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第三中学校史(三一中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51:31

宁波市第三中学校史

文件类型: DOC/Microsoft Word 更新时间:2010-05-19 17:48:09摘要:该学年学校高考成绩在城区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高考上线率98%,上本科学生数达349名之多.美术班继续在省内保持领先地位,3名同学在省美术专业联考中获专业第一名,有16...宁波市第三中学校史
(1868――2008)
我校创办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学校跨越了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历史阶段.七易校名:三一书院,三一中学,鄞县私立三一初级中学,鄞县私立三一中学,宁波市私立三一中学,浙江省宁波第三中学,宁波市第三中学.八迁校址:城区贯桥头,孝闻坊,广仁街,浦江沈家,诸暨十四都,浦江马剑,广仁街和双池巷,江东现址.三变性质:宗教学校,教会办的私立中学,公立中学.然简略言之,百多年的校史,可划分为两大时期,即"三一"时期和"三中"时期."三一"时期又可分为以培养宗教人材为目的的三一书院(包括义塾)时期和以教会办的采用民国中学学制和一般私立中学相同的时期.各时期又有若干发展小阶段."三中"时期则是学校性质变私立为公立的现在时期.
试列简明表如下:
三一时期
(1868――1952)
(一)三一书院(1868年――1916年)
书院的创立
据1948年校史载,1848年(清道光二十年),英国圣公会之行教会所遣之戈柏,禄赐二教士抵鄞.不久,购得城中贯桥旁民房一幢为寓所,开始播道.自此以后,来鄞之英教士就多栖息于此.至公元1868年(清同治七年),该会将民房改建为三层高楼,设立义塾.次年,英岳教士及其夫人来华管理义塾,聘鄞郡牧师王有光为教习.这是三一书院的始基.同时,该教会又设女塾三所:一在城南大庙前之仁德堂,一在城中小校场,一在城西五块桥板.至后,英国禄女士来鄞主持女校,合并三女校为一,设于教闻坊基督堂对面,这是仁德女校的始基.(仁德女校后并入三一,详后.)
义塾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宗教人材,吸收的学生是经会督同意的有培养前途的教内子弟,课程有"圣书","儒书"等.肄业学生一律不收膳学费,所以叫"义塾".从义塾中卒业的学生有童道法,沈再生,沈再灵等.他们卒业后被封为助士,牧师,教师.沈再生后来成为第一个华人主教.后来私塾规模不断扩充,并命名为"三一书院",其程度在中等学校以上.它的下面从属着相当数量的宗教小学群体.1948年校史开篇首句云:"吾甬中学,盖莫古于三一矣."
书院的扩充
1876年(光绪二年)英人霍约瑟教士抵鄞,这时会督禄赐刚刚买到孝闻坊旷场一方地皮,霍即襄助禄赐建筑校舍(后仁泽医院,三一小学址).这年秋,迁贯桥义塾于此.霍约瑟自为监院,又聘硕儒谢苇林为教习.霍氏毕业于英国剑桥大书院,该书院名为"三一".每逢主日,入城礼拜,其堂亦名"三一".堂中壁间嵌有一碑,纪念某学士捐产传道于印度及后殉难于波斯之事,霍看了深有感触,卒业后慨然受命来华传道办学,于是他把这个尚未取名的义塾亦命名为"三一书院".自霍监院后,学生日众,校舍亦有扩充,课程除原有国文,圣经外,增设算学,历史,地理,体操等并开始向学生收费.霍一人不能兼顾,行教会于1879年派霍之胞妹及妹婿山烈成来鄞襄助他.霍复函请英国戚友捐资兴学.学校不断发展,孝闻坊校基巳不敷应用,1883年复建新校舍于李衙桥侧(今广仁街八中址),并添设神道院.1884年,1885年,行教会先后派林悦理,沐约翰来鄞为书院教习.后林,沐二人又皆因病回英.至1888年,行教会复遣慕华德及海多马来鄞襄助霍约瑟,慕为副监院.1898年,行教会改派霍为香港会督,三一书院由慕华德主院.自霍约瑟1876监院开始至1898调任香港会督为止,14年间,二建新校舍二迁校址,其规模已发展到"备馆","正馆","神道院"三个阶梯.
三一书院的学生由该书院在各地设立的小学堂毕业生升入.小学堂统计有二十七处.九馆属宁波,七馆隶台州,五馆在诸暨,杭州与上江共四馆,上海与绍兴各一馆.截止1906年,升入三一书院备馆的共307人,其中宁波183人,台州45人,诸暨37人,杭州23人,绍兴13人,上海5人,北京1人.
三一书院的教师,以1906年为例,有:
慕华德 英教师 英国剑桥大书院卒业,高等算学考试二等第一名,神学科第一等.
廖华德 英教师 英国伦敦行教会大书院卒业.
