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裳操》、越裳国三象重译献白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1:02:43
 周武王姬发(? —前1044年),西周的创建者。姓姬,名发,諡号为武王。他是周文王的次子,前1056年文王死,他继承 《越裳操》、越裳国三象重译献白雉 《越裳操》者①,周公之所作也②。周公辅成王,成文王之王道③,天下太平,万国和会,江黄纳贡④,越裳重九译而来献白雉,执贽曰:“吾君在外国也,顷无迅风暴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故遣臣来。”周公于是仰天而叹之。乃援琴而鼓之,其章曰:“于戏嗟嗟,非旦之力,乃文王之德。”遂受之,献于文王之庙。 洋洋大中华,有历史记载的翻译可以追溯到周王朝。在《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传》里面有记载:        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交趾之南,有越裳国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遥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     从上面我门可以看出,所谓“三象重译”和“重译而朝”就是用了三个译员,你说给我听,我翻译给第二个译员,再由第三个译员转译给最后的听者,这样一层一层翻译过来的。--------------------
 《尚书》记载“远方重译而至七十六国”[5]。《尚书》大传记载:“周成王时,越裳氏重九译而贡白雉”[6]。《册府元龟》外臣部记载:“周公居摄三年越裳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7]。越裳在交趾之南,与汉地相距遥远,语言不通,所以与中原只能“重译”往来。汉武帝时,平南越置交趾郡。但是,“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8]。
  《尚书》大传与《册府元龟》的记载,内容方面基本相同,只是“三象胥重译”和“重九译”这几个字上的差别。“象胥”是周官称谓,即上述《礼记·王制》中四方翻译称谓中译南方语言之“象”。据《礼记》记载“此官正为象者,周始有越重译而来献,是因通言语之官为象胥。谞谓象之有才知者也”[9]。《周礼》记载,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10]
------------------------------
中国最早对于翻译人员的记载出现于周代。《礼记·王制》篇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1]。由此可知,周与四夷交往时,对通东、南、西、北四方民族不同语言的人员有不同称谓。并且当两个相距遥远的民族交往时,往往不能找到通双方语言的人员,此时不得不借助第三种语言,故又有“九译”和“重译”之说。《尚书》记载“远方重译而至七十六国”[2]《册府元龟》外臣部记载:“周公居摄三年越裳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3] 越裳在交趾之南,与汉地相距遥远,语言不通,所以与中原只能“重译”往来。《周礼》记载,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4]此处的 “象胥”应是“译语人”的前身。 到秦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中央设置典客和典属国来管理外交事务。《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属官,九译令”。[5]看来在秦朝,主管翻译的人员称为“九译令”,它隶属于典属国。-----------------------------------
  道莫大于无为〔一〕,行莫大于谨敬〔二〕。何以言之?昔舜治天下也〔三〕,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四〕,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五〕,然而天下大治〔六〕。周公制作礼乐〔七〕,郊天地〔八〕,望山川〔九〕,师旅〔一0〕不设,刑格〔一一〕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越裳之君,重译来朝〔一二〕。故无为者乃有为也〔一三〕。 -------
〔一二〕张玄起曰:“看此,舜与周公微有优劣。”唐晏曰:“按越裳之重译来朝,首见此书,史记、韩诗、说苑在此后。”器案:后汉书南蛮传:“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氏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成王以归周公,公曰:‘德不加焉,则君子不飨其质;政不施焉,则君子不臣其人。吾何以获此赐也?’其使请曰:‘吾受命吾国之黄□,曰:久矣,天之无烈风雷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有则曷往朝之。’周公乃归之于王。”注云:“事见尚书大传。”案:文选应吉甫晋武帝华林园集诗:“越裳重译。”注:“尚书大传曰:‘成王之时,越裳重译而来朝,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恐使之不通,故重三译而朝也。’郑玄曰:‘欲其转相晓也。 ”寻韩诗外传五、白虎通封禅篇、说苑辨物篇俱载此事,盖皆本尚书大传为说也。 -----------------------
越裳操
《越裳操》者①,周公之所作也②。周公辅成王,成文王之王道③,天下太平,万国和会,江黄纳贡④,越裳重九译而来献白雉,执贽曰:“吾君在外国也,顷无迅风暴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故遣臣来。”周公于是仰天而叹之。乃援琴而鼓之,其章曰:“于戏 嗟嗟,非旦之力,乃文王之德。”遂受之,献于文王之庙。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申锡无疆,及尔斯所。既载清酤,赉我思成。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假无言,时靡有争。...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周爰咨诹。

周颂•臣工之什  【】臣工  【题解】周成王春耕藉田,告诫群臣忠于职守,重视稼穑。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於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注释】

1、嗟嗟(接jiē):《毛传》:“嗟嗟,敕之也。工,官也。”
2、厘:《集传》:“厘,赐也。成,成法也。”
3、咨、茹(如rú):《郑笺》:“咨,谋。茹,度也。”
4、保介:郭沫若《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保介,应该就是后来的田畯,也就是田官。”
5、畲(余yú):熟田。《毛传》:“田二岁曰新,三岁曰畲。”
6、於(呜wū)皇来牟:《集传》:“於皇,叹美之辞。来牟,麦也。”
7、厥(绝jué)明:收成。《通释》:“《尔雅•释诂》:‘明,成也。’古以年丰谷熟为成。”
8、众人:《集传》:“众人,甸徒也。”
9、庤(至zhì):准备。钱(检jiǎn):农具。镈(勃bó):农具。《毛传》:“庤,具。钱,铫。镈,鎒。” 铫(摇yáo):古代的一种大锄。鎒(耨nòu)锄草的农具。锄草。
10、奄:尽。《通释》:“奄为久,又为遽(聚jù),义以相反而相成。”
11、铚(至zhì):拿镰收割。艾(亦yì):收割。《集传》:“铚,获禾短镰也。艾,获也。”

【参考译文】

哎呀在朝众官吏,努力认真办公事。王把成法赐给你,多来商量和请示。哎呀你们众田官,现在已是暮春时。究竟还有啥要求?生田熟田怎种植?啊!小麦大麦多肥美,收成一定了不起。光明伟大好上帝,赐我丰收年年是。命令我的众奴隶,备好锄头和铲子,眼看收割快开始。


 “繻有衣袽”,帛《易》作“襦有衣茹”。
【译文】《越裳操》是周公所作的琴曲。周公辅佐成王,实行了文王的仁政,天下太平,各个国家均协和会同,江国黄国进献贡品,越裳经过多次辗转翻译来献白雉,拿着礼品说:“我们的国君身处外国,近来没有疾风暴雨,猜想大概是因为中国有圣人吧,所以派了臣来。”这时,周公抬头望天,发出了感叹。于是拿过琴来弹奏,歌词是这样的:“啊,这不是我姬旦的功劳,这是文王的恩德。”因而接受了他们的礼品,供奉在文王的庙里。
【注释】①越裳:古南海国名。相传周公辅成王,制礼作乐,越裳氏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见《后汉书•南蛮传》、《梁书•海南诸国传》。②周公:姬旦。周文王子,辅助武王灭纣,建周王朝,封于鲁。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挟殷的后代武庚作乱,周公东征,平武庚、管叔、蔡叔。七年,建成周雒邑。周代的礼氏制度相传都是周公所制定。参阅《史记•鲁周公世家》。③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的父亲。殷时诸侯,居于岐山之下,受到诸侯的拥护,曾被纣囚于里。后获释,为西方诸侯之长,称西伯。迁都于丰。其子武王起兵伐纣,灭殷,建立周王朝。见《史记•周纪》。
④江:周代国名。嬴姓。在今河南正阳县。周襄王二十三军灭于楚。黄:周代国名。嬴姓。为楚所灭。在今河南潢川县西。
------------------------------
东亚译语考——兼论元明与朝鲜时代译语之演变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第2页、共24页
 
 
种称谓中的“译”。《说文解字》解释“译”为“传译四夷之言者”[3]。据孔颖达疏和《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从狭义角度来讲,“译”指通传北方语官;从广义上来说,又指“传译四夷之言者”。
  当两个相距遥远的民族交往时,往往不能找到通双方语言的人员,不得不借助第三种语言,故有“九译”和“重译”之说。是指进行几道翻译之事,形象的说,就是先将A民族的语言翻译成B民族语言,再将B民族语言翻译成C民族语言,最终达到译成汉语的目的[4]。
  《尚书》记载“远方重译而至七十六国”[5]。《尚书》大传记载:“周成王时,越裳氏重九译而贡白雉”[6]。《册府元龟》外臣部记载:“周公居摄三年越裳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7]。越裳在交趾之南,与汉地相距遥远,语言不通,所以与中原只能“重译”往来。汉武帝时,平南越置交趾郡。但是,“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8]。
