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9:17:07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新型人民革命军队。

    这支部队诞生于1927年8月1日,在1927年至1937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称中国工农红军。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和湖北东部等地区的起义。这些地区起义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当时叫中国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以后,陆续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红军主要是步兵,只有少量的骑兵、炮兵、工兵及通信兵分队。当时的组织体制和编制也不统一,通常是按方面军、军团、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序列和“三三制”进行编组。武器装备主要取之于敌,使用缴获的步枪、机枪、轻型火炮和自制的长矛、大刀等古老兵器同敌人作战。

    红军在建军之初,就废除了封建雇佣军队的管理方法,实行人民军队官兵平等、经济公开的民主管理制度。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永新进行“三湾改编”时,就提出实行民主管理制度,规定“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说话的自由,有批评官长和监督经济开支的权利,并在团、营、连建立士兵会,代表士兵的利益。

    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抗日战争时期,红军的主力部队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同时将活动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河南等八省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改称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部队区分为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各部队仍然主要依靠缴获日、伪军的武器装备来武装自己。在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十分重视部队的管理教育,提出了“军队的基础在士兵”的著名论断及“官兵一致”、“尊干爱兵”等重要原则。

    1945年9月至1949年9月的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的规模不断扩大。解放战争初期,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将能够机动的突击力量编组为野战军。部队区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野战部队按野战军、兵团、纵队(军)、师、团、营、连、排、班的序列编制。部队虽然建设了一些小军工厂,可以维修、生产一些武器弹药来补充自己,但绝大部分武器装备仍然主要依靠取之于敌。解放战争时期共缴获各种火炮五万余门,各种枪三百四十八万余支(挺),坦克、装甲车一千余辆,汽车两万余辆,使部队的武器装备得到补充与改善,炮兵、工程兵、通信兵部队有了较大的发展,铁道兵部队和坦克兵分队、防化兵分队也开始组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迈进了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时期。在陆军单一军种的基础上建立与发展了海军、空军(50年代还曾组建过公安军和防空军)等军种和炮兵、第二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铁道兵、基本建设工程兵等兵种,组建了军事科学研究机构和各类军事院校。后来又陆续组建了合成集团军,提高了部队的合成程度与合同作战能力。全军的武器装备不断得到改善,部队逐步装备了中国自己研制、生产的比较现代化的飞机、舰艇、火炮、坦克和导弹、原子弹、氢弹。部队的教育训练成为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尤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把军事训练摆到战略地位,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有效地提高了部队在现代条件下诸军兵种合同作战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电子对抗的能力、后勤保障的能力以及野战生存的能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诞生至今,已经度过了72个春秋。这支新型的人民革命军队,在战争年代,为夺取革命政权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和平劳动,继续艰苦奋斗,不断成长壮大,现在已发展成为包括陆、海、空军及诸兵种合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正规军队,成为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解放军军史大事记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起义,标在南昌发动志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9月底经过著名的“三湾改编”,起义部队命名为工农革命军。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决定将南昌起义的“8月1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八一”从此成为我军建军节。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19日--红军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939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3000余人。

    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以105个团约40万人的兵力,对日军进行大规模进攻,即“百团大战”。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我军举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敌160万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朱德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1949年10月19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命令,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组成。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为副主席。

    1950年1月--我军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剿匪斗争。至1953年底,我军共歼灭匪特武装240余万人,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平息了匪患。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开始了抗美援朝运动。

    1953年7月13日至27日--志愿军举行金城战役。歼敌5万余人。收复土地178万平方公里,有力敌促进了停战谈判。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字。

    1955年9月--我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1965年5月被取消。

    1987年8月--我军实行新的军衔制度。

    1996年3月--我军在东南沿海地区举行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联合渡海登陆演习,向全世界表明我军捍卫国家主权、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

    1997年7月1日--我驻港部队顺利进驻香港。

    1999年10月1日--在建国50周年的庆典上,我军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1999年12月21日--我驻澳部队顺利进驻澳门。

