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秀才偷白薯》 何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8:29:32

回想《秀才偷白薯》         何民(我的弟弟)

几十年过去,有的事不大却会让人纳闷一辈子,如今面对丰盛的大年三十,常会想起一则“秀才偷白薯”故事,想不明白为什么“三年困难”里过春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接连几年都播放一出《秀才偷白薯》的广播剧?

当年家住庐山脚下的九江市,门对一湖冰封庐山雪影,虽然“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但是板壁顶不住寒气,屋里也滴水成冰;长江中下游夏热冬冷,那几年似乎特别严寒。生活困难时强调“劳逸结合”,公共文化生活也便少之更少,一栋小楼房里挤着八户人家,只我家有台二哥从北京买的《熊猫》收音机,周末经常聚满人来听“笑的相声晚会”(相声)……最难忘的,却是中央台播出的《秀才偷白薯》,陪伴我们身在苦中不知其苦:

说的是一个老秀才,教书一年回家过年,大年三十往回赶,路遇一个农妇跳河,秀才抢忙拉住,方知她家有公婆儿女无钱过年想一死了之。老秀才可怜一家老小,把教书钱一文不留给了走投无路的女人。可是自己赶回家中,老婆子正苦等着他的钱过大年,年夜饭都没有着落!夫妇俩肚里空空万般无奈,秀才只好去偷别人地里的白薯;辱没斯文呀!先祷告神明自我安慰,不料被看地的小生听见了……秀才好不容易偷上一小袋……过大年,夫妇俩啃着白薯还死要面子,嘴里喊的是“红烧肉”、“热肘子”……

说起白薯,江西不叫白薯叫红薯,甚至俗称“红苕”有点贬意(苕,即傻),大概因为老区红壤多,本地薯多是红皮。九江地处长江之畔鄱阳湖之滨,历来是鱼米之乡,所以主食大米不喜欢红薯、种的也少。可是,三年困难时九江人却吃了不少白的、红的、黄的各种各样的薯,而且多是薯干,不是鲜薯,显然是外地不知那里运来的。

那时吃红薯,是公家粮站硬性搭配粮食定量,一般是4、5斤鲜薯顶1斤大米,按进入胃里的体积看,好像比大米顶饱,于是鲜薯更受喜欢一点,只是油水少进到胃里返酸有些难受。九江吃鲜薯,大多水煮,很少烤食;一没有适合的烤炉,二烤糊了皮不能吃;煮红薯,可以连皮下肚。因为从各地外来红薯,所以粮站出售的品种很杂,加上萝卜快了不洗泥,也便质量差次很大;居民们吃多了便总结了经验,最好吃的红薯自然是甜些的,可并不是最受欢迎的,因为越甜的越软、淀粉量越低,不经饿。相反,排队抢购的最受欢迎的,是淀粉量大的,虽顶饱却不甜。有一年,粮站到了些特大白薯,特别面,显然是淀粉量特别高,稍大口吃进嘴里都会噎人,粉得难以下咽;这种薯,从此没有再见到,至今搞不明白是那里来的什么品种?直到现在白薯成了保健品,方才知道薯的品种也分生、熟食和制粉,这种大概是制粉品种,所以真是顶饱。

干薯就更难吃了,一般是干薯丝或干薯片,也不知那里运来的,时间久了多少有些霉变,和在饭里煮吧,糟塌了大米,又不能与大米同熟,嚼在嘴里像有火柴棍。单独煮吗,又舍不得费火慢炖,所以吃在嘴里只能囫囵吞枣,还常有怪味。唯有一点好处,是孩子们偷偷抓一把揣在兜儿里,可以当零食吃,虽然有点霉味,但嚼起来总是甜的。

三年困难终于过去,后来才慢慢知道,周总理曾经表扬过江西的领导刘俊秀,说江西老区为革命牺牲了许多干部,又为全国克服粮荒运出了许多粮食,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听得我们也高兴兴的,方才想起来当年在江西逃荒来的“安徽佬”“河南佬”名声很响也很可怕,接待他们渡过灾难好像也有我们吃红薯啃薯干一份功劳。                  201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