  《尚书》大传与《册府元龟》的记载,内容方面基本相同,只是“三象胥重译”和“重九译”这几个字上的差别。“象胥”是周官称谓,即上述《礼记·王制》中四方翻译称谓中译南方语言之“象”。据《礼记》记载“此官正为象者,周始有越重译而来献,是因通言语之官为象胥。谞谓象之有才知者也”[9]。《周礼》记载,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10]
  《史记三家注》有“重九译”[11]的记载,《史记》正义解释为“重重九遍译语而致”(《史记》正义是唐人张守节所作,宋人合刻《史记三家注》)。在唐朝时期,译语除了指口译人员之外,已经有了指翻译之事和互译语汇这两个含义。
  (二)从明人文集中对不同民族、国家语言和汉语的对译语汇的命名,体现出“译语”一词的由来与《礼记·王制》篇的记载有关。
  明代吴人慎懋赏所撰《四夷广记
---------------------
《夜宴》“山有木兮木有枝”的英语译文     “阿米”同学在评论里面问我,《夜宴》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怎么翻译。刚才写了2500字的考研句子分析,原来准备去“整”点吃的。没去。接着写。    就《夜宴》里面的这首歌的来源,大家几乎都知道,是来自《越人歌》。据《说苑》记载,这首歌是从少数民族语言翻译过来的。借题想说明翻译的问题。    好多人都误解了翻译的概念,翻译的概念很大。比如说英语翻译成汉语是翻译,四川话说成普通话,也是在翻译。洋洋大中华,有历史记载的翻译可以追溯到周王朝。在《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传》里面有记载:        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交趾之南,有越裳国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遥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     从上面我门可以看出,所谓“三象重译”和“重译而朝”就是用了三个译员,你说给我听,我翻译给第二个译员,再由第三个译员转译给最后的听者,这样一层一层翻译过来的。     而《越人歌》则是楚国和越国交际是的翻译故事:     据楚大夫辛庄说,当年鄂君子皙“泛舟于新波”之日,有个越人“拥楫而歌”(歌词的音译我曾经在马祖毅的《中国翻译简史》里读到),而歌词的意译则就是《夜宴》里所唱的《越人歌》。根据马祖毅先生的说法,《越人歌》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篇诗歌翻译。     现在要把越人的歌翻译为英语,其实,这里面有至少有“二象”在翻译了。我充当了其中的一个译者。对“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我参考了剑桥大学一位学者(具体名字和出处,我忘记了,凭以前的记忆是如此),改译为:    On a hill is a tree, on a tree is a bough;    My heart for the Lord, but he never knows.    稍微说明一下这个译文:    我觉得是比较对仗和压韵的。在翻译中,最容易落入俗套的是第一个句子。但是,采用倒装结构就稍微显得那么一点诗化。同时,“枝”的英语有很多,如branch,limb,twig,wattle等等很多,但是考虑到整个诗句的音节数量和与下面句子用元音来压韵比较适合,用bough最为合适。但是,其实如果考虑到整个汉语原文的“枝”与“知”的意思相同的这层意思的话,肯定是没有办法来处理了。    后面第二个句子,就那样处理了。大家都看得明白。不过很显然,我还是漏掉了“说(悦)”这层意思。    翻译很难,如果要分析里面的很深的东西,可能会更难;再涉及“可译性”、“缺失”、“读者接受”等问题可能就是难上加难;简直是一种折磨。但是,我愿意受折磨。
---------------------------
唐代鸿胪寺译语人概述(庄颖)[首发]
【资料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摘  要】唐代是一个外交非常发达的朝代,在中央设置有鸿胪寺专门负责管理外交事物。鸿胪寺设有译语人,负责在外交活动中为主客进行翻译,方便彼此间的沟通,他虽职位不显,却在外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译语人主要由胡人担任,唐政府为了保证翻译时的准确性,对译语人施行了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
【关 键 词】唐代 鸿胪寺 译语人
 
 
 
 一、学术史回顾唐代由于经济繁荣,文化、交通发达,国力强盛, 再加上开放开明的对外政策,使得有唐一代外交活动极其频繁。为了加强彼此的沟通与交流,唐政府专门设置了翻译人员---译语人。应当说译语一职在对外交往频繁的唐代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但有关唐代翻译人员的专门论著在唐史研究中却寥寥无几。迄今为止,笔者所看到的只有韩香的《唐代长安译语人》(《史学月刊》,2003年第1期),重点论述了鸿胪寺以及中书省译语人的职能。指出鸿胪译语的职能主要为接待外宾、并为其传语,以口译为主;另一方面,鸿胪译语也负责为其它部门提供周边民族及国外的地理、政治及文化信息。而中书译语则主要负责四方朝贡的翻译及接收四方表疏进行翻译工作,口译、笔译并重,并且也经常奉命出使。此篇文章对译语人职能的论述非常详细,但由于史料运用较单一,除正史外几乎未涉及到其它史料,这也限制了此篇文章的拓展。另两篇关于译语人的专门论著是李方的《唐西州的译语人》(《文物》,1994年第2期)以及赵贞的《唐代对外交往中的译官》(《南都学坛》,2005年第6期)。前者主要利用吐鲁番出土文书、日本大谷文书以及《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查所获中国文书》考证出唐代西州也存在着译语人;他们多为昭武九姓胡和突厥人,兼有少数汉人;这些西州译语人的工作范围广泛,不仅参加军事行动和商品交易,还参加涉及少数民族案件的审理。这篇文章对材料的分析详细而透彻,堪称一篇力作。但也没有超脱重点只叙述其职能的范围。后者对唐代交往中的译官进行了总体论述,并且将重点放在了缘边州府译官的论述上。对于中央政府机构翻译人员部分的论述与韩香的《唐代长安译语人》大同小异,基本没有创新。至于重点论述的缘边州府译官的设置,也只停留在泛泛的介绍,未做深入分析。还有一些论著,对唐代译语人有所涉及,但因不是专著,所以只是笼统的介绍,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如马国荣的《唐鸿胪寺论述》(《西域研究》,1999年第2期),提到了鸿胪寺译语人及地方翻译人员。韩香的另一篇论文《隋唐长安中亚人考察》(《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指出中亚诸国人在长安为官者包括一部分译语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对于唐代译语人的研究在数量上还很少,在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在研究角度与史料运用上还比较单一,甚至有重复现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不材,拟利用正史、墓志、诗文等材料仅就鸿胪寺译语人从他的起源、构成、职责、职位、管理等从多方面试论述之,希望能够为唐代译语人的研究尽到一份绵薄之力。二、“鸿胪译语”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最早对于翻译人员的记载出现于周代。《礼记·王制》篇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1]。由此可知,周与四夷交往时,对通东、南、西、北四方民族不同语言的人员有不同称谓。并且当两个相距遥远的民族交往时,往往不能找到通双方语言的人员,此时不得不借助第三种语言,故又有“九译”和“重译”之说。《尚书》记载“远方重译而至七十六国”[2]《册府元龟》外臣部记载:“周公居摄三年越裳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3] 越裳在交趾之南,与汉地相距遥远,语言不通,所以与中原只能“重译”往来。《周礼》记载,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4]此处的 “象胥”应是“译语人”的前身。到秦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中央设置典客和典属国来管理外交事务。《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属官,九译令”。[5]看来在秦朝,主管翻译的人员称为“九译令”,它隶属于典属国。发展到汉代,稍有变化。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77)改典客为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又改大行令为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及郡邸长丞。[6]其中行人、译官,汉初已设置;此时对于译语人的称谓以及隶属关系与唐代已非常接近。汉代主管外交的机构还有主客尚书。虽名义上客曹尚书主管外交政令,但与大鸿胪两者之间职事分工不明,相互侵扰,[7]所以客曹尚书下面可能也设置有译官。但由于其不在本文叙述范围内,在此不作赘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译官的设置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大鸿胪这一外交机构的变化我们也能从中窥见一斑。三国、西晋承汉制,外交机构没有什么变化,仍然为大鸿胪和主客曹(只是客曹尚书在西晋太康年间废止过一段)。译官的设置应该也无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史料中关于译语的记载也屡见不鲜。《三国志》之《魏书.三少帝纪》载:“西域重译献火浣布,诏大将军、太尉临试以示百寮。”[8]《蜀书.黄李吕马王传》:“羌於要厄作石门,……过者下石槌击之,无不糜烂。嶷度不可得攻,乃使译告晓之曰:汝汶山诸种反叛,伤害良善……”。[9]及东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分制,朝代更替频繁,情况比较复杂。东晋南朝大鸿胪省置无恒。