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瑶之死话健康与事业之间,孰轻孰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9:09:55
 
王均瑶简介
      出生年月:1967年. 籍贯:温州。中国均瑶集团有限公司 原董事长、总裁, 初中学历.
      1985年~1991年,任温州金城实业公司驻长沙办事处主任。
      1991年~1995年,任温州天龙包机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5年至今,任均瑶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
      全国优秀青年乡镇企业家;全国经营之光特等奖获得者;
      1967年,王均瑶出生在浙江温州苍南县大渔镇。16岁那年,王均瑶便辍学离开家乡——温州龙岗,开始在长沙一带跑五金和印刷业务,赚点小钱。1988年,王氏三兄弟开始合伙做生意,在创业过程中他们从事过各种行业,例如在广州批发牙膏、牙刷,回到温州包装后出售给宾馆。通过经营酒店业、印刷业等,王氏三兄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989年春节前夕,由于忙于跑业务,王均瑶忘了提前买回家的火车票,到了小年夜,坐不上火车了。他和其他几个被困在长沙的老乡聚在一起,商量着无论如何都要赶回家去过年。大家一合计,最后以两倍的价格包了一辆大巴回家。去温州的山路不好走,汽车在1200公里的漫长山路中颠簸前行,把一伙人累得够呛,王均瑶随口感叹了一句:“汽车真慢!”旁边的一位老乡挖苦说:“飞机快,你包飞机回家好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位爱思索的年轻人开始反问自己,“土地可以承包,汽车可以承包,为什么飞机就不能承包?”这个想法一说出口,立即招来了家人的讥笑,所有的人都以为他在痴人说梦。要知道,当时不要说包飞机,就是坐飞机也不是谁都可以的,连买张机票都需要县团级以上的证明!你王均瑶一个小小的打工仔,凭什么?但王均瑶没有轻易放弃,他独自一人筹划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后又进行了长达八九个月的走访、市场调查和跟有关部门沟通。当时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反对,没有人认为他会成功。
      大半年的奔波之后,王均瑶开了中国民航史私人包机的先河,承包了长沙—温州的航线。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在盖了100多个图章后,王均瑶硬是在中国民航格局森严铁桶一般的大门上撬开了一条缝。1991年7月28日,对王均瑶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随着一架“安24”型民航客机从长沙起飞平稳降落于温州机场,中国民航的历史被一个打工仔改写了。包机的第一年,王均瑶赚了20万元,那年王均瑶才25岁。王均瑶在完成个人创举,打破民航历史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胆大包天”的赞誉。接下来,王均瑶一鼓作气包下全国400多个航班,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私人包机公司———温州天龙包机有限公司,在中国航空史上写下了特别的一页。国外新闻媒体称此举为“中国民航扩大对外开放迈出的可喜的一步,中国的私营企业将得到更健康的发展”。美国《纽约时报》评价:“王均瑶超人的胆识、魄力和中国其他具有开拓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可以助长中国民营经济的腾飞。”
      王均瑶的敏锐决定了他也不会错过地上的机会。有一天,王均瑶看报纸看到一条消息,“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个白酒的年消费量超过牛奶的国家,人均喝奶不足7公斤。”王均瑶预感到,富起来的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牛奶的好处,牛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于是,1994年,王均瑶成立了均瑶集团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当年6月,“均瑶牛奶”与温州市民开始见面。均瑶从控制优质奶的生产基地做起,开展了一系列的拉动民族乳制品需求的市场推广活动,并通过高科技把保质期延长到半年。1999年12月,集团投入上亿元资金在湖北宜昌创建年生产能力达8万吨、年产值达6亿元的乳制品生产基地。如今,均瑶牛奶已遍布全国各地,其果味牛奶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已排至全国前三位。
