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纲鉴易知录》知宋事—太祖开国 - 读书心得 - 国学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11:25

读《纲鉴易知录》知宋事—太祖开国

太祖, 纲鉴易知录 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其间人物繁杂。好的坏的,男的女的,文臣武将,才子佳人真是举不胜举!可惜的是史家大都惜墨如金,总用那么一点词句带过他们,使人大不过瘾。但史书中还有这么一种人物,史家却是不惜笔墨的。这种人便是封建社会的最高者—皇帝。从始皇称帝以来,皇帝也有三百来个了,他们中间也是什么性格的都有,但要数到最引人眼球的还要数那些开国皇帝了。/ q5 j" J6 p" }
始皇续六世之余烈,定一统之国家,功在千秋。但焚书坑儒却惹得万世争议;汉高出自底层,阔然大度,收天下之英才为己用,而并天下。却要阵前分亲父肉,死后娇妻爱儿不能保,也使人唏嘘不已;隋文之得天下于宋祖略同,无奈生的不孝子,致使得之则易,失之则亦易;唐高之得国,己有力但全凭太宗之文武并举,一定乾坤;太宗为政至善矣,但却兵血玄武,手足相残,总也惹人非议;在后者明之太祖,可谓雄才大略,从弱到强,渐使得天下为朱姓,起自白身而一登九合,可谓尽美矣!可惜大杀功臣,实乃一最大败笔!
' ]' t9 o2 M, u3 m" T今天所要表者也是一开国皇帝,开国情形大抵于隋文相似(欺人家孤儿寡母)结果也仿似(一个被亲子所弑,一个落下疑案)。但过程却不甚相同,他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E. p" b+ e2 g$ M. K! P
一、
1 m  r0 N0 y0 d. y) y+ x% u
点检做天子-黄袍加身。- h- `& W! I) F3 O
   这好像是一场表演,开演前先稍稍的说明一下前奏。五代的最后一个国家,周世宗柴荣,可以说是一个雄才大略领导者,无奈天妒英才,在北征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一病而亡,年仅39岁,留下了少子(恭帝)刚刚七岁,他如何能够挑起世宗的事业一统天下呢?这时候恐怕还谈不到统一天下的事,就是自身也是不好能保住的,从以前的历史看(五代常常发生改姓换国之事),国灭是难免了,那此身能否平安呢?又是谁会来代替他呢?小小的年纪也许考虑不到这些,但有人已为他考虑了。他便是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早在世宗还在世的时候,就有这么个传言“点检做天子”点检就是禁军头领。世宗也因为这句话而把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换成了自己最相信的,也没有什么势力的人-赵匡胤,可是没想到却让赵点检当了皇帝。但赵氏必竟是受世宗大恩的,在加上君臣的名分,人家尸骨未寒,这边便要抢夺人家的江山,于是乎就演了这一出黄袍加身的闹剧。也算是身不由己吧!如何证明是演出呢?从黄袍加身时的场景可看出一二,如石守信等已做好内应。使得宋祖轻易便掌握了朝廷,再者黄袍加身后,宋祖的从容不迫,并对手下说要保住什么人,什么人,显然已是早已思虑良久了。还有一个便是宋祖的母亲听说后,说了这么一句话:“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矣”一句话不言自明,陈桥兵变实乃宋祖自己做导演,慕容延昭、石守信等几个主演的一场戏剧而已。宋祖虽如此出身,也是世风使然的,五代之主那个不是恃强凌弱而得天下呢?所谓骑虎难下,他代表的也并非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家族的势力,陈桥兵变虽好似一场演出,但也可看出将士们拥立后想得富贵的心,自己有拥立之功,那还差的了吗?所以石敬瑭劝李嗣源(后唐明宗),刘知远又劝石敬瑭(后晋高祖),郭威又劝刘知远(后汉高祖),最后郭威代汉而成为后周太祖。此事层出不穷,非人之过,乃势然也!