《晋书.职官》:“大鸿胪,……及江左,有事则权置,无事则省。”[10]又《南齐书.百官志》:“大鸿胪,……有事权置兼官,毕乃省。[11]此时大鸿胪下面的译官很可能也因主管机构权利的衰微而无常职。直到梁朝,情况才有所改观。《梁书.武帝纪二》载:“五月己亥,诏复置宗正、太仆、大匠、鸿胪,……仍先为十二卿。”[12]此时,大鸿胪的设置重新恢复,并改称鸿胪卿。译语一职应也随之恢复为常职。陈因袭梁制,没有什么变化。至于北朝,北魏基本承袭汉制,外交机构设有大鸿胪及客曹尚书。《魏书.官氏志》载:“十二月,复尚书三十六曹,曹置代令史一人,译令史一人,书令史二人。”[13]此处的译令史即为主管翻译的译官,他隶属于客曹。大鸿胪是否也设有译官,由于没有记载,无从知晓。北齐改大鸿胪为鸿胪寺,掌蕃客朝及吉凶吊祭。鸿胪寺的名称由此确定,[14]并且在管理外交事务方面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强。此时虽没有关于译官设置的明确记载,但随着鸿胪寺权力的加强也应有所加强。至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的再次统一,国力的强盛,对外关系进一步发展,外交事务比前代显得更加重要,分工也更加明确。至唐代,鸿胪寺真正成为管理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旧唐书.职官》鸿胪寺条载:“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15]此时对于鸿胪译语设置情况的记载也比前代详细。《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条记载:“凡诸司置直,皆有定制,……鸿胪寺译语并计二十人。”[16]此时不但明确记载鸿胪寺设有译语人,并且对于译语的人数也做了相应的规定。“译语人”这一称谓也由此而来。三、鸿胪译语的职能鸿胪译语所承担的工作是与鸿胪寺的职责密切联系的,要详述译语人职能,首先要明确鸿胪寺所负责事务。《唐六典》卷十八鸿胪寺条载:“鸿胪卿之职,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以率其官属,而供其职务;……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凡二王之后及夷狄君长之子袭官爵者,皆辨其嫡庶,详其可否,以上尚书。若诸蕃大酋渠有封建礼命,则受册而往其国。”[17]由此可知,鸿胪寺的主要工作是接待宾客及处理凶仪之事,而与译语人密切相关的则是外交事务的处理。具体到外交事务,主要涉及到外族及外国首领的朝见的接待,以及受命出使。这些工作是都需要翻译人员在场的,否则许多外交事物都无法正常进行。鸿胪寺的译语人主要以口译为主,这在韩香的《唐代长安译语人》中早已论述过,但正如前面所说,鸿胪寺的外交工作纷繁复杂,在不同的场合译语人的工作也有所不同,下面分别论述之。(一)传问、导引宾客《新唐书.回鹘传》记载:贞元四年(788年),回鹘公主来朝,迎咸安公主入嫁回鹘,德宗遣人“引回鹘公主入银台门,长公主三人候诸内,译史传导,拜必达,揖与进。帝御秘殿,长公主先入侍,回鹘公主入拜谒已,内司宾导至长公主所,又译史传问,乃与俱入。”[18]这里所说的译史应为鸿胪寺译语,他在回鹘迎娶咸安公主这样重大的场合中负责“传导与传问”的工作。译史先按唐王朝礼仪导引回鹘使团履行迎亲程序,再在其拜谒唐王室时负责传问,将唐王朝的抚慰翻译转达给回鹘使团,再将回鹘使团的语言翻译成汉语,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二)负责客馆接待鸿胪寺设有专门接待蕃客的客馆,“凡酋渠首领朝见者,皆馆供之 ”。[19] 由于语言不通会造成很多不便,政府往往会派译语人与这些舍于客馆的蕃客打交道。《唐会要》鸿胪寺条:“开元十九年十二月十三日敕:鸿胪当司官吏以下,各施门籍出入,其译语掌客出入客馆者,于长官下状牒馆门,然后与监门相兼出入。[20](三)参加与外交有关的宴会、表演、围猎等活动外族或外国使臣来到大唐,唐王朝往往会举行一些活动以示欢迎,这其中就包括宴会及狩猎。在这种场合,由于主客双方需要一些语言上的交流,也需要译语人在场。《全唐文》元稹‘对弓矢驱鸟鸢判’文载:“诏赐蕃官宴,有司不以亏矢驱鸟鸢……蛮夷麇至,洁牛羊以宴私;亏矢载张,备鸟鸢之钞盗……况乎要服在庭,舌人委体,方示怀於犒饮,胡废职於殴除。”[21]此文详细记载了唐王朝宴飨四方来使的一次盛宴。其中的“舌人”应为译语人的另一种称呼。[22]在四方宾客皆至的宴会上,译语人尾随其后,准备随时待命翻译。由于中书省蕃书译语主要负责政令等书面翻译工作,[23]此处所说的“舌人”应为鸿胪寺的译语人。唐室除举行宴会欢迎四方使臣外,也会安排一些表演节目。这时也会有鸿胪译语在场随时待命。《全唐文》李濯‘内人马伎赋’:“皇帝顺时观武,乘暇会群。百蛮在庭,如蚁慕於膻附;……荷臣子之欣戴,咨译人以启发。”[24]在这个皇帝与四方臣子观马伎的场合,译语人似乎承担了为皇帝翻译并讲解的角色。《全唐文》牛上士‘狮子赋’中也有“资译人之纳贡,弥雄心以效能”的诗句。[25]史料中还有译语人陪侍出外围猎的记载。《唐会要》行幸条载:“(开元十三年十月)十三日,至嘉会顿,上校猎,引诸番酋长入仗,……时有兔起于御马前,上引弓旁射,获之。突厥朝命使阿史那德吉利发,……谓译者曰:“天可汗神武,天上则有,人世无也。”[26]在这场行猎中,突厥使臣通过译者转达了他对玄宗的赞美之情。卢纶的《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有这样的诗句:“阴方质子才三十,译语受词蕃语揖。”[27]在这场围猎中有外族在京城的质子参加,可能是不懂汉语,所以需要译语人在场翻译。(四)受命出使有关译语人出使蕃邦,史料记载颇多。《全唐文》杜牧“黔中道朝贺训州昆明等十三人授官制”载:“黔中道朝贺训州昆明继袭部落主嵯阿如、弟摄训州刺史嵯阿蒲等。……命舌人以通志意,委属国以厚宴享。”[28]此处应是朝廷委派译语人去外蕃授官。又《新唐书.回鹘下》载:“薛延陀之灭,大俟利发浑汪举部内向,以其地为皋兰都督府,……太宗以阿贪支于汪属尊,遣译者讽汪,汪欣然避位。”[29]此处译者也是奉命出使,目地是讽谕浑汪,使其退位。此处记载的译官应有相当强的辞辩能力,在外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卷又载:“会昌中,阿热以使者见杀,无以通于朝,复遣注吾合素上书言状。……武宗大悦,……诏宰相即鸿胪寺见使者,使译官考山川国风。”[30]朝廷派鸿胪译语考察外蕃的风土人情,以了解周边民族及国家的情况。又贾岛《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一诗中提到:“渐通青冢乡山尽,欲达皇情译语初。”[31]这两句诗描述了译语人随使出使回纥,颁布唐皇对其册立的诏书。由此看来,无论是授与蕃官、考察、劝谏还是册立这些外交活动都少不了译语人的参与。四、译语人的构成唐代有史料可考的译语人很有限,只有中书译语三人。《册府元龟》外臣部·雠怨载:“贞观中太宗遣折冲都尉直中书译语揖怛然纥使西域。”[32]从揖怛然纥姓名推测,应为突厥人。第二个可考的译语人为史诃耽。据《史诃耽墓志》记载:“君讳诃耽,字说,原州平高县人,史国王之苗裔也……武德九年,以公明敏六闲,别敕受左二监……寻奉敕直中书省翻译朝令,禄赐一同京职……久直中书,勤劳可录,可游击将军、直中书省翻译如故……乾封元年,除虢州诸军事, 虢州刺史……深思抱退,抗表辞荣……遂其雅志。”[33]由志文可知,史诃耽唐武德九年奉敕担任中书译语,他为中亚史国人之后裔,属昭武九姓胡。最后一个是石佛庆。《全唐文》李德裕《论译语人状》记载:“右缘石佛庆等,皆是回鹘种类,必与本国有情。纥扢斯专使到京后,恐语有不便于回鹘者不为翻译,兼潜将言语辄报在京回鹘。望赐刘沔忠顺诏,各择解译蕃语人不是与回鹘亲族者,令乘递赴京,冀得互相参验,免有欺蔽。未审可否”。[34]从此状中可以看出,译语石佛庆为回鹘种类,唐政府恐其在担任口译时,不但可能不把不利于回鹘的言语翻译出来,而且还可能私下为回鹘通风报信,故希望有非回鹘亲族的译语在场监督。向达先生在他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文中指出:“据《李文饶集》记在京回鹘译语人,屡及石姓译人,谓为‘皆是回鹘种类’;“西域石国人来中国,俱称石姓,此辈当是石国人之臣于回鹘者。”[35]按照向达先生的提法,石佛庆当为臣于回鹘的中亚石国胡人。以上三个有史可考的译语人虽均为中书译语,但据此推测,鸿胪译语也应多为胡人,并且昭武九姓胡即粟特人居多。这也不难理解,唐代的长安寓居着许多的粟特人,由于粟特人是一个商业民族,足迹遍布欧亚,大都通晓多种语言,并且粟特语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不同民族间的通用语言,它的适用范围很广,因此,中央机构译语人多为九姓胡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是否意味着中央没有其他译语的设置呢?虽然受史料所限,找不到其它语种译语的直接证据,但一些间接的史料也能从侧面说明一些问题。《全唐文》文宗条载:“其边州令制译语学官,常令教习,以达异竟”。[36]也就是说在各边州郡县开设译语学校,培养和选拔翻译人才。由于学校多设在边州郡县,这些地方与外族接触较频繁,学校学员可能既有学习汉语的胡人,也有学习外语的汉人。又据上引李德裕《论译语人状》称恐译语人石佛庆与回鹘有情,担任翻译时会不真实客观,而希望另择懂蕃语的非回鹘亲族的人来在场监督。从以上两个材料我们可以推测,唐政府在一些重大的外交活动中,为了保证译语人的翻译真实客观,不会因为自己与来访民族或国家的亲族关系而殉私情,在大量胡人充斥的译语中安排几个精通蕃语的汉人也是可能的。这些汉人译语很可能就来自唐政府设置的译语学校。 ----------------------------------------------------------------《琴操》-(汉)蔡邕著(上) 
 (汉)蔡 邕 著 卷  上
序  首
昔伏羲氏作琴①,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②。文上曰池,下曰岩。池,水也,言其平。下曰滨,滨,宾也,言其服也。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五弦宫也,象五行也③。大弦者,君也,宽和而温。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古琴曲有歌诗五曲,一曰
《鹿鸣》,二曰《伐檀》,三曰《驺虞》,四曰《鹊巢》,五曰《白驹》。又有一十二操,一曰《将归操》,二曰《猗兰操》,三曰《龟山操》,四曰《越裳操》,五曰《拘幽操》,六曰《岐山操》,七曰《履霜操》,八曰《雉朝飞操》,九曰《别鹤操》,十曰《残形操》,十一曰《水仙操》,十二曰《怀陵操》。又有九引,一曰《列女引》,二曰《伯姬引》,三曰《贞女引》,四曰《思归引》,五曰《辟历引》,六曰《走马引》,七曰《箜篌引》,八曰《琴引》,九曰《楚引》。又有《河间杂歌》二十一章。
