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33:44
主题:如何把脉?
1
中医世家

把脉的部位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著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把脉的方法
切脉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素问。脉要精胃论》强调,诊脉常平坦
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於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根据临证的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覆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称谓三部九候。
切脉时应注意安静的环境,如患者刚经过剧烈的活动,应先让休息片刻,然后诊脉。切脉者必须呼吸均匀,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於指下细心地分辨脉象。每之诊脉时间,不应少於一分钟。
把脉的原理
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
血管的舒缩运动,反映了血液流动的质、量与速度等信息。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脉象上。
结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
弦脉的脉象特征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脉的脉象特征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脉相的影响因素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哪怕是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是正常的脉象;超过生理范围,就是病态的脉象。有了干扰,脉象有时就不准确可靠。在这时,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诊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可以较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般的中医大夫就可能诊断不清,甚至诊断失误。
把脉的诊法
诊脉有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张仲景三部诊法等,现在常用的是寸口诊法。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关对应肝,尺对应肾(肾水)。在右手,寸对应肺,关对应脾,尺对应肾(命门)。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思想观念。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整体上来诊治疾病,单用一种诊断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人体的信息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上,有的还反映在肤表、声音、嗅味上等。仅凭脉象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容易产生误差。四诊各有各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不能以脉诊取代其他的诊法,而应四诊合参,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常见病脉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特点为脉搏部位表浅。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特点为脉搏部位较深。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着,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应指圆滑,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主病:痰饮,食积,实热诸证.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来大去长。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结脉:脉来缓慢,有不规律的间歇。主病:阴盛气结,寒痰,淤血。分析:阴寒内结,脉道气机受阻,故脉来缓慢而时一止。寒痰淤血,气结不疏,脉气阻滞,故气虚血弱致脉来迟而中止者,则结而无力。
代脉:脉有歇止,止有定数。主病:脏气衰微。分析:脏气衰弱,元气不足,使脉气不能衔接。
正常脉象
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早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尺脉沉取不绝。称为有胃,神,根。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气,脉搏表现和缓,从容,流利,有神;有神,是指脉搏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主要表现为尺脉沉取不绝。