      1998年,温州市政府要求限量投放以桑塔纳为主车型的出租车。王均瑶出人意料地斥资数亿元,在拍卖会上以平均每辆近70万元的价格,买下百辆市区出租车经营权。以如此大的成本投入进去,在金融人士的眼中是不划算的。但王均瑶有他自己的想法并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把车漆成统一的颜色,让司机穿着统一的服装,载着“均瑶”满街跑——他将出租车变成了均瑶的活广告。没多久,整个温州城的人都知道了均瑶集团的“金牌服务”。原来王均瑶看中的是品牌这一无形资产。这种奇特的广告方式把“均瑶集团”带进了温州的千家万户。2001年,因为,王均瑶决定将航空和乳业作为集团发展的主要业务,随后以平均每辆80万元的价格拍卖了百辆温州出租车经营权。
      1999年,当温州全城人通过均瑶牛奶认识了王均瑶的时候,他却斥资3.5亿在上海浦东征地270亩,把均瑶集团总部迁到了那里。 当年辍学的王均瑶如今有了个大专文凭,但他并不满足,还在学MBA。他认为,不一定要拿文凭,但至少要学好英语。“每周都要与国际经济界的朋友交流,本来我表达的内容很多,但翻译一两句就说完了。我要亲自说……”
      2002年9月正式投产的当阳乳品基地,是均瑶集团四大乳品基地之一,项目首期投资5000万元,年生产能力达3.5万吨,每年可创产值2亿元,根据设计规划,最终生产能力将达到10万吨,年创产值6亿元。首期建成投产后将安置500人就业,发展1000户农民养殖奶牛,带动5000人脱贫致富。
      王均瑶热心公益,积极扶助弱势群体,2003年,他响应国家西部开发的战略部署,捐款1000万元,设立“大学生自愿服务西部计划均瑶基金”。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使王均瑶成为公众眼中的成功人士,对此,他回应说,“有人说像我这样上天入地跨行业经营,就是创新,而创新一定要动足脑筋,有不一样的想法,而想法不一样最累,最累才能最有成果。很多人看我做到现在的样子都说不错,这不错两个字里包含着我20年的酸甜苦辣……”
      王均瑶用他传奇般的故事告诉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只要敢想,只要努力,就能飞上天。
和中国很多民营企业家一样,王均瑶同样拥有诸多的社会职务,这让他的应酬频繁不堪,在均瑶集团网站上公布的资料显示,王拥有15项社会头衔,其中包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工商联执委、上海市浙江商会会长等。
      王均瑶身患重病的消息此前媒体早有不少报道,不过,此前均瑶集团有关负责人的表态否认了应酬过多导致王均瑶身患重病的说法:“王均瑶去美国休养近一月,目前已经回来了,现在就在上海。王总的肝没有问题,年轻的时候饮酒较多,现在已经不大喝酒了。而且因为事务繁忙,最近也很注意对自己的保养。”
      王均瑶的突然去世让很多人感到无限惋惜。一位与王均瑶有过多次接触的记者回忆说:王均瑶生前给人的感觉总是精神饱满,感觉他比实际年龄更年轻一些。直到现在,他穿着皮夹克、带着蓝牙耳机的样子还历历在目。他对人很温和,总是笑嘻嘻的,直到最后一次接触都丝毫感觉不到他正遭受着病痛的折磨,他带给人的感觉总是充满活力。
      王均瑶之死不是孤例,而是一个现象,反映出中国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在精神和体力上普遍的过劳状态。 在企业家中间流行着一个顺口溜:吃得好,营养少;喝酒多,吃饭少;陪笑多,欢乐少;住店多,回家少;看似潇洒,其实内心孤独。看似调侃的描述,却真实反映了中国企业家的生存状况。调查表明,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一般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左右。他们在成就个人辉煌的同时,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商场竞争的激烈残酷,也使很多企业家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2002年全国3539个接受调查的企业家中,有90%表示工作压力大,76%的企业家认为工作状态紧张。调查还发现,平均每4个企业家中就有一位患有与工作紧张相关的慢性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慢性胃炎等。许多企业家觉得内心孤独,甚至产生厌世心理。
      质问人生的终极意义      企业家英年早逝悲剧的频频上演,让人们倍感困惑,在事业与健康两者之中,到底孰轻孰重?中驰财团总裁李成文说,王均瑶是一个成功者,是温州企业家的骄傲。然而,他的话只讲对了一半,王均瑶在创造财富上确实称得上是一个成功者,但他在维护个人健康上却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王均瑶之死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震动,一些民营企业家开始反思,拼命干活是为了什么?创造财富又是为了什么?痛定思痛,有民营企业家表示,再多的钱也买不回健康,要珍惜自己的身体。毕竟,人所真正追求的是幸福,包括为个人以及为他人创造幸福。而幸福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作为基础,又谈何幸福呢?