【译文】从前伏羲氏之所以制作琴,目的是抵御邪恶,防止心灵惑乱,使人加强自我品性修养,回到天真纯朴的境界。琴的长度为三尺六寸六分,这是象征三百六十日;宽六寸,这是象征六合。花纹的上部叫池,下部叫岩。所谓池,就是水,表示平稳。下部叫滨,滨就是宾,表示服从。前宽后窄,象征尊卑有别;上圆下方,则是效法天地。弦共有五条,象征五行。大弦是君的象征,宽和而温厚;小弦是臣的象征,清廉而不紊乱。文王武王另加二弦,意在融合君臣的恩义。宫表示君,商表示臣,角表示民,徵表示事情,羽表示物体。上古的琴曲共有五种歌诗,一是《鹿鸣》,二是《伐檀》,三是《驺虞》,四是《鹊巢》,五是《白驹》。还有十二操,一是《将归操》,二是《猗兰操》,三是《龟山操》,四是《越裳操》,五是《拘幽操》,六是《岐山操》,七是《履霜操》,八是《雉朝飞操》,九是《别鹤操》,十是《残形操》,十一是《水仙操》,十二是《怀陵操》。还有九引,一是《列女引》,二是《伯姬引》,三是《贞女引》,四是《思归引》,五是《辟历引》,六是《走马引》,七是《箜篌引》,八是《琴引》,九是《楚引》。还有《河间杂歌》二十一章。
【注释】①伏羲: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即太昊。风姓。相传他始画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②六合:指天地四方。也指一年十二月中,季节相应的变化。③五行:指水、火、木、金、土,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也指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所说的五常。④宫、商、角、徵、羽:古乐五声音阶的五个阶名。合称五声,也称五音。
鹿  鸣
鹿鸣操者①,周大臣之所作也。王道衰②,君志倾,留心声色,内顾妃后,
设旨酒嘉肴,不能厚养贤者,尽礼极欢,形见于色。大臣昭然独见,必知贤士幽隐,小人在位,周道凌迟,必自是始。故弹琴以讽谏,歌以感之,庶几可复。歌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③此言禽兽得美甘之食,尚知相呼,伤时在位之人不能,乃援琴而刺之,故曰《鹿鸣》也。
【译文】《鹿鸣操》是周朝大臣所作的琴曲。时值王道衰微,国君志趣偏邪,留心于声色享受,在后妃身上花的精力太多;摆设了美酒佳肴,却不能厚待贤人,完全做到符合礼节,并极尽欢乐之情,让抑制不住的高兴流露在脸色上。大臣以他独有的敏锐观察力看出了这一点,确信贤士退隐,小人当权,周王朝的治国之道,必将从此败坏。因此,他弹奏琴曲加以讽谏,希望用歌感动国君,也许可以恢复盛世气象。歌词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意思是说,禽兽得到了甘美的食物,尚且知道呼叫同伴。作者伤心于当时执政的人却做不到这一点,于是弹琴表达讽刺之意,所以题为《鹿鸣》。
【注释】①操:琴曲名。《后汉书》卷三五《曹褒传》“
歌诗曲操”注引刘向《别录》:“君子因雅琴之适,故从容以致思焉。其道闭塞悲愁而作者名其曲曰操,言遇灾害不失其操也。”②王道:凭借“仁义”治理天下叫“王道”。与“霸道”相对。③这是《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几句。瑟、笙、簧都是宴会上用的乐器。“承筐是将”,指用筐将礼品奉赠宾客。好(hào号),喜欢。“周行”,大道,美好的治国之道。伐  檀
《伐檀操》者
①,魏国女之所作也。伤贤者隐避,素餐在位,闵伤怨旷②,失其嘉会。夫圣王之制,能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于田。今贤者隐退伐木,小人在位食禄,悬珍奇,积百谷,并包有土,德泽不加百姓。伤痛上之不知,王道之不施,仰天长叹,援琴而鼓之。
【译文】《伐檀操》是魏国一位女子所作的琴曲。其内容是感伤贤人退隐,白吃饭的人当权,怜悯那些已经成年的男女,到了结婚的年龄却不能结婚。根据圣明的君王所建立的制度,善于管理人的人,靠他人提供食物,受人管理的人,则靠种田生活。如今贤能的人不得不隐退砍树,小人却执掌大权,享受俸禄,家里悬挂着珍奇的猎物,堆积着各种各样的谷物,拥有许多土地,从不向百姓施加恩泽。这位女子因悲伤痛苦于君王不知道这些情况,王道不能施行,于是情不自禁地仰天长叹,拿过琴来弹奏。
【注释】①《诗•魏风•伐檀》的描写可供阅读本篇参考。全诗如下:“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幅兮,置不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其中,“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悬兮?”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你自己不种地,为什么拿的粮食特别多?你自己不打猎,为什么你的院子里挂着野兽?”②怨旷:怨指怨女,即年长而不能婚嫁的女子;旷指旷夫,即无妻的成年男子。
驺  虞
《驺虞操》者①,邵国之女所作也。古者圣王在上,君子在位,役不逾时,不失嘉会。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及周道衰微,礼义废弛,强凌弱,众暴寡,万民骚动,百姓愁苦;男怨于外,女伤其内,内外无主:内迫性情,外逼礼义。欲伤所谗,而不逢时,于是援琴而歌。
【译文】《驺虞操》是邵国一位女子所作的琴曲。古代圣明的君王在上,君子掌握权力,(老百姓)服役不超过规定的时间,因而成年男女可以及时婚嫁,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当周王朝的治国之道趋于衰微,维系社会的礼义废弛之后,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势力强的欺负势力弱的,人数多的迫害人数少的,成千成万的民众发生骚乱,陷入愁苦之中;成年男子不能娶妻,在外抱怨,女子老大却不能出嫁,在内伤感,无论内外,都失去了生活的依凭:就内而言,受到性情的煎熬;就外而言,受到礼义的约束。很想抒发忧谗畏讥、生不逢时的痛苦,因而拿过琴来弹奏。【注释】
①《诗•召南》有《驺虞》一篇,原文是:“彼茁者葭,壹发五,于嗟乎驺虞。彼茁者蓬,壹发五,于嗟乎驺虞。”研究《诗经》的传统学者一般认为这首诗旨在赞美“文王之化”,比如朱熹《诗集传》说:“南国诸侯承文王之化,修身齐家以治其国,而其仁民之余恩,又有以及于庶类。故其春田之际,草木之茂,禽兽之多,至于如此。而诗人述其事以美之,且叹之曰:此其仁心自然,不由勉强。是即真所谓驺虞矣。”这与《琴操》的说法是不同的,所以马瑞辰的序说:“《驺虞》、《白驹》,不必有合于四诗之说。”
鹊  巢(缺)
白  驹
《白驹操》者①,失朋友之所作也。其友贤居任也。衰乱之世,君无道②,不可匡辅,依违成风,谏不见受。国士咏而思之③,援琴而长歌。
【译文】《白驹操》是因为失去了一位优秀的朋友而作的。作者的朋友本是贤人,曾担任重要的职务。无奈正值世道衰乱,国君无道,不可匡正辅佐,模棱两可成为风气,即使有切中要害的劝谏也不被接受。(于是贤人只好去职),国士曼声长吟,思绪万千,于是拿过琴来,长歌当哭。
【注释】①《诗•小雅)有《白驹》一篇,原文是:“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所谓伊人,于焉嘉客。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诗•序》以为是大夫讽刺宣王不能用贤的作品。《春秋•谷梁传》晋范宁《序》:“君子之路塞,则《白驹》之诗赋。”②无道:暴虐,没有德政。③国士:一国杰出的人物。将归操
《将归操》者,孔子之所作也。赵简子循执玉帛①,以聘孔子。孔子将往,
未至,渡狄水,闻赵杀其贤大夫窦鸣犊,喟然而叹之曰:“夫赵之所以治者,鸣犊之力也。杀鸣犊而聘余,何丘之往也②?夫燔林而田,则麒麟不至;覆巢破卵,则凤皇不翔。鸟兽尚恶伤类,而况君子哉?”于是援琴而鼓之云:“翱翔于卫,复我旧居;从吾所好,其乐只且。”③【译文】《将归操》是孔子所作的琴曲。赵简子以玉器和束帛为礼物,聘请孔子去做官。孔子前往就任,还未到达,渡狄水时,听到了赵杀害其贤大夫窦鸣犊的消息。孔子喟然叹息道:“赵之所以治理得好,这是鸣犊的功绩。杀害鸣犊而聘请我,我孔子为什么要去?焚烧了树林打猎,麒麟就不会来;倾覆鸟巢毁坏鸟蛋,凤凰就不会飞翔。鸟兽尚且厌恶那些伤害其同类的事,何况君子呢?”于是拿过琴来,一边弹奏,一边唱道:“在卫国自由自在的遨游还是回到我的故乡去吧。按我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才令人快乐舒畅。”
【注释】①赵简子:即赵鞅,春秋后期晋国的上卿。②孔子名丘。③《水经注•漯水》引有以下文句:“孔子临狄水而歌曰:‘狄水衍兮风扬沙,船楫颠倒更相加。归来归来兮,胡为斯疑?’”也许是《将归操》的脱文。
猗兰操
《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过
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①,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②,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
【译文】《猗兰操》是孔子所作的琴曲。孔子先后访问过各国国君,但没有一个国君任用他。从卫国返回鲁国时,经过隐谷之中,看见芗兰生长得特别茂盛,不禁喟然叹息道:“芗兰应该为众香之王,而今却在这儿如此茂盛地生长着,与各种普通的草为伍,这就好像贤士生不逢时,和平庸的人居于同列一样。”于是停下车子,拿过琴来,弹奏道:“来自大谷的狂风,连续不停地猛吹,一会儿阴天,一会儿下雨。这个人要回去了,我送他一直来到原野上。悠悠苍天,为何不给他合适的位置?漫游九州,却找不到一个安顿之处。世上的人昏昧无知,分辨不出谁是贤士。岁月一年一年的过去,我这一身也即将衰老。”他感伤自己生不逢时,所以借芗兰寄托情意。
【注释】①芗:同“香”。②于归:通常释为“女子出嫁”,但似与此处的语境不合。
龟山操
《龟山操》者①,孔子所作也。齐人馈女乐,季桓子受之②,鲁君闭门不听
朝。当此之时,季氏专政,上僭天子,下畔大夫,贤圣斥逐,谗邪满朝。孔子欲谏不得,退而望鲁,鲁有龟山蔽之。辟季氏于龟山,托势位于斧柯;季氏专政,犹龟山蔽鲁也。伤政道之凌迟,闵百姓不得其所,欲诛季氏,而力不能。于是援琴而歌云:“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
”【译文】《龟山操》是孔子所作的琴曲。齐国馈赠歌舞伎,季桓子接受了,鲁国国君闭门不朝,与他一起享受歌舞,不再处理朝政。当时的情形是,季氏把持了朝廷大权,超越本分冒用天子的礼仪、器物,对各位大夫则一味专横跋扈,圣人和贤士遭到斥逐,谗佞之徒却挤满朝堂。孔子想劝季氏改悔,毫无效果,退出来后,情不自禁地远望鲁国。鲁国有座龟山,挡住了他的视线。在孔子看来,季氏就好像龟山一样,而可以制服季氏的权位则犹如斧柄;季氏把持朝廷大权,正如龟山遮蔽了鲁国。他感伤正道衰微,同情百姓无处安身,想诛除季氏,却没有权位作依凭。于是拿过琴来,唱道:“我想望见鲁国啊,却被龟山挡住了视线。手中没有斧头,能把龟山怎么样呢?”
