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55:47

您查询的关键词是:进入 高中 保持良好 良好学习 学习状态  。如果打开速度慢,可以尝试快速版;如果想保存快照,可以添加到搜藏。

(百度和网页http://www.cq7z.cn/newsite/dygz/xljy/jyja/xylw.htm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v\:* {behavior:url(#default#VML);}o\:* {behavior:url(#default#VML);}w\:* {behavior:url(#default#VML);}.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试论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吴昌兰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心理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应用心理学原理、方法、技术帮助学生改善心理机能,掌握社会技能,发展个人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范畴。

心理素质,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它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事业的成败。可以说,一个高智商的人,如果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不会取得成功。心理素质对人的一生如此重要,那么,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由于身体的发育、社会的诱惑、生活的波折和学习的压力等,会使他们常常受到孤立、抑郁、焦虑和悲观等不良情绪的困扰。如果此时加强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不仅能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因为中学时期,不仅是学生长身体、学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时期。下面,我想就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问题历来十分重视。1988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对学生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要进行综合培养与训练”。

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少先队全国代表大会的祝词中阐述了培养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重大意义。江总书记说:“要锻炼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

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什么是素质教育?概括起来说,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由此不难看出,素质教育的本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不仅着眼于学生品德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体质的发展,而且还着眼于学生心理的发展。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德育、智育、体育等居于同等地位,不容忽视。只有真正落实了心理素质教育,才能说全面落实了素质教育。不仅如此,美国研究人员近年对成功人士的调查分析表明:智力因素占20%,而其余因素则是情商、社会背景、健康和运气等,其中情商居重要地位。所谓情商与智商相对,是指对“信心”、“乐观”、“直觉”等一些情绪的反应程度,即非智力范畴的情感智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素质。由此而观之,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智商等其它因素相比,不仅不容忽视,而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勇于冒险、百折不挠的品格,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期。有些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人生的“多事之秋”,也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这一时期是感情发展最困难,最令人操心的年龄阶段,又称为情感发展的“疾风怒涛”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身心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及时给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使青少年比较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那么,一旦学生的心理冲突解决不好,就会使其内心紧张加重,陷入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使事态进一步恶化,导致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甚至悲剧的发生。下面这些心理特点就极易导致学生心理疾病和悲剧的发生。

情绪的易激动性。青少年期由于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神经系统表现出兴奋性的亢进,调节能力较低。因此,对外界刺激表现出高度的易感性,容易激动和出现激情状态,常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而做出过激行为,事后又后悔不迭。

情绪两极性明显。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矛盾错综复杂,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平衡,导致情绪表现的两极性十分明显,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相反情绪的转换剧烈。例如,取得成绩时欣喜若狂、手舞足蹈,甚至目空一切,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又灰心丧气、极端苦恼、悲观和自卑。中学生因考试失利而自杀的例子已不鲜见。

情感的开放性与文饰性相交织。青少年学生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活泼而坦率,情感表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但由于自控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外露性逐渐减少,内隐、文饰性增强,有时会出现与外部表现不一致的现象。如,浙江金华某中学杀死生母的中学生徐某,平时的表现就非常好,还曾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可谁也不曾想到,他的内心深处,早已充满仇恨甚至蕴含杀机了。

独立性增强。青少年期是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自我意识日益成熟的催化下,他们独立自主的要求相当强烈。他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对许多问题开始有了和成人不一致的看法。但他们常常过高估计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想挣脱父母和教师的保护而独闯天下,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迹。近年来报刊不断披露的中学生离家出走的报道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之一。

性意识的觉醒。青少年进入性成熟期后,生理上的剧变强有力地冲击着原有的心理结构,不仅使他们更强烈地产生了性别角色的认同,意识到两性之间的巨大差别,有了特殊的生理体验,而且敏锐感受到异性的身心变化,对异性产生高度好奇心与神秘感。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种好奇心与神秘感作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生理卫生和青春期心理教育,指导男女学生之间正常交往,就会使一些学生因单相思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个别的甚至出现性罪错行为。

二.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迫切性

然而,尽管如此,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尤其是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仍然被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据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直线上升。据某直辖市有关方面的调查,中学生中有34%的人有心理障碍,12.5%的人有心理缺陷,28.1%的人有心理失常。东北某省的调查则表明:中学生中35%的人具有心理异常的表现(如厌学、单相思和出走等轻度心理障碍),其中5.3%的人存在心理疾病(如抑郁症、恐惧症等)。

面对众多中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我认为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构筑新的“希望工程”,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至关重要,而且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了。

1、中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统计,中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逐年上升,而且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悲剧也逐年上升。

据某市教委调查,1997年1-5月份平均每月有一名中小学生因种种原因自杀;另据1998年11月23日的《生活时报》报道:天津市患心理疾病的学生越来越多,前去心理咨询部门就医的学生中50%以上是高中生,也有一部分初中生和小学生,虽然他们90%以上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就在不久前,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两名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又引起全国轰动。

