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当前经济问题的宏观政策思考_财经观察_中国金融界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25:06
应对当前经济问题的宏观政策思考
2009年03月06日 16:39:37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
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出口减少和过度投资造成的生产能力相对于需求能力的过剩。由过剩的产能与需求下降导致的用工下降,社会收入减少,经济活力降低等现象,不能依赖单纯的拉动消费的方式来解决。过度投资和产能扩张相对于出口需求和内需,已经产生了一种长期性的结构不对称局面,不可能通过任何短期措施得以解决。象发放消费券之类的措施,只能暂时性的缓解库存问题,并不能改变供应能力相对于需求的过剩问题。
解决当前经济中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的思路,在需求下降的条件下,应将重心定位在供应端,通过行业的发展来创造就业,增加社会财富。可以通过产业的兼并重组,淘汰掉落后的产能,通过产业市场覆盖面的扩展,消化掉过剩的产能。 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提升产生的竞争力,为下一次增长做好准备。将政策的重心定位在供应端,就应将财政刺激政策的支出重点落在基建,市场建设,产业发展,教育科技科研等生产端,放弃现在以刺激消费为主的政策,只将消费端作为短期辅助性政策,根据具体的需要来使用。
通过行业的发展来创造就业,增加社会收入的关键,着落点在产业政策上。在目前第二产业产能过剩的条件下,应大力支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一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的主攻方向。发展第一产业主要解决农村就业和收入增长的问题,发展第三产业主要解决城市就业和生活来源保障的问题,对这两个产业的加大投入和扶持,也会为将来危机过后第二产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目前中央的经济政策专注于第二产业的振兴,虽然无可厚非,但显然不如主攻一三产业产生的产期效果好。
发展第一产业的重点在于,通过国家对农林牧副渔等行业的全盘性规划和大量投入,实现有规划的解决三农问题。应将农民定位在公民的位置上,以消除城乡差别为目标。应将促进农业发展定位在销售端,推动农业由以生产为目标向以销售为目标的经营模式转变。应将农村定位在小城镇的位置上,通过小城镇化,完成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的城镇化转变。
对农业的促进政策,可以以农业产业链控制,农业产业的分工,主要农产品的全国性布局为规划的方向。对大宗商品应坚持垄断,规模化,国有控股的发展方向,通过产业链控制,取得主导权来保障农业的稳定。对农业的产业分工,要与小城镇发展结合在一起,通过小城镇提供的城市化设施和服务,来支持农业产业的发展。通过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来带动农产品加工和出口的发展。通过全国性市场的发展和建设,来完成农业由注重生产向注重销售的转变,实现农业的增收。三农是经济的基础,也是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原则的三农政策,通过加强第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以支持未来三十年工业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在于降低成本,减少负担,放开管制,通过加强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方式来达到创造就业,加强社会分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第一和第二产业的素质基础,推动第一和第二产业进步升级的目的。
中国经济中第三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限制和成本高。进入的限制性措施,把很多有经营意愿和经营能力的人挡在合法经营的门外,这种限制不仅增加了就业压力,而且降低了第三产业的活力,限制了社会分工和服务业的发展。要通过将准入制改为核准制,使有经营要求的社会成员能参与经济活动,使他们能发挥自身的特长,能通过自身具备的手艺来谋生,这是发展第三产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通过核准制可以逐步消除灰色非法经营,将各种经济活动纳入到国家治理的范畴内,为社会活动实现完全法制化铺平道路。
成本高是阻碍第三产业发展的另一个瓶颈。成本高表现在进入,经营,维持和退出的成本高四个方面。导致这四个方面成本高的原因是,政府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定位错误。政府过多的参与经济和影响经济,这种大范围的活动必然需要资金的保障,其来源又只能向从事经济活动的单位征收,因此导致准入制和高成本的经济活动。
政府要转变职能才能降低成本,减少负担,放开管制。各级政府应鼓励推动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的开展,通过降低经济活动的成本,减少经济活动的负担,来增加经济活动扩展的范围。要让那些出售一元两元产品的小贩,都能够开展合法的经营,社会成员的生活来源和谋生的渠道因此才会广泛,这样的社会成本和经济宽松度,就会自然的产生大量就业机会,就能够创造出大量的社会财富。另一个重点是尽可能的压低地产的价格,这是发展第三产业乃至发展经济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向性政策选择。
从产能过剩和需求下降的第二产业来看,产业政策的重点是对目前产业的重组和企业质量的提升。第二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在于各个行业自身水平和竞争力相对于国际水平的提升。第二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已经市场化,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水平,要利用此次金融危机提供的契机,以国际市场的水准为标准,缩短行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使行业中的主导企业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中国很多企业和行业的经营层次目前仍然停留在生产端,以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为企业发展的导向。企业具备的实力和竞争力水平还很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仍然落后。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大力加强市场建设,改变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促使企业的内部升级。