【注释】①龟山:山名。在山东泗水县东北,接新泰县界东南,与蒙阴县之蒙山相连。相传孔子曾登此山作《龟山操》。②季桓子:鲁国贵族。是当时鲁国的实际掌权者
。越裳操
《越裳操》者①,周公之所作也②。周公辅成王,成文王之王道③,天下太平,万国和会,江黄纳贡④,越裳重九译而来献白雉,执贽曰:“吾君在外国也,顷无迅风暴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故遣臣来。”周公于是仰天而叹之。乃援琴而鼓之,其章曰:“于戏嗟嗟,非旦之力,乃文王之德。”遂受之,献于文王之庙。
【译文】《越裳操》是周公所作的琴曲。周公辅佐成王,实行了文王的仁政,天下太平,各个国家均协和会同,江国黄国进献贡品,越裳经过多次辗转翻译来献白雉,拿着礼品说:“我们的国君身处外国,近来没有疾风暴雨,猜想大概是因为中国有圣人吧,所以派了臣来。”这时,周公抬头望天,发出了感叹。于是拿过琴来弹奏,歌词是这样的:“啊,这不是我姬旦的功劳,这是文王的恩德。”因而接受了他们的礼品,供奉在文王的庙里。
【注释】①越裳:古南海国名。相传周公辅成王,制礼作乐,越裳氏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见《后汉书•南蛮传》、《梁书•海南诸国传》。②周公:姬旦。周文王子,辅助武王灭纣,建周王朝,封于鲁。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挟殷的后代武庚作乱,周公东征,平武庚、管叔、蔡叔。七年,建成周雒邑。周代的礼氏制度相传都是周公所制定。参阅《史记•鲁周公世家》。③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的父亲。殷时诸侯,居于岐山之下,受到诸侯的拥护,曾被纣囚于里。后获释,为西方诸侯之长,称西伯。迁都于丰。其子武王起兵伐纣,灭殷,建立周王朝。见《史记•周纪》。
④江:周代国名。嬴姓。在今河南正阳县。周襄王二十三军灭于楚。黄:周代国名。嬴姓。为楚所灭。在今河南潢川县西。
拘幽操
《拘幽操》者①,文王拘于里而作也。文王备修道德,百姓亲附。文
王有二子,周公、武王皆圣②。是时崇侯虎与文王列为诸侯③,德不能
及文王,常嫉妒之。乃谮文王于纣曰:“西伯昌,圣人也。长子发、中
子旦,皆圣人也。三圣合谋,将不利于君,君其虑之。”纣用其言,乃
囚文王于里,择日欲杀之。于是文王四臣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
适之徒,往见文王。文王为反目者④,纣之好色也;桴其腹者,言欲得
奇宝也;蹀躞其足者,使疾迅也。于是乃周流海内,经历风土,得美女
二人、水中大贝、白马朱鬣,以献于纣。陈于中庭,纣见之,仰天而叹
曰:“嘻哉,此谁宝?”散宜生趋而进曰:“是西伯之宝,以赎刑罪。”纣
曰:“于寡人何其厚也!”立出西伯。纣谓宜生:“谮岐侯者,长鼻决耳
也。”宜生还,以状告文王,乃知崇侯谮之。文王在里时,演八卦以为
六十四卦⑤,作郁尼之辞:“困于石,据于蒺藜。”乃申愤以作歌曰:“殷道溷溷,浸浊烦兮。朱紫相合,不别分兮。迷乱声色,信谗言兮。炎炎
之虐,使我愆兮。无辜桎梏,谁所宣兮。幽闭牢,由其言兮。遘我四人,
忧勤勤兮。得此珍玩,且解大患兮。仓皇迄命,遗后昆兮。作此象变,
兆在昌兮。钦承祖命,天下不丧兮。遂临下土,在圣明兮。讨暴除乱,
诛逆王兮。”⑥
【译文】《拘幽操》是周文王被囚禁在里时所作的琴曲。文王按照道
德规范进行全面的自我修养,百姓都乐意亲近他。文王有两个儿子,即
周公、武王,均为代表道德和智慧的最高典范人物。这时候,崇侯虎与
文王同为诸侯,但他的道德赶不上文王,因此常常嫉妒他。于是在商纣
王面前说文王的坏话道:“西伯姬昌是圣人,他的长子姬发、二儿子姬
旦也是圣人。三个圣人在一起谋划,这将对国君不利,国君务必要考虑
这件事。”商纣王听信了他的谗言,于是把文王囚禁在里,打算选择
一个合适的日子杀掉。在这种情况下,文王的四个臣子太颠、闳夭、散
宜生、南宫适等人,去见文王。文王作出反的眼神,暗示纣王好色;用
花萼敲打肚皮,暗示纣王想得到奇宝;双足往来徘徊,暗示他们快些行动。于是这四位臣子遍游海内,经历了风俗各异的许多地方,终于寻找到两
位美女、水中的大贝壳、颈上长着红色长毛的白马,用来进献纣王。礼
品陈列在庭院里,纣王见了,抬头望天,感叹道:“噫嘻,这是谁的宝
物?”散宜生快步向前,说道:“这是西伯的宝物,是用来赎罪的。”
纣王道:“他对寡人多么亲厚。”当即下令释放西伯。纣王对散宜生说:“说岐侯坏话的,是那个长鼻缺耳的人。”散宜生返回,将这情况告诉
文王,才知道是崇侯虎进了谗言。文王被囚禁在里时,将八卦推衍为
六十四卦,并因忧愁而作辞:“被困在石头上,依凭着生刺的蒺藜。”
于是作歌抒发胸中的愤懑,歌词是:“殷道溷溷,浸浊烦兮。朱紫相合,不别分兮。迷乱声色,信谗言兮。炎炎之虐,使我愆兮。得此珍玩,且
解大患兮。仓皇迄命,遗后昆兮。作此象变,兆在昌兮。钦承祖命,天
下不丧兮。遂临下土,在圣明兮。讨暴除乱,诛逆王兮。”
【注释】①周文王是商末周族的领袖,姬姓,名昌,商纣王时为西伯,
曾被商纣王拘禁于里(在今河南汤阴县北)。史载周文王被囚禁期间,曾鼓琴作歌,以解忧愁,所作即这首《拘幽操》。唐代的韩愈认为,周文王既然是圣人,就必然会谨守伦理政治观念中的“忠”的原则,所以,他虽然遭受不公平待遇,仍当忍辱负重,忠于商纣王,不能说出想推翻商纣王的话。出于这种看法,韩愈拟作了一首《拘幽操》,歌词是:“目窈窈兮,其凝其盲。耳肃肃兮,听不闻声。朝不见日出兮,夜不见月与星。有知无知兮,为死为生。呜呼,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歌词是以周文王的口气写的,旨在将文王塑造成忠臣的形象。“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二句,北宋的程颐大为赞赏,说“道文王意中事,前后之人道不到此”,就因为这两句贴合了“忠”的观念。但历史上的周文王是没有这种忠君观念的,他想得最多的倒是如何报这次被拘禁之仇,所以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九第五七则指出:“郑夹诋昌黎《琴操》数篇为兔园册子,语似太妄。然《里操》(即《拘幽操》)一篇,文王称纣为‘天王圣明’,余心亦不以为然,与《大雅》诸篇不合,不如古乐府之《琴操》曰:‘殷道溷溷,浸浊烦兮。炎炎之虐,使我愆兮。’其词质而文。要知大圣人必不反其词以取媚沽名。”②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姬姓,名发。他继承其父文王的遗志,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族,率军向东进攻。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之战,取得大胜,遂消灭殷商,建立西周王朝,建都于镐(今陕西长安沣水以东)。③崇侯虎:商纣王的大臣。因嫉妒西伯姬昌而向商纣王进谗言,致使西伯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被囚禁于里。后来,西伯昌被释,遂讨伐崇侯虎而建丰邑。④反:其意也许近于“缤纷”,指因好色而迷乱。⑤八卦:《周易》中的八种符号。相传为伏羲所作。八卦即乾(天)、震(雷)、兑(泽)、离(火)、巽(风)、坎(水)、艮(山)、坤(地)。八卦由阴()阳()两种线形组成,阴阳是八卦的根本。八卦各代表一定属性的若干事物。八卦中,乾与坤、震与巽、坎与离、艮与兑是对立的。八卦又以两卦相叠演为六十四卦,以象征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发展变鼻缺耳的人。”散宜生返回,将这情况告诉文王,才知道是崇侯虎进了谗言。文王被囚禁在里时,将八卦推衍为六十四卦,并因忧愁而作辞:“被困在石头上,依凭着生刺的蒺藜。”
于是作歌抒发胸中的愤懑,歌词是:“殷道溷溷,浸浊烦兮。朱紫相合,不别分兮。迷乱声色,信谗言兮。炎炎之虐,使我愆兮。得此珍玩,且解大患兮。仓皇迄命,遗后昆兮。作此象变,兆在昌兮。钦承祖命,天下不丧兮。遂临下土,在圣明兮。讨暴除乱,诛逆王兮。”
【注释】①周文王是商末周族的领袖,姬姓,名昌,商纣王时为西伯,曾被商纣王拘禁于里(在今河南汤阴县北)。史载周文王被囚禁期间,曾鼓琴作歌,以解忧愁,所作即这首《拘幽操》。唐代的韩愈认为,周文王既然是圣人,就必然会谨守伦理政治观念中的“忠”的原则,所以,他虽然遭受不公平待遇,仍当忍辱负重,忠于商纣王,不能说出想推翻商纣王的话。出于这种看法,韩愈拟作了一首《拘幽操》,歌词是:“目窈窈兮,其凝其盲。耳肃肃兮,听不闻声。朝不见日出兮,夜不见月与星。有知无知兮,为死为生。呜呼,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歌词是以周文王的口气写的,旨在将文王塑造成忠臣的形象。“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二句,北宋的程颐大为赞赏,说“道文王意中事,前后之人道不到此”,就因为这两句贴合了“忠”的观念。但历史上的周文王是没有这种忠君观念的,他想得最多的倒是如何报这次被拘禁之仇,所以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九第五七则指出:“郑夹诋昌黎《琴操》数篇为兔园册子,语似太妄。然《里操》(即《拘幽操》)一篇,文王称纣为‘天王圣明’,余心亦不以为然,与《大雅》诸篇不合,不如古乐府之《琴操》曰:‘殷道溷溷,浸浊烦兮。炎炎之虐,使我愆兮。’其词质而文。要知大圣人必不反其词以取媚沽名。”②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姬姓,名发。他继承其父文王的遗志,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族,率军向东进攻。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之战,取得大胜,遂消灭殷商,建立西周王朝,建都于镐(今陕西长安沣水以东)。③崇侯虎:商纣王的大臣。因嫉妒西伯姬昌而向商纣王进谗言,致使西伯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被囚禁于里。后来,西伯昌被释,遂讨伐崇侯虎而建丰邑。④反:其意也许近于“缤纷”,指因好色而迷乱。⑤八卦:《周易》中的八种符号。相传为伏羲所作。
八卦即乾(天)、震(雷)、兑(泽)、离(火)、巽(风)、坎(水)、艮(山)、坤(地)。八卦由阴()阳()两种线形组成,阴阳是八卦的根本。八卦各代表一定属性的若干事物。八卦中,乾与坤、震与巽、坎与离、艮与兑是对立的。八卦又以两卦相叠演为六十四卦,以象征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八卦最初是上古人们记事的符号,后被用为卜筮符号,逐渐神秘化。⑥这一段歌词的大意是:殷商的治国之道如此昏暗,一天比一天污浊。朱色和紫色混在一起,不加分别(喻贤愚不分)。因沉溺于声色而糊里糊涂,竟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如此残酷的虐待,使我难以忍受。无辜遭到囚禁,这愤懑向谁诉说?