据调查,近几年发生的中小学生出走、轻生、步入歧途的严重事件,其直接原因主要是:①重大考试失败;②学习任务重、压力大;③别人歧视、自尊心受伤害;④追求异性失败;⑤与父母、老师关系紧张;⑥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而推究起来,这其实是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急剧变化之中,身心发育的未成熟,社会阅历的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差,使得他们对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不善处理的结果。尤其是近年来,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学生们在学习上开始承受越来越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导致一些中学生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一些中学生对学习、学校、教师和家长产生了逆反心理。特别是面对中考和高考,紧张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家长希望子女成龙成凤造成的压力,使得青少年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等得不到及时的排解、清除和矫治,这样一来,中学生中心理不健康或不完全健康的现象就更严重,比例也逐年上升。社会各界开始呼吁“救救孩子”,青少年则呼吁“还我童年、还我青春”。这些现象已引起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最近,教育部已发出通知明文规定要全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江总书记也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讲话。

2、心理素质教育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潮流之一。

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里就指出了我国的教育要同世界教育接轨的问题。而放眼当今的世界教育,其主潮流已转向人格教育。

如新加坡,历来以重视智商指数教育而著称于世。但1997年底,吴作栋总理呼吁国民,从重视智商教育中摆脱出来,重视情操教育。他要求在新加坡建立一个关心他人、思想崇高的社会。国立新加坡大学从1997年开始实施“重视情操教育的才能开发计划”。

又如美国,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开始把品德教育作为刻不容缓的教育大计。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他的第一任期内的教改计划中就提出:要培养有责任感的一代。参议院议长金里奇也提出:教育的重要一环是人格教育。

德国,今天也正在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德国教育面临挑战》一书告诉我们:“德国教育改革一个重要范畴是,学校不只传播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品德、性格的培养。改革教育方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自主思考和求得解决办法的能力。”

何谓人格?人格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健康人格的必备条件,是人格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世界各国重视人格教育,也就必定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人格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潮流,所以说,心理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潮流之一。而回过头来再看看我国的心理素质教育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虽然心理素质教育已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也已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成都十二中从1994年8月就开始把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纳入课题,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从总体来看,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还认识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不相应地把心理素质教育提到应有的地位,则必将影响我国教育同世界教育的接轨,也就不可能实现邓小平教育要三个面向之一的“面向世界”。

综上所述,提高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抚平心理创伤,解开心中的郁结,使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每一个中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新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呼唤,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为了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努力吧!

 

(本文作者系重庆七中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文学硕士)


 

 

 

 

 

 

 

 

 

 

 

 

 

 

 

 

 

 

对青春期学生教育的技能

马  骁

 

 

青春期主要指生理学上的青春发育期,它是人生发展中最神圣、最迅猛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心理发展复杂多变,如若缺少必要的生理学知识、适时的心理健康指导,青少年平静的心,正常的学习就会被严重扰乱。本文侧重从青春期学生的性心理指导、性道德教育、异性交往等方面对班主任教育的技能加以阐述。

 

性心理指导

 


“性”乃人类正常的情欲之一。但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仍然是谈“性”色变,视“性”为异类。其实,“性”如衣、食、住、行一样,既是人类动物性特征的体现,更是人类社会性的行为。青春期的学生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性意识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性无知”、“性朦胧”、“性思慕”、“性冲动”等阶段,表现为男女交往的两小无猜、性别类聚、异性向往、定向思慕、情感着陆、紧密无间等链式发展层级。无视性心理发展的阶段质的差异,忽略性心理作用下异性交往的阶段特点,缺乏适时有效的性心理指导,机械生硬的规定打压,放任自流的熟视无睹,都将对青春期学生的性心理发育产生极大的危害。

(一)性无知阶段的性心理指导——传授知识,影响交往。

“性无知”是青春期前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刚由孩童进入青春期,除去为数极少的发育提前的学生之外,绝大多数的生理发育刚刚开始,性别角色意识刚开始萌发,对“性”及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在这一阶段,老师要引导和控制学生的“两小无猜”的交往现象,传授性别角色知识和异性交往知识,正确引导学生走出“性无知”。

性别角色知识主要包括性别的生理及其发育差异,性别衣着服饰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性别情趣爱好的不同取向及发展趋势,性别个人卫生的保护技巧和一般能力,性别自身素质的内含及培育途径,性别社会分工的差异及能力要求等。

(二)性朦胧阶段的性心理指导——调适意识、适应环境。

这一阶段指导的成功与否,适时与否,影响着学生整个一生的性心理发育。着力点应是调适学生的性意识,使之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的需要。

强化角色意识。经由青春前期的性无知,随着生理发育的加剧,男女性别的生理差异明显,体型的巨大变化加剧了学生对异性的疑惑和好奇感,因为疑惑而出现性别类聚,“两小无猜”的男女突然间“喜新厌旧”,羞羞答答起来,将时间、空间、情感和关注投向同性别的同学;因为好奇又出现异性向往,渴求结交异性朋友,只是“地火在运行”,向往得多,行动得少,呈现若及若离的态势,这个时候,要进一步强化男女角色意识,消除异性疑惑,破译男女好奇,使性心理渡过朦胧期。

