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形成的外部化学生物和物理致癌物因素-中美科技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32:21
肿瘤形成的外部化学生物和物理致癌物因素     人类肿瘤约80%是由于与外界致癌物质接触而引起的,根据致癌物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化学、生物和物理致癌物三大类。根据它们在致癌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启动剂、促进剂、完全致癌物。     启动剂是指某些化学、物理或生物因子,它们可以直接改变细胞遗传物质DNA的成分或结构。一般一次接触即可完成,其作用似无明确的阈剂量。启动剂引起的细胞改变一般是不可逆的。     促进剂本身不能诱发肿瘤,只有在启动剂作用后再以促进剂反复作用,方可促使肿瘤发生。例如,用启动剂二甲基苯并蒽(dimethytenzanthracene,DMBA)涂抹动物皮肤并不致癌,但是几周后再涂抹巴豆油,则引起皮肤癌。     巴豆油中的有效成分是佛波醇酯,能模仿二酰基甘油(DAG)信号,激活蛋白激酶C。促癌物的种类很多,有的促癌物只对诱发某种肿瘤起促进作用,而对另一种肿瘤的发生不起作用。如糖精可促进膀胱癌的发生,但对诱发肝癌不起促进作用;苯巴比妥促进肝癌的发生,但不促进膀胱癌的发生。     1.化学致癌物    化学致癌物按化学结构可分为8类:    ①亚硝胺类,这是一类致癌性较强,能引起动  物多种癌症的化学致癌物质。在变质的蔬菜及食品中含量较高,能引起消化系统、肾脏  等多种器官的肿瘤。    ②多环芳香烃类,这类致癌物以苯并芘为代表,将它涂抹在动物皮  肤上,可引起皮肤癌,皮下注射则可诱发肉瘤。这类物质广泛存在于沥青、汽车废气、  煤烟、香烟及熏制食品中。    ③芳香胺类,如乙萘胺、联苯胺、4—氨基联苯等,可诱发  泌尿系统的癌症。    ④烷化剂类,如芥子气、环磷酰胺等,可引起白血病、肺癌、乳腺癌等。    ⑤氨基偶氮类,如用二甲基氨基偶氮苯(即奶油黄,可将人工奶油染成黄色的染料)掺入饲料中长期喂养大白鼠,可引起肝癌。    ⑥碱基类似物,如5—溴尿嘧啶、5—氟尿嘧啶、2—氨基腺嘌呤等,由于其结构与正常的碱基相似,进入细胞能替代正常的碱基掺入到DNA链中而干扰DNA复制合成。    ⑦氯乙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塑料聚氯乙烯,是由氯乙烯单体聚合而成。大鼠长期吸入氯乙烯气体后,可诱发肺、皮肤及骨等处的肿瘤。通过塑料工厂工人流行病学调查已证实氯乙烯能引起肝血管肉瘤,潜伏期一般在15年以上。    ⑧某些金属,如铬、镍、砷等也可致癌。     2.生物性致癌因素    生物性致癌因素包括病毒、细菌、霉菌等。其中以病毒与人体肿瘤的关系最为重  要,研究也最深入。    (1)肿瘤病毒    与人类肿瘤发生关系密切的有4类病毒:    ①反转录病毒(如T  细胞淋巴瘤病毒,HTLV-1)。    ②乙型肝炎病毒(1-IBV)。    ③乳头状瘤病毒(HPV)。    ④Epstein-Bars病毒(EBV)。    后三类都是DNA病毒。反转录病毒引起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成  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ATL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病毒都属于反转录病毒。反转  录病毒感染机体后,病毒的遗传信息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成为细胞的组成部  分,一般情况下受到正常细胞的调节控制,病毒处于静止状态,但受到化学致癌物、射  线辐射等因素的作用后,可能被激活病毒表达而在体内诱发肿瘤。人肝癌细胞DNA中发现有HBV病毒的碱基序列。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中,见  到HBV病毒DNA整合到细胞DNA中。HBV整合到细胞DNA中,能使细胞DNA发生缺失、插入、转位、突变或易位等改变。    (2)霉菌与肿瘤发生    目前已知有数十种霉菌毒素对动物有致癌性。但除黄曲霉  毒素(aflatoxin)外,对其他的研究都较少。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污染的食品中,尤以  霉变的花生、玉米及谷类含量最多。黄曲霉毒素有许多种,是一类杂环化合物,其中黄  曲霉毒素B1是已知最强的化学致癌物之一,可引起人和啮齿类、鱼类、鸟类等多种动物的肝癌。     3.物理因素    (1)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能够引起人体各部位发生肿瘤,但据估计在所有肿瘤的总病例中只占2%一3%。居里夫人的去世,日本原子弹爆炸后引起白血病的发病率增高,都是著名的例子。     (2)紫外线    紫外线照射可引起细胞D/A断裂、交联和染色体畸变,紫外线抑制皮肤的免疫功能,使突变细胞容易逃脱机体的免疫监视,这些都有利于皮肤癌和基底细胞癌的发生。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大气层的臭氧减少,出现地球臭氧空洞,地表紫外线的辐照强度将急剧增高,其诱发人体皮肤癌的潜在危险性将大为增加。据估计,大气臭氧减少1%,皮肤癌就要增加2%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