此外,脉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气候,年龄,性别,体质,劳逸及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脉象也会发生某些生理变化。例如一年四季,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脉急数,青壮年脉多有力,老人脉稍弦,妇女脉象较男性脉象弱而略快;胖人脉稍沉,瘦人脉稍浮;劳力之后,饮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等。这些均应与病脉相鉴别。另外,少数人桡动脉走向异常,脉可不显现与寸口,如有的显于寸口的背侧,名曰“反关脉”;有的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飞脉”。这都不属于病脉
2008-11-25 11:07编辑回复此发言
2
中医世家

古人诊脉大多取浮、中、沉三部。笔者体会,以分为浮、中、按、沉四部更为准确和切合临床实际。一般浮取主表或卫分,中取主半表半里或气分,按部主偏于里或营分,沉部完全主里或血分。浮、中、按、沉四部分法,可以分作两部,即浮、中作为一部,按、沉作为一部,浮中部所得脉象主功能方面的疾病,为标证。按沉部所得脉象主实质,为本病。这样就不至于为假象所迷惑。诊脉法和一般略同,轻手即得者为浮,稍用力即是中部,再加力以至于筋骨间为按沉部。诊脉定位以浮、中、按、沉四部来分,可更好地定表、里,定功能与实质。以浮部定表分,中以定偏里,按是属里,沉则为深层极里。也可以说浮脉主表,沉脉主里,中与按皆为半表半里。温病的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可以用浮、中、按、沉来划分。
总之,浮、中主功能方面疾病,而按与沉主实质性的疾病。又如新病与久病,气病与血病,外感与内伤等,都能用浮、中、按、沉四部辨别清楚。下面谈谈浮中与按沉的各部取脉方法。
1.浮部取脉法
皮表部位即浮部,医生用手指轻轻地按在病人桡骨动脉皮肤上所得之脉,浮位表示病机在表分,如伤寒病人初起病在太阳,温病为病则在卫分,或在肺与皮毛。当然,浮只表示病在表位,要想全面了解病因、病机,还要看兼脉的情况,如浮滑主风痰,浮数主风热等。若想进一步测虚实、寒热、表里、气血,或停痰、停饮、郁热、血瘀等,就必须详察其他兼脉,不然就难以详细确诊病位与病机。
2.中部取脉法
是从浮位加小力,诊于皮肤之下即是中部。如浮位用三菽之力(菽:豆也),中部即是六菽之力,表示病在气分,或定为病在肌肉,或在胃。伤寒病是标志邪从表入里,主胃主阳明;温病则明显属气分;在一般杂病中,即称它为在肺胃之间。总之,凡脉来明显在“浮”与“中”位者,多主功能性疾病,属阳,属气分,若再加力而入“按”、“沉”部位,这说明邪已入营、入血了。
3.按部取脉法
医生切脉,从浮、中再加重力量(九菽之力),按在肌肉部分,反映邪在里之病,如《伤寒论》的太阴证,温病的营分证,杂病中主肝、主筋膜之间的病变。凡脉在按部出现则说明病已入里,主营分、主阴。
4.沉部取脉法
从按部加重用十二菽之力向下切脉,已按至筋骨,表示病已深入,主下焦、主肾、主命门。如《伤寒论》病在少阴、厥阴。少阴病以沉细为代表脉,而厥阴病多以沉弦为代表脉。在温病则表示邪入血分。在杂病中说明病延日久,邪已深入,当细致审证治疗。如病人脉象见于按沉,主实质性疾病,也说明了疾病的实质性问题。
2008-11-25 11:33删除回复此发言
3
中医世家

一.脉动形成的机理:
气为橐龠,血如波澜,血在气的鼓动下形成经脉搏动,脉动受人体阴阳盛衰、气血变化的影响.体察脉象的变化,可以推测体内气血阴阳的变化和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状态.
二.脉象形成的原理:
脉象能直接反映人体气血的盈亏与运行的畅滞,许多疾病对气血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因而产生各种相应的脉象.
三.寸口脉三关的划分及分主脏腑:
全息论已论证了生命体的局部反映整体信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就是全息论的体现.”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整体上各部分在”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与各对应部位,在整体上或其它”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相同.即身上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一个全身的缩影,其穴位分布都是按相同的规律排列的,都可反映出全身的信息,例如耳针的运用,足底穴位按摩等均得到印证.寸口脉作为一个”全息元”,作为全身经脉中的一个独立部分也正是合乎了全息律.而脏腑所处的三焦位置及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决定它们在寸口脉分布的重要依据.根据”全息律”信息分布规律及其中医象脏学说的理论,作为判断寸口脉分三关候五脏的依据是客观实在而可信的.
2008-11-25 11:34删除回复此发言
4
中医世家

确实,古代对怀孕妇女,有以脉象、腹形及两乳房而进行辨别男女胎的方法:如左手太阳浮大为男,右手太阴沉细为女;左乳房有核胀痛为男,右乳房有核胀痛为女;腹部上小下大如箕为女,腹高如釜为男等......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拿到现在来用,未免听起来过于荒唐。
《神医喜来乐》剧中说“左脉滑就是男的,右脉滑就是女的”,这种说法对吗?
中医也是一门科学,脉象看男女,有没有道理呢?有什么样的道理呢?
★首先要清楚怀孕的脉像与正常人的脉象有什么不同。
传统理论中,妊娠脉的特点是浮滑,简单说就是脉象摸起来比较快而流利(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顺序放在左手的手腕上,一般来讲,无名指按的地方是“寸”,中指是“关”,食指是“尺”(请注意,这里只是为了说明部位才这样说的,真正把脉的时候食指会按到"寸",中指"关",无名指按到"尺"),如果怀孕了,无名指,中指和食指三个指头都能清晰的把到跳动得很欢快流畅的脉象。)
★然后我们来了解一下男女的脉象有什么不同。
传统医学理论中,左右手的脉象代表的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三部为心、肝、肾,右手为肺,脾,肾(命门)——所以专业而认真的中医师在诊断时一定要把患者双手的脉;男子先天之本在肾,属阳,多为弦中带涩;女性后天之本在脾,属阴,偏细数。
★了解了上述基本知识后,究竟把脉能不能分辨宝宝是男是女呢?
