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令与酒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23:13

酒令大如军令

--------------------------------------------------------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盅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活跃起来。

 

  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

 

  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是“同数”,现在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甲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

 

  击鼓传花:这是一种既热闹,又紧张的罚酒方式。在酒宴上宾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击鼓,击鼓的地方与传花的地方是分开的,以示公正。开始击鼓时,花束就开始依次传递,鼓声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则该人就得罚酒。因此花束的传递很快,每个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击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时紧,有时慢,造成一种捉摸不定的气氛,更加剧了场上的紧张程度,一旦鼓声停止,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时大家一哄而笑,紧张的气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饮酒。如果花束正好在两人手中,则两人可通过猜拳或其它方式决定负者。击鼓传花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方式,但多用于女客。如《红楼梦》中就曾生动描述这一场景。

 

 

 

 

 

 

游戏1、循环相克令

用具:无

人数:两人

方法:令词为“猎人、狗熊、枪”,两人同时说令词,在说最后一个字的同时做出一个动作——猎人的动作是双手叉腰;狗熊的动作是双手搭在胸前;枪的动作是双手举起呈手枪状。双方以此动作判定输赢,猎人赢枪、枪赢狗熊、狗熊赢猎人,动作相同则重新开始。

兴奋点:这个游戏的乐趣在于双方的动作大,非常滑稽

缺点:只是两个人的游戏

 

游戏2、幸运大白鲨

用具:幸运大白鲨

人数:两人

方法:幸运大白鲨的构造非常简单,但玩起来却趣味无穷。方式是将大白鲨的嘴掰开,然后按下它的下排牙齿,这些牙齿中只有一颗会牵动鲨鱼嘴,使其合上,如果你按到这一颗,鲨鱼嘴会突然合上,咬住你的手指。当然,鲨鱼牙是软塑料做的,不会咬痛您的。

你可以在酒桌上把它作为赌运气的酒具,几个人轮流按动,如果被鲨鱼咬到罚酒。

兴奋点:适合男孩女孩一起玩,对于胆小的女孩子来说比较惊险。

缺点:首先你要先去买一个“大白鲨”,虽然价钱不贵

 

游戏3、官兵捉贼

用具:分别写着“官、兵、捉、贼”字样的四张小纸

人数:4个人

方法:将四张纸折叠起来,参加游戏的四个人分别抽出一张,抽到“捉”字的人要根据其他三个人的面部表情或其他细节来猜出谁拿的是“贼”字,猜错的要罚,有猜到“官”字的人决定如何惩罚,由抽到“兵”字的人执行。

兴奋点:简单易行,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

缺点:人数不易过多。

 

游戏4、拍七令

用具:无

人数:无限制

方法:多人参加,从1-99报数,但有人数到含有“7”的数字或“7”的倍数时,不许报数,要拍下一个人的后脑勺,下一个人继续报数。如果有人报错数或拍错人则罚酒。

兴奋点:没有人会不出错,虽然是很简单的算术。

缺点:无

游戏5、心脏病

用具:无

人数:越多越好

方法:将一副扑克牌给酒桌上的每个人平均分发,但是不能看自己和他人手里的牌。然后以酒桌上的人为序,按照人数排列。例如,酒桌上有5个人,可编为1-5的序号。如果该人出的牌和自己的序号相同,那大家的手就是拍向那张牌,可以手叠手的拍,最后拍上去的人是输家。

兴奋点:非常刺激,经常是大家的手红的一塌糊涂。

缺点,对桌子不利

 

游戏6、开火车

用具:无

人数:两人以上,多多益善

方法:在开始之前,每个人说出一个地名,代表自己。但是地点不能重复。游戏开始后,假设你来自北京,而另一个人来自上海,你就要说:“开呀开呀开火车,北京的火车就要开。”大家一起问:“往哪开?”你说:“上海开”。那代表上海的那个人就要马上反应接着说:“上海的火车就要开。”然后大家一起问:“往哪开?”再由这个人选择另外的游戏对象,说:“往某某地方开。”如果对方稍有迟疑,没有反应过来就输了。

兴奋点:可以增进人与人的感情,而且可以利用让他或她“开火车”的机会传情达意、眉目传情。

缺点:无

 

 

 

 

 

 

 

 

 

 

 

 

 

 

 

 

 

 

有一个酒令叫“奔小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西部的某些地方,由于小康验收在即,为顺利通过验收,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迎检准备。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少数单位不是集中精力把弱项搞强、强项搞大,而是千方百计在验收环节上打主意,拚命往小康迎检必查指标中“掺水”。于是,修街、刷墙、打扫卫生一时间成为时尚。就在这些地方为小康迎检绞尽脑汁之时,一个叫做“奔小康”的酒令,也开始在餐桌上不径而走蔓延开来。

 

    酒令“奔小康”,由于地域不同,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玩法,但大意相通。主要游戏规则是:游戏双方各执一个小碗,有的地方甚至还有专用工具,碗内放五个色子(骰子)俗称“宝子”。按照惯例,色子中的1点可以抵顶1、2、3、4、5、6中的任何一个点数。游戏开始后,双方各掷一次或若干次。然后,在局外人观战下双方开始“吹宝”。这时,游戏双方可以以自己碗里色子的点数为依据,也可以完全抛开自己色子的点数,凭借自己的胆量尽情地发挥。如甲方吹四个六,乙方就可以吹五个六。紧接着,若甲方吹六个三,那么,乙方可以吹六个四或五,……。直到一方确认自己已输或胜券在握时,主动亮出底牌讲“开宝”。于是,双方亮出小碗,观战者共同查看点数之和,以此决出胜负,负者喝酒。

 

    这样一个酒令、游戏何以被冠名为“奔小康”了呢?究其原因,某些地方小康建设中的弄虚作假现象恐怕难逃干系。你看游戏“奔小康”,游戏双方简直可以“姿意妄为”,可以把“少”说成“多”,把“大”说成“小”,甚至于把“没有”说成“有”。游戏双方的胜负,并不取决于自己的牌有多好,而是取决于一方的“技巧”或者“胆量”。再看小康建设,本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硬指标没那么硬,可愣是在精心挑选的小康记帐户上作手脚,把收入等指标人为地拔高了。之后,修街、刷墙、打扫卫生……着力在表面上作文章。如此看来,两者确实有着同源、同族之理。酒令“奔小康”之所以风靡一时,成为一种时尚,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在当时情况下,某些地方的小康建设存在着明显的弄虚作假现象。

 

    党的十六大把二十世纪末实现的“整体小康”定性为“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显然是实事求是的。同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写入党章,是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无疑为亿万农民带来了福音。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不少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新的经济发展规划。在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总体小康的基础之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尤其是在中西部、在传统农区、在基础较差的地区,其任务无疑是异常艰巨的。

 

    党的十六大为亿万农民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亿万农民热切盼望我们的干部能够真正践行“三个代表”,带领群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某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发展思路尚未理清,浮夸之风却有所抬头。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如“十年建成小康县,进而实现现代化”等口号,相继提出,这里似乎又开始了当年的“奔小康”的游戏。显然,这些做法与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精神是相悖的。

