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穴图谱》:人体经络循行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13:46
《人体经穴图谱》:人体经络循行图【循行分布】
           体表 从肺系横行出来,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至肘窝,沿着前臂内侧前缘,入寸口,沿着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
        体内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胃上口,过横隔,属于肺脏,上联肺系。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 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 w4 @- c/ e3 |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注释】 0 E  N1 U, z; k) y! i
        (1)中焦--宋·王维一《铜入腧穴针灸图经》注:“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于肺”
       (2)胃口——《铜人》注:“胃口,谓胃之上口,赉门之位也。”( p$ m& [7 H) j7 K2 J
       (3)肺系——元 · 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注:“谓喉咙也。”喉咙,兼指气管而言。% _  |/ ^& r* {
        (4)臑内--臑音闹。指上臂。屈侧称臑内,当肱二头肌部;伸侧称臑外,当肱三头肌部。. }: I+ L: z2 t: k9 M
! J9 v3 U& ]&       (5)少阴——此处指手少阴心经。* b9 j  X  m6 P- A( p( j4 r  u# U
        (6)心主——指手厥阴心包经。. U0 X2 @8 G& W2 E" S
  u4 i" s. O3 f* t. s& A        (7)臂内——臂,指前臂;内,指内侧,即掌侧。0 ~$ Z3 M8 a) M; J
9 n$ v& t3 q7 ~        (8)上骨——“臂之上骨”指桡骨。
        * f  t, Q" K8 ^(9)廉——指侧边而言。
        ) B- I. s1 @( T( {  P- U:(10)寸口——腕后桡动脉搏动处。
        (3)鱼,鱼际--“鱼”或称“手鱼”,今称“大鱼际”,“鱼际”即指鱼的边缘部分。
% k0 k9 ~7 y5 ]" d/ r. e% z5
【语译】 ' X3 j- a# p3 g, v. z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5 j0 S) A% B4 T" }- N  H2 `# |
3 {% F" s3 p1 K. \& q: Q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五味堂-手太阴肺经(仿明经络图).jpg


五味堂-01手太阴肺经.gif


五味堂-01手太阴肺经走向演示.gif

  • 【循行分布】9 ^( c2 h0 @% [
    ! q, `9 n0 q; y       体表起于食指未端,沿着食指桡侧向上,经过第一、第二掌骨之间进入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沿前臂前方,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之阳经聚会处”(大椎),再向下进入缺盆。缺盆部的分支上走颈部,通过面颊,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于鼻孔两侧。
          体内 进入缺盆,联络肺赃,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 (1) 之端,循指上廉 (2) ,出合谷两骨 ( 之间 ),上入两筋 ( 之中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 (5) 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 (6) ,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v1 e8 r1 l' u* x% j- d7 q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 (7) ,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五味堂)交人中 (8) ——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注释】: T2 b$ H$ q1 s% v
    ! |) V! ?/ M$ J0 ?% ~$ E" m  w
            (1)大指次指--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又名示指,亦即第2指。9 H& ~- ]) |' K# T' h. h
            (2)上廉——取曲肘执笔体位,上廉即靠桡骨一侧。
            (3)合谷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合称歧骨。
           (4)两筋--指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 a' u% \' O5 |% V
           (5)髃骨——髃读作隅,角的意思。此指肩峰部。
           (6)柱骨之会上——张介宾注:“颈项之根为天柱骨”,意指颈椎。“会上”指大椎,为六阳经所聚会,释作锁骨。4 k& }6 L$ p  V; d0 ?% G9 E
            (7)颊——面旁的总称。7 t% T* s  ^- b( C9 I
            (8)人中——又名水沟,位于人中沟中央近鼻孔处。
    ) J' Y: p! W0 [" F
    【语释】 3 B. x6 i0 U& b& U7 D3 @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五味堂-手阳明大肠经(仿明经络图).jpg


