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孙云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30:43
面向未来的教育思考
一个新世纪向我们匆匆走来了,而越来越多远见卓识的人在提醒世界:教育将成为未来诸多热点中的热点。
教育——新世纪的指南针
1996年1月,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印度新德里通过了一个历史性文献,即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该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系法国前经济和财政部长。前欧洲委员会主席。
雅克·德洛尔在该报告的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
“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因此,委员会在其会议结束时,着重表明了它的这一信念,即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并不是能打开实现所有上述理想之门的‘万能钥匙’,也不是‘芝麻,开门吧’之类的秘诀,但它的确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人类可借其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
“这还有必要强调吗?但是,委员会首先想到的是儿童和青少年,是明天将成为成年一代的接班人的人,而现在的成年人则过分倾向于关注他们自己的问题。教育,对我们应该接待的儿童和青少年是一种爱的呼唤;在教育系统中当然应有他们的地位,在家庭、基层社会区乃至国家中也同样应有他们的地位。此项基本义务应经常提及,以便在作出政治、经济和财政方面的抉择时能更多地考虑这项义务,在这里变通引用一位诗人的一句名言:‘儿童是人类的未来’。”
实际上,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及众多现实的困惑,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向最丰富的资源——教育。
法国:普及计算机教育
据路透社巴黎1997年3月10日电讯,法国总统希拉克今天仿效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做法,号召开展大规模的在法国学校普及电脑和扫除计算机盲的运动,以便增加年轻人的就业机会。
希拉克在电视台的实况转播中说,他希望所有中学在2000年以前与国际互联网络联网,使学生们掌握计算机的运用,以便改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就业前景。
人们普遍认为法国在计算机领域落后于西方其他国家,但希拉克认为并非如此。80年代,法国在开发小型视频信息网络方面一直走在其他国家的前列,现在是法国计算机行业出现第二次飞跃的时候了。
日本:教育中心转向培养生存能力
日本第十五次中央教育审议会1997年6月6日公布了第一次咨询报告要点。
报告认为,今后少年儿童所需要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富有同情心和与他人相协调的能力。我们把这种素质和能力叫做“生存能力”。
为了培养这种“生存能力”,重要的是要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协作以及确保学生轻松宽裕的时间和环境。
为了从偏重知识学习转变到注重培养“生存能力”上来,重新编制具有宽松性的教育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为此要严格选择教育内容,彻底实现其基础性和基本性。
对于国际理解教育、情报信息教育、环境教育等涉及几个学科的教育内容,要推行跨越现行学科的横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设立一定的综合学习时间。
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生存能力”,在社区里积累生活、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当前急需的是提供青少年能够乐意参加的志愿服务的机会。
学校实行五日制,有助于改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实现教育的本来面貌,应当完全实施。在实施时值得注意的是,要缓和考试竞争。希望私立学校和国家公立学校同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今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应是知识量的多少,而应是是否具有了“生存能力”。
美国:大学拆除“院墙”开设高中课程
美国一些大学纷纷拆除“院墙”,开设高中课程。威斯康星州政府官员宣布了雄心勃勃的教育计划,到1997年,该州的公立大学计算机系统已与所有高级中学的计算机联网。
该州政府官员索姆渡森在其州政府年度报告中,提出投入1000万美元,以实现这项计划。除去用于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所属26所学院联网之外,更主要的是:与该州所有高级中学联网,向所在高中学生提供大学低年级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并使在职职工有可能重返学院,接受继续教育。该大学已经通过互联网络向高中学生讲授高等教育和工程预科课程,同时向9000名在职人员讲授护理课程。
肯塔莱州一四大学也开始突破传统规定,向高中学生开设远距离大学基础课。目前该州莫利海德大学已向两所高中开课,许多大学也纷纷效仿。
英国:提倡自律和利他主义
英国政府1997年提出在学校中施行强迫公民教育,以宣扬自律和利他主义。英国学校课程评估局已制定了一套道德教育守则,让全国学校将其作为教育学生的蓝本。该守则包括:诚实、尊重他人、有礼貌、公平竞争观念、宽容、守规矩、非暴力、耐性、守信用和自律。
根据英国政府的一项调查,48%年龄在15岁~35岁的青年人认为对错之间没有明确的概念。伦敦一位中学校长被杀案件及吸毒问题已使人们对青少年道德标准下降普遍表示关注。
比利时:教育适应信息技术革命
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于1997年全面阐述了比利时教育的大政方针。
近年来,比利时的教育危机一直困扰着人们,成为全国关注的重大问题。
阿尔贝二世主张,在教学方面,应该给教育部门和教育者更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教育者的能动性;在管理方面,应该实行权力下放政策,确保教育的多样性,同时发挥各级教育部门的积极性和灵活性。最终目标是使比利时的教育制度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革命和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的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
为实现上述目标,阿尔贝二世提出四项措施:重视基础知识的教育;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给社会贫困阶层更多的关注;从幼儿时代起,加强外语教学。
那么,中国呢?