    2000年1月至7月--全军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技练兵活动,我军高技术条件下的整体作战能力空前提高。

    2002年6月2日--中央军委在中南海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

    2003年9月1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出席国防科学技术大学50周年庆典活动时郑重宣告: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九五”期间裁军50万人的基础上,2005年前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届时,中国军队的规模,将从250万人缩减为230万人。

    2003年9月2日, 我国研制的新型歼击机——枭龙/FC-1型(即超七)飞机在成都举行了首飞仪式。

    2004年6月20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中南海隆重举行晋升上将军衔警衔仪式。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向15位晋升上将军衔警衔的同志颁发命令状,中央军委副主席胡锦涛宣布命令。

    2004年8月1日,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7周年,驻港部队将举行首次陆海空三军公开阅兵。

    2006年6月24日--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

    2007年7月1日--我驻港部队进驻香港十周年。

    2007年7月6日--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
   人民解放军称谓的演变    工农革命军、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称谓的由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始主要称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中国工农红军。     工农革命军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决定举行武装起义。8月1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由中共直接掌握及受其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2万余人在江西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新篇章。(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以每年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签发的《关于“八一”纪念运动的决议》称:“中国工农红军即由南昌暴动开始,逐渐在斗争中生长起来”,特批准“以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的由来。每年的8月1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  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 “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把有计划地在广大地区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在湘、鄂、赣、粤广大农村立即发动秋收起义作为全党当时最主要的任务。向全党明确提出创建“真正革命的工农军队”、“真正人民的军队”的任务。这支军队的名称,会议未作出决定。   20日,中共中央派遣到湖南负责领导秋收起义的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建议:国民党的旗帜不要了,要共产党;不要国民革命军,要工农革命军(南昌起义时,中国共产党没有公开打出自己的旗帜,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21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议决案》中就军队问题明确规定:“革命战争,必须要创造新的革命军队”,“雇佣军队决不是革命的靠得住的工具”,“因此创造新的革命军队,不要有雇佣的性质……建立工农的革命军,这种军队之中要有极广泛的政治工作及党代表制度,强固的本党兵士支部,要有靠得住的忠实于革命的军官——这是现时革命运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23日,中共中央在给中共湖南省委的批复信中指出:“在指定暴动的区域,未发难之先即应正式成立若干农军,暴动成功之后,须无限制的扩充数量,施以真正的军事政治训练,所有工农自卫军可改为工农革命军。”几天后,中共中央在《两湖暴动计划决议案》中强调:“军事方面乡村用农民革命军,城市用工人革命军名义,简称农军、工军,合称工农革命军。……在暴动尚未发动之前,应将工人纠察队改称工人革命军,农民自卫军改称农民革命军。”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9月,毛泽东在部署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时,将参加起义的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和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工农义勇队等革命武装统一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起义后,部队打出了底为红色,中央为五角星,星内有镰刀、斧头标志的红旗。继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全国其他地区的中共组织也陆续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但起义前后各地组织的革命武装的名称极不统一,有的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有的称工农革命军,有的称农军或农民革命军,还有的称工农自卫军、工农讨逆军、共产军、土地革命军。
  10月中旬,中共中央南方局和中共广东省委在制定的《最近工作纲领》中提出:国民革命军之名义应废除,以后军队和全省工农讨逆军一律改称工农革命军,废除青天白日旗,改用红旗。下旬,中共中央在致南方局并转中共广东省委的信中指出:“以后工人武装改称工人革命军,农民武装改称农民革命军,合称工农革命军,用工农的红旗。”11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中再次重申:“凡是暴动胜利而有可能组织正式的革命军队的地方,本党应当组织完全与雇佣军队不同的工农革命军”,“新军队的名称定为工农革命军”。各地共产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和指示,在领导武装起义时,大都将工人纠察队、工农自卫军、农民自卫军等工农群众武装组成工农革命军。不过,各地组成的工农革命军的称谓并不相同。  湖北黄安、麻城两县农民自卫军起义,中共黄麻特委将起义的农民自卫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后称工农革命军第七军)。赣西的中共组织在当地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后相继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五、第七、第九纵队。