    五味堂-02手阳明大肠经.gif


    五味堂-02手阳明大肠经走向演示.gif

  • 【循行分布】
             体表起于鼻翼侧,上行至鼻根,再向下沿鼻的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承浆(任脉)处,再向后经大迎,沿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督脉)。面部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直行的脉队缺盆下行,在胸部距前正中线4寸,在腹部距前正中线2寸,进入少腹两侧气冲,再由此下行经髀关,伏兔至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胫部的支脉从膝下3寸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端;足跗部的支脉从跗上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
          体内 从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至气冲。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 (1) 旁约太阳之脉 (2) ,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3) ,却循颐 (4) 后下廉,出大迎 (5) ,循颊车 (6) ,上耳前,过客主人 (7) ,循发际,至额颅 (8) 。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 (9) ,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10) 。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 (11) 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 (12) ,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 (13) ,抵伏兔 (14) ,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 (15) ,入中指内间 (16) 。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注释】
    (1)頞——音遏。鼻茎,指鼻根,又称山根。
    (2)太阳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约”或作“纳”。
    (3)承浆——穴在颏唇沟中央,属任脉。
    (4)颐——音夷。口角后,下颌部。
    (5)大迎——穴在下颌角前1.3寸骨陷中,适当下颌骨斜线部,有面动脉。
    (6)颊车——穴在下颌角前,咬肌中。
    (7)客主人——即上关穴,当耳前颧弓上缘。
    (8)额颅——即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
    (9)人迎——穴在结喉两侧,颈动脉搏动处。
    (10)脾——按古人说“脾”,每兼指胰而言。《难经》云:“脾,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黄庭内景经》说:“脾长一尺掩太仓。”是指胰掩于胃旁。
    (11)气街——指经络之气通行的径路。此处之气街,是指气冲部,当股动脉搏动处。. W9 n! ?5 z( T( E
    (12)胃口——指胃之下口,即幽门部。3 Z8 H8 o/ z9 d2 l8 ?4 ]
    ' V( O6 l3 y! c7 A) \2 _(13)髀关——髀音俾。股外为髀。穴在髂前上棘直下,缝匠肌外侧,约平会阴。
    (14)伏兔——大腿前正中部,股四头肌隆起如伏兔 ,故名。
    5 A  {; [/ (15)足跗——即足背。/ t: x! E6 E0 f, ^" m( ^
    (16)中指内间——“指”通作“趾”。内间指它的内侧趾缝,外间指它的外侧趾缝。
    ! t$ O3 a1 L: \- q1 m5 t
    【语释】 0 A7 g$ Q9 G- I4 X
           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会迎香),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2 E: C6 G8 f" X% p
    & k- L6 q: p; j" X' q- k0 t# e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 `2 X4 ^. D+ }, J& c
    $ q+ j- J0 m5 e7 D. K/ T
            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1 i# j2 N9 q7 c$ Q7 R

           它的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D" E& e0 y& g: ^& ~

            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五味堂-足阳明胃经(仿明经络图).jpg


    五味堂-03足阳明胃经.gif


    五味堂-03足阳明胃经循行演示.gif

  • 【循行分布】
          体表 起于足大趾未端沿大趾及足内侧赤白肉际,至内踝前面,上行小腿,沿胫骨后面至膝内侧,经大腿内侧,进入腹部。
          体内 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 (1) ,过核骨后 (2) ,上内踝 (3) 前廉,上踹 (4) 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 (5) 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 (6) ,连舌本 (7) ,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注释】
    (1)白肉际——指四肢掌(蹠)面与背面交接的边缘。掌(蹠)面的皮肤较厚而色浅,称白肉,又称赤白肉际。
    (2)核骨——张介宾注:“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其形如半个果核,故名核骨。即指第1蹠骨的头部突起。
    (3)内踝——胫骨下端的突出处。
    (4)踹——音篆。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5)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6)咽——张介宾注:“咽以咽物,居吼之后。”此兼指食管而言。
    (7)舌本——指舌根部。

    【语释】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五味堂-足太阴脾经(仿明经络图).jpg


    五味堂-04足太阴脾经.gif


    五味堂-04足太阴脾经循行演示.gif

  • 【循行分布】
           体表  “ 心系 ” 直行的脉向上至肺出腋窝,行于手臂内侧后缘,经肘、腕至掌中,止于小指桡侧端。
           体内 起于心中,属 “ 心系 ” ,通过横膈,联络小肠;“ 心系 ” 向上的脉夹咽喉至目系。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 (1) 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 (2) ,系目系 (3) 。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谦,行太阴、心主 (4) 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 (5) 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注释】
    (1)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按: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其功能性联系。
    (2)挟咽——即指咽喉。
    (3)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4)太阴、心主——指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5)掌后锐骨——指腕骨之豌豆骨部。

    【语释】
           手少阴心经;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下过膈肌,络小肠。
           它的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
           它的直行脉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腑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


