日伪政府接收成为日伪的统治工具。只有少数沦陷区的中国报纸得以保存,这其中就少不了租界的作用,当时日本还没有对英美等国宣战,那么租界的保护作用虽然羸弱,但是依旧有效。典型的要属“孤岛”时期的上海。
1937年11月送沪会战后,日军占领上海,只有上海的公共租界、法租界得以保全。日军当局迅速出台了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清洗反日的中国报纸,《申报》西迁武汉香港,剩下的只有美商的《大美晚报》中文版、《华美晚报》可免受检查。“这两份报纸在中国编辑人员的主持下,继续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报道活动。进入1938年后,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抗日救国力量主办的报刊,利用沦陷区大城市中的租界特殊条件,或聘请外国人担任发行人,或在外国注册,打起'英商’、'美商’的招牌在租界上复刊或创刊,使抗日救国之声重新再'孤岛’上空回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黄瑚》因为租界之故,远走的《申报》也在1938年挂美商的招牌在上海复刊,参与到抗日救国的宣传中。
1942年10月,经过一系列磋商之后,英美等国寄希望于中国继续在远东战场牵制日军,终于同意取消所有在中国的租界,1943年,取消租界的法律程序正式完成。而此时,日军已经对英美宣战,珍珠港更是过去了一年有余。租界作为中国的一个个疮痍终于被抚平。而离开了租界,中国的报业还需要经历抗战、解放战争的洗礼继续自己的人生。
·3、  结语:评价
帝国主义侵略的特权,耻辱
确实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近代报业、报人、革命思想的传播
抵抗侵略
鲁迅《文化偏至论》
鲁迅 报纸 反抗暴政的文化刺客。。
儒以文乱法 侠以武犯政
王芸生曾说过:“我作为一份民间报纸的发言人,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才有独立的发言权,才有资格说真话,对国民党才能嬉笑怒骂。
储安平 《观察》
第不知彼所谓文明者,将已立准则,慎施去取,指善美而可行诸中国之文明乎,抑成事旧章,咸弃捐不顾,独指西方文化而为言乎?物质也,众数也,十九世纪末叶文明之一面或在兹,而论者不以为有当。盖今所成就,无一不绳前时之遗迹,则文明必日有其迁流,又或抗往代之大潮,则文明亦不能无偏至。诚若为今立计,所当稽求既往,相度方来,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奚事抱枝拾叶,徒金铁⒂国会立宪之云乎?夫势利之念昌狂于中,则是非之辨为之昧,措置张主,辄失其宜,况乎志行污下,将借新文明之名,以大遂其私欲者乎?是故今所谓识时之彦,为按其实,则多数常为盲子,宝赤菽以为玄珠,少数乃为巨奸,垂微饵以冀鲸鲵。即不若是,中心皆中正无瑕玷矣,于是拮据辛苦,展其雄才,渐乃志遂事成,终致彼所谓新文明者,举而纳之中国,而此迁流偏至之物,已陈旧于殊方者,馨香顶礼,吾又何为若是其芒芒哉!是何也?曰物质也,众数也,其道偏至。根史实而见于西方者不得已:横取而施之中国则非也。借曰非乎?
租界之后, 1943后,封报——没有租界的庇护,言论自由少,申报、新闻报完全成为国民党中宣部新闻检察,失去报业言论独立性,品格一落千丈,中国现代企业大报的集体沦落;
封报——1947 年之后,再没有1930年之后左翼文学文化报刊繁盛的局面
报案,舆论控制
文汇、新民、观察、大公报等,中国报业自由的终结,中国自由主义报业的终结,近代报业精神的终结。
致 谢
半年来,在导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顺利完成了论文的开题、撰写工作,为此,魏老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魏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以身作则、一丝不苟的风范,不仅使我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了较多的专业知识和论文写作方法,更将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谨对导师的辛勤培养和殷切关心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近四年来学院各位老师的教导与帮助!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曾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我对这些文献资料的作者和团体表示衷心地感谢,这些资料是他们的心血结晶;对于在我实地调查中给予我帮助的人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感谢参与论文评审的各位老师,感谢他们百忙中给我的论文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再次感谢曾经帮助我完成学业的师长和朋友!
4.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2]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3]何可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4]郭绍青.正确认识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三种硬件模式与教学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5. 11
[5]易娜二.网络远程教育成本研究现状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6]陈至立.实施远程教育工程提高农村教育质量【J】.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5年第7期
[7]王继新.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施教学应用绩效的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第12期.
[8]王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DVD模式的教学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第11期.
在郭绍青的《正确认识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三种硬件模式与教学模式》中通过对当时国家远程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构建三种模式下的教学模式的不正确认识的分析,论述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而说明了在当前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中需要认真对待的几个问题。这是我论文当中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科学依据。
陈至立在《实施远程教育工程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中提出加快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具有深远的意义。她强调,要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作为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应用效益作为衡量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重要标准。这体现出此论文的意义:对高邮湖西地区的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分析的论文如果成功,对高邮的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