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秋 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39:35
 张应之     浪迹遍天涯,月是故乡明。     晚间,月亮升起来了。一家家的院埕架起了八仙桌。妇女们收整得格外标致有神,把一盘盘芋角、糕饼、香蕉、柿柚端上供桌,也端上为孩子们添购的读书用品,如铅笔、簿子之类,虔诚地轮番拜月。母亲们为子女祈求祛邪的香灰,或者手捧纸锭朝着子女背脊祷抹消灾。孩子们三三两两。手提麻骨灯笼,闹闹嚷嚷地嬉戏,跑出跑入,报告着外边燃烧瓦塔的热闹情景。

中秋拜月不知何时起始,潮州的中秋佳节,实在令人魂系梦牵。相传是夜发生过民变啸聚,血刃元番的义举。民变是百姓最原始的反抗方式,民众象平静雪地下的火山,蕴藏着灼热的火焰。糕包饼筒的裹纸负载着密约起事的使命,芋头象征着割下元番的首级祭祀天地。此举该在1276年元军攻陷南京都城临安之后,距今七百余年,丞相文天祥带领义军转战赣闽粤。蒙古贵族贪婪无厌,特别是征服地位卑微的南人,即南宋统治区域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实行疯狂的掠夺和屠杀,酿造悲剧的灾难。我的家乡龙湖是一座仿潮州城模式的古寨,始创于南宋,迄今八百二十年,水陆交通要塞,陷入元军之手便成可能。现今“竹仔巷”,即“鞑靼”的蔑称,大概当年驻扎过蒙古军。也许在那子夜残更,元番已经酣然入梦,抑或酩酊大醉,猝不及防,便发生了一场狂飚式的驱杀元番的白刃战,众怒把他们遣送到永恒里去。

埕口已经成为孩子们鸢飞鱼跃的快乐天地,象北方孩子拍雪人那样,高大的瓦塔构筑显示着童稚的天趣与潜功。唯有今夕,孩子们获得玩火的默许,甚至博得大人们的热情赞助。众人拾柴火焰高,焚薪,拨火,撒盐,红彤彤的瓦塔,塔罅火苗迸发,塔尖火焰升腾,流光溢彩的通体把围观的人们照得一片火红。

人们闲逸地在家门口或院子里,就着茶几赏月喝茶吃糕点,抚琴拉弦唱荡板。年轻人喜欢踏着银色的月光,登上蜿蜒的韩江西堤。由于泥沙常年累月地淤塞,河床积聚的绿洲同堤西的民房屋顶一样高,因而堤岸两边的村容水色尽收眼底。一轮皎洁的圆月高悬在蔚蓝的天空,清碧的航道江面闪烁着粼粼波光。在岸那边,急水塔依稀可辨。西岸远近的村落,一处处地燃烧着瓦塔烽火。

“八月十五中秋夜,急水塔顶银一瓮。”

有人在讲述民间传说,仿佛痴人说梦,声音明显一阳一阴。那是一个赞美智慧、嘲笑愚鲁的传说:两个赏月的游客同时拾得一纸立具时辰的藏宝诗,相约捷足先获。一个抢先直奔塔顶,螟搜无踪;一个断后取锄候刻,塔影挖银。

一对恋人驻足止步。那姑娘展开一幅手帕翘望明月,轻声细语地招引小伙子:“你看,多美!怎么圆月变成泛着晕圈的方月?”小伙子捏住手帕角凑过脸去亲昵地贴住姑娘滑润的脸盘。

老榕树下,袒露的根隙拴着白天浮鼻渡的水牛,躺伏在地上慢吞吞地嚼嘴反刍。牧童忽然一板一眼的喊:“云盖中秋月,雨淋元宵灯!”

《潮安县文学作品选集》(1997年7月1日 潮安县文联出版)





《张应之简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7b82e010007ql.html



《生活是文学艺术之源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7b82e010007q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