中医脉诊时尺部(肾的脉象)不分左右肾,而遵循男左女右之说,这种说法又与阴阳观念相关:男属阳,女为阴,所以凡是部位、脉象偏于阳者为男,偏于阴者为女。
通过脉诊辨别所怀宝宝是男是女,主要是通过脉象中阴阳的变化来确定的。准妈妈的妊娠脉象基本都为滑数脉,如果滑数脉中带有弦、涩脉象,则为男婴(阴性脉中显现阳性脉);同理,如果滑数中带有细脉,则多半为女婴了(阴性脉中更添阴性).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传统理论中,把妊娠与小儿脉单独提出来单独记载的文献资料很多,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注曰:“以妇人之两手尺部候之,若左手少阴肾脉动甚者,当妊男子,以左男而右女也。”《脉经》卷九详细论述了妊娠脉,李梃《医学入门》,张三锡《医学准绳》,徐春圃《古今医统》皆有专论妊娠脉的段落......各种典籍记载的相关内容更是不胜枚举,这里只是做了一个浅显的分析,如诸位感兴趣,可以自行研习一下脉诊。
此外,妊娠期孕脉并不是每一个月份都可以出现的。《脉经.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说,对于孕脉的辨别,只到第五个月。摸不摸得清是男是女,还跟医生的阅历,经验有很大的关联,一个人的脉9个医生来把,可能会把出9种脉象——脉诊本来就是与经验密切相关的诊断方法。
所以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切不可一味的迷信。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掌中宝,生男生女一个样,不是吗
2008-11-25 11:35删除回复此发言
5
中医世家

诊脉传心诀
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浮沉轻重指端详①,迟数息中分缓急②。浮而无力即为虚③,浮而有力便为洪。脉沉而无力是弱④,微沉有力是为实。迟而有力滑脉居⑤,迟而无力缓与涩⑥。数而有力为紧弦⑦,数而无力为芤脉⑧。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
按:脉学讲的越繁琐,初学的人越难掌握。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本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再从四脉的有力无力分出虚、实、洪、弱等十种脉象。这种以纲带目,从简到繁,先易后难的诊脉方法,使初学的人容易掌握。作者对诸脉脉象形容不够全面,间或有与历代脉学说法不尽符合处,但因作者已经申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故未修改。读者可参阅其它脉学,结合实践,互相印证。
-----------------------------------------
①轻手按于皮肤之上即见者,谓之浮脉。重手按至肌肉之间始见者,谓之沉脉。
②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一息脉来三至谓之迟脉。一息脉来六至谓之数脉。(数:读朔,当快讲。)
③虚脉,迟大而耎,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④极耎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者.谓之弱脉。
⑤崔嘉彦《脉决》谓滑脉:"迟而有力,滑而流利"又谓:"滑脉如珠,往来旋转"。
⑥缓脉:一息四至,应指和缓.往来自匀。涩脉:细而迟,往来难。
⑦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数如切绳。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
⑧《脉经》谓:芤脉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如捻葱状。
诸脉主病
浮为风虚芤失血,滑为吐逆实为热,弦为拘急紧为疼,若是洪来多发热。沉寒积痛微①冷结,缓主风虚涩少血,迟病冷顽伏积攻,濡弱气血少分别②。长为壮热短为食,虚脉心中多恍惚,促③缘积聚热相攻,结④为阴寒有所积,动⑤为惊悸血崩淋,牢⑥为寒痛木乘牌,代⑦为正气已飘离,细⑧是精枯形瘦极。
-----------------------------------------
①微脉:极细而耎,若有若无,按之若欲绝,至数不明。
②濡脉:虚耎无力,如棉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却去,主血虚,又主湿。弱脉主气虚。
③促脉:古人有两种解释,数时一止叫促脉(脉经);脉博急促也叫促脉(脉学辑要)。
④结脉:往来缓慢,时一止复来。
⑤动脉:古人有两种解释,一谓"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濒湖脉学》)。一谓"数而跳突名动"(《脉学辑耍》何梦瑶)。
⑥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⑦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且止有常数,必依数而止。
⑧细脉:细直而耎,若丝线之应指。特点是脉窄,且波动小。
诊脉总要
脉中义理极微玄,一诊传心即了然。左寸心脉浮大散,左关肝胆脉长弦,右寸肺脉浮涩短,右关脾胃缓大兼,两尺属肾宜沉软,此为无病体安然。
春脉弦兮夏脉钩,秋脉毛兮冬脉石①,顺时为吉逆为凶,指下须详辨生克。
左手人迎②脉一盛,便是风寒暑湿症,恶寒发热更无殊,四脉四症要审定。浮而无力是伤风,浮而有力伤寒症,浮而虚者暑伤心,浮而缓者湿之病,发散渗利不可差,用药和平保元命。
右手气口脉一盛,便是内伤饮食症。内伤劳倦脉浮洪,饮食伤脾脉洪盛。又有七情气所缠,喜散怒弦忧涩认,悲紧思结恐为沉,惊则脉来动不定,平其胃气保安全,实实虚虚能损命。