1928年1月,贺龙、周逸群在湘鄂西地区领导游击队举行旧历年关暴动时,打出了四十九路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同年春,朱德、陈毅与中共湘南地方组织发动湘南起义后,宜章、耒阳、郴县的起义农军分别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三、第四、第七师。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及湘南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两军会师后,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红军     1927年11月,中共黄麻特委领导农民自卫军一举攻占黄安县城,城头插上绣有镰刀、斧头的红旗。当地著名书法家吴兰阶先生兴致勃勃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了原县衙大门的两旁。上联是:痛恨绿林兵,假称白日青天,黑夜沉沉埋赤子;下联是:光复黄安城,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巧妙地使用了表示颜色的几个词语,并用红色赞誉象征着革命的农民自卫军,确实独具匠心。虽然吴兰阶先生在对联里使用了红军一词,但当时中共领导的武装起义部队还没有正式称红军的。12月,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广州起义,首次使用工农红军的称谓。起义的领导机关发布《红旗号外》,公开宣布组织工农红军,公布叶挺为总司令的工农红军领导人名单。起义当天,第一次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失败后,起义部队没有继续使用工农红军的旗帜。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九次扩大会议于1928年2月25日作出了关于中国问题的议决案,指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认为苏维埃化的农民区域中,(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实行土地革命和组织红军部队——以备这些部队渐渐联合而成全国的中国红军。”中共中央4月30日发布《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关于共产国际议决案的通告》,提出“苏维埃的区域之中要切实实行土地革命,并且要努力建立红军,联合农民及革命兵士的力量”的要求。5月25日,中共中央颁发《军事工作大纲》,就“军事运动的一般规则”、“扩大工农群众武装问题”、“建立红军问题”、“军队中党的组织及政治工作”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强调:“建立红军已为目前的要务,不一定要寻(等)到一省或一国暴动成功,只要能建立一割据区域,便应当开始建立红军的工作”,“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6月后,各地工农革命军及其他革命武装改称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  
  中共中央1930年5月在上海召开全国红军代表会议,讨论红军的主要任务、战略战术、发展方向和红军的编制,决定各地红军分别集中组建正规兵团。改称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朱德任总司令,周恩来任总政治委员。7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中国工农红军誓词》:我们是工农的儿子,为工农的解放奋斗到底;我们是红色军人,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保护工农的利益;我们是苏维埃柱石,誓以我们的血与肉发展革命战争,实行土地革命,推翻国民党,打倒帝国主义,为社会主义前途斗争;我们要团结一致,用我们的头颅和热血,换得苏维埃新中国。  工农红军共组建过3个方面军、9个军团、30多个军。    
    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东北抗日联军称谓由来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军队主要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习惯上称华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中共组织在东北地区创建的抗日游击队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全国抗战爆发前就建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在中共抗日号召和推动下,纷纷组成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共30余万人,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1932年底,东北抗日义勇军遭到挫败而大部失散。在东北抗日义勇军兴起的同时,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派出许多党员和爱国青年到抗日义勇军、东北各大城市和伪军中领导和推动抗日斗争,深入农村,组织抗日游击队。自1932年起,中共满洲省委先后在南满、东满、吉东、北满建立10余支游击队。   1933年1月,中共中央指示满洲省委,加强党的领导,克服“左”倾关门主义,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扩大游击战争。满洲省委5月决定,以抗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3年下半年至1936年春,组建7个军。
  1935年6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经中共吉东特委发来《给满洲负责同志秘密指示信》,要求满洲省委在东北地区与各种抗日队伍建立统一战线,成立抗日联军一类的组织,并统一游击队的领导与指挥。满洲省委10月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组织条例》。1936年初,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编制系统暂行条例草案》和《为建立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决议草案》。2月10日,满洲省委以东北人民革命军杨靖宇等领导人的名义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指出:“现在全中国正走向‘组织国防政府,建立全国抗日联军,实行全国总动员,对日抗战’”,“我们东北人民革命军……一律改组军队建制为东北抗日联军”,“同时欢迎目前东北各反日武装军队之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组织”。中共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陆续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由中共领导的7个军外,还有一些与中共有统战关系的抗日武装,1936年夏至1937年秋先后加入东北抗日联军的序列。1945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     八路军     
