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遗韵:海南诗人的风月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56:03
宋词遗韵:海南诗人的风月录


朴素/文


诗人庞德曾经说过:一个批评家开口就谈论诗人而不谈诗,这时你就能认出他是个拙劣的批评家。面对庞德如此激烈的宣判,我只能先谈诗再谈论诗人。乐东诗人李孟伦新出了一册诗集《创世记》,展读之下,仿佛回到宋词的世界,带着些许的现代感。李孟伦走在还乡的路上,留下诗歌的背影。他写故乡:“鲜活了一页页历史/在辽远的稻花香里”,“他借千年不变的月光审视着当今被月光照耀的大地与山川树木,重新聆听着融在月光中的鸡鸣犬吠,感受着历经时代潮汐一再冲刷过的当代生活深处的某种不变的中国精神。”

在李孟伦的笔下,“不知春住何处/枕于绿水青山/麒麟画外/花落流霞。”(《潮起朝阳》)故乡的风景是如此优美,如此宋词模样。但作者不是一味婉约,他同样为西方诗人喝彩,譬如写艾略特:“穿过废墟的年代/烛亮西方。”真正的诗就应该像河水一样从容流淌,像河水一样洁净简朴。一个物欲逼人的时代,诗人李孟伦却毅然抱持一种不介入的姿态,退向精神丛林深处,做这个时代孤独的局外人和另一个世界的守望者。“风轻轻/雨绵绵/我不想在黑夜里睡去。”这“不想在黑夜里睡去”的寂寞成就了诗人专注内心的诗篇。

在李孟伦的写作中,诗成了最内心化的一种文字,其关注点多与心灵情感有关,力求最大限度地注意内心的体验。“唱一首黑夜的歌/模糊了我的血液。”“仍是抖不落衣上尘/秋风又起。”(《秋风又起》)这样的书写坚持到底,必然会有一种清新的风格建立起来,成为个人不灭的印记。《创世记》里,过去时代的乡村、小镇、土地和炊烟,催生出他惋惜而又温存的回忆,以及对故乡一往情深的赞美与歌唱。“唯见绿竹一枝/斜倚门外/叶子低垂/听人笑语/新燕无心随云去/商略黄昏雨。”以细致之笔墨发现故乡风物的诗意。

诗歌评论家刘复生对李孟伦的诗有如此评价:“在这个现代化进程无坚不摧的时代,李孟伦却顽固地以李白、陶潜的目光挽留、看护着古老的中国人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一方面是虚幻的,一方面却又是现实的,我们在他的诗中见到的多是他海南家乡的寻常物象,但它们已被从日常经验系统里抽取出来,注入了新的意义。这是一个美的,充满原始道义感的世界。”抒情是一种书写方式,但又是一种书写本能,故尔构成诗歌的某种本质。

“母亲”作为一种诗歌形象,在现代诗人的书写中,一直受着经验的局限,日渐呈现出陈旧苍白的面貌。而李孟伦的《又想起母亲》一诗则以简练深情的笔墨寄寓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头,抬不起/凉月已三更”,在余味悠悠的诗思里,我们感受到一种朴素的忧伤。当下的诗坛通过历史的资历逐步拥有了一整套的美学规则,绝大多数的诗人沉湎于其中而不能自拔。我不能说李孟伦的诗带有诗学意义上的原创性,但我看得出,他在向这一方面努力。诗是“生长”出来的,它只能从你自身的生存中生长出来。

好诗是那些文字从俗世中来,但意思却写到人的灵魂里了。诗到底是什么?不过是一些分行的句子,一些断断续续出现的语词,最终它们是一些文字。但是当它们以某种方式聚合,就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意义,意义不是诗人给的,而是是诗人发现的。孟伦的诗歌,有细节,也有情怀,诚恳而热烈。譬如“我不必抬头/便触摸到李白的月光/一直在床前。”(《我家乡在秋天里》)在这样的诗歌里,我读到了平淡如水的洁净与温暖。好的诗歌能够用强烈的个人经验,表达出普遍的真理。

美国诗人威廉斯说过:“我相信一切艺术都从当地产生,而且必须如此,因为这样我们的感官才能找到素材。地方性的东西是唯一能成为普遍性的东西。”李孟伦把自己的目光投放在海南这个南方海岛上,用敏锐的、同情的眼光,精细入微地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努力把平常的事物从僵死的河床中提高到想象的高度上来,给人一种清新的美的享受。通往诗歌的道路有无数条,但每个诗人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条,正是这属于自己的一条路把诗人分别开来,不再千人一面,而是各有风姿。

李孟伦的诗歌几乎具备了南方谣曲的全部抒情形式的特色,譬如即时即兴的抒兴,畅所欲言的流畅,以及来自民间的平和简朴,由于李孟伦的许多诗写得流畅而简练,一方面易于诵读,但一方面也容易陷入单调,与现代诗所讲究的深繁曲折背道而驰。一个真正的诗人,必须诚实地面对与“我”相关的存在,以及存在的细节——它的疼痛与不安、寒冷与梦想、希望与慰藉。诗人对现实不应该丧失愤怒的立场,不应该放弃对终极价值的追索以及对俗常经验的怀疑。从这方面来说,诗人李孟伦还有成长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