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前唯一一位坐过牢的皇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50:03

提起西汉王朝,人们津津乐道的总是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开国皇帝刘邦,和武功卓著、雄才大略的武帝刘彻,以及开创“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文帝和景帝。其实,西汉还有过一位皇帝,若论政绩,在路卫兵看来,他与其先皇相比毫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加开明,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兴国安邦的有道明君。是他,让大汉国达到了从未有过的社会繁荣,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鼎盛时期;也正是他,让凶猛强悍的匈奴单于彻底归顺,从而结束了大汉和匈奴之间胶着百年的战争状态。而这些成就,就连不可一世的汉武大帝都没能做到的。他就是汉宣帝刘询。

 

刘询是中国历史上,在登基之前唯一一位坐过牢的皇帝。他刚出生五个月时,便受到巫蛊案的牵连而入狱。皇帝坐牢,这事本也不算新鲜:靖康之变,金国掳走徽钦二帝,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十六国时期,冉闵囚禁后赵石鉴,“悬食以给之”(《通鉴》),等等。不过严格来说,这些应该属于俘虏或囚禁的范畴,并不能算是坐牢。坐牢者,应该是依法而判入狱的人,有一定的服刑期限。从这点意义上讲,中国历史上真正有过牢狱之灾的皇帝只有两位,就是刘询和后来的清末帝溥仪。溥仪作为战犯,先在苏联被监禁,后又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是正儿八经的服刑人员,不过时间却是在他不当皇帝之后。因此,在登基之前坐过牢的皇帝,中国历史上只有汉宣帝刘询一人。

 

说起刘询当皇帝之前的遭遇,可谓非常坎坷:还是吃奶的岁数便进了监狱,其间又险些被谋害,遇赦之后流落民间,形同百姓,生活上曾一度穷困潦倒,靠接济度日。对于一个皇子来说,他所经受的坎坷和磨难,是任何常人都无法想象的。不过,凡事有害必有利。在路卫兵看来,也正是这种非常的遭遇,培养磨练了刘询坚强隐忍、机智灵活的性格,也造就了他躬行节俭、励精图治的开明作风。我们先来看看他即位前的履历:

 

姓名:刘询 又名:刘病已 民族:汉族 身份:皇家子弟 家庭成员:曾祖父汉武帝刘彻;祖父太子刘据;妻,民女许平君;儿子,汉元帝刘奭;父母早亡。

主要经历:

公元前91年,出生五个月的刘病已受“巫蛊之乱”(汉武帝末年因巫术引发的宫廷祸乱)入狱。

前91年---前86年,监狱在押。期间其曾祖父汉武帝听信谗言欲杀之,被延尉邴吉劝阻而幸免于难。

前86年,朝廷大赦,刘病已出狱,流落民间,开始平民生涯。

前87年,因邴吉的帮助名字得以补进宗室的族谱,生活得以保证。

前87年---前76年,得到祖父旧吏的关照,从师就学。

前78年,上林苑枯柳复活,并出现“公孙病已立”的预言。

前75年,17岁的刘病已娶平民许平君为妻,准备过男耕女织的生活。

前74年,生子刘奭,是年18岁。

同年,汉昭帝刘弗陵病死。

同年七月,被册封为阳武侯。

一个时辰后,刘病已在以霍光为首的大臣拥立下登基,“公孙病已立”的预言应验。

登基后,刘病已更名刘询。

 

简单的履历,我们便能感受到刘询继位之前,那段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而“公孙病已立”的预言,也让刘询的继位多少蒙上了些传奇色彩。关于这个预言,《汉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昌邑有枯社木卧复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树断枯卧地,亦自立生,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说昌邑有棵大柳树死而复活,可巧,皇家上林苑中,也有棵枯死的柳树复活,上面还有小虫咬食树叶而成的文字“公孙病已立”。如此令人费解的灵异事件,是否为民间传说,或是撰史者为增强帝王的神秘色彩,而故意夸大其词,我们且不去探讨。不过最少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些“民意”,最少我们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当时朝中有让刘询继位的呼声。

 