沈再生 华教师 本书院正馆兼神道院卒业.(沈再生先生系圣约翰校长沈嗣良先生之父 编者注).
马宽裕 华教师 本书院正馆兼神道院卒业.
徐家恩 华助士 本书院正馆兼神道院卒业.
阮文友 专教三等 本书院正馆卒业.(阮文友先生系沈再生先生之婿,现在美国的校友名医阮郇标,建筑建设师阮郇光之先父 编者注).
王大辟 庶务兼司帐.
当时三一书院还有三事为其他公私立学校罕见的:一是附设印书所,印刷试题,讲义及各种文籍.所印的书有三四十种.二是组织青年会,性质和学生自治会类似.三是戈柏奖学金――1903年,英国戈柏夫人以英金百磅归行教会,嘱令存放银行,每年利息作为三一书院正馆卒业生前二名的奖金.
当时英国圣公会行教会把三一书院当作他们在华开办的一个重点学校.因为宁波在"五口通商"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它的重要性超过杭,沪,京.所以他们的宗教先遣队以宁波为中心点向四面辐射,形成一个相当规模的宗教教育网络.
霍约瑟被尊为"本书院之元勋".书院这一扩充时期也可称为霍约瑟时期.
书院的守成
慕华德继霍约瑟监院,萧规曹随,但对于校舍亦有添建之处.1906年9月18日.霍约瑟与四神道生在九龙乘船赴他岛传道时遇大风舟覆殉难.慕华德闻讯后,建"思霍堂"纪念他.1903年,改订书院章程,在备馆,正馆,神学院外又别设学道院,专为教友进修神道,后来又办了师范班,课程也有更改,据其自述:"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中朝(清朝廷)废制艺而尚策论,删诗词而专课经史,故自1898年至1904年本书院亦因之而逐渐改革……迄今……不论何校皆有新书,俾本学院得去其糟粕,撷其精华,以教授诸生,故本书院学问之程度,虽不能与专门大学堂比肩并立,而较之中等学堂,实高出头地也.且院中设有藏书楼一座,储藏中外各种书籍,俾学生公毕之暇,得任意纵览,以长进其学问."至于卒业及肄业之学生,截至1906年,统计如下:
今在院中肄业者 60人
今在行教会医院学习医道者 3人
由本书院卒业为行教会任使者 102人(其中有宁郡牧师,慈邑牧师,宁波会督,台州会督等)
入行教会医院为行教会任使者 8人
离本书院从事工商或膺社会重任者 134人
壮年入学道院者 34人
未入本书院正馆直入神道院者 3人
共计 344人
1948年校史在这里插了一句述评:"夫在光绪季年,清廷于宁波方有储材中学堂(宁波一中前身)之设立,而本校已发达若是,不可谓非得风气之先矣."
(二)私立三一中学(1916――1952)
书院的蜕变
辛亥革命后,三一书院也随着中国国体,政体之蜕变而蜕变.①1916年,学校名称由三一书院改为三一中学,长校者不称监院改称校长.1918年英人慕华德辞校长职由鄞县人徐家恩继任.②学生由原来专收教内子弟变为兼录教外学生.③教职员也由原来专聘教友而改为兼聘教外人材.④课程由原来自定而改从部颁.
1927年3月,学校受时局影响暂行停办.徐家恩离职.
1928年6月,学校恢复.这时,英国圣公会受中国革命形势的影响,将学校移交中华圣公会浙江教区接办.
1929年组织三一中学校董会,呈准浙江省教育厅备案.
1932年6月合并仁德女子中学,分设男女两部,改称鄞县私立三一中学,并附设三一小学,呈准浙江省教育厅立案.
自徐家恩辞校长职后,继任者先后为夏松寿,宣元章,马宽裕(兼)及徐家恩(兼,再次继任.)同期,圣公会会督为马宽裕,徐家恩,高德斯(浙江教区会督)等.
1934年夏,徐家恩去职.秋,三一校长由圣公会所设绍兴承天中学校长马俊兼摄.
1935年春,浙江教区会督高德斯聘请原在杭州青年会青年中学负责人朱天临来三一任校长.
据老校友郁从周,朱得明来信补充这段时期的校史:"朱校长未来宁波之前,在杭就拟计划改建三一校门,创造办高中条件.再由仁德女中旁空地,打通原有的一块大空地,直通现在的二院住院部,为办大学作准备."他又鉴于男女分校之缺陷,到任伊始,即向董事会闵爱理女士(澳籍,兼任三一英文教师,60余岁返国,已故)力陈男女同校之必要.经闵及董事会同意实行.除膳宿分男女两部外,上课均在男部进行.男女生相互激励,性格互补有利于学业上进.(郁,朱来信之大意)
现录民国二十四年度第二学期(1936上半年)三一校刊之概况,可明这时的学校面貌.