左关脉实肝有余;右关脉涩脾土虚。左关涩兮血不足;右关滑兮食积居。左尺浮芤小便血,右尺浮洪大便结,左尺迟兮阳事衰,右尺数兮相火烈。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脉无上下阴阳绝,脉无来去本元枯,动止频频不久矣,直须决绝莫含糊。大凡诊脉要数息,五十不止身无疾,指下欣欣生意多,虽然有病将安逸。
-----------------------------------------
①钩:脉来疾去迟曰钩,亦即今之洪脉。毛:即今之浮脉。李士材谓系浮涩,亦通。石:脉沉溺而滑也。
②人迎:关部分做上、中、下三等分,靠近寸部的上三分之一,左手叫人迎,右手叫气口。
诊脉六法
切脉下指先看心,心脉浮大为正形。浮而有力心经热,热主舌破小便疼。感冒风寒弦又紧,头疼寒热数难平。惊悸怔忡沉细弱。上焦蓄热洪大应。(心脉)
次看肝脏弦又长,总然有病也无妨。忽然浮大风为患,紧带洪兮疟痢当。微涩原来阴血少。数为着怒缓为尫(wang1音汪。瘦弱的意思)。有余因实知肝火。沉细为虚亦是常。(肝脉)
若逢肾脉沉无病,洪大须知阴火生。男子下元微不足,女人滑利定为妊。弦紧极虚芤下血。痛连腰胁现微沉。五心烦热洪无力。犯着房劳数不宁。(肾脉)
右寸诊之浮短涩,肺家清净病无干。邪气上冲多发嗽,洪大分明仔细看。弦紧必然咽燥破。数时胸府热难安。浮而有力风外感。沉主生痈滑生痰。(肺脉)
脾家性燥宜迟缓,倘逢滑数知伤食。洪大原来胃火炽,弦紧定遭北□(疪的比下面加白)疟疾。虚汗泄泻腹膨膨。嗳气吞酸是数热。土不制水肢浮肿,沉细而微见肾脉。(脾脉)
命门相火只宜静,虽然沉细未为病。若逢盛旺反成殃,阴虚盗汗肌消甚。浮洪呕血梦遗精。滑数昏花耳聋症。迟缓多缘下部寒。女子旺时应有孕。(命门脉)
三部总看歌
三部俱浮肺脏风。恶寒发热鼻难通。沉迟冷积真元惫。弦数猖狂怒气冲。两手紧兮寒与食。二关缓作痹和癃。虚濡微涩阴阳竭,洪滑不堪久病逢
2008-11-25 11:37删除回复此发言
6
中医世家

脉象  脉象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中医学名词。手指感到的脉动征象。有浮、沉、迟、数(shuò)等二十多种。人有疾病,脉象常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反映,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之一。
脉动应指 (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 ,且肺主气 ,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脉象:诊断学名词。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如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统血,肝藏血,肾精化血等功能变化,均可导致脉象的改变,故不同的脉象可反映出脏腑气血的生理及病理变化。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象。后世多沿用二十八脉。
脉象口诀歌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
正常脉象
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早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尺脉沉取不绝。称为有胃,神,根。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气,脉搏表现和缓,从容,流利,有神;有神,是指脉搏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主要表现为尺脉沉取不绝。
此外,脉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气候,年龄,性别,体质,劳逸及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脉象也会发生某些生理变化。例如一年四季,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脉急数,青壮年脉多有力,老人脉稍弦,妇女脉象较男性脉象弱而略快;胖人脉稍沉,瘦人脉稍浮;劳力之后,饮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等。这些均应与病脉相鉴别。另外,少数人桡动脉走向异常,脉可不显现与寸口,如有的显于寸口的背侧,名曰“反关脉”;有的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飞脉”。这都不属于病脉。
脉相的影响因素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哪怕是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是正常的脉象;超过生理范围,就是病态的脉象。有了干扰,脉象有时就不准确可靠。在这时,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诊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可以较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般的中医大夫就可能诊断不清,甚至诊断失误。
2008-11-25 11:40删除回复此发言
7
中医世家

缓,急.大,小,猾,涩六脉,上辨别五脏病变的主要脉象.掌握这六种脉象,将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学习脉象.
缓脉:有和缓,迟缓,纵缓的不同.