八路军,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是中共为抗日救国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内战基本结束了。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统一战线区域内党的工作的基本原则草案》,指出:“苏维埃红军在统一战线开始的过程中,在必要时,可以改变番号,接受统一指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中明确指出:国民党如能实行抗日救国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愿意将“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中共就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和开赴抗日前线等问题,同国民党当局进行多次谈判。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后,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红军将领携全体指战员于9日致电国民政府,请缨杀敌,表示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命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14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军以军为单位改组为国民革命军编制,限10天内准备完毕,待命抗日。15日,中国共产党在递交给国民党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重申:“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8月6日,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命令红军集中于陕西省三原、富平、泾阳地区,进行改编和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中共代表团继续就红军改编问题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13日,日军开始向上海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战火一下子烧到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心脏地区。在此形势下,蒋介石为了使红军能及早出师抗战,被迫同意红军设立总指挥部。国共双方终于就红军改编问题达成一致意见。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委任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编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改编后的八路军下辖3个师6个旅12个团,共4.6万人。改编的当天,朱德、彭德怀等八路军高级将领即发表就职通电,宣告部队已改编完毕,即将东进抗日。此后,八路军各部陆续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1937年9月11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按照全国新的统一的陆海空军序列,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改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14日,朱德、彭德怀发布关于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顷奉南京军委十一日申电闻,着本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并任命朱德为该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但由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八路军这个名称已在广大指战员和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共产党、八路军内部和广大群众中仍习惯地沿用八路军的称谓,对国民党方面才使用第十八集团军的称谓。   为了排挤、限制八路军的发展,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散布“八路军游而不击”、“八路军不服从军令”等谣言,并称八路军为旧番号,既改为第十八集团军,就应取消八路军的番号。国民党顽固派甚至不惜使用军事手段,制造反共摩擦,酿成了一些亲痛仇快的流血事件。1939年2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中央关于河北等地摩擦问题的指示》指出:“八路军名称为敌人所畏,为国人所爱,决不应轻易更改。”
  6月,蒋介石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秘密制订了《共党问题处置办法》,假借“统一”、“集中”、“服从”的名义,阴谋取消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及其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蒋介石称:八路军既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其军政、军令必须统一于中央,旧八路军之番号,应即取消,不得再行沿用。周恩来1945年4月30日在《论统一战线》一文揭露:“不许再叫八路军,只能叫十八集团军,这是什么意思呢?八路军是平时的军队编制,就是说平常的时候也是有的,而十八集团军是抗战时期的军队编制,既然是战时编制,那么战后就可以取消了!文章在此。但是华北的老百姓回答了他:还是八路军这个名字便当,十八集团军字多不好念。蒋介石订这一条就是他准备取消八路军的一个步骤。”蒋介石的这一阴谋始终未能得逞。   8年的全国抗战中,八路军对日伪军作战近10万次,歼灭日伪军124万余人,付出了伤亡、损失40余万人的巨大牺牲,收复了华北、东北大片国土,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和山东4大解放区,总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余万,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八路军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壮大,至抗战胜利时,已建立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4大军区,下辖16个二级军区、69个军分区,有40多个师、旅级单位的野战部队,总兵力达100万余人。  
  新四军  
  新四军,全称为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是由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组成的。   在国共两党于全国抗战爆发前就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一事进行谈判的同时,中共方面即提出了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中共中央最初的考虑是将陕甘宁边区和南方游击区、红军主力和南方红军游击队作为整体与国民党方面进行谈判的,但国民党当时却采取了“北和南剿”的方针,在与中共方面就红军主力改编一事进行谈判的同时,继续“围剿”南方红军游击队,企图将其彻底消灭。因此,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始终得不到国民党方面的积极回应。   1937年8月,日军制造“八一三”事变向上海发动进攻后,华中地区的形势立即变得严峻起来。中共代表周恩来于8月中旬在南京再次向国民政府提出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武装的问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始同意中共方面派人到南方游击区传达国共合作精神和协助改编。国共两党终于就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取得共识。中共中央随即陆续派出干部到南方各游击区进行联络,并及时指导南方红军游击队的谈判改编事宜。至11月底,南方各地红军游击队大都与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达成了停战和合作抗日的协议。