消除罪恶感。这个时候,学生都将自己对异性的好奇埋入心底,表现出的是最大限度地对异性“不感兴趣”和极力逃避。于是有努力正常异性交往者常被老师、同学视作异类,使青春期学生因为有思慕异性的倾向而产生罪恶感。消除的办法是不打压异性的正常往来,创设条件使异性平等、友善、真诚地交往。如班队活动、课堂的分组教学、郊游踏青、社会实践等都是弥合男女裂痕,增进男女了解的好形式。

弱化神秘感。性心理的朦胧发育,使学生在苛刻的外部环境的条条框框中逐渐加深对“性”的神秘印象,甚至言语失常,努力避讳“性”字。在这个时候,老师既要维持“性”在学生心目中的朦胧意识,又要弱化其神秘感,开设生理卫生、青春期知识和粗浅易懂的性知识讲座,揭开“性”的神秘面纱,还“性”以本来面目。

情感升级换代。青春少年的恋情固然痛苦而美丽,但实在算不得人类的高尚的情感,而且这个时候的所谓恋情也好,爱情也罢,全是抽象化、理念化了的东西,既无情感厚实的基础,本质上只不过是“一幅美丽的画”,一幢“海市蜃楼”,因而是异性间出于人的本能的一种低级的情怀,这不如异性在这个年龄段的真挚友情来得高雅、实在。摒弃虚空的恋情、爱情,回复真挚的友情,实在是升级换代。

扩大交际范围。定向思慕,情感着陆一下子将个人交往圈定在一个“二人世界”中,也正因为如此,又反过来加剧了思慕的程度,走出“围城”,回到更为宽广的交际圈中,也就是对交往单一定向的时空间隔,这于情感冷却,升级换代大有裨益。

(三)性思慕阶段的性心理指导——冷却情感,扩大交际。

过了性朦胧阶段,罪恶感和神秘感得以消除和弱化,角色意识得以强化,加之生理的进一步发育,性知识的逐渐获取,交往的自然和顺畅,进入青春发展期,异性之间开始出现定向思慕和情感着陆的状态,性心理发育进入“性思慕”阶段。这个时候的思慕呈现出定位化、理念化、高强度等特点。指导的途径主要有理智操控情感,情感升级换代,扩大交际范围,调整交际目的等。

理智控制情感。青春期的性萌动是异常强烈,情感着陆是异常坚决的。学生如若出现定向思慕,表现出来的是精神不振,注意力分散,交际圈子骤缩,交际言语失真等特点。老师要以影响学业,危害心理,防碍友情等弊端加以引导,要以“天涯何处无芳草,为啥年少急着找”等择友择偶原则相规劝,控制思慕情感的进一步强化。调整交往目的。目的的高雅、高远是引导人际间交往健康、稳定的重要条件。以满足性心理的空虚的外化要求,迎合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的时髦,实在是降低了交往目的,只能是虚度韶光,荒废学业,断前途,男女异性的交往也应回归到互相砥砺,共同促成身心健康发展,情感稳定提升,学业日益精进的正道上来。

(四)性冲动阶段的性心理教育——转移行为,分聚注意。

到了青春发展后期,青少年就进入性心理发育的性冲动阶段,渴望拥有性伙伴,希望发生性行为,这一时期,指导的重点是行为刺激、分散注意力。

调快学习、活动节奏。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既吻合学生这个时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也可以以此占据学生自由支配的时空,分散其注意力,避免“朝思暮想”、“辗转反侧”的情况发生。老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内容,分配好自己的作息时间。无闲不生情,无闲不生事。

安排充实有趣的学习活动、生活内容,以激发生活激情、学习兴趣。情趣的转移是消减性冲动的有效方法之一。精力专注于干一些饶有情趣的有意的事,就不可能再“分心”、“走神”、“冥思苦想”了。

远离性刺激源。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下,青春期学生的性意识能增强或减弱,依此理论,主动远离性刺激源,是抑制性冲动的好方法之一。不长期单独与异性朋友相处,不在氛围过于温馨或过于刺激的环境中久留,不出入营业性的歌舞厅、卡拉OK厅,不观看诲淫海盗的影视带等,都能有效地防止性冲动的失控,预防过失性的性行为发生。


 

性道德指导

 


性心理指导解决青春期学生个体的性心理发展困惑,性道德指导旨在调适个体性心理状态,以适应社会的行为规范,因而,性道德指导应成为青春期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禁欲”倾向,正规的学校教育极少涉及“性”这一敏感的话题,性道德指导和性心理指导一样成为青春期教育的一大空白。正道教育的让位,使得青春期学生易于受到邪门歪道的性道德知识的影响,青春期学生潜伏着极大的过失性性行为的危机,加强青春期性道德的指导刻不容缓。

(一)传授性道德知识

1、“性”的相关知识。性是人的本能,性行为是异性间为了满足相互间的性本能而发生的交媾过程。“性”既是人的本能,又是人类种族延续的原动力;性交既能满足行为双方的性欲,更是完成人种延续的必然过程。这种行为受着社会道德规范、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具有极强的社会性特征。个人的性欲、性交行为都必须服从社会的普遍的行为准则,否则就成其为“泛性”、“乱伦”,就将遭到人们的唾骂,社会的制裁。