. V1 v9 B5 {& s  b1 J% @) u+ C二、
, Y  s( o/ ]& a
巩固势力—杯酒释兵权3 V2 V7 e- T  b; [, s/ T# ~
   如此当上皇帝岂不是太容易了吗?难道就没有人有异议吗?当然是有的,第一个起来反对他的是李筠,这位仁兄当时是昭仪节度使(治所在今天的山西长治),可惜的是他勇力可嘉,但智谋有限,还刚愎自用,完全不听从手下的合理化建议,明明知道“大梁甲兵精锐,难以争锋”却还是要硬来,完全不懂的占据有利的地形(“西下太行,直抵懐孟,塞虎牢,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想与北汉(治所在今天的太原)联合,也没谈拢,于是乎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便被宋祖消灭了。其实拥护周室的不仅仅李筠一个人,还有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在扬州)。当李筠起兵的时候,重进便也想起来响应,便派遣自己的亲信翟守珣去暗中联络李筠,没想到这个兄弟没把李重进当成哥们,自己跑到宋太祖哪儿把李的计划都说了,宋祖怕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就让翟兄去稳住李重进,先不让他起兵。没想到这个李兄还是比较相信翟兄的,真的也就没有起兵,等太祖消灭李筠后,便顺手把李给灭了。这样一来后周的地盘基本上已被宋所替代了。但是宋祖还是有件事情很是放心不下,想到自己得国如此容易,再看看以前的皇帝动不动就被有势力的强将所代替,为了坐稳这个位置还是要动动脑子的。于是便又自导自演了一场好戏“杯酒释兵权”,说到这出戏就不得不提到太祖身边的谋士了,他便是传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其实这出戏的幕后策划者便是此人,他也许是跟宋祖一条心的,也知道军权的重要性,早在灭李重进的时候,他便劝宋祖亲自出马,以后又多次阻止宋祖任命武人为节度使。这次也是,宋祖得天下后,功臣如石守信等当然都大加封赏了,以前宋祖是禁军的头子,现在当了皇帝,那禁军头子顺理成章便是石守信等人的了。这本来是没有什么的,可是赵普却看出了不对来,“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宋主故人,有功,典禁卫兵。普数以为言。”但宋祖还是认为石等是自己的兄弟,应该对自己是忠诚的,所以也不是很在意,于是赵普很严肃的说,他们是可以肯定的,但难保不会有个手下糊里糊涂的给他穿上黄袍呀!宋祖这才恍然大悟。于是通过这种手段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这样做其实是很好的,既避免他们有可能与自己争皇位,又避免了杀功臣的后果。太祖为了演好这出戏可以说是做足了功课,掏心窝的对这帮生死弟兄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哥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赵老大还是够意思的,你们想想人活一辈子不就是那几十年的光景吗?奋斗呀!努力呀!为了什么?不就是想又有钱又有地位吗?自己活的舒服点,然后在给儿女们留点家产,让他们也活的舒服些吗?好!只要交出兵权,你想要的全给你。给你们钱,给你们买房子,给你们买最好的地。想想吧?以后那个生活,天天喝着小酒,看着美女跳舞,一直爽到死,不好吗?哦!对了,你们不要怕大哥我出尔反尔的,咱们定个协定,彼此约为儿女亲家,这样我们就一荣俱荣,倒霉了就一起倒霉,多好呀!是不是呀?哈哈哈!赵大哥如此推诚布公,真是一手拿着棒子一手拿着枣子,这个时候就是傻子也知道要枣子。于是乎在第二天上朝时,守信等都乖乖的交出了兵权。杯酒间解掉军人的重权,太祖是用过两次的,又一次换掉的是王彦超等人,其间还有几个自以为功高的,想保留的,也被太祖果断的罢去,这样一来就皆大欢喜了。于是宋祖便一改往昔的政治制度而用文臣来知州县事,从而避免了武臣割据这个从安史之乱以来的不好局面。“五代诸侯强盛,朝廷不能制,每移镇受代,先命近臣谕旨,且发兵备之,尚有不奉诏者。宋初异姓王及带印者不下数十人,,宋主用赵普谋,渐削其权,或因其卒,或因迁徙致仕,或因遥领他职,皆以文臣代之。”, v# `9 w* ~5 }! R7 b/ s4 B
三、* s0 Q3 g" O3 j- P% j
开疆扩土--卧榻之旁不容他人睡
