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董村董氏九子八国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26:31
 ■元代骑兵  在歧视汉人的元代,董家却位高权重,时常陪伴皇帝左右,皇帝曾经以兄呼之,九个董家人死后,有八个人谥号“国公”。到现在,村里人还传说,董家的坟墓只比当时的皇帝陵墓小一亩地。等记者去的时候,已经看不见董家的坟墓了,只有一片果园,果树上的苹果正在茁壮成长。帮助元军攻打南宋  董家的发达要从董文炳的父亲说起,他的父亲董俊是左都副元帅,守藁城,后来董俊战死,这一年董文炳16岁。董文炳是一个孝顺的孩子,而且还少年老成,《元史》中说他“自幼俨如***”。因为父亲的荫庇做了藁城令,他采用恩威并济的手段,不久就叫手下心服口服,还使百姓心生敬仰。当时的藁城是一个贫困的地方,再加上遭受蝗灾,上级也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董文炳为了百姓想尽办法,甚至甘心为民获罪,最后因为看不惯上司“剥民求利”的做法,弃官远走。

再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董文炳是一个不怕死的武将形象了。忽必烈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受元宪宗蒙哥命令南征南诏,董文炳率领四十六骑从行,到了吐蕃,只剩下两个人跟着他,其余的都死了。两个人搀扶着董文炳徒步前行,在路上吃尽了苦头,饿的时候只能吃死马身上的肉,可是从来没有耽误行程,大军到了哪里,他们肯定也到了。亏得着有一个认识他的使者把这件事告诉了忽必烈,才保住性命并且得到忽必烈的厚遇。

在元伐宋的战争中,董文炳也是恩威并用。元军大兵到了淮西台山寨,主将命令董文炳拿下山寨。董文炳骑马来到山寨之下劝降,里面的人不说话,董文炳着急了,脱下甲胄说:“我是为了保全你们的性命才来到这里,要是你们执迷不悟,最后只能落下一个屠寨的命运。”于是山寨里的士兵被迫投降了。

在阳罗堡的时候,南宋军队在岸上筑堡,在江中陈列战舰,军容庞大。董文炳对忽必烈说:“长江天险,这是宋朝的依靠,所以肯定死守,咱们应该把他们的这股精神压下去,我去试试。”于是他率领敢死队冲上去,其中有他的弟弟文用、文忠,经过一场大战,宋师败绩。
灭国不灭史  忽必烈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各大藩王人心不稳,董文炳进怀柔之策,才使局面安定下来。忽必烈即位第二年,要成立侍卫亲军,就是皇帝身边保护皇帝安全的侍卫部队,肯定要找一个皇帝放心的人来担当将领,这时候董文炳刚刚提升为山东东路宣抚使,于是忽必烈遥授他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佩金虎符(有调兵权)。

董文炳跟随伯颜大举伐宋的时候,和张世杰等人拼死大战,俘甲士万余人,都放走没有杀掉。等到宋主赵鳷投降,文炳负责接收工作,他说:“国可灭,史不可没。宋十六主,有天下三百余年,其太史所记具在史馆,宜悉收以备典礼。”就把获得的宋史及诸注等五千余册,如数送到了国史院。宋宗室福王,把珍宝馈赠诸将,唯独文炳分文不受。

后来董文炳拜资德大夫、中书左丞。元至元十四年(1276年),忽必烈诏文炳到上都凡中书省枢密院事及军机要政,都由文炳支掌。董氏一族在元代为卿,深得皇帝信任,所以子孙并列于朝,他们去世后均谥“ 国公”称号,时人称“九子八国公”。

