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我军战略导弹作战运用专家邱成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42:25
领舞“中国剑法”
追记我军战略导弹作战运用专家邱成龙
记者  冯春梅
2010年05月17日08: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追记我军战略导弹作战运用专家邱成龙--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邱成龙在办公室整理学术资料(资料照片)。
何钟摄(新华社发)
国之重器,不示于人。
2009年10月29日,一位终生研究战略导弹的军事科学家,走完69岁的辉煌人生,与世长辞。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这位默默奋斗、贡献巨大、满腔赤诚的人民之子,很少为外界所知。
大师殒身,军营为之呜咽!
他就是邱成龙,我军战略导弹作战运用专业带头人、常规导弹作战运用研究奠基人、第二炮兵作战运用研究领域领军人、二炮装备研究院原研究员。
如果说战略核力量是“大国重剑”,邱成龙的工作就是为运用这把剑创立一套“剑法”。
剑之所向,雷霆狂飙。剑之所指,安危所系。
邱成龙虽逝,“剑法”已成战力。
邱成龙,白发、赤胆、忠心,寡言、勤奋、智慧——热爱和平的共和国,青史为他留名!
求索,只为国家安全
邱成龙不善言谈,一生埋头苦干。他的夫人曾对他说:“你就是一头牛!”
邱成龙这头牛,自从迷上为战略导弹发挥威力设计打法、用法、练法这份事业之后,在这片“土地”上一干就是48年!
“我们的工作,关系祖国和人民的安全,搞得不好,死不瞑目!”话语之中,忠心可鉴。
1975年,邱成龙从连队指导员岗位被选调到第二炮兵某研究所,踏上了一片还未开垦的土地:战略导弹作战运用研究事业。
《战略导弹作战运用计算表》是邱成龙攻克的第一个“高地”。外行看热闹,内行却知道,这是一项青灯黄卷、耗尽心力的理论计算类,当时国际上也尚属难题。邱成龙深知这一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他默默而坚定地上路了。一千多个日夜,邱成龙的“长征”,在弹道作战数据中穿行。
推演数百万组数据,进行一个个数学模型论证,草稿装了4麻袋。3年后,计算精度提高两个数量级的成果,从邱成龙手中诞生。这一大本如同“数字海洋”般的书,从此就成为我国战略导弹作战运用计算领域的“新华字典”。
此后不久,中央军委将“战略导弹作战运用研究”列为重大科研工程,组织全国数十家科研机构、近千名科研人员展开联合攻关,邱成龙受命担任技术牵头人。
又是一段披星戴月、寒来暑往的难忘岁月,邱成龙带领团队连克8道核心技术难关,斩获40余项关键成果,编写出我国第一部《战略导弹作战运用手册》。
在尘封的档案里,记载着当时权威专家组的鉴定:“战略导弹作战运用研究是一项世界性难题,该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由于保密原因,上级领导决定这一成果不参加任何评奖。但总部有关部门破例为这一成果召开了一次秘而不宣的庆功会。庆贺之声未绝,邱成龙却已冲向新的“高地”。
“用计算机取代人工传统作业,进行数据处理。”还是在计算机时代曙光初现的日子里,邱成龙就把目光瞄准了未来。仅仅两年多,他就带领团队完成了基于计算机平台的“战略导弹作战运用系统”研发,作业速度提高数十倍以上。
从办公桌上的人工手算,到微机室的键盘操作。对邱成龙来说,只是从办公室走进了隔壁的微机室。但对二炮部队和国家来说,却是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邱成龙去世后,研究院派专人整理他的办公室,发现里面堆着十几摞草稿纸,数量最大的一摞有半米多高。
创新,不惧万丛荆棘
邱成龙所做的工作中,大量内容具有独创性。
“按照国家战略,找出一条高效率的战略打击和威慑之路。”邱成龙就是这样理解自己的任务。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炮兵武器型号多了、导弹家族大了,作战运筹必须从“面”向“点”跨越。意图选择、武器配备、综合集成的要求更高,作战运用空前复杂。
长缨在手,谁出新招?历史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已经年过半百的邱成龙肩头。
“就是有一万丛荆棘,也得踏过去!”邱成龙把第一落点标定在“常规导弹作战运用标准”上。
当时,国外的通常做法是“在靶场试验中打出来”,依据命中弹数描述作战效果等级。这条路,投入高,消耗大,邱成龙深感这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他另辟蹊径,开辟了“从分析武器特点入手,反推运用评估标准”的新路。
一路上,“新大陆”不断被发现。邱成龙的课题组建立起一系列数学模型,推演出数以万计的技术参数,完成了与靶场试验结果殊途同归、完全吻合的科研结论。一部百余万字的研究报告,成为我军准确制定导弹作战运用评估标准的“中国度量衡”。
紧接着,邱成龙带领团队在建立常规导弹作战模型体系上展开急行军。这一课题的核心在于把首长的作战意图进行量化分析,把数十个作战要素一一编成作战模型。
这是一个远远超出了计算机作业范畴的广阔科研平台。当年的科研日志,清晰记载着课题组40余次下部队、进工厂、赴靶场调研求证的足迹。一个两米多高的资料堆,支撑起了高耸入云的新型导弹作战运用模型方法体系“摩天塔”。
权威专家评价:这个体系“为我军新型导弹作战力量优化提供了核心技术基础”,是“核常兼备”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从此,邱成龙成为公认的“我军常规导弹作战运用奠基人”。
当第二炮兵从“静卧深山”变为“全域机动”时,“剑法”又该怎样练?
