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心灵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8:29:13
《中国人的心灵生活》
作者:gxlbpj
',1)">',2)">',3)">
《中国人的心灵生活》
作者/法清
这是一个难写的题目,我考虑再三,觉得中国人的心灵有三个特征:一是中国人心灵纤细,二是中国人心灵生活极贫乏,三是中国人的心灵生活隐而不彰。我从后往前倒着说。
中国人的心灵生活,是隐而不彰的。他们就是在悲苦之时,也沉默不语。大喜大悲,都不足以让沉默寡言的中国人有所激动和失控,他们依然沉默有如石头。大喜如得了奥运冠军,站在了冠军领奖台上,中国人也不苟言笑,一脸严肃镇静,不像外国运动员,又翻跟头,又跳桑巴,频频向观念飞吻致意。中国人在大喜之时,都是平静的无趣的,像刘翔那样展旗一亮的,并不多见。大悲之时,比如死了亲人,中国人可能会哭嚎号几嗓子,大放几下悲声,然后就嘤嘤地哭泣去了,进而唉声叹气,默默地流泪。喜怒不形于色,是中国人所推崇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中国人生活得太压抑。政治的意思在希腊为“管理城邦事务”,在中国则为“镇止”,也就是使不动,使安静、镇住让其安而静止。“动”在中文中总是和“乱”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国从古到今,统治的方法,就在压抑人性,压制“乱”“动”。第二个原因,我想应该是中国人被剥夺了语言。文言文时代,文字据说很难学,只有少数人“能写会算”,大部分人是文盲,对书写有一种敬畏,一说话,特别是说文诌诌的话时,就结结巴巴,发不出声音了。久而久之,天下一统,百姓无声。白话文以后,中国又进入训政时期和极权时期,只让人受一种教育。所有中国人,一生下来,就被强行地植入某一套话语系统。一个杀人犯面对电视镜头,竟然说,“我代表***、***,对死者的死表示沉痛的哀悼,对死者的家属表示诚挚的慰问”。有一批返城知青几十年后在当年下乡分手的码头,竟然集体大跳“忠字舞”,以怀念那不堪回首的岁月。只受某一种教育的结果,就是国民语言的统一化,个体的心灵,没有语言能够“说出”来。久而久之,心灵生活隐而不彰,也就是正常的了。比如:
心灵总得通过一定的形式得以表达,中国人最常表达心灵的方法,是拉二胡。瞎子阿炳就是它的极端表现。一般情况,我们会看到,某个楼道里,会传出凄凉如哭、难听如杀鸭的二胡声。有时候,中国人还会喊两嗓子,吼点秦腔或者豫剧(看他是哪个省的人了),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歌以咏志,歌之舞之,足之蹈之,是心情的较好表现。而我们看到,中国人并不常跳舞。中国民歌中,有少数还能表达点男欢女爱。而大多数人唱歌,也只是唱唱流行歌曲,自己能唱出心声的,并不多见。写作的中国人,在人口比例上应该不大。而且大部分写作者,没有自己的语言,借古喻今,借唐诗宋词表达心情的,写得婉约抒情的,不在少数。相互倾诉衷肠,除了情人外,中国人很少和别人谈自己的心事。中国人有心事是一定要埋在心里,生怕别人知道了的。心理疏导,对中国人并不适用。汶川大地震后,采用西方心理疏导法让死了亲人的人说出心里话的方法,据说很失败。中国人还是习惯有事闷在心里。这就快说到第二点了,即中国人的心灵生活极为贫乏。
基督教虽然广为传播,上教堂的中国人,并不多。向牧师忏悔的人,我活到四十差一岁,更是没见着。寺院里的大小和尚们,似乎有一种方式,能够反观自我,并随时检查自己的心理流动,控制或者排空杂念,或者叫非想非非想,进而开悟,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但和尚这一套,并不能在普通中国人中普及。儒家也有打坐--正襟危坐,以达到寂静致远、反身而诚,但也只是个别学人的身上有这种表现,民国以后,几乎失传。中国人在哪里,以什么形式,来“面对自己”呢?中国人怎么过心灵生活呢?祖宗们虽然也有日三省吾身之说教,但所省内容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并没有心灵内容。也就是说,中国人在哪里找到自己,用什么形式和自己对话?文革时期的“早请示,晚汇报”和一直到现在还在进行的深挖思想根源的”民.主生活会“上的自我批评,几乎近似于一种带有宗教反省精神的形式了,但我参加过多次这样的会,我看到,他们并不敞开心扉,说出心里的真实想法,而是穿着厚厚的铠甲,说一些能过关的程式化的官话。我想来想去,也找不到中国人“面对自己”,与“自己对话”的途径。写到这里我都迷惑了,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生活隐而不彰才极贫乏,还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生活极贫乏所以才隐而不彰?还是二者都有,相互强化?
有一点是要肯定的,中国人也是人,中国人肯定也是有心灵的。中国艺术的存在,就是一种证明。也许是因为中国人没有独立人格意识,个人不发达,所以才显得没有心灵吧。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慎独”的前提,是能意识到自我。存在主义对自我的定义是,当你剥离了所有外在的身份,如果你还能有自我意识,那么,你就具有了独立人格,你的个人--自己,才突显出来。而中国人对人的定义,则是“仁者,人也”,即,用二人关系定义一个人。离开了外在的他者,中国人就找不到自己。现实情况也是这样,比如中国人的幸福,总是在和邻居同事的比较中找到的。基督教有一个不依他者而存在的绝对存在的上帝,所以也才有个人意识发达的个人。西方人,总知道自己要什么,为自己而活。中国人总是淹没在集体大众中,被群体所掩盖。而心灵总是个人性的,所以中国人的心灵生活,才这么难以找到个性化的形式。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有一部分人,会面对自己。当死到临头时,总有一部分人,会面对自己的良心。当大喜大悲之时,总有一部分人,要有所抒发。所以,中国人应该还是有心灵生活的。--有没有还需要论证,也足见我们的悲哀了。而且还要进一步修正为,少数中国人,是有心灵生活的。呜呼哀哉!---只是,中国人的心灵,普遍纤细、阴柔、凄美、忧伤。
这就说到第三点了。这是我观察中国人的艺术和表现得来的结论。中国人的艺术,结构单线、扁平化,气质阴柔,想象力缺乏,系统性不强。小感慨小情调多。(参见《中国人》第13章《中国人的艺术》,此处不再展开)。中国人,在文化上过早成熟,长成了不长胡子的小白脸。男人女性化,如贾宝玉,宋玉。女人更是“好细腰”,风一吹就倒的纤细。“粗狂”已经在中国文化之血液中消失。除了对陌生人粗野无礼外,中国人几乎没有了粗野的体能。心灵纤细,可能成了东方传统文化的大的特征,我读日本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人的小说,也是这个感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