其实,中国早就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邓小平同志又发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号召。但是,熟悉中国教育的人都明白,这一切的一切都由于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机制而变了形,难以适应新世纪的严峻挑战。
正是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中国政府庄重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基础教育战线提出的一项紧迫任务。”(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1996年4月12日《中国教育报》)
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
面对严峻复杂的现实状况,教育应当遵循何种原则呢?何种教育有利于人类在新世纪里发展呢?
在《学习——内在的财富》,也就是国际ZI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报告中,由15名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提出了现代教育四大支柱的重要见解,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他们写道:
下一个世纪将为信息的流通和储存以及为传播提供前所未有的手段,因此,它将对教育提出乍看起来近乎矛盾的双重要求。一方面,教育应大量和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不断发展并与认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因为这是造就未来人才的基础。另一方面,教育还应找到并标出判断事物的标准,使人们不会让自己被充斥公共和私人场所、多少称得上是瞬息万变的大量信息搞得晕头转向,使人们不脱离个人和集体发展的方向。可以这么说,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
根据对未来的这种展望,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程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来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处,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做人,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正规教育仅仅是或主要是针对学会认知,较少针对学会做事。而另外两种学习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也被看作是前两科学习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延伸。然而,委员会认为,在任何一种有组织的教育中,这四种“知识支柱”中的每一种应得到同等重视,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
委员会的委员们从一开始工作就明显地感到,为了迎接下一个世纪的挑战,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展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意味着要充分地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生存,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而是达到某些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经之路。
一、关于学会求知
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即使那种没有直接目的去学习的情况愈来愈少,但由于学习有用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很重要,学制越来越长、空闲时间越来越多,这将使越来越多的成人能够去感受知识和个人自学带来的乐趣。扩大知识面可以使每个人更好地从各个角度来了解他所处的环境,有助于唤起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批判精神并有助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去辨别是非。从这种观点出发,让我有1再次强调,每个儿童无论他在哪里,都应使他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学习科学而且终生成为“科学之友”。在中等和高等教育中,入门培训应向所有大、中学生介绍科学进步和当代思想模式所提供的各种手段、概念和参照方法。
为了解知识而学习,首先要求要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来学习。特别是在电视图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学生从小就应开始学习将注意力集中在人和事上。传播媒介的新闻报道从一项内容到另一项内容变换很快,观看电视节目时以转换频道方式跳过广告节目的情况如此常见,其实这些都不利于发现过程。因为这一过程需要时间,需要加深理解。学习集中注意力可以来取各种不同的形式,也可利用生活中的种种机会(游戏、到企业中去实习、旅游、科学实验条……)。
另一方面,记忆力的训练是避免完全受传播媒介传播的即时信息影响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如果以为我们如今已拥有巨大的信息贮存和传播能力,记忆力就不再有用了,那将是很危险的。当然,对于应“记牢”的东西我们肯定要有所选择。人的联想记忆能力并不是自动发挥作用的,应认真地加以培养。所有专家都认为,应该从幼年开始就训练记忆力,而且在学校中取消一些被看作使人厌倦的传统训练是不当的。
最后,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它是儿童首先在父母然后在其老师的引导下开始进行思维,它包括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反反复复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和研究中,应该把演绎法和归纳法这两种往往被视为对立的方法结合起来。根据所教学科的不同,其中一种方法可能会比另一种更有针对性,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思想的连贯需要两者相结合。