 

    建设“全面小康”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计。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的干部,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只有扑下身子,带领群众埋头苦干,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扎实有效的工作业绩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否则,某些地方干部浮躁的心态、浮夸的作风、保守的作法,到头来很可能要拖时代的后腿。

 

  

 

 

 

 

 

 

 

 

 

 

酒的礼俗——酒令

  

  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饮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他们还常常赋诗撰文予以赞颂。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后汉贾逵并撰写《酒令》一书。清代俞效培辑成《酒令丛钞》四卷。

  

  酒令分雅令和通令。雅令的行令方法是:先推一人为令官,或出诗句,或出对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续令,所续必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符,不然则被罚饮酒。行雅令时,必须引经据典,分韵联吟,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例如,唐朝使节出使高丽,宴饮中,高丽一人行酒令即应对曰:“许由与晃错争一瓢,由曰:‘油葫芦’,错曰:‘错葫芦’”。名对名,物对物,唐使臣应对得体,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熟识中国文化。《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到鸳鸯作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描写的是清代上层社会喝酒行雅令的风貌。

  

  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较流行。但通令掳拳奋臂,叫号喧争,有失风度,显得粗俗、单调、嘈杂。

 

  饮酒行令,不光要以酒助兴,有下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赋诗填词、猜迷行拳之举,它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机智,有文彩和才华。因此,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钟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

 

  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是“同数”,现在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甲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

 

  击鼓传花:这是一种既热闹,又紧张的罚酒方式。在酒宴上宾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击鼓,击鼓的地方与传花的地方是分开的,以示公正。开始击鼓时,花束就开始依次传递,鼓声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则该人就得罚酒。因此花束的传递很快,每个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击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时紧,有时慢,造成一种捉摸不定的气氛,更加剧了场上的紧张程度,一旦鼓声停止,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时大家一哄而笑,紧张的气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饮酒。如果花束正好在两人手中,则两人可通过猜拳或其它方式决定负者。击鼓传花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方式,但多用于女客。如《红楼梦》中就曾生动描述这一场景。

 

 

 

 

酒的礼俗——酒桌风云

 

  1、单挑

  有道酒场如战场 孙子兵法美名扬

  刀光剑影乱闪,马屁乱拍乱吹,您是二姨小子,请先干了这杯/同志莫要胡来,我又不是小孩,这个地方您老大,毋必喝得开怀/莫要拿我取笑论官,我是顶小,连干三个表敬意,这瓶完了再要。

  第一道工序是套弯子,把只见过一次的想象成早已熟悉的,然后拉近距离,把双方熟悉的人名地名摆满一桌。然后说自己支持巩俐还是喜欢张国荣,要是对方是周星驰的死党,分歧就将开始。要是有自知之明,有两种投降方式:高挂免战牌或自饮一杯表谦虚;有好斗的往往把一瓶酒各倒一半,准备誓死相拼。这是众人纷纷表现的时候。

 

  2、围剿  

以众欺寡、以多欺少、以亲欺疏、以量大欺量小或集体小量者团结如一人对抗量大而傲人者

 

  3、群殴

  酒店老板最开心的一天

 

 

酒的礼俗——宜酒时节

 

  人们在传统习俗影响下,公认为适宜饮酒的良辰美景,据清代郎廷极在《胜饮篇》中记载的有:

  颂椒:元旦饮椒柏酒,屠苏酒。

  人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七,专找朋友共饮。今已扩大为初三――初七。

  灯宴:时在农历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宴,十八日为落灯宴,此数日间家家多有宴饮。

  探春宴:春时,人们把种的各种花摆在院子里,边喝酒边赏花,然后为花儿们评奖。

  花朝:时在农历二月十五日,吃酒看花。

  踏青:寒食前后,春游乐事,在郊外踩踩青草嗅嗅花。

  社日:旧时祭祀土神的传统节日,时分别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唐五驾《社日》诗中写道“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宴幄:春游碰到下雨怎么办?不忙跑,古人早有准备,撑起油布幕,照样吃喝。

  

访花:赏名贵花卉,常饮之。

  庭花盛开:宴饮园庭花间。日期不定,巧妙留下玩乐余地。

  修禊:三月第一个己日,出游临绿波、藉碧草、觅芒物、听嘤鸣娱情觞咏之中。其间有一些好玩的方式,但今天想玩就得掏钱。

 

  听黄鹂声:春日携酒听鸟鸣。就算没鸟,酒也不浪费。

 

  送春:怅望送春杯,高兴,酒;不高兴,酒!

 

  新绿:树浓绿,蝶舞樽前映嫩黄。

 

  泛蒲:端午饮菖蒲酒,先喝一次。

 

  观音渡:端午观龙舟,水嬉之乐携酒饮之。又一次!在船上饮!同一天有两种理由快活!

 

  避暑会:暑伏,林亭中酣饮。在亭中饮!古人不喜欢饭店。

 

  竹筱饮:夏月暑饮竹林中。竹林?哇!

 

  喜雨:暑天毒热,一雨生凉,昼以酒贺。什么事都有道理。

 

  巧夕:农历七月初七,女饮。男的并没闲着,他们背着女同志喝。

 

  迎秋宴:夏末宴饮迎秋。意料之中的事。

 

  新涨:堤边观潮水,饮之乐。没潮可观的地方听消息,也乐!

 

  中秋:团圆节设酌以饮。正规!

 

  登高:重阳不放杯。

 

  红叶:月叶粲如花,流连觞似舟。名目繁多,象中国人开会。

 

  好月:不拘何时,醉向月中。

 

  暖寒会:冬寒会友饮酒。

 

  守岁:除夕饮宴迎新春。对于好酒之士,没有什么日子、什么地方是不适宜饮酒的。

 

 

 

 

酒的礼俗——酒道仪式

  

  肉汤已经煮好。主人前往去召请宾,宾拜谢过主人放下架子亲自来请。主人回拜,告辞,宾再次拜谢。请介时的礼节也是这样。宾和其他陪宾一起过来,主人带领一帮人在门外迎接,再次拜谢宾的到来,宾回拜。主人再拜谢介,介回拜。主人向众陪宾一揖,先进门。宾向介作长揖,从左边进门,介再向众陪宾作长揖,也进门。众陪宾都从左门进。以北面为上。主人与宾相互三揖一齐走到阶前,再三相让(上堂)。主人上堂,宾也上堂。主人在台阶上方对着屋楣向北拜两次,宾则在西阶上对着屋楣面向北回拜。

 