皇帝称他“董大哥”  他的两个儿子董士元、董士选也是将门虎子,大儿子士元身中十七枪战死疆场,二儿子士选从小跟随父亲,白天打仗习武,晚上接着读书。董士选是一个诤臣,有一次廷辩是不是要发动一次战争的时候,士选认为刘深出兵是“以有用之民而取无用之地”,可丞相完泽支持这一建议,元成宗也想“开边”,好将来青史留名,故“用兵意甚坚”,谁都劝不动。可是士选一直说下去,皇帝脸色都变了,他还论说不止。皇帝旁边的侍从吓得发抖,皇帝说:“事情就这样了,你别再说了。”士选说:“因为敢于进谏获罪,才是大臣们的职责。否则将来因为臣下没有进谏怪罪,就算是杀死我又有什么用处呢!”皇帝很生气地走了。结果没几个月,皇帝听说出师不利,叹气道:“董二哥说的话果然应验了,我觉得有点对不住他。”于是赐给他上尊以表彰他敢说直言。皇帝在这里称呼董士选二哥是有缘故的,因为元世祖忽必烈曾经呼士选的父亲文炳为董大哥,士选是文炳的第二个儿子,所以皇帝称呼他为二哥。900亩陵墓  生前显贵,死后也有荣光。董文炳去世之后,元世祖忽必烈缺少了股肱之臣,皇帝心里面很是悲痛,落叶也要归根,于是发布诏令让他的弟弟董文忠护丧葬于藁城故里。据记载,藁城董氏墓群的墓地占地约900亩,乡人传说能有“九顷九,只比皇坟差一亩”。当地的老人说,他们小的时候就经常在墓地里面玩耍,里面还有兔子、蛇什么的。他们记事的时候,坟墓的规模已经没有那么大了,墓地的东侧、南侧、北侧都和别的村子搭界,西侧也到了今天的马路边上了。当时有九个高墓丘,在最北边呈一排状,每一个墓前都树有皇帝御赐汉白玉高大神道碑一通,还有九排石像均系汉白玉雕成。老人说,当时坟墓高大,他们从小路走上去还得气喘吁吁呢,得有三层楼那么高。“当时墓前的石人得有两三米高,文东武西这么站着,然后往南是石马、石虎,越来越小,最南面成了石猪、石羊。这么一排得有好几十米长。”“没有见过大的石碑,得有半米多厚,近两米宽,光碑身也得五六米吧,再加上底座什么的,太大了。可惜后来被运走修建石桥去了,现在你去了也看不见什么东西了,磨没了。”当时怀抱粗的松柏比比皆是,把整个墓群都遮盖得严严实实,根本看不见天。当时的墓地里还建有牌坊、祭堂,红砖绿瓦,气势宏大,董氏后代大多数埋葬在这里。难冻与南董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村名来历的、有意思的传说。董文炳死后,忽必烈命令大臣为他督造墓地所用一切,其中石碑是从曲阳运过来的。石碑太大了,再加上曲阳距离藁城很远,当时又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于是就有人想到了水运。从藁城南董村一直挖到曲阳,老人说,沟能有十米宽,两米多深,以前还有水,滹沱河水干了,河沟也没有地方引水,也就干了,现在残存的痕迹就是村中还有小桥。河挖好了,由于没有结冰,还是没有办法运过来,皇帝很着急,就杀了一批批的大臣,直到冬天,河里面的水结冰了,往石碑上泼水冻上,然后从河里面滑过来。因为这件事情死了很多大臣,于是就有人叹息:“难冻!”后来就以讹传讹成了村名“南董” 。“这也是我们这里的传说,不能全信,那皇帝怎么可能一下子杀那么多大臣呢?”老人说。

■记者手记

关于董文炳等人,因为历史原因,对其评价也各有不同,直到2001年董氏墓群成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曾经的古墓群已经无迹可寻了。我们看见的除了新盖的建筑,还有一条狭窄的小路蜿蜒向前,在以前的古墓现在的果林里线条分明。地下的坟墓保存还算完整,尚有考古价值,可是面对着埋在垃圾堆里的文物保护石碑,我说不清楚自己的心情是悲伤还是平静。如果说先人是一茬茬的麦子,那么迟早会被后人的镰刀收割,而我所期望的,是在它们消失之前,能恰好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