学习知识的过程永无止境,并可通过各种经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从这个意义上说,随着工作性质和内容一成不变的情况日益减少,学习过程与工作经历的结合就越来越紧密。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
二、关于学会做事
国际对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在走向未来的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理解学会做事的含义就是为了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使他参加生产某种东西。学习应有相应的发展变化,不能再被看作是单纯的传授多少有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即使这些方法仍具有一定的不应忽略的教育作用。
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分的。不过,后者与职业培训问题的联系更为紧密,例如如何教会学生实践他所学的知识?还有在不能完全预计到未来工作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使教育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如何学会有效地应付变化不定的情况?如何参与对未来的创造?
我们可以想像到,在未来的高度技术化的组织里,关系上的困难可能造成严重的机能障碍,这就需要一种主要是基于行为表现而非基于知识的新型资格。这对那些没有文凭或文凭不多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机会。直觉、觉察力、判断力和使一个集体紧密团结的能力,这些的确不一定是持有最高文凭的人独具的能力。如何传授这些多少有些先天性的能力以及在哪里传授这种能力呢?我们不能简单地推到旨在培养所需能力或才干的计划内容。
专家们提出了“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的转变,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能力而非资格,资格与实际技能的概念仍然是密不可分,而能力则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能力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在上述素质中,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越来越重要。服务性活动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趋势。
三、关于学会共处
这种学习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当今世界往往是一个充满暴力的世界,它与一些人对人类进步寄予的期望背道而驰。人类历史始终是一部冲突变。但是,一些新的因素,特别是人类在20世纪创造的奇特的自毁能力,正在增加冲突的危险。通过传播媒介,广大公众成为那些制造冲突或维持冲突的人的软弱无能的观察者,甚至成为他们的人质。迄今,教育未能为改变这种状况做多少事。能否设计出一种能使人们通过扩大对其他人及其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认识,来避免冲突或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的教育呢?
在学校传授非暴力的想法是值得赞赏的,即使它只是同导致冲突的偏见作斗争的手段之一。这项任务是艰巨的,因为很自然,人越来越过高估计自己及其所属群体的长处,而对其他人怀有偏见。另外,普遍的竞争气氛已成为各国内部尤其是国际上经济活动的特点,它愈来愈突出竞争精神和个人的成功。事实上,这种竞争现在终于导致无情的经济战争,导致贫富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造成各国和整个世界的分裂;这种竞争也激化了历史上存在的敌对情绪。教育有时因为对竞争概念的解释不正确而有助于这种气氛继续存在下去,这是令人遗憾的。
怎么能做得好一些呢?经验证明,为了减少这种危险,光是安排属于不同群体的人之间(如在多个民族或多种宗教共有的学校内)进行接触和交往是不够的。如果这些不同的群体正处于竞争之中,或者它们在共有的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不平等,那么这种接触反而有可能激化潜在的紧张关系,进而转化成冲突。反之,如果这种接触是在一种平等的氛围中进行的,而且又有共同的目标和计划,那么偏见和潜在的敌对情绪可能会消除,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比较平静的合作,甚至是友谊。
因此,教育似乎应该采取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首先是逐步去发现他人;然后是在一生当中从事一些共同的计划,这似乎是避免或解决潜在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
1.发现他人。
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从幼儿开始,学校就应抓住各种机会来进行这一双重教育。某些学科特别适合进行这种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教授人文地理,晚些时候教授外语和外国文学。
认识他人必须首先认识自己。要使青少年正确地认识世界,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在学校进行的教育,都应首先使他们认识自己。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能真正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反应。在学校培养这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会对一个人一生的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比如教会青年人采纳其他民族或宗教群体的观点,可以避免导致成年后相互仇恨和发生暴力的互不理解的情况。因此,宗教史教育或习俗教育可以作为未来行为的有益参照标准。