  主人坐下,从篚里拿出一只爵,下堂洗爵,宾也跟下堂。主人在阶前坐下,先把爵放在地上,(向宾)致辞。宾致答辞。主人坐着拿爵,站起,走到洗跟前,面向南坐下,把爵放置到篚下,盥手洗爵。宾向前走几步。面向东北辞感谢主人为他洗爵。主人坐下,把爵放在篚下,站起来对宾作答。宾退回到原位上,对着西序的地方向东站立。主人坐下拿起爵,负责沃洗的仆役面向西北站立,洗完酒爵,主人一揖,一让。然后上堂。宾拜谢主人替自己洗爵。主人坐下,把爵放在地上,对宾作一拜,然后下堂洗手。宾也下堂,主人辞谢。宾答谢,回到原位,面对着西序。洗完手后,主宾相互揖让着走上堂。宾在西阶上凝神端立,主人坐下取爵,斟满酒。走到宾的座席前面朝西北献给宾。宾从西阶上堂拜谢,主人向后稍退,宾前行接过酒爵回到原位。主人在主阶上拜送爵,宾向后稍退,仆役把干肉上到席前。宾从西边入席,仆役把折用具设于席上。主人在主阶东边端正凝立。宾坐下,左手执爵,向干肉作祭。把酒爵放到干肉的西边,站起来,右手拿肺,左手握住肺的根部;坐下,不做“缭”的动作,右手掐断肺尖祭神。左手上举,尝一下肺,站起,把肺放到俎上。然后坐下,洗净手,先祭酒,再站起。在席的末位坐下,尝一口酒。接着退下席,把爵放在地上,向主人拜谢,并称颂酒美,端爵站起。主人在主阶上向宾答谢。宾又到西阶上向北坐下,喝尽爵里的酒,站起,又坐下。把爵放地上,向主人拜谢。端起爵,再拜谢。主人于主阶上回拜。

 

  宾下堂洗爵,主人也下堂。宾坐下把爵放在地上,站起致辞,主人对答。宾坐下取爵,走到洗的南边,面朝北。主人在主阶的东南面辞谢宾为自己洗爵。宾坐下,把爵放置在篚上,站起来以辞答对。主人又回到主阶东面,面朝西。宾面朝东北洗手,坐下取爵,洗毕,和主人相互揖让就象开始那样,上堂。主人答拜。宾答拜,站起,下堂洗手,完成客人应有的礼仪。宾向爵中斟满酒,到主人的坐席前面朝东南酬谢主人,主人在主阶上方拜谢,宾稍稍后退。主人向前接过酒爵,回到原位。宾在西阶上拜送爵。献肉干肉酱。主人从北方上堂,在俎上放入牲品的腿肉,祭酒的仪式和宾相同,但不称颂酒美。主人自席前上主阶,面朝北方坐下喝完爵里的酒,站起。又坐下将爵放地上,再拜,拿起爵站起。宾在西阶答拜。主人在序端坐下,把爵放地上,再从北面沿主阶上,再拜,斟满酒。宾在西阶上答拜。

 

  主人坐下从篚里取出一只觯,下堂洗觯。宾也下堂,主人辞谢。宾不辞谢主人洗觯,立在西序前,面向东。洗毕,主人和宾相互揖让着上堂。宾在西阶凝立,主人把觯斟满酒敬宾,沿主阶上面向北坐下,放觯于地,向宾一拜,端觯站起。宾在西阶答拜。主人坐下祭酒,饮完觯中的酒,站起,再坐下把觯放地上,一拜,端觯站起。宾在西阶答拜。主人下堂洗觯,宾下堂致辞,和献酒时的礼仪一样,然后再上堂,但不拜谢主人的洗觯。宾在西阶上,马上给觯斟满酒,端到宾的席前北面,宾在西阶上拜谢。主人稍向后退,拜毕,向前,坐下,把觯放置在菜肴的西边。宾辞谢,坐下取觯在手,回到原位。主人在主阶上拜送。宾面向北坐,把觯放置到菜肴东面,回到原位。

 

  主人一揖下堂。宾也下堂立于阶西,对着序面向东,主人向介一揖,礼让介入堂,拜揖跟宾那样的礼仪。主人坐下,从东序端取爵,下堂洗爵。介下堂,主人辞谢,介辞谢主人为己洗爵,同前边的仪式一样,介上堂,不拜谢主人洗爵。介从西阶上,站住,主人把爵斟满酒,走到介之席前面向西南把爵献给介。介在西阶上面朝北拜谢,主人稍稍退后。介向前,面朝北接受酒爵,回到原位。主人在介右边面朝北拜酒爵,介稍稍后退。主人立于西阼,献上肉干肉酱。介从北方入席,席上放置折俎。祭拜如同宾的礼仪,介不尝肺,不喝酒,也不称颂酒美。介从南方走下席,坐到北面喝完爵中的酒,站起。坐下把爵放地上,一拜,端起爵站起。主人在介的右方向介答拜。

 

  介下堂洗爵,主人回到主阶的位置,下堂辞谢,礼仪和前面一样。洗毕,主人洗手。介揖让着上堂,在两楹之间把爵交给主人。介站于西阶上,主上给爵斟满酒,献到西阶上。主人在介右边坐下,把爵放置地上,一拜,再执爵站起。介答拜。主人坐下拜祭,饮完爵中的酒,站起。再坐下把爵放置地上,一拜,执爵站起。介向主人答拜。主人坐在两根楹柱之南,把爵放置地上。在介右方再作一拜,给爵斟满酒。介再答拜。

 

  主人又回到主阶,一揖,下堂。介也下堂立在宾的南方。主人面向西南对众陪宾拜三次,众陪宾一起答拜一次。主人一揖,上堂,坐下,从西楹下取爵,下堂洗爵。再上堂,给爵斟满酒,站在西阶上献给众陪宾。陪宾中的年长者三人上堂拜受酒爵,主人拜送酒爵。这三位众宾中年长的人坐下祭祀,站起饮酒,饮完爵中的酒不再回拜,将空爵还给主人,下堂归还原位。所有陪宾都不拜而接受酒爵,坐下祭祀,站起饮酒。三位长者每人都有一爵酒祭献,席前都摆有干肉、肉酱等菜肴,众陪宾席前也遍置脯醢。主人端起爵下堂,把爵放回篚中。

 

  在大堂的侧面另设有一席,以东方为上首。备有乐工四人,其中二人持瑟,走在前边。掺扶乐工的有两人,都是左手持瑟,瑟首向后,手指塞在瑟孔里,瑟弦挨着身子,右手掺扶乐工。乐正先登堂,在西阶的东面站立,乐工从西阶上堂,面向北坐下。掺扶乐工的相者东面坐,把瑟交给乐工,下堂。乐工唱《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唱完,主人向乐工献酒。乐工左手持瑟,为首的乐工做代表拜谢主人,不站起来,接受酒爵。主人在主阶上拜送爵,献上脯醢。主人派一相者帮助乐工祭酒。为首的乐工饮酒、干杯后不回拜,把空爵归回给主人。其他乐工也不拜而接受酒爵,祭酒后饮酒。乐工面前都摆设脯醢,但不再祭脯醢。乐工中如有地位高的乐官,主人要为他专门洗爵。这时,宾和介都要随主人下堂,主人要辞谢宾和介下堂。乐工和乐官则不辞谢主人为他们洗爵。

 