2、“性”的年龄特征。生理发育进入青春期,性器官发育趋于成熟,性意识出现,但青春期只是具备了“性”的生理年龄要求,性是受社会约束极强的人的一种本能,因而性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是性更为重要的年龄要求。只有当性心理成熟,社会行为责任能力具备,性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才达到,因而性的年龄特征的矛盾性和对心理发育、责任能力要求严格的特点非常鲜明。

3、性的责任感。人是社会性最强的动物,人的性本能的满足必须以能承担相应的责任为条件,性行为及其后果是行为双方及整个社会必须共同承受的事实,因而性的责任非常明确,性行为必须以对双方负责,对社会负责为先决条件,那种不顾忌后果责任的行为只能是动物的低级本能。

4、性的理智性。性知识的掌握,性的年龄特征的了解,性的责任意识的明确,都是为了规范性及性行为,使之受理智的操控,不致于率性而作,感情用事,遗害个人,危及社会。

另外还有性卫生、性保健等知识也应该适时、相机传授。

(二)规范性道德情感

青春期学生的性萌发、性成熟、性冲动,自然应牵涉到性道德的评价。性道德的评价因为缺乏正面的引导,缺少对性道德评价能力的正面培养,因而常被误导,性道德评价陷入误区。教师要因势利导,规范学生性道德情感的发育,使学生走出性道德评价误区。

1、是可耻论。学校对“性”的封锁和避而不谈,加之家长讳莫如深,社会道德的苛刻以求,性在广大青春期学生心目中成为洪水猛兽,面目可憎的抽象概念。性都是可耻的,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认识。要指导学生认识性的“双刃剑”特点,它既可以是产生罪恶的原因,又是满足人的正常欲求,延续种族的手段。

2、是随意化。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开放的村落,社会价值取向不同,道德标准不一,行为准则迥异的意识形态互相冲撞,带给青春期学生无法辨识、判断的困惑,特别是垃圾影像制品、低级无聊的黄色书刊、小报的泛滥,更是将性低级化成动物的原始本能。老师要廓清这些思想困惑和文化垃圾对青春期学生的评价的影响,提高他们辨识能力,增强他们的评价能力。

3、是神秘化。认为性是高深莫测,神圣无比的东西,不敢关注,不敢谈论。性知识拒绝接受、性心理自抑发展、性道德排斥行为,这样发展下去,必将产生危害身心的性心理疾病。打破神秘感,还性以本来面目,培养健康高洁的性道德情感,才能引导他们走出误区。

(三)调适性道德意识

性道德意识的形成大体上需经历三个阶段:直觉的性道德意识、想象的性道德意识、理性的性道德意识。

1、直觉的性道德意识,产生于青春期前期,是生理发育启动,性萌发以后,尚未接受性知识的情况下,由生理的发育带给心理上的相关反映。其基本特征是有了明确的性别概念,对异性开始关注,渴求与异性接触,产生了对异性的某一个体的迷恋或依赖等,性道德意识的外化表现为对异性同学的谦让、护爱、尊重或逼压、鄙视、羞辱等两极行为。这个时期,老师要注意疏导男女同学间的关系,正向的行为要疏离,负向的行为要弥合。调适的方法以自然、隐讳为好。

2、想象的性道德意识,形成于青春期发展期,是生理发育的渐趋成熟,性激素的增多在心理上的反映。其基本特征是交际范围的骤然缩减,交际对象的相对固定,交际时空的相对独立,交际程度的相对加深,情感投入的相对加大等。性道德行为表现为排他性、思慕性和隐蔽性。这一时期,老师要传授友善真诚交际的方法,异性成功交往的技巧,青春期相关的知识,要以鲜活有趣的活动去分离过密的交际行为,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并加以调控、预防。

3、理智的性道德意识,形成于青春期中后期,是生理发育成熟,相关的知识具备,渡过痛苦的想象期后的心理反映。其特征是认同了社会的道德规范,拥有了正确的性道德评价,性的自控意志增强,择友、择偶标准的渐趋明朗,对未来家庭生活的构想成型,情感的发展服从于学业的需要等。性道德行为表现为两极:或者更加追求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不避人耳目,承受外界的评议并以此为荣,甚至有了性行为发生;或者回归异性交往正道,容他性明显增强,护爱异性的个人尊严,接纳同性的自我发展,更注重个人形象与行为的合理合道等。对于前者,老师要努力调控性道德行为,防止过失性性行为的发生,对于后者,要多给予鼓励,促进成人格的进一步完善,学业的更大成绩。

(四)干预性道德行为

无论性道德意识处于哪一个阶段,对青春期学生性道德行为的干预都必须进行,对一般性性道德行为的干预上文有所提及,这里只着重谈对过失性性行为的干预措施。

1、截止源头,防于未然。对交往过密学生的教育与调控,要从情感的萌发期开始,防止感情发展的升级、加速。(详见《交往过密学生的教育技能》)