和缓,是从容平和,不慢不急,这是脉有胃气的象征,也是人的正常的脉象.
迟缓脉,是迟缓无力,是阴气有余,多是虚寒的症候,
纵缓脉,好象琴弦久失更张,纵而不整,缓而不柔,这是阳气有余,多为体内有热.
急脉;属于弦脉,紧脉之类.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瑟弦状,若弦急,则如张弓弦,按之坚搏不移,从中直过,挺然直下.
紧脉急而有力,如转索之状,绷急搏指,这二脉多主寒,主痛,并主挛急症状.
大脉:脉来洪大,来盛去率,为阳气有余阴气不足之象.阳有余则为气实,阴不足则有为血虚,所以大脉多是气实血虚之证。
小脉:脉形小弱,不论属浮属沉,或重按轻按,均现小弱之象,小脉现于阳部为阳虚,现于阴部为阴虚,三部具见,则为气血两亏,春夏两季或青壮年见此脉,为异常现象,均为本不良之候。
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是气血旺盛之证。
涩脉:往来艰涩不利,势如轻刀刮竹,迅细而短,主血少气滞。
2008-11-25 11:43删除回复此发言
8
中医世家

中医基本理论-防治原则
预防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1.未病先防   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另一方面要防止病邪的侵害。
2.既病防变   是指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治则   治则是指疾病的治疗法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治病求本   是指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在临床运用这一治则时,必须正确掌握“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等情况。   2.扶正与祛邪   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因而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3.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胜偏衰的结果。因此,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
4.调整脏腑功能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因此,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其功能协调,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5.调理气血关系   气血是各脏腑及其它组织功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为用。调理气血是以“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为原则,使它们的关系恢复协调。   6.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
中医看舌头的道理
舌诊
中医看病,无论是谁,都要看看舌头,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舌头和人体脏腑关系密切,观察舌头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脏腑病变的寒热虚实,可以测知病情的深浅轻重,所以中医特别重视望舌,称为舌诊。   正常人的舌体柔软灵活,颜色淡红,富有生气,称为淡红舌。如果舌体变得转动不灵,表示病情严重;舌体的红色变浅,反映气血不足;舌体的红色加深,是热证的表现;舌体出现瘀点,瘀斑、又是瘀血证的常见征象;舌体淡白而肿胀,并出现齿印,反映病证属于虚寒性质;舌体瘦小、深红而开裂,则是阴虚有热的表现。   正常人的舌体表面铺有一层薄薄的苔垢,呈白色,干湿适度,中医称为正常舌苔,也叫薄白苔。外感疾病初起阶段的表证,舌苔较薄,涉及脏腑病变的里证,舌苔可以增厚。寒性病证的舌苔多呈白色,热性病证的舌苔多呈黄色,也有出现黑色的。舌苔干燥表示津液亏损,舌苔滑润表示湿浊不化。   现代医学的临床观察也表明,在许多疾病中,舌头确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脑溢血引起的偏瘫以及舌下神经麻痹的病人,舌头伸出来总是歪在一边。脑炎、甲状腺机能亢进以及某些神经官能症的病人,伸舌时常常出现颤抖。猩红热的病人,红肿的舌刺突出于光洁的舌面,状如草莓。恶性贫血的病人,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缺乏维生素B1的病人,肿胀的舌头被牙齿挤压而出现齿印。缺乏维生素B2的病人,舌乳头消失,舌尖和舌边往往会出现溃汤或开裂。淡白舌多见于各种贫血、慢性肾炎及慢性腹泻等;红绛舌多见于各种炎症感染;青紫舌多见于肝脏病、心脏病和各种癌症。   近年来,国外也很重视研究舌头与疾病的关系。例如德国有位学者发现肝硬化的患者常可见到舌头充血肿胀,呈蓝红色,称为“肝舌”。还有白血病常见舌溃疡,甲状腺机能减退者多见舌胖大,先天性心脏病人舌呈紫绀色,严重的阻塞性黄疸病人舌边有时可见黄色素沉着,尿毒症晚期病人的舌上有时可见白霜样的尿素结晶,等等。   由此可知,无论古今中外,都发现舌头与疾病的密切关系,体内许多疾病都可通过舌头反映出来,舌头是人体的一面镜子。
中医诊脉