    五味堂-手少阴心经(仿明经络图).jpg


    五味堂-05手少阴心经.gif


    五味堂-05手少阴心经循行演示.gif

  • 【循行分布】
           体表 起于小指尺侧端,行干手背外侧,经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至肩部,向下入缺盆。缺盆部支脉沿颈部达面颊,转入耳中。颊部支脉上行至目内眦。
          体内 进入缺盆,联络心脏,通过横隔,属于小肠。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1) ,直上循臂骨 (2) 下廉,出肘内侧两骨 (3) 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 (4) ,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 (5) ,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 (6) ,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注释】
    (1)踝——此指手腕后方小指侧的高骨。
    (2)臂骨——指尺骨。
    (3)两骨——指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
    (4)肩解、肩胛——滑伯仁注:“脊两旁为膂,膂上两角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胛。”张介宾注:“肩后骨缝曰肩解。”按:“肩后骨缝”指肩关节缝;两角指左右肩峰与肩胛冈部;成片骨即指肩胛骨体。
    (5)目锐眦——《灵枢 · 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指目外角。目大角为内眦。
    (6)(出页)——音拙。眼眶的下方,包括颧骨内连及上牙床的部位。

    【语释】
          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于小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行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耳中(听宫)。
          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 C- O; g6 t: |4 w$ z- A
          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气相通。


    五味堂-手太阳小肠经(仿明经络图).jpg


    五味堂-06手太阳小肠经.gif


    五味堂-06手太阳小肠经循行演示.gif

  • 【循行分布】
           体表起于目内眦。上额。交会于巅顶,入里联系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行肩胛内侧挟脊柱外开1.5寸,达腰部。腰部支脉向下经臀部至腘窝;后项支脉经肩胛内侧挟脊柱外旁开3寸下行,经臀部、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合于腘窝。从此向下经小腿后侧、外踝后及足外侧至足小趾外侧端。
          体内 从腰部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循肩膊,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脾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 至小指外侧。

    【语译】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五味堂-足太阳膀胱经(仿明经络图).jpg


    五味堂-07足太阳膀胱经.gif


    五味堂-07足太阳膀胱经循行演示.gif

  • 【循行分布】
           体表 起于足小趾,斜向足心,经舟骨粗隆下、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小腿内后侧、腘窝内侧、大腿内后侧,通向脊柱,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
           体内 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肾脏直行的脉从肾向上,通过横隔,进入肺系,沿喉咙挟舌根;肺部支脉,从肺出来,联系心脏,流注于胸中。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 上股骨内后廉, 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语译】
           足少阴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
           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五味堂-足少阴肾经(仿明经络图).jpg


    五味堂-08足少阴肾经.gif


    五味堂-08足少阴肾经循行演示.gif

  • 【循行分布】
           体表 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3寸处(天池),上行抵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之中,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
           体内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隔,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语译】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三焦。
          它的支干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天泉),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
         它的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仿明经络图).jpg


    五味堂-09手厥阴心包经.gif


    五味堂-09手厥阴心包经循行演示.gif

  • 【循行分布】
           体表起于无名指未端,向上行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手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之后,向上进入缺盆。胸中支脉:从胸向上出于缺盆,上走颈旁。沿耳后直上,出于耳部上行额角,屈而下行至面颊,到达眼下部;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
          体内 进入缺盆,分布于胸中,散络于心包,向下通过横隔,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语译】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沿着手背(中渚、阳池),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向上通过肘尖(天井),沿上臂外侧(清冷渊、消泺),向上通过肩部(臑会、肩髎),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会秉风、肩井、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纵隔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后项,连系耳后(天牖、翳风、颅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孙;会颔厌、悬厘、上关),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 0 v9 e' b0 d) h; L& `7 G- W* _4 i& \: D& P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门;会听会),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会瞳子髎)接足少阳胆经。


    五味堂-手少阳三焦经(仿明经络图).jpg


    五味堂-10手少阳三焦经.jpg


    五味堂-10手少阳三焦经循行演示.gif

  • 【循行分布】
           体表起于目外毗,上行额角,下耳后,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向下入缺盆。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达目外眦后方;外眦部支脉:从目外眦分出,下走大迎,合手少阳经达目眶下,经颊车,于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缺盆直行脉:从缺盒下行腋下,沿胸侧,过季胁.下行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经腓骨前面,达腓骨下段,出外踝前,沿足背,入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一、第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
          体内 从缺盆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络于肝,属于胆,沿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绕阴毛,横行入髋关节。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语译】
           足少阳胆经: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和髎、角孙),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它的主干(直行脉):从缺盆(锁骨上窝)下向腋下(渊液、辄筋;会天池),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它的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五味堂-足少阳胆经(仿明经络图).jpg


    五味堂-11足少阳胆经.jpg


    五味堂-11足少阳胆经循行演示.gif

  • 【循行分布】
            体表 起于足大趾背毫毛部,沿足背内侧上行,过内踝前1寸处,向上行小腿内侧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经之后,行腘内侧,沿大腿内侧,入阴毛,绕阴器,达小腹,循胁肋上出前额,与督脉合于巅顶。
           体内 挟胃,属肝,络胆,循喉咙后,入鼻咽部,连目系。下颊里,环唇内,流注于肺。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八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d4 I& |! n, N1 m; Z: o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注肺。