2、过程监控,因势利导。交往过密学生的教育有时并不能达成预期效果,学生常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加倍我行我素。这种情形下,班主任要借助于家长、科任教师、同学的监控功能,密切关注情态发展,大量占有事实材料,找准突破口,以道德的、纪律的、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加以利导、培育感情的正常发展,指导交往的正常进行。“棒打鸳鸯”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只有耐心、细心,随着性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情道德意识的理智化,行为的有效控制才有可能实现。

3、结果展望、强化自控。过失性性行为一般是行为主体双方或一方自控能力不强导致的,增强自控的策略较多,较有效的是结果预测,以明其利弊。过失性性行为一般发生在青春期中后期,这个时候,学生的知识储备,情感发展,意识培育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因而也较能理智地面对人生。老师推心置腹的预示过失性行为的严重后果也易于为学生接纳、内化,成为增强自控能力的内在需要。

4、禁绝模仿,正道相规。青春期学生的过失性性行为大多受邪门歪道的感染导致,多数情况下是对不健康影视作品人物,小报书刊情节和肮脏的现实场合的仿习,因而使学生远离不健康的模仿源,接受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正面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可以大大降低过失性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指导异性交往的技能

 


21世纪即将到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学生早已摒弃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意识,进入了男女平等真心相待,携手并肩共创美好未来的新状态。但异性中学生的交往也颇受学校老师、领导、家长和亲朋的注目,唯恐“盯梢”不紧,越过“大防”,进入“早恋”状态,甚至有越轨之举。

(一)异性正常交往的五大特点

那么,中学男女学生之间还有没有纯洁的友情、纯粹的友谊呢?有的。回答只能是绝对的肯定,而且纯洁的友情、纯粹的友谊仍是中学生无比神圣和努力追求的精神财富。什么样的交往才算是纯粹的、正常的异性交往呢?

一是对象的容他性,只有交往能容纳三、五人和谐共处,而不是“二人世界”,“与世隔绝”,就是正常而有益的交往;二是时间的持久性,虽然中学生交往具有短暂性,但正常而深度的交往常能维持较长时间,甚至终生;三是目的的互利人,交往的目的是利他利已亦利人,是为了相互帮助走向成熟,不断完善交往各方;四是分寸的适度性,异性交往情感控制的适度与否是区分爱情(早恋)与友情的重要标尺,不瘟不火,亦热亦冷,不违规,不逾矩;五是地位的独立性,异性交往中人格的独立,精神世界的互不包容,时空调控的自主性是常态变往的重要的心理标准。

(二)异性正常交往的六大策略

1、交往场合的公共性。公共场合使得人际关系开放度和延展性增大,不易于陷于“二人世界”的窘况之中;同时,公共场合的复杂性也是对交往各方胆量、勇气的挑战,可以从中学到交际的方法,摸索出好的经验,提炼出富有个性特征的技能。为此,中学异性的正常交往要充分利用班级集体活动、团队活动、参观访问等活动形式,提高交往质量,增进同学友谊。

2、交往对象的广泛性。中学生朋友很容易“从一而终”,不敢于、不善于从更为宽广的领域来寻觅、结交“甚于己”的朋友。学习、生活时空的狭小又强化了这一特点。所以中学生朋友要“不忘老朋友”,“结识新朋友”,才能达到“朋友多了好走路”的理想境界。

3、交往时机的灵活性。时时是交往之时,交往时间的随意性是正常交往的一大特点,那种特定时间的“约会”,只能使自己“划地为牢”,给人以“有那么回事”的感觉。课余饭后,路头路尾,节日假日,生日庆典等,无时不是交往之时。

4、交往心理的宽松性。中学生的异性交往,特别是中学高年级段的异性交往常产生一些心理阻塞,甚至心理障碍,如单相思、性幻想、执着爱慕、失恋心态等,因而交往中要努力忍耐与克制,使自己冷静、成熟起来,学会热感情、冷处理的方法。

5、交往态度的主动性。积极、主动、真挚、热情地交往,不失时机地表现自我,是使异性同学更快、更全面了解自我的好办法。因为主动,所以交往时都是有准备地进行,很容易保持自己的风度、分寸,既能在交往中给异性以好感,长期如此,也能修养自己的品性。

(6)交往行为的谨慎性。男女异性的交往,要做到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要做到谈吐得体,举止礼貌;要做到落落大方,严肃稳重;要做到生动活泼,文雅风雅。交往行为的谨慎,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三)异性交往失常的五大摆脱方法

中学生毕竟生理发育、心理发育、知识储备、技能培训都不够完美,加之他们极易受到社会习俗,小圈子规则的影响,所以交往失常时有发生。这里所谈的交往失常主要指“过热”,由友情转化为恋情。出现这种状况,可以采用以下五种方法寻求解脱。