被关闭在深深的牢中,就是因为那句谗言。见到了我的四个臣子,满怀的忧虑诉说不尽。得到了这些奇异的珍玩,大难将得到消除。匆匆忙忙地走完命运之路,将伟业留给后代子孙。呈示出如此变幻的卦象,征兆将在姬昌身上应验。恭敬地继承祖辈的命脉,天下不会丧失。最终将君临下土,重任落在圣明的肩头:征伐暴君,扫除乱政,诛杀那个大逆不道的商纣。岐山操
《岐山操》者①,周太王之所作也②。太王居豳,狄人攻之③,仁恩恻隐,
不忍流洫,选练珍宝犬马皮币束帛与之。狄侵不止。问其所欲,得土地也。太王曰:“土地者,所以养万民也。吾将委国而去矣,二三子亦何患无君?
”遂杖策而出④,窬乎梁而邑乎岐山⑤。自伤德劣,不能化夷狄,为之所侵,喟然叹息,援琴而鼓之云:“狄戎侵兮土地移,迁邦邑兮适于岐。民不忧兮谁者知?吁嗟奈何,予命遭斯!”
【译文】《岐山操》是周太王所作的琴曲。太王住在豳邑,遭到狄人的进攻。太王满怀悲伤同情之心,不忍看见百姓流离转徙,于是挑选了各种珍宝、犬马、皮币、束帛送给狄人。可是狄人依旧不停地进攻。问狄人到底想得到什么,原来是想得到土地。太王说:“土地是用来养育万民的。我打算放弃国家权力,离开这个地方,诸位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国君呢
?”于是驱马而行,越过梁山,在岐山建邑。他痛心自己德行不高,不能感化夷狄,遭到狄的侵略,因而喟然叹息,拿过琴来,弹奏道:“狄戎入侵啊土地换主,邦邑迁移啊来到岐山。众民不忧啊有谁知道?该怎么办呢,我遭遇如此坎坷的命运!”
【注释】①岐山:山名。在陕西岐山县东北。山状如柱,故又称天柱山。《史记•封禅书》列为自华以西七名山之一。相传周古公父自豳迁此建邑。《国语•周》上:“周之兴也,鸣于岐山。”因又名此山为凤凰堆。②周太王:即古公父。古代周族领袖。传为后稷第十二代孙。周文王的祖父。因戎、狄族威逼,由豳(今陕西彬县东北)迁到岐山下的周(今陕西岐山北),建筑城郭家室,设立官吏,改革戎、狄风俗,开恳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使周族逐渐强盛。③狄:对我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④杖策:执鞭。指驱马而行。⑤梁:山名。在陕西乾县西北。
履霜操
《履霜操》者①,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也②。吉甫,周上卿也,有子伯奇。
伯奇母死,吉甫更娶后妻,生子曰伯邦。乃谮伯奇于吉甫曰:“伯奇见妾有美色,然有欲心。”吉甫曰:“伯奇为人慈仁,岂有此也?”妻曰:“试置妾空房中,君登楼而察之。”后妻知伯奇仁孝,乃取毒蜂缀衣领,伯奇前持之。于是吉甫大怒,放伯奇于野。伯奇编水荷而衣之,采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自伤无罪见逐,乃援琴而鼓之曰:“履朝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听谗言③,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说顾兮知我冤。”宣王出逊④,吉甫从之,伯奇乃作歌,以言感之于宣王。宣王闻之,曰:“此孝子之辞也。”吉甫乃求伯奇于野而感悟,遂射杀后妻。
【译文】《履霜操》是尹吉甫的儿子伯奇所作的琴曲。吉甫任周国的上卿,有个儿子叫伯奇。伯奇的生母去世以后,吉甫又娶了个后妻,生的儿子名叫伯邦。于是她在吉甫面前说伯奇的坏话,道:“伯奇见妾长得漂亮,因而打歪主意。”吉甫说:“伯奇为人仁慈,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后妻说:“你试着让妾单独呆在一间空房里,君登楼暗中察看。”后妻知道伯奇仁孝,因而故意将毒蜂放在衣领上,伯奇见了,上前捉住毒蜂。于是吉甫大怒,将伯奇流放到野外。伯奇用水中的荷叶编成衣服穿,采摘山梨木的花当饭吃,清晨赤脚踩在冰霜上。他伤心自己没有罪却遭到放逐,于是拿过琴来,弹奏道:“脚踏晨霜啊冒着晨寒,父亲不明白我的心啊听信谗言。辜负恩德、离开父亲啊悲伤之极,皇天呀,我有什么罪,遭到如此惩罚?生母去世啊父恩不沾,谁乐意于关照我、了解我的冤屈。”周宣王外出巡视,吉甫随从。于是伯奇作歌,用这些话来感动宣王。宣王听了,说:“这是孝子的口气。”吉甫在野外找到伯奇,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因而将后妻射死。
【注释】①《履霜操》:其主要内容是,伯奇自伤无罪却遭到信谗言的父亲的放逐。唐代韩愈把皇帝比作信谗言的父亲,拟作《履霜操》,可以参看:“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儿在中野,以宿以处。四无人声,谁与儿语?儿寒何衣?儿饥何食?儿行于野,履霜以足。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②尹吉甫:即兮伯吉父。周宣王的大臣。姓兮,名甲,又称兮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当时狁迁居焦,进攻到泾水北岸,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他率军反攻到太原。见《诗•小雅•六月》。又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负责征受南淮夷等族的贡赋。遗物有《兮甲盘》。③考:父亲。④宣王(?~前782):西周国王。姬姓,名靖(一作静)。厉王子。公元前828~前782年在位
。他即位后,“不籍千亩”(废除籍田制度)。曾不断对淮夷、徐戎、狁用兵,互有胜负,损失很多人力物力,于是“料民”(统计民数)于太原。雉朝飞操
《雉朝飞操》者①,齐独沐子所作也。独沐子年七十无妻,出薪于野,见
飞雉雄雌相随,感之,抚琴而歌曰:“雉朝飞,鸣相和,雌雄群游于山阿。我独何命兮未有家,时将暮兮可奈何,嗟嗟暮兮可奈何?
”【译文】《雉朝飞操》是齐国独沐子所作的琴曲。独沐子年已七十,却未娶妻,他去荒野中打柴,看见飞雉雌雄相随,怅然有感,一边弹琴,一边唱道:“雉鸟晨飞,鸣声相和,雌雄结伴,游于山阿。为何独有我如此命运,竟然七十岁了还不能成家,为时已晚该怎么办,啊,为时已晚该怎么办?”