  吹笛的乐工入内,站立在堂下悬磬位置的南边,面向北,吹笙的乐工演奏《南陵》、《白华》、《华黍》。主人在西阶上向他们献酒。吹笙乐工中为首的一位拜谢主人,上到最上的一级台阶,但不进入大堂,只接受主人献的酒爵。主人拜送酒爵。这名为首的乐工就在阶前坐下祭酒,站起来饮干爵里的酒,不拜,上台阶把空爵归还主人。其他吹笙人都不拜而接受酒爵,坐下祭酒后站起饮酒。每人席前都摆满脯醢,介不需祭脯醢。于是,乐工们间隔着咏唱《鱼丽》,瑟工奏起《由庚》;再咏唱《南有嘉鱼》,笙奏《崇丘》;再唱《南山有台》,笙再奏《由仪》。最后,大堂上歌、瑟、磬一起唱奏《周南关睢》、《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蘋》。乐工向乐正报告说:“正歌已全部演奏完。”乐正则向宾报告:“正歌已演奏完毕”,然后下堂。

 

  主人从南侧离席,一个人下堂,指派一名相作筵席的司正(礼官)。司正按礼推辞一番后接受。主人拜谢,司正答拜。主人上堂,回到席中原位。司正洗觯,从西阶上堂,在主阶上面向北听命于主人。主人说:“请留众宾客安心坐席。”司正将主人的话转告宾。宾按礼辞席一番,许诺。司正把宾答应去入席的话再回告主人。主人在主阶上拜谢,宾在西阶上答拜。司正站在堂前两楹之间相助拜谢。大家都一揖,恢复筵席原状。

 

  司正给觯斟满酒,从西阶下堂,在两阶之间面向北坐,把酒觯放置地上,退后一点,拱手,站立片刻,坐下取起酒觯,不祭酒就直接饮完觯中的酒,站起,再坐下,把空觯放地上,一拜,手执觯站起,洗觯。然后面向北坐下,把觯放到该放的处所,向后退,站立在觯前。宾面向北坐下,取放在肉案旁边的觯,在主阶上面向北酬谢主人。主人离席,立在宾的东侧。宾坐下,将觯放在地上,一拜。手持觯站起,主人答拜。宾也不祭酒,立着饮酒,也不拜。喝尽觯中的酒后,不洗觯。再向觯中斟满酒,面向东南递给主人。主人在主阶上拜谢。宾稍向后退,主人接受觯,宾在主人的西侧拜送主人,一揖。宾和主人都归位,恢复篷筵席原状。

 

  主人站在西阶上酬谢介。介从南侧出席,立在主人西侧,一切都和宾和主人之间的礼仪相同。主人一揖,归席。司正上堂,主持旅酬仪式。说:“某某先生请受酬。”受酬的人出席,司正后退,立在序一端,面向东。受酬者在介的右侧接受介的酬酒,其他众受酬者在左边接受酬酒他们下拜、站起、饮酒都和宾酬主人的礼仪相同。全部酬酒完毕,最后一名接受酬酒者持空觯下堂,坐在地上,把空觯放回筐中。司正下堂,回归原座。

 

  主人派家仆二人举觯授于宾和介。洗觯,上堂,在西阶上给觯斟满酒。都坐下,放觯于地,随即一拜,手执酒觯站起。宾与介在席尾答拜。都坐下祭酒,再饮酒,干杯后站起,再坐下,放空觯于地,一拜,手执空觯站起。宾与介站在席尾再次答拜。二人与上堂时相反的次序下堂,盥手洗觯。上堂,给觯中斟满酒,都立在西阶上,宾与介一齐答拜。举觯的二人一起前行,把酒觯放到席上的脯醢西边,宾辞谢,坐着取酒觯在手站起来。给介则在脯醢的南边放置酒觯。介坐着受觯后站起。举着觯,二人退后,宾介等一起拜送,下堂。宾与介则把觯回放于原来的处所。

 

  司正从西阶上堂,接受主人的命令。主人说:“请留宾客安心坐席。”宾用俎还未撤为由推辞,主人便要求撤俎,宾同意。司正下堂站在西阶前,命令弟子准备撤俎。司正上堂,站在序端。宾下席,面向北。主人下席,在主阶上面向北。介下席,在西阶上面向北。遵者下席,立于席的东南面。宾取俎,交还给司正。司正持俎下堂,宾跟随下堂。主人取俎,旋即交给弟子,弟子持俎从西阶下,主人从主阶下。介取俎,旋即授给弟子,弟子持俎下堂,介跟随着下堂。如果席中有诸公大夫,就请地位长贵的来受俎,一如待宾的礼仪。最后,众陪宾一起下堂,脱掉鞋子,像一开始那样,宾主揖让上堂,坐定。侍者摆设各种菜肴。宾主一起欢饮,这时所饮爵数不受限制,歌乐也不受限制,众人尽欢而止。

 

  宾退席时,乐工奏起《陔夏》,主人送宾到门外,再拜。

 

  宾客里面如果有位尊者,在他一人举觯之后,诸公、大夫才入内。设席于宾的东面,公的席三层,大夫席两层。公像大夫一样入席,主人下堂,宾与介下堂,众陪宾也都下堂,回到原先的位置。主人迎接,与公互相揖让着上堂。公上堂的礼仪和宾相同,自己要求辞去一层席,让席上的人撤去。大夫上堂的礼仪和介相同,有诸公在时,则辞去所加的席,放置于席的末端,主人不许撤席。若无诸公,则大夫辞去所加的席。主人对应,不让撤加席。

 

  第二天,宾穿着乡饮酒时的朝服到主人处拜谢主人对自己的礼遇,主人也身着朝服拜谢宾的屈驾莅临。主人卸却朝服,犒劳司正。此时介不参加,不杀牲,只献上脯醢。筵席所用菜肴随家里所有的进献,没有什么原则规定。请的宾客也随意而定,只要告诉给先生君子就可以了。宾、介不参与。席上所演奏、所咏唱的歌也可随意指定,没有什么预先的规定。

 

  乡大夫身穿朝服去议定请宾、介的人选。因为宾、介都是乡里有才德的贤者,所以不用先召来告戒礼仪。

 

  设筵用黑布镶边的蒲席铺案,酒尊上盖着粗葛布,等宾客到席后才撤去。祭牲用狗在大堂东北方烹煮。献酒时用爵,其余时候用觯。肉脯共进献五条,另有半条横置其上以供祭祀。这些肉脯先放在左边厢房里。俎从东边房里端出沿着西阶献上。宾的俎里,放置狗脊、狗肋、狗肩、狗肺。主人的俎里,放置狗脊、狗胁、狗臂、狗肺。介的俎里,放置狗脊、狗胁、狗肫、狗胳、狗肺。肺要切成一条一条的,都用狗右半身的,肉皮朝上。

 

