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流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40:01
 

古韵流坑

早就听说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有个千年古村,那就是董氏单姓聚居的大村落——流坑。这里青山葱郁,江湖环绕,钟灵毓秀。自五代南唐建村以来,其科举之盛、仕官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建筑之全、艺术之美、家族之大、延续之久,在江西独一无二,在全国也难得一见。

在朋友的安排下,我们终于能够亲密接触这古韵流坑。踏上古村那幽深的卵石小路,我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浏览着它亦耕亦读的艰辛与辉煌,感受着它繁华过后的无奈与苍凉。那乌江古渡,那龙湖荷影,见证着千年的历史;那灰砖瓦屋,那牌楼庙宇,守望着昔日的辉煌;那飞椽斗拱,那楹联匾额,厚积着绵长的文化……  

我们去的时候已值秋天,天气却很晴朗,村外农田里满是金黄的稻穗,入村的桥上则散坐着些乘凉、聊天或打牌的人们,村中偶尔见得到几个青年妇女聚在窄窄的院子里剥着莲子、豆子什么的,长长的巷子里走着悠闲的鸡、悠闲的小狗和悠闲的孩子。有位老妇在煦暖的阳光下用红头绳挽扎着花白的头发,某处古宅门槛内伏着一个流着鼻涕的小孩,他仰着头痴痴地望着对面的彩绘门神,似乎思考着什么。 

流坑明清建筑遗存颇多,屋内屋外,匾额楹联,泥塑砖雕,木刻彩绘,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因游玩时间有限,导游便带我们观看了几处代表性的建筑。 

位于龙湖西岸棋盘街旁、地处流坑村制高点的“状元楼”是必看的了。这是一幢坐西朝东两层砖木结构的重楼,据说是为纪念南宋流坑董氏第八世恩榜状元董德元而建的。“状元楼”门匾悬挂在状元楼正阁上,长205cm、宽60cm,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所题(现存物为清代所留)。“状元楼”三字为楷书,笔势迅疾,遒劲脱俗。状元楼祭堂中有楹联曰“南宫策士文章贵,北阙传胪姓字先”,联文对仗工整,书法飘逸俊秀。因是两个时代的产物,两块木刻对联的刻法迥异,而今上联已有残破,下联尚能辨读。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此游历,在《江右游记》中描述说:“其处寰绕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据说,流坑文运发迹于北宋初年。当时,流坑的开基祖董合的第三代孙董文广辞官回乡后兴办学堂,尊师重教,他的侄子董洙、董汀、侄孙董仪、董师德、董师道一门五人于北宋仁宗景佑元年同时考中进士,堪称“五桂齐芳”。董氏家族为此特在村中建了“五桂坊”,以激励后生。

由于文运的眷顾和董氏子弟的勤奋,流坑村自此“官运亨通”——历史上,流坑子孙出文武两状元,进士34人,举人78人,官职上至宰相、司徒、司空、师保、尚书、侍郎,下至知府、知县、主簿、教喻,总计超过百人,可谓科举昌盛,官宦如云。然而元明以后,流坑的科举似乎日渐式微,鲜有子弟登榜,但流坑村人始终没有放弃仕宦之路。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年间的董光乾,在考场上屡试不中,却越挫越勇,当他以99岁高龄再次踏进考场时,同治皇帝感其年迈志坚,特赐同进士出身。 

看过“五桂坊”,导游又把我们领进了“尚义门”。这是村中商绅董凤所建的怀德堂。大门两侧的楹联“门对九天红日,路通万里青云”以及屋内照壁中间的对联“百计但存阴骘好,万般惟有善根长”,约略显示主人的诗书之气儒雅之风。据说该照壁是流坑众多照壁里保存最完整的(亦有残缺,十八罗汉均无头,神驹龙马皆无尾),上刻三幅壁画,绘有喜鹊、鹿、蜜蜂、猴子、荷花、竹子等图案,工艺精湛细腻,画面栩栩如生。据族谱记载,其寓意分别为“凤鸣岐山(示意为主人的名和号)”、“爵(鹊)禄(鹿)封(蜂)侯(猴)”、“连(莲)升三级”和“鹊报平安”等。其丰富的内涵,悠远的意境,令人叹为观止。 

流坑,经历了宋代的兴起、元代的衰微、明清的繁荣和晚清民国的败落,起起落落,风雨沧桑。董氏大宗祠那残存的五根巨大石柱直指苍穹,像是流坑的“图腾”,在披离衰草之上,在书院风铃声中,显得那么空洞、无奈而悲凉,无言地诉说着千余年积淀下来的深沉内敛、朴实厚重的中国传统农村文化。如今,只有废墟上那对高大雄伟的红石狮子孤独地咀嚼那无尽的感慨。导游说,这是流坑的“圆明园”。我们听着,不禁嘘唏不已。 

没有纷争,远离喧嚣,流坑执著地守护一个梦幻,如筝,如箫,古韵悠扬而沉郁,一如村旁乌江之水,潺潺地奏着岁月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