【注释】①《雉朝飞操》:乐府琴曲。其作者,《琴操》作独沐子,一本作牧犊子。还有写作犊木子或犊沐子的。晋崔豹《古今注•音乐》:“《
雉朝飞》者,犊木子所作也。齐处士,泯、宣时人,年五十无妻,出薪于野,见雉雌雄相随而飞,意动心悲,乃作《雉朝飞》之操,以自伤焉。”
一说《雉朝飞操》乃卫女傅母所作。《艺文类聚》卷九十扬雄《琴清英》:“《雉朝飞操》者卫女傅母之所作也。卫侯女嫁于齐太子,中道闻太子死。问傅母曰:‘何如?’傅母曰:‘且往当丧。’丧毕不肯归,终之以死。傅母悔之,取女所自操琴,于冢上鼓之。忽二雉俱出墓中,傅母抚雉曰:‘女果为雉耶?’言未毕,俱飞而起,忽然不见,傅母悲痛,援琴作操,故曰《雉朝飞》。”雉:通称野鸡,有的地方叫山鸡。
别鹤操
《别鹤操》者①,商陵牧子所作也。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欲为改娶。
妻闻之,中夜惊起,倚户悲啸。牧子闻之,援琴鼓之云:“痛恩爱之永离,叹别鹤以舒情。”故曰《别鹤操》。后仍为夫妇。
【译文】《别鹤操》是商陵牧子所作的琴曲。牧子娶妻五年,未生儿子,他父亲和哥哥令他休妻改娶。他妻子听说了这件事,半夜时分惊醒了,靠着窗户,发出悲凉的吟咏。牧子听见了,拿过琴来,弹奏道:“伤心恩爱夫妻将永远分离,感叹孤鹤以抒发情怀。”因而名为《别鹤操》。后来他们依然是夫妻。
【注释】①别鹤:比喻远离的夫妻。关于《别鹤操》,晋崔豹《古今注•音乐》的记载与此略有不同,大意是: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命其休妻改娶。牧子悲伤作歌:“将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远路漫漫,揽衣不寝食忘餐!”后人为之谱曲,名《别鹤操》。
残形操
《残形操》者,曾子所作也。曾子鼓琴①,墨子立外而听之②。曲终,入
曰:“善哉鼓琴!身已成矣,而曾未得其首也。”曾子曰:“吾昼卧见一狸,见其身而不见其头,起而为之弦,因而残形。”
【译文】《残形操》是曾子所作的琴曲。曾子弹琴时,墨子站在外面听。待一曲完毕,进来说道:“这琴弹奏得真好!身子已经具备,但还没有
头。”曾子回答说:“我大白天躺着,发现一只野猫,看见了它的身子,没有看见它的头,起来拨弄琴弦,因而身体残缺了一部分。”
【注释】①曾子(公元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春秋鲁南武城人。孔子弟子。其事迹散见《论语》各篇及《史记•仲尼弟子传》。《
汉书•艺文志》有《曾子》十八篇,已佚。《大戴礼记》中有《曾子》十篇,宋王、明曾承业取《大戴礼》之文割裂为辑本。清阮元重新厘定,并加注释,定名《曾子》,凡四卷。②墨子(约前478~前392):即墨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者。鲁国人,一说宋国人,作过宋国大夫,死于楚国。
水仙操
《水仙操》者,伯牙之所作也。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①,先生曰:“吾能传
曲,而不能移情。吾师有方子春者,善于琴,能作人之情,今在东海上。子能与我同事之乎?”伯牙曰:“夫子有命,敢不敬从。”乃相与至海上,见子春受业焉②。
【译文】《水仙操》是伯牙所作的琴曲。伯牙向成连先生学习弹琴,先生对他说:“我能向你传授乐曲,但是不能改变你的感情。我的老师方子春,善于弹琴,并能启发、调动人的感情,如今在东海上。你能和我一同去向他学习吗?”伯牙说:“老师既然这么说,岂敢不恭恭敬敬地从命。”
于是结伴来到海上,拜子春为师。
【注释】①伯牙:春秋时人。传说以精于琴艺著名。《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伯牙善鼓琴,只有知友钟子期完全理解琴意,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再鼓琴。成连:春秋时著名琴师。②子春:春秋时著名琴师。按,《
事类赋•乐部》注引《乐府解题•水仙操》,前一部分与此文大体相同,后一部分为:“乃与伯牙俱往,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之。’刺船而去。旬时,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涌,山林杳冥,怆然叹曰:‘先生移我情矣!’乃援琴而歌,作水仙之操。”可见《琴操》本篇文字有缺。
怀陵操①
《怀陵操》者,伯牙之所作也。伯牙鼓琴,作《激徵》之音。(下缺)
【译文】《怀陵操》是伯牙所作的琴曲。伯牙弹琴,奏《激徵》之曲。
【注释】①怀陵:其义不详。成语有“怀山襄陵”,指水势很大。激徵
(zhǐ):雅曲名。《文选》汉傅武仲(毅)《舞赋》:“扬《激徵》,骋《清角》。”《注》:“《激徵》、《清角》,皆雅曲名。《琴操》曰:伯牙鼓琴,作《激徵》之音。”
列女引
《列女引》者,楚庄王妃樊姬之所作也①。庄王爱幸樊姬,不敢专席,饰
众妾使更侍王,以广继嗣。庄王一日罢朝而晏,樊姬问故,王曰:“与贤相语。”姬问为谁。曰:“虞丘子。”②樊姬曰:“妾幸得侍王,非不欲专贵擅爱也,以为伤王之义,故所进与王同位者数人矣。今虞丘子为相,未尝进一贤,安得为贤?”明日,王以樊姬语告虞丘子,稽首辞位而进孙叔敖
③。樊姬自以谏行志得,作《列女引》曰:“忠谏行兮正不邪,众妾夸兮继嗣多。”④
【译文】《列女引》是楚庄王的妃子樊姬所作的琴曲。庄王宠爱樊姬,但樊姬却不敢独占宠爱,而是将庄王的众妾打扮得漂漂亮亮,轮番侍奉庄王,目的是让庄王多些后代。一天,庄王退朝的时间比平时晚,樊姬问他缘故,庄王答道:“因为与贤相谈话。”樊姬问贤相是谁。回答说:“虞丘子
。”樊姬道:“妾有幸侍奉君王,并非不想独占宠爱,但觉得这样做有损君王的德行,因而经我推荐与君王同坐的已有好几位了。如今虞丘子身为相国,从未推荐过一个贤士,怎么能算贤相呢?”第二天,庄王将樊姬的话告诉虞丘子,虞丘子当即行叩拜礼,辞去相位,并荐举孙叔敖继任。樊姬因她的规劝得到听从、她的意愿得到实现而高兴,于是作《列女引》,歌词是:“忠谏行兮正不邪,众妾夸兮继嗣多。”
【注释】①樊姬:春秋楚庄王夫人。樊姬谏止庄王狩猎,并激楚相虞丘子使荐孙叔敖。庄王以敖为令尹,三年而霸。见汉刘向《列女传》卷二《楚庄梦姬》。按,本篇所记的事,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二所载更为铺张扬厉,读者不妨参看。兹引述如下:“楚庄王听朝罢晏。樊姬下堂而迎之,曰:‘何罢之晏也,得无饥倦乎?’庄王曰:‘今日听忠贤之言,不知饥倦也。’樊姬曰:‘王之所谓忠贤者,诸侯之客与?国中之士与?’庄王曰:‘则沈令尹也。’樊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笑者何等也?’
姬曰:‘妾得侍于王,尚汤沐,执巾栉,振衽席,十有一年矣。然妾未尝不遣人之梁郑之间,求美人而进之于王也。与妾同列者十人,贤于妾者二人。妾岂不欲擅王之爱,专王之宠哉?不敢以私愿蔽众美也,欲王之多见,则知人能也。今沈令尹相楚数年矣,未尝见进贤而退不肖也,又焉得为忠贤乎?’庄王旦朝,以樊姬之言告沈令尹。令尹避席而进孙叔敖。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楚史援笔而书之于策曰:‘楚之霸,樊姬之力也。’《诗》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樊姬之谓也。”②虞丘子:即沈令尹。他姓沈名筮,号虞丘子。《左传》宣公十二年有沈尹,即此人。
③孙叔敖:春秋时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人。氏,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官令尹。④夸:通“”。柔软,美好。《淮南子•修务训》:“曼颊皓齿,形夸骨佳。”
伯姬引
《伯姬引》者,伯姬保母所作。伯姬者,鲁女也,为宋共公夫人
①。共公薨,守礼固节。鲁襄公三十年,宋灾,伯姬存焉。有司请出,伯姬曰:“不可。吾闻之,妇人夜出,不见傅母不下堂②。傅至矣,母未至也。”逮乎火而死。其母悼伯姬之遇灾,故作此引。
【译文】《伯姬引》是伯姬保姆所作的琴曲。伯姬是鲁国国君的女儿,嫁为宋共公夫人。共公去世后,她坚持守节,严格遵循礼制。鲁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宋国宫殿发生火灾,伯姬住在里面。主管宫殿的官员请她赶紧逃出,伯姬道:“不行。我听说过,妇女夜间出门,如果没有傅父、保姆在旁,就不能走下殿堂台阶。现在傅父虽然来了,但保姆还未到
。”结果被火烧死了。她的保姆哀悼伯姬遭遇火灾,所以作了这支乐曲。【注释】①宋共公:春秋时宋国国君。公元前588~前576年在位
。②傅母:傅,傅父;母,保姆。古代保育、辅导贵族子女的老年男女。《公羊传•襄》三十年“不见傅母不下堂”注:“礼,后夫人必有傅母,……选老大夫为傅,选老大夫妻为母。”
贞女引
《贞女引》者①,鲁漆室女所作也②。漆室女倚柱悲吟而啸,邻人见其心之
不乐也,进而问之曰:“有淫心欲嫁之念耶?何吟之悲?”漆室女曰:“嗟乎,嗟乎,子无志,不知人之甚也。昔者,楚人得罪于其君,走逃吾东家。马逸,蹈吾园葵③,使吾终年不厌菜;吾西邻人失羊不还,请吾兄追之,雾浊水出,使吾兄溺死,终身无兄,政之所致也④。吾忧国伤人,心悲而啸,岂欲嫁哉?”自伤怀结,而为人所疑,于是褰裳入山林之中,见女贞之木,喟然叹息,援琴而弦,歌以女贞之辞云:“菁菁茂木,隐独荣兮。变化垂枝,合秀英兮。修身养行,建令名兮。厥道不移,善恶并兮。屈躬就浊,世彻清兮。怀忠见疑,何贪生兮。”⑤遂自经而死。
【译文】《贞女引》是鲁国漆室邑一位女子所作的琴曲。漆室女靠着柱子,发出悲凉的吟咏声。邻居见她心情不愉快,过来问她说:“你想到了男女的事情,想出嫁吗?吟咏声为何如此悲凉?”漆室女答道:“哎,哎,你没有见识,怎么如此地不理解人!从前,楚国有个人触犯了君王,逃到我东边的邻居家,那家人的马受惊挣脱了缰绳,踩坏了我园中的冬葵,使我整年蔬菜不充足;我西边人家的羊丢失了,请我哥哥去追,因为大雨积水,使我哥哥淹死,我一辈子没有了兄长。正是由于这一缘故。我忧虑国事,同情他人,因而悲吟,难道是为了嫁人吗?”她自伤情怀郁结而受到他人的怀疑,于是用手提起下裳,进入山林中,当她看见女贞树时,不禁喟然叹息,一边拿过琴来弹奏,一边唱了一首女贞辞:“菁菁茂木,隐独荣兮。变化垂枝,合秀英兮。修身养行,建令名兮。厥道不移,善恶并兮。屈躬就浊,世彻清兮。怀忠见疑,何贪生兮。”于是上吊自杀了。