  干杯后下拜的人不空着起立,起立就要酢谢主人。坐着饮酒的人干杯后要拜谢,站着饮酒的人干杯后不拜。所有不用的爵都放置在左边,将要“举爵”时用的,则放在右边。众宾长者三人中,只应尊者一人辞谢主人洗爵,一切都和宾的礼仪相同。站立在东边的以北为上首,若站在北面的则以东为上首。乐正和站立的人,都有脯醢进献。凡举尊献宾、献大夫、献乐工,都要同时献上脯醢。只要举爵,则宾、大夫、乐工三类人都不能没有脯醢。一旦开始奏乐,大夫就不要再进入。给乐工和吹笙者献酒,要从上篚中取爵;献毕,将空爵放到下篚中。主人献酒给吹笙人,在西阶上拜送。磬,设在两阶之间,东西向悬挂,击磬人面向北击磬。主人、介都从北侧入席、从南侧下席。司正举爵依次向众人酬酢,每次都有脯醢进献到位。旅酬时,不洗觯,不祭酒。已开始旅酬仪式时,士不得再入内。撤俎时,先撤宾、介、遵的俎,接俎人端下堂后,出门交给他们的随从人员;主人之俎,由弟子端到东壁收起来。乐正命令奏《陔夏》,此时宾告退,退到台阶时,《陔夏》乐刚好作起。如有诸公在场,那么士大夫的位置就应设在主人北边,面向西。主人的赞者也面向西,以北为上,不献酒,不酬酢,到了可以不用计算爵数尽情饮酒时,他便参与进来。

 

 

 

 

 

 

酒的礼俗——酒与佛教

  

  佛教是反对饮酒的,无论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用。对于酒的定义和分类,经、论、戒典多有详说。据《俱舍论》卷十四载,酒有三种:由米麦等谷类酿成的穴罗(梵语s11ra,苏罗);以果实或植物的根、茎酿成的迷丽耶(梵话maimya);而在上边二者都没有完全发酵时,可令人生醉,称为末陀(梵语madya)。此外,又有谷酒、果酒、药草酒等三类洒的分类。又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以各种米麦酿制之酒又称大酒;以植物的皮、果、花等浆汁酿成者称为杂酒。严格地说,但凡有酒色,酒香、酒味,或仅具其一而能醉人的,不论为谷、酒、果(木)酒、药酒、甜酒(蜜、糖、葡萄等酿制)、清酒,乃至酒酷、酒糟,皆在禁戒之列,饮咽则犯。

 

  戒酒为大、小乘共同的律制,出家、在家四众皆须恪守。原始佛教之根本经典《阿含经》即载佛陀所宣说五戒,即不饮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是为佛教徒所要遵守的五种基本行为准则,由此断除恶因,进求佛果。依律藏诸典,如《优婆塞五戒相经》、《十诵律》所载,佛陀本人对“不酒”戒进行详明的阐说和严格的规范,是在当时印度的支提国跋陀罗婆提邑。

  

  关于饮酒的过失,三藏诸部经典有或简或细的归纳概括,根据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世间的在家人,多从一般现实生活、事业、财富的得失,利弊而言,以契合他们的层次。另一类是针对信人的四众弟子,特别是对出家众人的开示,不仅止于世间善恶得失,进而更上升至饮酒对出世的终极解脱的极大危害。前者论述,《阿含经》的《阿雀夷经》堪为代表。经中佛陀向富商善生说法,告诫他世间有六种恶行能损财业。第一种即是沉酒于酒,其失有六: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易生斗争,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悉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唯有加以避免,才会财业日增,生活和乐。第二类阐说甚多,如<<四分律>>之十过,《大管度论》之三十五过,《州时经》之三十六失等,皆列举饮酒所产生的过失(文繁不录,附于选例),除函括前类过失加以更细密的分析罗列外,更从滋生欲求、造作恶业、破坏信仰、妨碍修行等方面数陈其罪,以为信持佛法者的警鉴。总之,酒是昏狂之药,一切严重的过失都因此而生。如《多论》以为此戒极重,能使人作四逆重罪,并能使人因酒醉而破犯一切戒,造一切恶,实是昏神乱思,放逸之本。故经律中每每将酒譬喻为毒药,甚至有宁饮毒药不可饮酒的教诫。

  

  酒既为残贤毁圣、败乱道德的恶源,亦能令一切众生心生颠倒,失慧致罪,所以戒律不仅禁止自己饮酒,而且禁止教人饮酒,不得操持、沾染任何酒业、酒缘如《大爱道比丘尼经》云,不得饮酒,不得尝酒,不得嗅酒,不得卖酒,不得以酒饮人,不得谎称有病欺饮药酒,不得至酒家,不得和酒客共语。《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明申在家居士不得作沽酒的行业,视之为不道德的邪业,为之必相思果。从早期经典的记载来看,这些戒律在佛陀时代的印度产生过实际的影响。如《佛说戒消灾经》载,在佛法弘化初期的中心舍卫国,当时有一个县皆奉行五戒十善,全县界内没有酿酒者,一位大姓子弟甚至因犯戒饮酒,被父母逐出了家门。不过,佛教徒亦非绝对地不可饮酒。依律制,倘患病必须以酒为药,或饮,或含口中,或以酒涂疮,都不为犯戒。对原本嗜酒,出家后因戒酒而病瘦不调的僧人,佛陀也非毫不通融,一味禁制,而是为其略开方便之门。《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记载佛陀特许断酒致病的比丘,以造洒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的屑末,用白布包裹起来,放置于“无力不醉淡酒”,中浸渍,“匆令器满而封盖之,后以清水投中搅饮”;或者“以面及树皮,并诸香药,捣筛末,布吊裹之,用杖横击,悬于新熟酒瓮内,勿令沾酒,经一二宿以水搅用”,以此止息酒渴之病。又《毗尼母经》卷五也有允许病酒者于瓮上嗅酒昧、以酒身、吃用酒和面作的酒饼,乃至于酒中自溃的记载,不过这些方便,在佛陀入灭后,亦成为引生争论的问题。佛陀入灭后一百一十年(公元前276年)前后,毗舍离城的跋阁子比丘僧团,将戒律上较琐细的十事,当做例外而允许实行,被保守传统的上座部长老系统视为离经叛道,遂召集僧团大会,判为“十种不清净事”,从而直接导致了著名的第二结集和大结集,造成了整个佛教僧团的分裂,即保守的上座部和对佛法持开放理解态度的大众部的公开对立。在这十事中的第七事,就是毗舍离的僧人“和水饮酒”以治病,认为不违戒律,清净不犯,而上座部长老的裁决是非法的。汉传佛教所承授的《四分律》,准许僧人在有病而其它药治愈不了的情况下,以酒为药,非唯“和水饮酒”,直接服饮也是可以的,较原始佛教似为宽松。但为防止滥行,《南山戒本疏》又特别强调,不是有病就可饮药酒,而是必须用其它药遍治不愈后,才能服用。

 

  综上所述,虽然随着对象、时域的差别流迁,“不饮酒”戒的某些具体细微的规定有所不同,或宽或松,但作为行为指导规范的戒律本身却从未动摇,反对饮酒、禁止信徒饮酒的主旨始终一以贯之。这种鲜明、坚决的立场,大概是佛教基于以无明欲求为生死苦本业缘观,以清净离染为解脱正道的修行观,以及将建设一个清明、健康、和谐、美满的理想人类全景作为自身使命的终极价值关注,所必然表现出来的吧。