教学形式本身不应与这种对他人的承认相违背。一些教师由于教条武断地扼杀学生的好奇心或批评精神,而不是反复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或批评精神,这样做害多益少。如果他们忘记应该为人师表,他们就很可能由于自己的态度而永远削弱学生向相异性开放的能力以及应付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民族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的紧张关系的能力。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对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
2.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当人们为一些能使自己摆脱日常习惯、值得一做的项目共同努力时,人与人之间的分歧甚至是冲突就会逐步减弱,有时就消失了。从这些有助于人们超越个人陈规和突出共同点而不是不同点的项目中,能产生出一种新的鉴别方式。例如,通过体育运动,不同社会阶级或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在比赛和共同努力的幸福之中转化成团结互助关系的事例是何等多啊!同样地,在工作中,假如某个共同的项目没有超越上下级组织中通常存在的冲突,那么有许多事情就无法成功了。
因此,正规教育应在其计划中留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向青年人传授这类合作项目;要从幼儿开始,就在体育或文化活动中以及通过参加居住区的翻新、帮助处境最不利的人、参加人道主义行动及两代人之间相互帮助活动等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这种教育。其他教育组织和协会应接替学校继续开展这项工作。另外,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学生参加一些共同项目,可以为传授某一解决冲突的方法,并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提供参考标准提供机会,同时还能加强师生关系。
四、关于学会做人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郑重地重申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
同的情况下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学会生存》报告(1972年)在序言中对世界因技术发展而非人化表示担心。从那时起,社会发生的一切变革,特别是传播媒介能力的巨大发展,加剧了上述担心,并使源于这种担心的必不可少的做法更加合法。对世纪有可能使这些现象在更广的范困出现。到那时候,问题就不再是培养儿童为某一特定的社会做好准备,即
不再是不断地向他们每个人提供有助于其理解周围世界并成为有责任感的和公正的参与者的力量和知识方面的标准。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像力和创造性;它们是人的自由的最明显的表现,有可能受到某种个人行为准则规范化的威胁。对世纪需要各种各样的才能和人格,而不只是需要杰出的个人,当然这种人无论在何种文明中也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应该向青少年提供一切可能的美学、艺术、体育、科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发现和实验机会,这将补充人们对以前各代人或现代人在这些领域里的创造所做的吸引人的介绍。许多国家重视功利而不重视文化的教育,艺术和诗歌应该在学校里重新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想像力和创造性的关。注,还应导致进一步重视从儿童或成人的经历中得来的口头文化一知识。
因此,委员会完全赞成《学会生存》报告提出的原则:“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人的这种发展从生到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人认识自己开始,然后打开与他人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的各个阶段与人格的不断成熟的各个阶段是一致的。因此,教育作为实现成功的职业生活的一种手段,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建设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过程。
在论述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之后,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还写出了简明扼要的提示和建议:
终身学习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上: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
学会做事,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还意味着要在青少年的各种社会经历或工作经历范围内学会做事;这类经历可能因地方或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属于自发性的,也可能由于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教育的发展而属于正式的。
学会共处,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
学会做人,以便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为此,教育不应忽视人的任何一种潜力:记忆力、推理能力、美感、体力和交往能力等。
总而言之,教育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因此,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以艺术的手段去实现它,而这一切都应当从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社会现实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