一,名称:鄞县私立三一初级中学
二,校址:鄞县广仁街
三,校舍:(略)
四,经费:16019元
五,组织:校长由董事会遴选,呈浙江省教育厅核准备案,总理校务.下设教务,训导,事务,体育主任各一人,设各学科主任,组织各科教学研究会.设各级主任及经济稽核委员会,学生升学就业指导委员会,招生委员会,出版委员会,清寒优良学生补助委员会,民众教育委员会,图书委员会.设童子军团.学生组织有学生自治会及各级分自治会.
六,编制:三三制
七,学科:遵照部颁课程
八,教职员:校长1人,专任教职员14人,兼任4人.
九,学生:男106人;女61人;共167人.初一至初三各级均二班,共6班.
总之,本校蜕变至此,已完全与一般普通中学之面目无二了.
抗战时期学校的迁避
朱天临校长方二年半,1937年"七七"芦沟桥变起,抗战军兴,都市时遭日机轰炸,本校为策安全计,一度暂避至鄞县西乡密岩授课,不久又迁回城中,一面于1938年2月设分部于浦江沈家,聘费可一为主任,计教职员十余人,学生百余人,此时校长朱天临往来甬浦之间督理.终因沈家地僻道梗,负笈不便,于是在这年夏把分部移到诸暨县藏绿坞(又称十四都)委教务主任姚德之(姚柄谦)为分部主任.藏绿坞文化教育发达,借用原凤学校校舍,该校舍颇为精美.七月间招收新生,连沈家分部老生共二百余人.
在这一时期就读的校友钟永水,杨慧毓最近分别写信给母校说:当时的生活虽艰苦,但是我校的师资是第一流的.姚德之先生是闻名的"姚代数",语文老师姚伯谦原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因避难来乡下任教.另一位语文老师周耿城是当地硕儒,郁达夫曾赠诗与他.他们国学根底深厚,学生获益匪浅.数学老师周介度讲课深入浅出,后来是杭一中的模范教师.美术老师周永q是在上海美专与程十发同时毕业的.英语老师赵掖志,音乐老师马灿宁……都是博学广识的好教师.
1941年4月19日鄞城沦陷,本部解散,归入分部,从此分部一变而为总校了.可是此时敌人渡江而东,愈逼愈近,全校师生遑遑不安,甚至一夕数惊,仓卒走避,姚氏勉力维持,先后毕业两届.
1941年4月间,诸暨沦陷,藏绿坞已不安全,不得已于1943年2月迁校到浦江县马剑镇(今属诸暨).
马剑在万山环抱中,灵山峰高,剑水流长,自古是人文荟萃之邦.该地戴氏宗族,代有名人.其宗祠甚大,商借权充校舍.当地群众受先辈流风遣泽的熏陶,远近来学者激增,于是呈准浙江省教育厅添办高中,改校名为"鄞县私立三一中学"先后开设高中部四班,初中部六班,学生增至三百余人,可谓极一时之盛,三一设立高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就在这年开始.
及到1944年冬,形势又变,敌骑四次流窜,我师生冒雨远避,星夜疾走,穷回溪,登危岭,乱流抢渡,荒村寄宿,虽饥寒交迫而弦歌不辍.
1945年8月8日,日本投降,奉令复校,这年冬,姚氏从马剑率领学生百人至鄞,本校迁避时期才告一段落.
三一复校(鼎盛时期)
当1941年宁波城区沦陷之初,校长朱天临为护校挂起"三一圣经学院"的牌子,日军未敢侵犯.及至太平洋战发,日方进一步威逼接管本校,英籍女教师闵马大等被拘捕,教职员工星散,朱方才离甬.日方将广仁街校舍,双池巷仁德女中及三一小学,仁泽医院尽行封闭.汪伪鄞县县政府请求日方改办男女中学各一所.1945年,日本投降,校舍又被鄞县县立临时联合中学所接收.1946年春,始由校董会决定复校.这时,原校长朱天临因故去职,教区委任一度曾兼摄本校的冯俊为校长.冯于这年1月间到省城与教育厅洽商收回办法,2月到鄞与原联中校长汤冠英及原鄞县县长徐志道磋商,先收回仁德女校及仁泽医院旧址为本校迁复校舍,广仁街的校舍暂借鄞县县中,面订秋间归还.
复校之初,招收新生及插班生,报名投考者1300余人,为甬城历来所罕见.姚德之1945年《本中学复员特写》中说:"盖本校有八十余年之历史,声誉素著,一般学生家属,莫不喜送其子弟入(我)校求学也."限于校舍,仅录取六百数十人,连同旧生,学生达七百六十余人.遵照厅颁章程,办理三三制完全中学,计初高中各七班,春秋各级齐全.
这时学校订出今后设施及改进计划.募款一万万圆,以为建筑,添置各项设施之用.