 

 

 

 

 

 

 

酒的礼俗——酒与道教

 

  道教是现存的中国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是在继承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主要是道家学说)、殷商以降的鬼神崇拜和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的历史非常悠久,从东汉顺帝时(公元126一144年)正式创立教团算起,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道教的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它与中华传统文化浑然交融为一体,但又具有自己的风骨与特色。犹如汪洋和大海,中国传统文化是浩瀚的大洋,道教文化则是这大洋中的一片辽阔的大海。道教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它的许多思想和观念,经千百年的延续阐发,已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道教与中国酒文化的关系,也大致如此。

 

  早在道教形成之前,中国远古酒文化就已经非常发达了,以致有商纣王耽于酒色而丧国之说。我国远古神祀宗教深深浸染了浓厚的酒文化特色。远古神祀宗教不但不禁酒,而且把酒作为祭奠神祉的重要供品,甚至还设有专门掌管宗教活动中敬酒事项的官职,称为“酒人”。据《周礼•天官•酒人》记载:“酒人掌为五齐三酒,祭祀则共(供)奉之。”现在出士的殷代古墓随葬品中多有酒具,也是这种事实的照。早期道教受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并不一概忌酒,至于是否仍然以酒作为祭品,还有待考证。不过道教沿用了祭酒的称号,用来称呼高级神职。张道陵在蜀中创立五斗米道,设二十四治,治首即称“祭酒”。祭酒原为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乃德高望重者才能担任,五斗米道沿用此名,说明早期道士所行宗教职能与原来的祭酒有相通之处。后来,道士的称谓有了很大的变化,祭酒只成对道士神阶的称谓之一,如道教经书《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说:“所以称为道士者,以其务营常道故也.”并指出道士有天真道士、神仙道士、山居道士、出家道士、在家道士、祭酒道士六阶。

  

  道教戒律是约束道士的言行,不使陷入邪恶的条规。早期的道教戒律并无不饮酒的条规。现存最早的道教戒律五斗米道《老君想尔戒》,分上中下三行,每行三条,共九条皆无戒酒之条。金代全真道出,丘处机始创传戒制度,入道者必须受戒才能成道士。明末清初王常月创全真丛林,全真道龙门派声势大振,该教的《初真戒律》、《中极戒》、《天仙大戒》等合称“三堂大戒”,多达数百条,其中大量吸收了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和儒家的名教纲常思想,对生活各方面均作出规定。这些教规中有明确的不许饮酒的戒律。此时的一些教内文献,还明确了违犯这些教规的惩罚办法,例如《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便作出“四酒色财气食荤,但犯一者,罚出”的规定。

 

  道教历代仙真、历史人物中也多有与酒有不解之缘者。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八仙故事最初即与酒有关。八仙之名从晋代即有,人们对可集在一起的八位名流都可称为八仙。在唐代,人们盛称的八仙,在名义上乃因共好酒而成挚友的八位士大夫,是指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新唐书卷二百二•李白传》把他们叫做“酒八仙人”。他们的酒友诗谊已成为千古佳话,杜甫《饮中八仙歌》更是哙炙人口:“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至于今天最流行的八仙说法,是信道之士在此基础上历代不断编撰,直到明朝才确定下来的。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所说的八仙是李铁拐、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即是现在人们所谓的八仙。在道教仙真中甚至有仙真因酒而得度者。传说被全真道教奉为祖师的吕洞宾在唐未、五代之际,少习举业,两举进士不第(一说唐文宗开成二年即837年始成进士,一说唐懿宗威通三年即862年六十四岁时始成进士)。后游长安,在酒肆中遇钟离权祖师,经过“十试”,得受长生久视之术而成仙。金代道士王重阳是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他出身在陕西威阳大魏村富户,早年习文,入府学,后改而习武,于金天眷初(1138年)曾应试武举,考中甲科,慨然有经略天下之志,然长期任征酒小吏?卒未能得志。金正隆四年(1159年)四十八岁时,自称于甘河镇酒肆中遇异人,饮以神水,授以真诀,自此假装疯颠,自号“王害风”,弃家入终南山南时村穴居修炼,号所居处为“活死人墓”,开始了他立宗创教的历史。清代光绪年间著名道士李涵虚是丹道西派创始人。史载他自小颖悟,年青时善琴、嗜酒,陶醉于诗词文赋之中,堪称诗酒中人。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道教对普通教徒虽然并不严格戒酒,但是坚决反对酗酒。道教重要经典《太平轻•丁部》对酒的害处有专门论述:①酿酒浪费粮食“盖无故发民令作酒,损废五谷”,“念四海之内,有几何市,一月之间,消五谷数亿万斗制”。②损害身体健康。“凡人一饮酒令醉,狂脉便作”,“伤损阳精”,“或缘高坠,或为车马所克贼”。③影响正常工作。酒醉之后“买卖失职”,“或早到市,反宜乃归”。④危害家庭。因酗酒“或孤独因以绝嗣,或结怨父母置害,或流灾子孙”。⑤影响社会乃至天地气。酒醉之后,“或为奸人所得”,“县官长吏,不得推理,叩胸呼天,感动皇灵,使阴阳四时五行之气乖错,复旱(干)上皇太平之君之治,令太和气逆行”。总之,酒的害处是很多的,“推酒之害万端,不可胜记。”鉴于此,该经还规定了对酗酒者的惩罚办法是鞭笞和贬降:“但使有德之君,有教敕明令,谓吏民言:从今已往,敢有市无故饮一斗者,笞三十,谪三日;饮二斗者,笞六十,谪六日;饮三斗者,笞九十,谪九日。各随其酒斛为谪。对作酒、卖酒者,则罚以修城郭道路官舍:“酒家亦然,皆使修城郭道路官舍,所以谪修城郭道路官舍,为大土功也”。因为酒属水,建筑属土,以土治水,以补其过:“土乃胜水,以厌固绝灭,令水不过度伤阳也。”“修道路,取兴大道,以类相占,渐置太平。”当然,对远行的“千里之客”,或家有老人、病人“药、酒可通”者,或“祠祀神灵”者用酒是不在受罚之列的。  

 

 

 

 

 

 

 

 

 

 

 

 

 

 

 

 

 

 

如此诙谐酒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说前几日有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因为家庭背景显赫,来客众多,连市长都来了,在婚宴上,主持人为了助兴,建议行新酒令。众来客立即山呼海应,现代的人不管墨水多少,谁不能侃出几套?但主持人要求酒令必须和自身有联系,这就为难了众者。 

 

    有位市长(因为受贿罪已被抓捕)这一桌的人都眼巴巴地瞧着市长,市长倒也爽快:"我先来。筷子尖尖,盘子圆圆,我去过的饭店有千千万,我吃过的酒楼有万万千,我掏了一分钱没有?没有!",众人一听,齐声叫好。 

 

    市委宣传部长(同为受贿罪被捕)就坐在市长旁边,这点小问题根本不在巨笔话下,"笔杆尖尖,笔头圆圆,我写过的文章有千千万,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万万千,有一句实话没有?没有!" 