1、时空间隔法。因为与异性单独频繁相处,极易情绪冲动,感情“升级换代”,此时,最好极早脱离该环境,较长期的分隔,以“冷却”情感,回复正轨。

2、转移刺激法。也叫转移注意力法,积极、主动,甚至请师长、朋友代为创设条件,接受另一种强刺激(经常表现为紧迫的学习任务,临时事件等),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有益身心健康和情感发育的活动中去。

3、情感释放法。情感的堆积容易影响心理和行为,“局内人”可以采取向“局外人”倾诉、请教、记日记、写作文、吟诗填词、哼歌怒号等方式释放堆积于心的情感。

4、意识控制法。以个人的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来消除“似水浓情”,修正、调整学习、生活目标,给自己正面强化,以理智操控个人的行为。

5、理智升华法。将对异性的过多关注和对“意中人”的痴恋转变为学习上的动力和生活上的助推力,将低级而不现实的情感升华为对理想、事业的追求。

 

(本文作者系重庆七中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科研处主任)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马  骁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教育报》,1990年10月16日)足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之于学校教育、个体发展、民族中兴、国家强盛的重大意义。何为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完好状态。1989年该组织又进一步指出,健康的定义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由此看来,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的组织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是有效学习文化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35页)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生活、心理上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和谐的状态。”(林建华、曹树主编《中学班主任与心理指导》,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页)

高中学生由于学习难度、强度的加大,学习上的压力明显加重,加之个体学习差异的拉大和学习形式的呆板,常表现出闹学、厌学、逃学等学习消极行为;因为生理的发育趋成熟,知识积累的进一步丰富,社会角色意识的泛强化和个性特长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不断强化,但常出现自傲又自卑、自视甚高又自暴自弃等矛盾交织的心理状态;由于个体角色意识的强化,行为特征的异常,价值观念的差异,将父子、母女、师生、亲朋等至亲至爱的关系“异化”,形成人际关系中的交流阻塞,交际障碍,沟通不畅等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就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

(一)明确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尽管众说不一,但基本内容相去不大,明确标准,才能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方向、教育内容和追求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了10条标准(聂振伟《塑造自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1页)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

(9)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成规的情况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

(二)熟悉方式

高中班主任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高中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四种:

1、心理预防:通过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主任工作,解决高中生的劳逸结合,指导安排好生活节奏,引导高中生情绪情感良好发展,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等问题,控制可能导致高中生心理疾病产生的因素。

2、心理咨询:创设静谧的环境,调配融洽的氛围,构建友善的关系,采用商谈的办法对心理疾患或心理失常的高中生实施非常规的心理疏通、引导,提出具体的有效建议和心理保健策略,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

3、诊断评价: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标准使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对群体或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行为、心理发展环境等进行描述、分析、判断、评估、提出矫正措施和发展策略。

4、行为矫正:依据经典性条件反射(系统脱敏疗法)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治疗理论,对道德越轨、学习困难、情绪挫折和社会发展不适的高中生采取干预措施,使其心理发展回规正道,恢复常态。

(三)落实内容

高中生心理问题复杂多样,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学习压力强大、人际关系紧张、自我意识失位三个方面。

1、减轻学习压力

(1)调动学习主体性。主体性的发挥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成绩,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根本保证。主体作用的抑制是高中生学习压力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高中学习内容的相对复杂、相对艰深,学习形式的较为单一、较为呆板,学习节奏较为紧张、较为迅捷,学习目的的异常明确、异常强烈,师长要求的更为严格、甚至苛刻,都是抑制高中生学习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原因。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设置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节奏、调整学习内容、丰富学习形式等都是调动学习主体性行之有效的办法。

(2)体验学习满足感。满足感、成功体验是浓厚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加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内在因素。极少体验成功,极少拥有学习满足感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学习的疲倦感,表现出闹学、厌学、逃学的学习行为。班主任要善于发掘和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绩,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或者是非学科学习的成绩,诸如演讲、书法、绘画、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进步,都视为难能可贵的学习成绩加以表扬、表彰、鼓励,以培育其学习的满足感。

(3)增大学习的实践性。高中学习源于教材,经于检测,止于书本,终于分数的学习特点也是学习成为成长负担的重要原因。在校学习的本质是承传先人创造的进步文化,用以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才是学习的根本途径和出路。学习实践性的增强,既是巩固应用书本知识,本身就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又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创造性劳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满足感。班主任要努力创造条件,引领学生跳出书本,走出课堂,投身社会,以削减其学习压力。

(4)排除学习的恐惧感。高中生既有对未知领域渴求探索、渴求把握的学习热情,又有对未知世界的不可预测的恐惧感,常常表现为对新的课文、新的章节、新的学习方式等的无意识的排斥,对日益频繁、渐趋重要的检测、考试的畏惧。班主任老师要通过对掌握新知的热情的激发、保持、维护,对检测、考试的形式、内容、意义、价值的引导,排除学生对学习、考试的恐惧。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绩效的优异与否,除去智力因素、学习基础的制约外,非智力因素更是起着决定作用。班主任老师要利用课程教学,德育工作,心育活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加以培养,要着力解决高中生的学习的时间安排,学习节奏的调控,学习过程的处理等方法、技巧问题,以提高学习效率,保证优异成绩的取得。