1 ~7 T* h3 O! U3 G3 ?/ K   这样一来地位稳固了,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便可一意来统一全国了。那么首先应从哪里下手呢?南平(治所在湖北江陵)国,这时刚好发生了内乱,于是便小试牛刀把他给灭了。南平虽小,地理位置却相当的重要,他的西边是蜀国,东面是南唐,南面是湖南、南汉,太祖得到这个地方,便和几个割据势力联系在一起了,接着也把湖南占为己有,那么现在的局面就越发明了了,北方有北汉,西南是后蜀,东南是南唐,南方有南汉,再有便是闽和吴越等小国(于南唐接壤,需灭了南唐方可)。那么先灭那一边呢?原来宋祖还有这么一个小小的习惯,就是喜欢下班后偷偷的去大臣家里,赵普大人是知道他这个习惯的,于是下班后也是一直穿着上班时的衣服不敢脱下来,以防老板来了还要急忙的换过来了。这一天,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天那个冷呀!时候也不早了,赵普心里琢磨着老板不会来了吧!好!睡觉喽!没想到过了一会,竟听到了敲门声,这是那个呀!这么讨厌!这么晚了还串门。赵大人想了想不对,难道是?于是赶快跑出去开门一看,呵!一大雪人!仔细一看!我的神呀!真是他!只见太祖轻轻的掸着身上的雪道:“我已经通知光义了,我们商量个事”。赵大人诚惶诚恐的把老板接到屋里。赶快拿来厚厚的垫子,生起大火来,弄点肉,君臣三人就这样坐着聊起天来,一会赵大人的老婆端上酒来,太祖笑着说道:“谢谢嫂子了”,弄的气氛相当的融洽。于是他们三人一口肉一口酒就这样席地而坐商量起军国大事来。赵普的意见是先不要打北汉,以用他来抵挡住契丹,先消灭南方诸国,然后在把他拿下。这个意见太祖是非常赞同的。就是在这样的一个雪夜里,天虽然很冷,但人人心里却是热的很,君臣三人,三个男人就是这样奠定了大宋几百年的基业。计划已定,就用猛将强卒。便在965年平了后蜀,971年灭了南汉,975年灭了南唐(南唐一直侍奉宋是比较殷勤的,无奈太祖那句名言“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虽然野蛮,却也代表了太祖统一天下的决心。)正当一切都顺风顺水的时候,却发生了这么一件事,那就是太祖去世了,本来人死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他的死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件疑案!
* B; o/ R( D5 l2 R. V& b四、
: O. Z1 Y# l+ h2 m: K7 S, ]0 c, E. [/ q2 R
从“金匮之盟”到“斧声烛影”。
7 Z3 i" ?! ~$ ~! n! g    那是太祖刚刚登基的第二个年头,他的妈妈杜老太后已经病入膏肓了,在老太太弥留之际留下了遗言。俗话说的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杜太后看着自己心爱的儿子,想着的却是赵氏江山的千秋万代,这可谓是深谋远虑了。也正因为她的这份心才看出了宋能代后周的客观原因“正因柴氏使幼儿主天下,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汝百岁后,当转位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夫四海之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光美是宋祖的小弟,德昭是宋祖的亲子,宋祖看着老母亲已是时日无多,便点头答应了。可杜太后可是什么事都不含糊的,马上让赵普记下了这段对话,放在一个盒子里,找一个宫人让她收起来,“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如此重要的东西,却让一个宫人收着,这个宫人也是打紧的很呀)。这便是金匮之盟了。后来的历史也是按照这一目标发展的,不同的是光义(后来的太宗)做皇帝后,便弄死了两个侄儿和弟弟。这便给后世留下了口实。其实“胜者王,败者寇”本来就是历史的必然,太宗也不容易,为了稳住朝纲如此做,也是要的。其实这件事情是很经不起推敲的,那就是杜太后话的意思,杜氏怕赵氏江山的继承者为幼儿,压不住骄兵悍将,但当时太祖刚刚当上皇帝,我们知道后面还有14年的时间,所以那时候德昭也并非幼子了,再加上太祖搞的那个“杯酒释兵权”,悍将已经没有了,那么金匮之盟还有必要吗?父母之命可以违抗吗?再加上太祖死因的蹊跷(野史中流传甚多)。尤其是“斧声烛影”的传说,使得太宗之得国疑点重重,也使后人更悲叹于在利益的面前,再亲的人也会翻脸不认!“上不豫,夜召晋王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避之状,既而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已而帝崩。顾命大事也,实录、正史皆不能记,惜哉。”这段文字描写的相当精彩,但确是兄弟相残,我们宁愿相信金匮之盟是真的,也不愿相信这个事实!* w6 I3 J) e# s9 K: N5 V1 X2 H7 k
# x& R( }3 F6 _: M1 Z( f*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