作为导弹作战运用首席专家,邱成龙更多地介入到导弹武器的实战化训练之中。“只要有邱总在,重大发射演习就有底气。”第二炮兵首长这样评价这位“智囊”。
世纪之交,一场大型演习拉开帷幕。由于导弹型号、打击频度、作战要素空前复杂,第二炮兵首次成立演习辅助决策中心,邱成龙担纲技术负责人。而他根据作战效果模型计算和作战仿真推演提出的咨询意见,语出惊人:某突击频度减少某型导弹X枚。
这是个前所未有的创举,风险、责任、成败,邱成龙心知肚明。
首长们相信他的判断。演习的结果证明,这个方案以最小的代价夺取了胜利。
传道,心血浇灌新绿
邱成龙是一位独特的老师:对培养科研团队中的年轻人,看得比培养自己的孩子还要重。
从邱成龙留下的珍贵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有一个年轻人与他形影不离。他叫潘晓山,与邱成龙年龄相差23岁。1984年,当他从基层调到研究所时,出色才华和潜质让邱成龙喜出望外。接下来连续几项任务的成熟表现,更让邱成龙看到了衣钵相传的希望。
“要搞‘东风剑法’了,你承担其中的一个课题吧。你领头,我打下手。”潘晓山至今难忘邱成龙的这句话:“他改变了我一生。”
从这一刻起,他很快成为邱成龙主持重大演习作战运用决策咨询的核心助手。
潘晓山“站在邱成龙肩膀”上起跃,成长为新一代学科带头人,走上研究室和研究所领导岗位,并入选第二炮兵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而邱成龙,却甘心情愿地隐入幕后。
有一年,“精确制导武器作战专用保障系统”科研项目启动。在项目论证阶段,邱成龙是技术总牵头人。攻关开始,邱成龙主动让贤,把汪铭推到了项目总师的位置。
这是一个洋溢青春气息的名单,导弹诸元专业的孔海东,设计专业的詹胜利,70后,80后……名字在更新,薪火在传递。
如果说邱成龙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和大海胸襟的导师,那么他传承给弟子的绝不仅是技术之“术”,而是学术之“道”。
“做科研一定要严谨,干事业一定要奉献,出主意一定要负责!”
“你们的困难,我来解决;创新中有了失误不要怕,我来负责任。”
邱成龙的话,如春风般给弟子们温暖和鼓励。
邱成龙35岁进入某研究所时,他所从事的专业尚处在起步阶段,他是研究所里寥寥无几的年轻人之一。当他69岁病逝时,这个专业已在他手中成长为第二炮兵“第一大学科”。他所带领的队伍中,已有9人当选第二炮兵导弹专家,8人成长为学科带头人,35人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项,形成了为人瞩目的导弹作战专家群。
站起是标杆,躺下是铺路石,邱成龙半生传道授业,托举起一个栋梁般的人才方阵。
境界,一生甘于“无名”
邱成龙曾两次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
第一次是在2003年,第二次是在2005年。两次角逐,他因同一个原因最终落选。
毫无疑问,战略导弹作战运用是第二炮兵第一大学科,邱成龙是当之无愧的“掌门人”。然而,他主持的科研项目,取得的丰硕成就,大都是辅助高层决策的国家机密,导致评选委员会对邱成龙的核心价值和重要意义知之甚少。
第一次落选,他坦然一笑,“东风剑法”最后“几招”的研究正紧锣密鼓,没工夫失落。
第二次落选,他笑得更加从容,转身埋首于又一重大课题……
不是不想当院士,而是的确有很多事在邱成龙眼里更重要。
2000年,邱成龙60岁,到达最高服役年限。同龄人该退的都退了,可他却接受了组织上让他延长3年服役期的决定。3年之后又3年,邱成龙超期服役了6年。
夕阳无限中,他做着两件“大事”:一是回顾整理平生成果,二是涉足最新理论前沿。他高瞻远瞩,在国内首次系统提出“软毁伤”概念,与战友甄涛一起完成了《软毁伤》一书的著述,对国家减灾防灾、军事运用、经济对策等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
2009年2月,积劳成疾的邱成龙病倒了,癌细胞在他身体里疯狂肆虐。深感余日无多的邱成龙,把病房变成了办公室,强忍剧痛完成着人生最后的冲刺。
在生命最后的8个月里,他整理完成并移交了上百份重要科研资料,指导所带博士生完成了论文答辩,完成了第二炮兵导弹作战运用教材的最后修订。随着病情日渐沉重,他神智时而清醒、时而恍惚,先后5次生命垂危。每次醒来,他总是断续重复着这样几个字:“抓……紧……记……录……”
2009年深秋十月,邱成龙留下了最后的遗言:“党给了我知识的种子,我一生都是幸福的。旧社会上不起学,建国后幸运地成为家乡第一批小学生;高中毕业读不起大学,我幸运地被保送到军校学习;导弹武器研制成功后,我和战友幸运地创建了导弹作战运用专业。经历了这么多,我幸运地走到今天,这些幸运都是党给的,我知足了……”
老伴说:“老邱一生少言寡语,这是他和我说得最多的一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