(1)将收回之广仁街旧校址作为本校之高中部.
(2)将忠楼(前仁德女中旧址)与仁德小学校址接通,作为本校之初中部.
(3)将爱楼(即前仁泽医院旧址)作为本校附设之小学部.定名曰三一小学,仁德小学旧有学生,即并入其中.
(4)高中部,初中部各开辟广大运动场一所,改建篮球场六所,排球场数所,网球场一所.
这年的"校闻"云:"回忆接收之初,满目荒凉,惨不忍睹,校舍所存者亦仅外观之躯壳耳,而东毁西圮,一片凋残景象……图书,仪器,体育设备办公用具等等均已荡然无存.暑期中向鄞县县中接收得来之校舍更一片残破,各室仅存四壁,电灯材料尽行拆去,窗户零落,玻璃十去其九,门锁全失,地板洞穿,印刷所器材不留残迹,老厨房倒毁,操场北首楼屋倾圮可虞……经本校努力,竟已在故土上焕然发荣,不减当年风韵矣.……"于是扩大招生,全校学生达1198人,打破宁波市各中学历年容纳学生的纪录.分十二级,二十班,教职员56人.从1946年复校到1949年解放这段时期可说是三一中学的鼎盛时期.(马孟宗《外国人在宁波办学?三一中学》中语)
在这时期就读的校友钟永水在《三一十年》的回忆录中写道:"……校舍是正规的校舍,点的全是电灯,伙食一斤谷一天的菜金,吃得不错.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经济崩溃,缴费以谷计算,高中学生一个学期要缴1900多斤谷.教师报酬也以谷计算,多的达到月薪3000多斤.事务员,教务员也有800斤,1000斤,这比之于公立中学是好得多.因此,三一的教师不少是名流.国文老师马瀛(涯民),是《辞源续编》编者之一,马孟宗教地理,知识渊博,杨菊庭教大代数,郑康范教解释几何,傅千里教物理,一位姓方的先生(方达文编者注)教英文,朱守训教体育,……钱念文教公民(相当于政治)可以说极一时之盛……当时,我班丁同仁,杨周隆,杨家驹,蒋纬,傅岱年,马志行,马中行,汤养正等成绩不差.还有常在宁波晨报,时事公报上写文章的虞汶沫(女),有全省跳远名将赵星观,跳高选手杜义廷.最出乎我意料的,这所教会学校,却是全省中学界以两所民主堡垒著称者之一(另一所为"杭高").当时,各大学中反饥饿,反内战的小报在高中部时有张贴,艾青诗人的画像,甚至叶挺将军的铅画像也张贴在墙报栏中,我也把当时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一些进步学生寄给我的小报拿去张贴,并为上海地下党参与办的杂志《学谊丛刊》做些推销工作,谁知引起班中地下党员杨家驹的注意.(以为我也是地下党员)……"
钟永水这些话是从当时一个学生角度反映学校的生活,教师的质量,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思想倾向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折射出当时三一中学的面貌.
解放初期的三一(1949――1952)
宁波解放时,虽时局剧变,三一中学却始终维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一切教学活动按预定计划进行.
1949年5月28日,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军管会文教部指示办学方针:"维持现状,逐步改造."并交代了党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在军管会刚成立的第三天第四天,文教部李燕荪科长接连两次来校.几天后,全市(县)文教会议在本校召开.
1949年6月17日,宁波市学生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三一中学代表许生杰为常务委员之一.
1949年7月22日,学联(筹)宣传组为军管会取缔贩卖银元活动上街宣传,三一中学还组织了化装游行.
1949年暑期,军管会文教部在北大路原宁波商校(现解放北路91号机关大院)举办宁波地市各县中学教师学习班,名为"中教研究会",我校有石德濂等9人参加.这个学习班是宁波解放后党第一次对旧社会过来的广大知识分子进行的思想启蒙教育,为宁波中教界作了思想上的动员和准备.
暑期学习班结束后,文教部对一部分骨干教师作了适当调整和部署,三一钱念文和傅千里两位老师先后被派往宁波中学(一中)和鄞县县中(二中)接管,担任领导.学校取消校长制,改行校务委员会制.校名由原来的"鄞县私立三一中学"改称"宁波市私立三一中学"在新学期开学之前,各私立中学由全体教职员民主推选校务委员会领导学校.起初原校长冯俊仍被选为主委,骆公望为副主委.但此时冯俊的经济问题被揭露了出来.学校成立了清算委员会,冯俊难以交待,学期中途,偷偷溜走,总务主任杨懿操(冯之妻舅)被人民法院逮捕.经清查帐目,冯俊三年内共贪污稻谷十万二千多斤.于是学校改组新的校委会,选骆公望为主委,擅先璜,马孟宗为副主委,石德濂,周克任等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