其实,凡事都是人做的,就像汉高祖“斩白蛇起义”一样,总要找些笼络人心的理由吧。古人迷信,灵异的东西,更容易增加强烈的神秘色彩,从而让人死心塌地的拥护追随。刘询的继位与其说是上天安排,不如说是权臣霍光的一手导演。汉昭帝死后,当时皇位空缺,需要有刘家后人继承,这是客观事实。我们所要整明白的,就是霍光为什么偏偏最后选中了刘询。

 

霍光最初选中的并不是刘询,而是昌邑王刘贺,结果刘贺即位后便“行淫乱”(《汉书》),行为做派很不让霍光满意,于是上书皇太后,废掉刘贺,这才拥立刘询。选中刘询,在路卫兵看来,原因大概有三:一,刘询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与皇室没有瓜葛;二,从平民到皇帝的平步青云,刘询定会对霍光感恩戴德;三,刘询没有从政经验,霍光易于对他实施掌控。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是权臣霍光在经过权衡之后做出的决定,他需要一个听话的傀儡。搞懂了这一点,那么所谓“公孙病已立”的预言也就是无稽之谈了。

 

可是,霍光万万没有想到,他低估了刘询的能力。长期的坎坷磨难,已经使这位皇室弃儿过早的成熟起来。面对霍光的专权,刘询隐忍不发,韬光养晦。有时还刻意高抬霍光以达到麻痹他的目的。比如,霍光要归政于他,刘询“廉让不受”,其实刘询何尝不知道这是霍光的有意试探啊。霍光每次上朝觐见,刘询都是“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汉书》),可以说处处陪尽了小心。刘询表面不动声色,却暗暗培植势力,六年后霍光病死,刘询果断出击,一举铲除霍氏集团。刘询坐稳根基后,励精图治,国力渐强,逐步扭转了汉武帝后期“巫蛊之祸”所留下的“扰乱异常”的“烂摊子”,成为名垂史册的“中兴之主”。

 

说到当前组织部门搞的任前谈话和问责制度,其历史最早可以追寻到刘询这里。刘询是个懂政治的皇帝,他堪称地方官任前“谈话”和“问责”制度首创者。刺史郡守之类的重要岗位,官员上任前,刘询都要亲自谈话,“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看看是否称职。不但谈话,还有问责。刘询非常勤政,“五日一听事”,要求“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而进”,丞相以下的官员全部给我定期述职。光说的天花乱坠不行,还要看实际的政绩,“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说的和做的不一致,对不起,严加追究。不像现在,下级用鼻子说话,上面都不待说什么的。其实道理很简单,要想下层工作效率提高,上层首先就要足够重视,你得下去检查呀,在办公室喝茶就想掌握一手材料,这官傻子都能干。再说了,光一头热,工作搞着搞着就没劲了,工作也需要互动,上下级的互动。像人家刘询,皇帝亲自“问责”,谁敢不机灵啊,从而大大提高了地方官的工作效率。“汉世良吏,于是为盛”(《以上均见《汉书》),造就出了一大批的优秀干部。

 

稳定市场物价,在路卫兵看来,是刘询的又一非常之举。刘询深知民间疾苦,一再下诏鼓励发展经济、“与民休息”,以提高国民的生产积极性。刘询针对“营私烦扰,不顾厥咎”的现象,也就是囤货居奇、哄抬物价的现象,感到十分担忧,于是下诏,规定“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汉书》)。盐,是当时生活的必需品,稳定了盐的价格,也就稳定了整个市场的物价。

 

说完刘询的文治,再说刘询的武功。汉武大帝穷兵黩武所未能解决的、令汉室长期头疼的匈奴问题,在刘询这里得到彻底的解决。一方面,他大力加强边疆防卫,步步为营,适时推进,挫杀匈奴的锐气;另一方面,为了麻痹匈奴,赢得时间,刘询也间或实行汉初的和亲政策;他还注意加强和匈奴周边少数民族的通好融合,在军事形势上完全占据了主动,匈奴没再讨得任何便宜。后来匈奴内部又发生内乱,又逢天灾而人口锐减,匈奴再也无力与汉室抗衡了。先是“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将人众万余来降”(《汉书》),到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向宣帝刘询称臣,正式成为大汉的属国。

 

公元前48年,在位25年的刘询因病去世,终年43岁。班固在《汉书》中称赞刘询是“功光祖宗,业垂后嗣”的中兴之主,是一点也不为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