2、协调人际关系

(1)指导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权利与义务既矛盾又统一。高中生心智的发育又不够成熟,自我意识的增强又有失调控,常常强调个人成长、学习的权利,忽略自己作为公民对他人及社会应当承担的义务。班主任既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权利,更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对他人的义务,特别是对家长、对老师、对同学的责任。正确认识了权利和义务,学生就可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为公正、客观、友善、负责。

(2)指导正确评价他人。对他人的曲解、误解是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班主任应指导学生从了解他人的背景、家庭、性格、兴趣、特长、特殊遭遇、志向等,学会理解、尊重他人的选择,即使对他人的情况有不同意见,也应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好言归劝,委婉、客观。对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成绩和功劳要能真心赞美;对他人的缺点和短处、过失和错误要能善意批评。

(3)指导沟通心灵。“知人知面难知心”,知心难,但不是绝对不可为。人与人相交贵在交心,只有心灵沟通,才能求大同,存小异,才能交往顺畅,情感日增。沟通心灵第一要义是诚心待人。虚情假意最多只能赢得短暂的认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长期相处,友善相待,唯有真诚维系。第二要义是大肚容人。人与人相处不可能没有矛盾分歧和利害冲突,若能大肚容人,一定能赢得他人容己。第三要义是情趣相长。情趣相类、相似、相近是交友的前提,既交友,目的则在提升情趣。朋友间要能互相砥砺,才能维系关系,增强友谊,涵养个性,共同长进。第四要义是价值趋同。高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事业观、劳动观、金钱观等价值观念正在形成,只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追求之下的具体的学习、生活的趋同,才能将心与心紧密勾连,成为挚友、诤友。

(4)指导完善人格。独立的人格是赢得他人敬重、亲爱的重要条件。是非观念明确,不人云亦云,见风使舵;名利观念淡泊,不沽名钓誉,追名逐利;个性特征鲜明,不随波逐流,迷失自我;道德情操高尚,不欺世媚俗,卑下庸俗……这些都是征服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最有力的因素。

3、调适自我意识

(1)正确评价自我。对自我正确评价,才能找到自己与父母、自己与老师、自己与社会之契合点。高中生知识水平处于“半罐水”状态,情感发育处于“半成熟”状态,理智提升处于“准独立”状态,既有人格形成的“脱缰”要求,又有争创“宽松”环境的抗争意念,“自我”的准确定位往往迷失于学业的长进、心智的发育、情感的丰富之中。班主任要调悉表里,适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2)学会问题归因。高中生已习惯于为自己开脱,习惯于将责任推卸于人,习惯于保全自己的怨天尤人。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的成因,他们单纯得只从客观上去寻找,于是他们既没有认真分析问题,找准原因,识别主次的能力,更没有转化矛盾,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班主任要引导他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多维度地分析问题,找准影响成长的问题的具体原因,加以别,抓住本质,达到迎刃而解的境界。

(3)提高自制能力。自制是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准之一。高中生有了一定的自制能力,但仍在背景复杂的时候易于冲动,并且视之为耿直、豪爽、侠义。明明知其不能为而为之,事过即知酿成错,这显然是缺乏自制能力提高技能的训练。班主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训练高中生的自制力:一是个案剖析,二是感情冷却,三是转移“视点”,四是层层自诘,五是内心体验,六是角色转换,七是情境再现(教训反观),八是模拟训练等。

(4)确立人生抱负。高中生的人生设计动荡多变,真可以用“常立志”来概括。多变的人生追求并不能简单评价为不好,重要的是班主任要引导他们越变越高级,越变越现实,越变越与社会要求吻合,越变越能体现个人特性。引导中可以从解决下死几重矛盾入手:终极追求与现实状态,个人追求与环境限制,个人理想与个性发挥,人生设计与社会发展,个人行为与道德规范等。

 

(本文作者系重庆七中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科研处主任)


 

 

 

 

 

 

 

 

 

中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龚正芬

 

 


每个人都面临着两个世界: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数学、生物、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是从不同的方面研究外部世界。可是,人们对自身的研究,尤其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研究较少,而这恰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要使学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必须研究怎样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当然,学生也应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因为我们认为学习任务包括提高心理品质。

心理学家曾对一千多名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了长达五十年的追踪调查研究,发现其中的有些人后来在事业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声名显赫。有些人却一事无成,默默无闻。心理学家们研究后的结论是:一个人是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他的智力或客观环境,而是取决于他是否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人的心理如同人的身体一样情绪的色彩。情绪积极时,人的行为也积极,情绪消极时,人的行为也消极。不同的情绪会对个人智力的发展、个人正常水平的发挥以及身体健康都会产生不同的影,个人之间差异很大。然而,许多成功者都有这样一些共同的心理特点:性格良好、有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生活态度、人际关系和谐、有紧张的意志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与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密切相关。一位奥运会十项全能金牌获得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把奥运会的比赛说成是20%比身体方面的竞技,80%是心理上的较量。虽然这只是他个人的感受,却也说明心理品质在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应该做到那些呢?