 

   领导带了头,群众争上游,一个曾经进过局子的小偷也不含糊,"万能钥匙尖尖,保险柜的锁头圆圆,我偷过的经理有千千万,我偷过的书记有万万千,有一个报案的没有?没有!" 

 

   一个大款心想小偷真是雕虫小计,"金条尖尖,金表圆圆,我承包的工程有千千万,伪劣工程有万万千,有追究我责任的没有?没有!" 

 

  林业局长(已被抓捕)也含笑来了一首:"锯齿尖尖,滚木圆圆,我砍的树有千千万,我卖过的木材有万万千,我栽过一棵树没有?没有!" 

 

  水利局长有点不好意思,"石头尖尖,浪头圆圆,我修过的大坝有千千万,不顶用的大坝有万万千,大坝里放了钢筋没有?没有!" 

 

  市委组织部长(因为贪污罪被抓捕)刚才还没词呢,听了几个领导的酒令,立刻妙语上心头,"组织部的招牌尖尖,组织部的大印圆圆,我考察的干部有千千万,我提拔的干部有万万千,有一个好人没有?没有!" 

 

  主持人发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什么也没说,就鼓动老教授也来一段,推辞不过,就说了一段,"A 尖尖,O 圆圆,我教过的学生有千千万,我培养的高才生有万万千,有一个留在国内的没有?没有!" 

 

  一个推销员再也沉不住气了,他走南闯北几十年,对酒令颇感兴趣,"头发尖尖,脑袋圆圆,我去过的发廊有千千万,我见过的发廊女有万万千,有一个会剃头的没有?没有!" 

 

  主持人心想,就你这也叫做酒令啊,还是看我的吧,"新郎的手指头尖尖,新娘的小嘴圆圆,我主持的婚礼有千千万,我见过的新娘有万万千,有一个新婚之夜叫痛的没有?没有!"

 

 

 

 

 

 

 

 

 

 

酒令

 

  酒令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酒令起源儒家“礼”,为喝酒时助兴娱乐的方式。大约从唐代开始酒令开始在社会上盛行,此后经由宋、元、明、清几代得以发展。

 

  说诗令:说诗令所说之诗句是古人现成的诗句,不是自己即席作的。只是作令时,令官有许多独特的规定,如诗中要含有数字、乐器名、花名、药名等等。下面各举一例说明:

含数字令: 花面丫头十三四。 南朝四百八十寺。

含乐器令: 锦瑟无端五十弦。 欲饮琵琶马上催。

含花名令: 红珠斗帐樱桃熟。 秦女金护兰麝香。

含药名令: 卧看牵牛织女星。 卢家少妇郁金香。

 

粘头续尾令:

如:甲:一马当先。

乙:先睹为快。

丙:快人快语。

丁:语无伦次。

如:甲:酒不醉人人自醉(俗语)。

乙: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词)。

丙:剑外忽传收蓟北(杜甫诗)。

丁:北燕南飞(《西厢记》词)。

粘头续尾,修辞学谓之“顶针格”。内容可不拘一格,说成语、谚语、诗句、文句、词句、曲句、戏剧名、电影名皆可。

 

  回文反复令: 所谓回文反复令,是指诗句或对联等,正读反读都能上口,已完整表达一定的意义。

如:消愁把酒饮;饮酒把愁消。

    窗前荫绿树;树绿荫前窗。

 

  拆字令:

(首令)绍经纪一半丝(私)意。

(答令)先生半截牛形。

(答令)王老者一身上气。

王老者拆出土字,先生拆出牛字,绍经纪拆出系字。

 

  组字令:

(首令)采系可作统,又加点缀即成文。

(答令)言义可成议,傥无党便是完人。

(答今)舛木便为桀,全无人道也称王。

 

  杂缀令: 酒令中的诗、词、名、物,随便人今,不管相关与不相关,只要联缀到一起,语意贯通就可以,这种酒令就叫杂缀令。

(首令)夜郎村,美酒醉倒鲁智深。

(答令)庆阳春,功成退隐刘伯温。

(答令)晋阳秋,醉翁名号欧阳修。

这套酒令中的“夜郎村”、“庆阳春”“晋阳秋”都是酒名。各句后边又有~人名。虽然,“夜郎村”与“鲁智深”,“庆阳春”与“刘伯温”,“晋阳秋”与“欧阳修”,均不相关,但联缀起来意思倒也通顺。这就是杂缀了。

 

  拗口令: 酒令以音韵相近的字同构成,说起来比较拗口,叫拗口令,也叫绕口令、急口令。这一种令的行法,一是出令者说一绕口令,余人照说这一令,说不上来或是说得不流畅的便要罚酒。二是出令者说一绕口令,答令者也要说一类似的绕口令。答不上者是要受罚的。

(首令)毛家一只猫,绍家一把勺, 毛家的猫碰坏了绍家的勺,绍家的勺碰坏了毛家的猫,毛家要绍家赔猫, 绍家要毛家赔勺。

(答令)牛家一头牛,娄家一架楼, 牛家的牛拉坏了娄家的楼,娄家的楼碰坏了牛家的牛,牛家要娄家赔牛, 娄家要牛家赔楼。

 

  一字藏六字令:每人举出一个字,要求能将该字分剖成包括本字在内共六个字,合席轮说,不成辄罚。

如“章”字,剖为“六”、“立”、”日、“十”、“早”及“章”。

如“由田”字,剖为“日”、“一”、”十、“口”、“田”及“由”。

 

  一字中有反义词令:每人举出一个字,要求这个字是由两个反义词或对义词构成的,合席轮说.不成罚酒。

如“俄”,“人”与“我”,义相对;“捉”,“手”与“足”义相对:“斌”、“文”与“武”义相对;“傀”,“人”与“鬼”义相反。其他还有:汕、辀、明、尖、娚。

 

  一字五行偏旁皆成字令”:每人举出一字,要求在这个字的左右上下加上“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字后,都能成另外一个字,合席轮说,不成罚酒一杯。

如“佳”可变为“锥”、“椎”、“淮” 、“帷”、“堆”等。

 

第一

《七修类稿载》:昔东坡酒令;

一曰:“孟尝门下三千客,大有同人。”

一曰:“光武师渡滹沱河,既济未济。”

一曰:“刘宽婢羹污朝衣,家人小过。”

坡曰:“牛僧孺父子犯罪,先斩小畜,后斩大畜。”

当时指荆公也。

 

 

第二

《七修类稿载》:本朝陈询忤权贵谪之,同僚送行,众为说令;

陈循曰:“轰字三个车,余斗字成斜;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

高谷曰:“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

询自言曰:“矗字三个直,黑出字成黜;直直直,焉往而不三黜。”

吁!苏、陈二人,俱有意为口舌,故起而复踣也。

 

第三

唐朝使节出使高丽,宴饮中,高丽一人行令;

曰:“张良与项羽争一伞,良曰‘凉(良)伞’,羽曰‘雨(羽)伞’。”

唐使者应声对曰:“许由和晁错争一瓢,由曰‘油(由)葫芦’,错曰‘醋(错)葫芦’。”

 

第四

苏东坡和姜至之参加朋友的宴会,二人同坐一席。席间,姜至之先说了个酒令:“在座的诸位各要打一个药名。”于是指着东坡说:“你就是个药名。”东坡莫名其妙,连忙请教。

姜至之说:“子苏子。”

东坡随口对他说:“你也是个药名,如果不是半夏,那一定是厚朴了。”姜至之一时不解,反问东坡有何说法。

东坡笑着告诉他:“不是半夏、厚朴,为何以姜制(至)之呢?”。

 

第五

欧阳修与别人行酒令,约好每人作两句诗,诗的内容必须犯罚徒刑以上的罪才行。

一个人说:“持刀哄寡妇,下海劫人船。”

另一个人说:“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

轮到欧阳修,说:“酒粘衫袖重,花压帽檐偏。”

人们问他为何诗中没有犯罪的内容,他说:“到了这种时候,徒刑以上的罪也能犯下了!”