中国目前的市场建设仍然很落后,市场的地区性特点重阻碍了全国一体市场的形成,经济资源在不同地区的配置成本和效率也不同,这就限制了企业发展的范围,减缓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自身实力水平的提高。只有个别的行业实现了全国性市场的建设,比如家电行业,很多行业仍处于地区范围内的发展阶段,还不能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来配置资源。
市场化建设不是单纯的建立交易市场。对企业而言,市场化建设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售为目标的市场化生产管理和经营方式。加强国内市场的一体化建设,可以通过经营成本的降低,促使企业由专注地方市场转变为以全国市场为导向来定位企业的发展。通过个别企业的发展,来带动其它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发展。由市场定位转变导致的资源配置转变,必然带动经营模式由生产型转变为销售型的发展模式,由投资扩张型转变为资源配置型的发展模式,从而改变企业产品落后,竞争力低下的局面,使企业和行业都能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上来。
对于政府而言,市场化建设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市场制度,创造一体化的经济环境,取消地区限制,允许各种资源自由流动,自由配置,自由选择,自由竞争。取消各种名目繁多的限制措施和收费项目,降低企业进行全国性经营的成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各个地区市场结合在一起,形成能够使企业自由配置资源的一体化市场。创造一个使每个行业都具备全国性发展的条件,使所有经营单位可以有预期,有保障,低成本的自由开展经营活动。使有能力的企业形成全国性规模,从而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和市场化。单纯强调企业要提高经营水平,加强经营能力,转变经营思路的提法很空泛,只要建立了全国性的一体市场,消除了企业在不同地区间配置资源所面临的各种地区性困难,通过发展服务业使各个分割的地区市场连接在一起,各个行业中的发展空间就会被打开,经济资源可以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配置,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和经营管理层次在更广阔更复杂的市场中自然会提升,每个行业自然会根据行业自身在经济体系中的定位演化出各种模式,不论规模化,还是地区化,小型化都是社会选择市场配置的自然结果。
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还表现在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统一上。要通过市场的环境建设使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逐步对接,使国内市场进行细分,根据消费能力形成不同细分的市场消费环境,使高端市场逐步靠近发达国家的市场层次,使原本割裂的外贸和内贸企业能够依据市场的定位进行分类,从而建立市场导向,消除内外不合理的差别。
经济问题很多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不作为导致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由于经济自身的运行产生的。本文给出的各种建议是以人为影响的方式来应对以前人为影响造成的结果,如果这些措施能够施行,那么用不了多久就需要再写一篇文章来解释如何消除现在措施的负面影响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理解无为而治要比理解市场干预更重要。
应对当前经济问题的宏观政策思考_财经观察_中国金融界网 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西方财富网:中国访问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互联网财经媒体 _ 股票 _ 行情 _ 财经 _ 证券 _ 金融 _ 基金 _ 博客 _ 论坛 完整的周线技术分析资料_炒汇技巧_中国金融界网 中美排名前十位大学对比——中国大学“输”在哪_观察思考_观察·思考_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 当前中国流动性的度量和展望 - 研究报告 - 指南针行情网 - 股票行情_实时行情_股市_... 世界IPTV革命_封面故事_全球财经观察 揭秘“80后”婚姻易碎的背后_中国山东财经网_中国山东网 “三大迷幻”误导当前宏观政策调整 - 赵晓 - 价值中国网 反向拉伸运动有解乏放松功效_美体健康_中国金融界网 大赢家财富网_中国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_金融界的投资大智慧_股票_... 当前中国司法改革的路径思考 “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薪酬分配制度”的思考与对策 _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_ 中国人力资源开... 公车改革的启示_专栏_经济观察网_2008-03-17_孙立平 席梦思:利润的祭品_世界观_经济观察网_2009-10-12_焦建 一位革命者的反思_专栏_经济观察网_2009-09-30_雷颐 阅读的末路_乐活_经济观察网_2010-10-18_雷梓 《明镜》:奥巴马的困境_焦点图_经济观察网_2010-11-01_ 微博,不设防的世界_乐活_经济观察网_2010-11-03_杨婷婷 走向黑暗的改革_专栏_经济观察网_2010-11-15_贺绍奇 坏政府会把中国推入地吃人的时代_本网评论_经济观察网_2010-11-09_盛超 2010年投资早课:挖掘最具投资价值的七大个股_财经_中国·新田网 朱厚泽:关于近现代中国路径选择的思考_ 危机、全球化与中国责任-财经观察-《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