  1937年9月28日,蒋介石任命叶挺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10月6日,蒋介石下令将南方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均编入新四军。12日,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转发蒋介石电令:鄂豫皖边、湘鄂赣边、粤赣边、闽西等地的红军游击队“统交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编遣调用”。这是首次公开发布新四军的番号和军长名字。随后,国共两党就新四军的建制、编制、干部、装备等问题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12月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中共中央经与国民党协商,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1938年2月和3月,南方红军游击队根据新四军军部的指示,分别向皖南和皖西集结,进行整训和改编。至4月,新四军的整训改编工作基本完成,共编成4个支队、10个团和1个特务营,全军共1.03万人。新四军向华中敌后挺进,展开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新四军军部确定10月12日为新四军成立纪念日。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了皖南事变,并诬蔑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声称将军长叶挺交“军法审判”,将第二次反共高潮推向了顶峰。为直接对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撤销新四军番号的反动通令,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1月20日,由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在延安发布,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新四军军部将陇海路以南、长江南北地区的新四军、八路军统一整编为新四军7个师又1个独立旅,共9万余人。此后,新四军继续高举抗日的旗帜战斗在大江南北,直至全国抗战的胜利。   抗战期间,新四军先后对日伪军作战2.46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9.37万余人,俘虏日伪军12.42万余人,自身伤亡8.2万余人。至抗战胜利时,共建立了苏北、苏中、苏南、淮北、淮南、鄂豫皖、皖江、浙东8个解放区,总面积约25.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420万,主力部队发展到21万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9.7万余人,民兵发展到96万余人。    
 华南抗日纵队  
  华南抗日纵队,是抗战时期中共在广东省(含今海南省)领导创建的7支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的统称。它们没有统一的建制和番号。   1944年10月10日,周恩来在延安各界庆祝双十节集会上就中国成立统一的民主联合政府问题发表的的讲话中,正式将中共在华南地区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称为“华南抗日纵队”。他说:“敌后我抗战兵力,正规军(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抗日纵队)已达57万。”13日,中共代表林伯渠在致国民党代表王世杰、张治中的信中在提到华南人民抗日武装时亦采用了“华南抗日纵队”的提法。信中指出:“十八集团军、新四军与华南抗日纵队,是在一天一天地发展。”1945年4月,朱德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军事报告中指出: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中,华南抗日纵队在远离中共中央,长期处于日、伪、顽军夹击的艰苦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发展到7个纵队2.08万余人,抗击和牵制日伪军15万余人,对日伪军作战3000多次,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创建了8.2万平方公里、1000余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军、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的由来     在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统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直到今天。   抗日战争后期,解放军或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便已出现。1944年8月2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少奇在中央军委高级干部会议,提出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可改称解放军的建议。发言中指出:我们已有50万正规军,200万游击队。我们的正规军和游击队“合起来可以叫解放军,或加之为国民革命军解(放军)”。9月22日,刘少奇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再次建议: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除成立联合委员会外,还可成立解放军,八路军、新四军的名义已经不适用。
  10月7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在讨论组织河南军区问题时,刘少奇提出:新成立的河南军区受延安指挥,以河南人民解放军的名义出现。建议被毛泽东采纳。14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新四军第五师的电文中,正式使用了人民解放军的称谓。该电文指出:中央已决定派戴季英、王树声等“从陕北率两个老团并大批干部进入河南活动,建立河南人民解放军,为解放河南而斗争”。但以上解放军或人民解放军称谓的出现,只是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在讨论问题或发出指示时在内部使用的,对外还没有公开提出过,共产党当时所领导的部队中也未正式使用。   1945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和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的成立,正式使用解放军称谓。8月10日至11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朱德在七道全面反攻及受降的命令中,公开使用解放军的称谓,其中有“所有山西解放军统归贺龙指挥”的提法。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解放军和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不断地见诸中共方面的报端或文电中。