    【语译】
            足厥阴肝经: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 部,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喉头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它的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它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五味堂-足厥阴肝经(仿明经络图).jpg


    五味堂-12足厥阴肝经.jpg


    五味堂-12足厥阴肝经循行演示.gif
    【循行】
           [1]《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2]《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3]《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取之所别也。

    【语译】
           [1]督脉的循行,起始于小腹部,当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内联系阴部的“廷孔”--当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一络脉,分布外阴部,会合于会阴,绕向肛门之后,它的分支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与足太阳经的分支相合。足少阴经从股内后缘上行,贯通脊柱而连属肾脏。督脉又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入络于脑;又退出下项,循行肩胛内侧,挟脊柱抵达腰中,入循脊里络于肾脏。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部,与女子相同。督脉另一支从小腹直上,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
           [2]督脉,起始于躯干最下部的长强穴,沿着脊柱里面,上行到风府穴,进入脑部,上至巅顶,沿额下行到鼻柱。
           [3]督脉别络,名长强,挟脊旁上项,散布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分别走向足太阳经,深入贯膂。实症,见脊强反折;虚症,见头重、震掉。取用其络穴。

    【附】《奇经八脉考》
         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具绕篡后屏翳,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囟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入龈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

    【功能】
           督脉的“督”字,有总督、督促的含义。督脉循身之背,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因为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它的脉气多与手足经相交会,大椎是其集中点。另外,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会维交会于风府、哑门。所以督脉的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本草纲目》称:“脑为元神之府”,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因此,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有关。所以金代医家张洁古认为:督脉“为阳脉之都纲”即是此意。


    来源:五味堂


    五味堂-督脉(仿明经络图).jpg


    五味堂-13督脉.jpg


    五味堂-13督脉循行演示.gif    

  • 【循行】
            [1]《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2]《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3]《难经·二十八难》: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4]《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语译】
            [1]任脉起始于中极下的会阴部,向上到阴毛处,沿腹里,上出关元穴,向上到咽喉部,再上行到下颌,口旁,沿面部进入目下。
           [2]冲脉和任脉,都起于胞中,它的一支循背脊里面上行,为经络气血之海。其浮行在外的,沿腹上行,会于咽喉,另行的从咽唇口周围。 * W( f* _6 g0 }+ J3 S0 i9 z+ e
            [3]任脉,起于中极穴的下面,向上经过阴毛处,沿着腹壁深处再上行经过关元穴,到达咽喉部。
           [4]任脉别络,名尾翳(鸠尾),从鸠尾向下,散布于腹部。实症,见腹皮痛;虚症,见瘙痒。取用其络穴。

    【附】《奇经八脉考》
           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历石门,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循神阙、水分,会足太阴于下脘,历建里、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上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环唇上至下龈交,复而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

    【功能】
            任脉的“任”字,有担任、妊养的含义。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全身阴经脉气有总揽、总任的作用。故有“总任诸阴”和“阴脉之海”的说法。其脉气与手足各阴经相交会。足三阴与任脉中极、关元,阴维与任脉交会于天突、廉泉,又冲脉与任脉交会于阴交。足三阴经脉上交于手三阴经脉,因此任脉联系了所有阴经。
    : t3 ]* N; B1 ^
          任脉起于胞中,有“主胞胎”的功能,它所经过的石门穴,别名称为“丹田”,为男子贮藏精气,女子维系胞宫之所,又为“生气之原”。

    【国家图书馆科技参考组资料】
           任脉是循行于人体胸腹部正中的气脉。它起于胞中(指盆腔中的内生殖器官),下出会阴,沿腹面正中线上行,经阴阜、腹部、胸部,经面部到眼眶下。它为"阴脉之海"。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使左右两侧的阴经通过任脉而相互联系,因此,任脉对阴经有调节作用,故称"总任一身之阴经"。它能调节月经,妊育胎儿,故称"任主胞胎"。督脉是循行人体背部正中的气脉。它起于胞中(指盆腔中的内生殖器官),下出会阴,沿着背面正中线上行,经过骶部、腰部、背部、颈部,进入脑内,再沿头部正中线,由项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内唇第带处。并有支脉络肾,贯心。它为"阳脉之海"。六条阴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对阴经有调节作用,故称"总督一身之阴经"。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因此,督脉基本上反映脑与脊髓的生理、病理头部,并使脑、脊髓与内生殖器相联系。


    五味堂-任脉(仿明经络图).jpg


    五味堂-14任脉.jpg


    五味堂-14任脉循行演示.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