【注释】①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三记叙这一故事,情采稍胜,谨转录于此:“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这时未适人,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子欲嫁耶?吾为子求偶。’漆室女曰:‘嗟乎!始吾以子为有知,今无识也。吾岂为不嫁不乐而悲哉!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吾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吾闻河润九里,渐洳三百步。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二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子乃曰“妇人何与”者,何哉?’邻妇谢曰:‘子之所虑,非妾所及。’
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斗,妇人转输,不得休息
。”②漆室:即漆室邑,地名,故址在今山东邹县。③葵:即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豳风•七月》:“七月亨(烹)葵及菽。”《
齐民要术》以《种葵》列为蔬菜第一篇,所谈栽培方法也较详细。王祯《农书》称葵为“百菜之主”,而《本草纲目》中已列入草类。现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仍有栽培,但已远不如古代重要。④政:通“正”。正好;正是。⑤荣:繁茂。建令名:树立美名。厥:其。
思归引
《思归引》者
①,卫女之所作也。卫侯有贤女,邵王闻其贤而请聘之,未至而王薨。太子曰:“吾闻齐桓公得卫姬而霸②。今卫女贤,欲留。”大夫曰:“不可。若女贤,必不我听;若听,必不贤。不可取也。”太子遂留之,果不
听。拘于深宫,思归不得,心悲忧伤,遂援琴而作歌,曰:“涓涓泉水,流反于淇兮③。有怀于卫,靡日不思。执节不移兮,行不诡随。坎坷何辜兮离厥。”曲终,缢而死。
【译文】《思归引》是卫国一位女子所作的琴曲。卫侯有个贤淑的女儿,邵王听说了她的贤淑而请求聘她为妻,她还未到达邵国宫中,邵王却去世了。邵国的太子说:“我听说齐桓公娶卫姬而成霸主。如今卫女贤淑,我想将她留下。”邵国的大夫说:“不行。如果卫女贤淑,就一定不会照你说的做;如果照你说的做,就一定不贤淑。不能够娶她。但太子竟然将她留下了,她果然不顺从太子的意愿。卫女被拘禁在深宫中,想回到故国却不能够,内心悲伤,于是拿过琴来,作了一首琴曲,歌词是:“涓涓泉水,流入淇河。我思念卫国呀,几乎没有哪一天不是如此。矢志不渝地坚守节操,从无谲诈善变的行为。我有什么过错?偏偏命运坎坷,遭遇如此灾难
!”一曲奏完,便上吊自杀了。
【注释】①故事发生于春秋时代。②齐桓公(?~公元前643):春秋时齐国君。姜姓,名小白。齐襄公弟。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襄公被杀后,从莒回国取得政权,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帮助燕国打败北戎;营救邢、卫两国,制止了戎狄对中原的进攻;联合中原诸侯进攻蔡楚,和楚国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还安定东周王室的内乱,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③淇:水名。古为黄河支流,南流至今河南汲县东北淇门镇南入河。
辟历引
《辟历引》者,楚商梁子所作也①。商梁子出游九皋之泽②,览渐水之台③,
张置罟,周于荆山④,临曲池而渔。疾风陨雹,雷电奄冥,天火四起,辟历下臻,玄鹤翔其前,白虎吟其后,瞿然而惊,谓其仆曰:“今日出游,岂非常之行耶”何其灾变之甚也?”其仆曰:“孤虚设张⑤,八宿相望⑥,荧惑于角⑦,五星失行⑧,此国之大变也,君其返国矣!”于是商梁子归其室,乃援琴而歌叹,韵声激发,象辟历之声,故曰《辟历引》。云:“疾雨盈河,辟历下臻,洪水浩浩滔厥天。鉴隆愧,隐隐阗阗,国将亡兮丧厥年。”
⑨【译文】《辟历引》是楚国商梁子所作的琴曲。商梁子去深远的水泽淤地游玩,登览渐水之台,张设鱼网,环绕荆山,在曲池边捕鱼。忽然暴风中降下冰雹,电闪雷鸣,天火四起,霹雳一直砸到地面,黑鹤在前面飞翔,白虎在后面吼叫,商梁子惊恐四顾,对他的仆人说:“今天出来游玩,难道是不合常规的行动吗?为什么发生如此剧烈的灾变?”他的仆人答道:“日辰不全,八宿相望,火星触犯角宿,五星失去秩序,这是国家的大变动,大王还是回都城去吧!”于是商梁子回到家中,拿过琴来,一边弹奏,一边歌叹。音韵激越,像霹雳的声音,因而称为《霹雳引》。歌词是这样的:“疾雨盈河,辟历下臻,洪水浩浩滔厥天。鉴隆愧,隐隐阗阗,国将亡兮丧厥年。”
【注释】①商梁:《太平御览•天部》事类赋天部注引作“高梁”。按,“商梁”当作“庄王”,因声近致误。庄王有琴名绕梁。②九皋:深远的水泽淤地。③渐台:台名。楚昭王出游,留夫人于渐台之上。江水大至,台崩,夫人流而死。见《列女传》卷四《楚昭真姜》。④荆山:在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漳水发源于此。东南谷地宽广,西北巍峨陡峻。西周时楚立国于此一带。⑤孤虚:古时占卜推算日时之法。天干为日,地支为辰,日辰不全为孤虚。又称空亡。占卜时得孤虚,主事不成。《史记》卷一二八汉褚少孙补《龟策传》:“日辰不全,故有孤虚。”
《集解》:“甲乙谓之日,子丑谓之辰。《六甲孤虚法》:甲子旬中无戊亥,戊亥即为孤,辰巳即为虚。甲戌旬中无申酉,申酉为孤,寅卯即为虚
。”《汉书•艺文志•子•五行》有《风后孤虚》二十卷。⑥宿:列星。⑦荧惑:火星别名。因隐现不定,令人迷惑,故名。《史记•天官书
》:“察刚气以处荧惑。……礼失,罚出荧惑,荧惑失行是也。出则有兵,入则兵散。”角(jué决):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一宿。有星两颗,属今室女座。⑧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也作五曜、五纬。见《淮南子•天文》、《史记•天官书》。⑨歌词的大意是:“暴雨使河水猛涨,霹雳砸到地面,滚滚洪水漫天。鉴隆愧,隐隐阗阗,国家将要灭亡,结束它的寿命。”“鉴隆愧,隐隐阗阗”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八卦最初是上古人们记事的符号,后被用为卜筮符号,逐渐神秘化。⑥这一段歌词的大意是:殷商的治国之道如此昏暗,一天比一天污浊。朱色和紫色混在一起,不加分别(喻贤愚不分)。因沉溺于声色而糊里糊涂,竟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如此残酷的虐待,使我难以忍受。无辜遭到囚禁,这愤懑向谁诉说?被关闭在深深的牢中,就是因为那句谗言。见到了我的四个臣子,满怀的忧虑诉说不尽。得到了这些奇异的珍玩,大难将得到消除。匆匆忙忙地走完命运之路,将伟业留给后代子孙。呈示出如此变幻的卦象,征兆将在姬昌身上应验。恭敬地继承祖辈的命脉,天下不会丧失。最终将君临下土,重任落在圣明的肩头:征伐暴君,扫除乱政,诛杀那个大逆不道的商纣。
走马引
《走马引》者,樗里牧恭所作也。樗里牧恭为父报怨,而亡林岳之下,有
马夜降,围其室而鸣,于是觉而闻走马声,以为吏追之,乃奔而亡。明视,天马迹也。乃曰:“吾以义杀人,而天马来降以惊动,吾处不安,以告吾邪?”乃感惧入沂泽之中,作《走马引》。后果仇家候之不得也。
【译文】《走马引》是樗里牧恭所作的琴曲。樗里牧恭为父亲报仇,杀人后逃到山林之下,夜间有马降临,围着他的房子嘶鸣,他醒来时听到马奔跑的声音,以为是官吏追捕他,于是继续奔逃。天亮了察看,原来是天马的蹄痕,因而说道:“我因仗义杀人,而天马降临来惊动我,大约是因为我的住处不安全,以此来提醒我吧?”感到害怕,遂逃入沂泽中,作了《走马引》琴曲。后来弄清楚,仇家果然在那一带守候他,而一无所获。
箜篌引
《箜篌引》者①,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所作也②。子高晨刺船而濯,有一狂夫③,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嘘唏,鼓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公堕河死,当奈公何!”曲终,自投河而死。子高闻而悲之,乃援琴而鼓之,作《箜篌引》以象其声,所谓《公无渡河》曲也。
【译文】《箜篌引》是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所作的琴曲。清晨,子高撑船洗濯,见到一个狂夫,披头散发,手提一壶,正要徒步过河。他的妻子追上来制止他,没有来得及,就这样落在河中淹死了。他的妻子不禁感慨唏嘘,大声号哭,一边弹箜篌,一边唱道:“公不要渡河,公居然渡河,公落河而死,能把公怎么样?”一曲奏完,她自己也投河自杀了。子高听了,为之悲伤不已,于是拿过琴来弹奏,作《箜篌引》琴曲以模拟她的歌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公无渡河》曲。
【注释】①箜篌引:汉曲,为相和歌词,也叫《公无渡河》。晋崔豹《古今注•音乐》的记载与《琴操》本篇有所不同,谨转录如下:“《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而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呼止之,不及,遂堕河水死。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歌,声甚凄怆。曲终,自投河而死。霍里子高还,以其声语妻丽玉,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焉。丽玉以其声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焉。”②津卒:管理渡口桥梁的兵士。③狂夫:精神病患者
。琴  引
《琴引》者,秦时倡屠门高之所作也。秦时采天下美女以充后宫,幽愁怨
旷,咸致灾异。屠门高为之作《琴引》以谏焉。
【译文】《琴引》是秦代歌舞人屠门高所作的琴曲。秦国君王搜选天下美女以充实后宫,美女们幽怨满怀,以致灾变四起。屠门高因而作《琴引》以劝谏国君。
楚  引
《楚引》者①,楚游子龙丘高所作也②。龙丘高出游三年,思归故乡,心悲
不乐,望楚而长叹,故曰《楚引》。
【译文】《楚引》是楚国游子龙丘高所作的琴曲。龙丘高离家出游三年,想回到故乡,心情闷闷不乐,远望楚国而长叹,因而名为《楚引》。
【注释】①楚引:又名《龙丘引》。②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日志链接地址: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BlogLogCode=1000417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