      君瑶最后的日子
      2004年7月31日,晴,王均瑶入院后第11天。
夏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斜斜地洒满病房时,王均瑶已起身坐在窗前的靠椅上。在有些刺眼的阳光中眯缝起眼睛,嗅着空气中甘草般的温暖气息,他的心情很不错。想想一年前刚查出癌症时的惶恐,他感到自己已经彻底放松。
一年前,整日忙碌在会议、谈判中的王均瑶对身体的一些不适反应并没在意,直到亲友百般劝说,“押”他到医院做了检查。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他才突然有了一些不祥的预感。
      那也是一个晴朗的日子,阳光灿烂,鸟语花香。他正打着电话向助理询问日程安排,一眼瞥见大夫严肃的神情和妻子紧张的眼神,心头禁不住格登了一下。略一迟疑,他疾步走上前去,从大夫手里抓过病历,急匆匆地翻开……陡然间,他整个人一下子僵住了,病历悄悄从他指间滑落,犹如一只白色的蝴蝶在空中翻转了两圈,然后颓然跌在地板上,病历上两个草书的字触目惊心——肠癌!
      我已身患绝症?!我很快就要撒手人寰?!晴天霹雳般的消息让王均瑶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万念俱灰。想想自己从白手起家创办国内首家民营包机公司,到建立国内最大的民企液态奶企业,再到总资产35亿元的均瑶集团,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正是如日中天的黄金时期,而这一切都将随生命的中止而画上休止符么?扛过了多少艰难困阻,闯过了多少激流险滩,来之不易的辉煌很快又要如流水而去,英年早逝这个恐怖的字眼竟然真的落到了自己的身上?
      第一次住进瑞金医院广慈院这栋独立式小别墅时,惊惶和恐惧终日侵蚀着王均瑶的灵魂。病房的设施和环境都特别优越,但他经常彻夜难眠,即使睡着了也经常在梦魇中惊醒,浑身直冒冷汗。
      一个人知晓生命即将终止时,时间就成为他最珍惜的东西。不同的是,有人是珍惜时间享受最后的生命之乐,有人则是珍惜时间完成尚未达成的夙愿。王均瑶属于后者,在经历了万念俱灰短暂的痛楚后,他很快平静下来,死则死矣,惊恐万状只能加重痛苦,不如坦然面对一切,抓紧有限的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2003年8月底,王均瑶住院做了直肠切除手术,他轻松地告诉集团同事:“小手术,无大碍。”半月过后,王均瑶出院了,在均瑶人眼中的“王总”瘦是瘦了些,却依然精神饱满。出院那天午饭时由于出差要赶时间,他索性叫秘书泡上一碗方便面,三两下扒拉完后,拎上包就匆匆出门了,还不忘风趣地留下句“味道好极了”。
一年多的时间转眼过去了,尽管在玩命的工作中王均瑶经常把“少操劳、注意调养”的医嘱抛在脑后,但一切似乎并无大碍,这让他有了“肠癌晚期不过如此”的想法。几天前,由于病情有些加重了,王均瑶再次住进了广慈院这间熟悉的病房,他笑着安慰家人和同事:没关系,这里环境好,休养几天很快就出去了……
      2004年11月3日,王均瑶的病情开始恶化,已无法说话。
      2004年11月7日19时48分,带着未竟的“百年均瑶梦”,王均瑶溘然长逝。      教训:生活方式是引起病因的主要原因,王均瑶的病可以从他的生活方式中找到答案。酒,操劳过度,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地方(家和办公室)等等。如果第一次手术后,彻底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也许他会获得更多健康。这些改变应该包括放弃所有在上海的工作,尤其是上海市浙江商会会长这样应酬性的工作,变成一个恬淡,志闲,少欲的人,在空气优良的环境中,多喝山间清泉,也许大自然的真气能让他重新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