  当时解放军称谓的提出和使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命令或时间,也没有作出统一的规范,只是根据形势的需要而灵活使用的,有的还是由下面部队提出来、在经中共中央军委同意后开始使用的。这就造成了解放军这一称谓在使用上很不一致:有时是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并用,有时是八路军和新四军或者再加上共产党领导的其他游击队统称解放军;有时称解放军,有时称人民解放军,有时称人民抗日解放军,有时则在解放军称谓前冠以地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国内和平,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毛泽东、周恩来等代表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8月赴重庆,与蒋介石国民党方面进行了长达40余天的谈判。为了表明对和谈的诚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停止使用解放军的称谓,继续使用八路军、新四军等称谓。10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等部队统称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林彪,第一政治委员彭真。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主要领导人未变。由于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当时正在进行整编和调整战略部署,变化较大,在名称的使用上很不统一,除了八路军、新四军、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称谓外,还有民主建国军、华中民主联军。有的部队甚至用人名或地名作称谓,如滨海支队、吉黑纵队、刘其人师、贺庆积旅。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出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提法。9月12日,《解放日报》在《蒋军必败》的社论中,使用了人民解放军的称谓。社论指出:在解放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和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后,“把解放区和人民解放军大大地巩固和加强了”。社论中同时还出现了“我们谨向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民主建国军、民主同盟军、华中民主联军及一切人民军队致敬”的字样,这说明当时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称谓仍不统一。新华社和毛泽东发表的文章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人民解放军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10月3日,《解放日报》在《为实现一月停战协定及政协决议而斗争》的社论中,第一次公开使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11月26日,中共中央在给朱德六十大寿的祝词中称:“你的六十大寿是中国共产党的佳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佳节。”1947年2月1日,毛泽东在《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党内指示中,则使用了解放区人民解放军的称谓。10日,朱德首次以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名义,与毛泽东一起签署了组建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的命令。3月24日,新华社在谈及西北战场作战时,首次公开使用了人民解放军总部的称谓。4月,中共中央在一些文件中,也使用了人民解放军总部的称谓。1947年7月后,各解放区部队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如西北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华东人民解放军、东北人民解放军等。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的8项基本政策,指出:“我们是伟大的人民解放军,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只要我们时刻遵守党的指示,我们就一定胜利。”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颁发《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   中共中央政治局1948年9月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提出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5年(1946年7月起)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统治。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军委11月1日作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三类。野战部队的“野战军现时分为四个,以地名区分,即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各兵团的正式名称,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某某兵团”;“各军、师、团的正式名称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某某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某某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某某团”;骑兵师、骑兵团“其正式名称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某某师,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某某团”;炮兵师、炮兵团“其正式名称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某某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某某团”;作为地方部队建制的军区,其“第一级军区(即大军区),现有五个,以地名区分,即西北军区,中原军区,华东军区,东北军区,华北军区”;“第二级军区,现有三个,亦以地名区分,即晋绥军区,豫皖苏军区,冀热辽军区”;游击部队,则依情况需要和可能由各地军事机关自行组织。全军统一整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在全军开始统一使用。
  中共中央军委1949年1月15日决定将各野战军改为按序数排列,西北、中原、华东、东北野战军分别改称第一至第四野战军。各地的人民解放军部队再次整编。长江以南地区的游击队,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如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边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   新中国后,原有陆军的基础上,组建空军、海军、防空军、公安军,建立炮兵、工程兵、通信兵、铁道兵、防化兵、装甲兵等技术兵种(其中有的军兵种已被撤销),逐渐发展成为诸军兵种的合成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