 

第六

三个人一起行酒令,约好要从“相”字起,“人”字止。

第一个人说:“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第二个人说:“相逢不饮空回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第三个人说:“襄阳有个李胡子。”

其余二人责问道:“约好了结尾要说‘人’,你为何说李胡子?”

那人答道:“李胡子难道不是人?”

 

第七

明朝万历年间,袁宏道做江苏吴县县令时,江西有一位孝廉来拜访他。这位孝廉的弟弟当时在朝中做员外郎,和袁宏道是同一年中的进士。于是,袁宏道就在船上摆酒宴招待他,并请了长邑县令江菉罗来作陪,准备喝完酒一同去游山。

船开时,席上的宾主已经喝到很痛快的时候了。客人请主人行一酒令,袁宏道看见船头放了一个水桶,便说:“我这个酒令必须说一件器物,中间要包含一个亲属的称谓和一个官职的名称。”

于是他先指着水桶说:“这个水桶,不是水桶,是木员外的箍箍(哥哥)。”这是暗示孝廉是员外郎的哥哥。

那孝廉听后,看到船夫手中拿着帚,便接口说道:“这个扫帚,不是扫帚,是竹编修的扫扫(嫂嫂)。”当时袁宏道的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都在朝廷任编修官。

长邑县令江菉罗正在苦苦思求,忽然看到岸上有人在扎稻草把,便说:“这些稻草,不是稻草,是柴把总的束束(叔叔)。”

他大概知道那位孝廉本是军人出身,有个侄子当时在军队当武官。于是三人相视大笑。

 

第八

无锡县令卜大有善于戏谑,听说宜兴县令方某年少而有口才,就同武进县令商议,想为难他一下。

卜县令说:“两火为炎,此非盐酱之盐,既非盐酱之盐,如何添水便淡?”

武进县令说:“两日为昌,此非娼妓之娼,既非娼妓之娼,如何开口便唱?”

宜兴令说:“令不难遵,只是冒犯卜老先生。”

众人曰:“但说不妨。”

宜兴令于是说道:“两土为圭,此非乌龟之龟,既非乌龟之龟,如何添卜成卦?”

众乃大笑,服其敏捷。

 

第九

刘端简退职回家乡,当地的县令有些怠慢他。一次宴会上,刘提议大家行酒令以助酒兴,要求每首酒令用一首唐诗,附一句地方俗语,前后意思要相关。

刘首先说:“一枝红杏出墙来:见一半,不见一半。”语中含有责备县令的意思。

一位士大夫说:“旋斫松柴带叶烧:热灶一把,冷灶一把。”

县令说:“杖藜扶我过桥东:我也要你,你也要我。”一时广为传颂,都认为是绝好酒令。

刘端简又有一首:“隔断红尘三十里:你也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你。”

有人调解说:“点溪荷叶叠青钱:你也使不得,他也使不得。

 

第十

过去有个县官和县丞贪钱,主簿清廉。

一天,三人一同喝酒,喝到酣畅时,县官设下一个酒令,规定每令要包含一句千家诗,下边再用两句俗语阐发诗意。

他自己先说道:“旋斫生柴带叶烧,热灶一把,冷灶一把。”

县丞接着说:“杖藜扶我过桥东,左也靠着你,右也靠着你。”

主簿说的酒令隐含讽谕之意:“梅雪争春未肯降,原告一两三,被告一两三(原告被告都要交纳一两三钱白银)。”

 

第十一

祝京兆赴宴,有个和尚非常擅长喝酒。

祝京兆便行出一个古老的酒令说:“补不足,庆有余。行不足叫和尚喝,行有余也叫和尚喝。”

客人惊问原故,祝答道:“不足就是没有头发,有余就是多一个光头。”

众人大笑。

第十二

清代初年江南出了三个神童:孙寅、朱光和戚琳。

一次三个神童学着大人的样子在家喝酒行令。他们约定每人先吟诵一首古诗,但必须有意漏掉一个字;然后再吟诗一首诗,诗中必须有一句说明前首诗漏字的原因。

孙寅先吟了一首唐诗: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 自横。

 

这是韦应物的一首诗。诗中末句漏了一个:“舟”字。看热闹的人都在想:“舟”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孙寅随即吟出了另外一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既然“轻舟已过万重山”,当然见不到“舟”了。李白的这首《朝发白帝城》大家都知道;又看到孙寅用得这么自然、恰到好处,立即齐声叫好。

下面一个是朱光。他吟了一首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 渡阴山。

咦,“马”到什么地方去了?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异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唐代韩愈的名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吟出,大家立即拍手称妙。原来,诗的第六句巧妙地回答了“马”不见了的原因。

戚琳也吟出了一首唐诗: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 纷纷过墙去,却凝春色在邻家。

 

第五句中漏掉了一个“蝶”字。“蝶”飞到哪里去了呢?戚琳又很巧妙地运用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寺徐公店》回答了这个问题: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四周立即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第十三

众客人饮酒,要行酒令。约好每人说《四书》上的一句话,开头要带“譬”字,说不出的罚一大杯。

第一个人说“譬如为山”;

第二人说“譬如行远必自迩”;

后面的则说“臂之宫墙”等句。

轮到最后一个人,没什么可说,只好说“能近譬远”。

众人嚷道:“不合规矩,该罚!为何把譬字说在下面?”

那人答道:“屁本来就该在下面,诸兄都倒着从上面出来了,反倒来罚我!”

 

第十四

一个人行酒令说:“春雨如膏”。

有个人不懂“膏”的意思,以为是“糕”,便说:“夏雨如馒头。”

又有个人把“夏雨”误解成“夏禹”,便说:“周文王像油饼!”

云间一带酒淡,有人戏作《行香子》词说:

 

浙右华亭,物价廉平,一道会买个三升。打开瓶后,滑辣约光馨。教君霎时饮,霎时醉,霎时醒。

 

听得渊明,说与刘伶:‘这一瓶约莫三斤。君还不信,把秤来秤,有一斤酒,一斤水,一斤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