首先,要有健康的情绪。人们的情绪是多种多样的,健康的情绪应该是喜怒有常、喜怒有度,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正常的心态。情绪一旦产生,便会渗透到人的一切活动中去,使活动染上个人响。

在我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体会到初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可是情绪起伏很大,变化也很大,不稳定,容易冲动,加上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有时可能为一点小事而情绪激动,影响同学间的友爱与团结,有人甚至违反校规,触犯法律。这种情况屡见不鲜,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长都是十分有害的。所以调节情绪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要有坚强的意志。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与他们不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分不开的。大家熟悉的当代楷模张海迪,在遭受种种病痛磨难的情况下,以坚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朝气勃勃地为社会做贡献。就拿同学们做数学习题时的情况来说,只有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运算,多做习题,才能熟能生巧。大数学家苏步清就曾演算过二万多道微积分习题。做习题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当然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也就更明显地表示出意志的作用。

其次,在青少年时期,几乎都萌发了成功地欲望,勾画过朦胧而美好地理想蓝图。可是,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没有坚强的意志,能不能经得起困难的磨砺,只有那些意志坚强、事业心强的人,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获得成功。成功的大门从来都是向意志坚强的人敞开的,甚至可以说只向意志坚强的人敞开的,甚至可以说只向意志坚强的人敞开。

再次,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中,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和别人打交道,人际关系和谐,心理自然舒畅,身心就会处于健康的状态中,有利于学习、工作和生活。

中学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方面的变化,必定产生心理方面的变化。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变化,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也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最后,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积极锻炼自己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康的心理,坚持不懈地朝预定的目标努力,让良好地心理品质且你走向成功。

 

(本文作者系重庆七中中学数学一级教师)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三得”

董春林

 


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工作中常常会有手足无措的感觉。过去所学的理论突然之间会变得很空洞,有时会碰上一两个特别“难缠”的学生,有时拿着教材不知从何下手,这时候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小组的老师们便成了我紧抓不放的“救命稻草”,打电话求救、请他们直接来作辅导,既是给学生,也是给我。就学生而言,他们获得了专家的实际帮助;就我而言,则获得了名师有建设性的指导。当然,参加这个课题的研究工作,我获得的远不是这样“实际”的帮助,概括起来,大概有这样三得:

第一,作为新教师参加这样一个国家级课题,我的感觉已不仅仅是荣幸二字所能概括。一方面,参与课题的实验必须作大量行之有效的实际工作,比起在象牙塔中单纯的理论学习更有意义。另一方面,实验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们始终不遗余力的予以指导,使我回避了其他教师个人实践中缺乏方向的盲目性,少走了许多弯路。

第二,参与该课题对我确实是一次彻底的锻炼。

首先,这个国家级课题本身就集科学性、实践性于一体,参与其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的同时,更是对自身能力的一大挑战。怎样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更好地发挥课题的优势,让学生切实地在心理素质上有所提高,这样的问题不仅让我困惑,更引发我的思考,促进我的学习。

其次,如前所述,在实践中会遇到许多从未经历过、让我措手不及的问题,这时候,除了四处求救,自己还要到处查阅资料,再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外,也为自己集聚了更多的实践经验。

第三,这个课题紧扣时代脉搏,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的体现,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参与该课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更好的把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种真正符合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本文作者系重庆七中“心理中心”专职教师)


 

 

中学心理素质教育“三困”

马  骁

 


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称职的语文教师,一直以为自己掌握着现代教育理论,具备相当的心理学知识,然而参与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题研究及其相关活动后,才知道自己所有的是多么的苍白,乏力。教,然后知困;做,然后知不足。

第一“困”,苍白的心理学知识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虽然参加了教育心理学方向的研究生学历进修,在课题实践中也不断聆听专家、教授的身教言传,但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对的心理学相关的若干问题,是自己靠零敲碎打得来的支离破碎的心理学知识所无法解决的。

第二“困”,纯粹的心理学知识无法很好的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切实有效的心理策略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其突出的实践性要求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因为习之不深,受之不全,仅有的一点心理学知识很难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第三“困”,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远未形成应有的态势。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现有的心理素质越来越感到惶恐不安,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激烈的学生心理异常行为表现让我们不得不大声疾呼全社会都要来关心教育,来关心孩子的心理,然而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这个形势的认识还很不到位,学生家长及社会其他部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是严重滞后,所以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态势仍处于几个有志之士在那里“单打独斗”,各方配合,协同作战的教育局面还远未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最为关注的仍是学生的智育水平,除非在特殊的时候或者在特别的场合才会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谈及。

我们热切企盼有权之士(教育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有识之士(心理学专家、学者)、有志之士(中小学教师)能够真正的携起手来,从培育全面发展、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下一代的高度出发,来共同解决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索适应新世纪需要、极具中国特色的心理素质教育路子。

 

(本文作者系重庆七中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科研处主任)


 

 

 

 

 

 

浅谈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调节教育

钱金涛

 

 


班主任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要掌握其规律,难度很大,远非三言两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