中医看病,总要摸脉,因为通过脉象的变化,既可以搜集病情资料,又可以了解正气的强弱,还有助于预测病情是趋于好转或是趋向恶化。   感冒了,将手轻轻按在桡动脉上,常能明显地觉察到脉搏的跳动,称为浮脉,中医形容它好象是木头漂在水面上一样,所谓浮脉如“水中漂木”。浮脉在其他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也常见到,表示病变部位较浅。如果必须用力按压,才能触知脉搏的跳动,称为沉脉,常见于不少慢性病,表示病变部位较深,已经涉及脏腑。脉搏跳动增快,称为数脉,大多是热性病证的反映。脉搏跳动减慢,称为迟脉,含有姗姗来迟的意思,是寒性病症的表现。脉搏跳动无力,称为虚脉,说明正气不足。如果病人气阴两虚,常常出现一种细弱的脉象,中医形容它是“细如丝线”。脉搏跳动有力,称为实脉,表示正气尚强。如果病人正气旺盛,而邪热也盛,往往出现一种洪大的脉象,好象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有些脉象,对于某些疾病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脉象不柔和,绷得较紧,好象按在弓弦上一样,称为弦脉,往往提示病人可能患有动脉硬化症或高血压病。脉搏跳动不规则,常有停顿,或时强时弱,称为结代脉,大多见于心脏病人。脉搏往来流利,称为滑脉,中医形容它是“如珠走盘”,一般多见于痰饮病人,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弦脉也常见于一般痛症或外感病证,偶尔的结代脉有时心脏并无疾病,至于滑脉在正常的妊娠妇女中更是常见。   脉象还有助于判断预后,病情虽然沉重,但脉象和缓和力,仍有转机;如果脉象细微欲绝,简直摸不清楚,则是预后不良的象征。   总而言之,摸脉是一种重要的诊病手段,也是中医诊病的一种独特方法,是四诊中的重要环节。中医经过长期体验,对脉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不少脉学专著,如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明代李时珍的《濒湖脉学》等。现代对脉象也进行了不少研究,有人用脉象仪初步描出了各种不同的脉象;有人用心电图研究脉象产生的原理。
中医治疗中的辨证观
标本缓急:所谓疾病的标本反映了疾病的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原生与派生等各方面的矛盾关系。中医学在“标本缓急”理论中,已经触及到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本”,类似疾病的根本矛盾;标,类似被根本矛盾所规定和影响着的其他矛盾。在疾病存在的整个过程中,其根本矛盾,即“本”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但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由根本矛盾所派生的其它矛盾,即“标”,却有的产生了,有的激化了,有的发展了。但是,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根本矛盾,即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有名医学古话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正治反治:在区分了疾病的标本,确定了治疗的主次先后之后,就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使阴阳的相对平衡得以恢复。总的治疗原则就是一个,即针锋相对;证候所反映的阴阳失调状况,我们就利用纠正这种阴阳失调状况的治疗方法。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塞因塞用等,借以帮助机体恢复平衡状态。中医学关于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的原则,正是自发地利用了矛盾对立双方既斗争、又统一的辩证法原理。正治反治不仅运用了矛盾的斗争性,也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   异法方宜:中医学认为疾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条件是复杂多样的。同一种疾病的分型和病人的条件是复杂多样的。同一种疾病,由于地域、气候、季节、生活、环境、职业、体质等不同,治法就应有所不同。治疗疾病既要考虑矛盾的普遍性,又要考虑矛盾的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医门法律.早明内经法律》指出,“凡治病不察五方风气,衣食居处各不相同,一概施治,药不中窍,医之过也”。中医“异法方宜”的治疗原则,确实蕴含着把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辩证法思想。   病治异同:所谓病治异同,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个方面,这是中医治疗上的灵活性。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而治法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谓之“同病异治”。不同的病证,在其发展过种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时,也可采取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谓之“异病同治 "
学医要善体物性
祖国医学最讲援物比类,从物象中寻求医药的道理。因为中医学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相应。用物理来解释医理,在祖国医学中时常见到。 例如,一般用于药物和诊断治疗的五行归类。肾主水,色黑,凡药物色黑而多汁者,如玄参、补骨脂等,认为属肾家药,可以治肾。如病人面青,可以诊断为肝病等等。但是,从物理体会医理,更是学医者应当时时、事事留意的地方。古时候有名的医家,讲究此道,对医术的提高很有帮助。例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关于桑叶理肺的论述,从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体察出它能够走肺而宣肺气,用以创制桑菊饮,治疗风温轻证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颇效,即是善从物性学医者。这些地方值行我们认真加以总结。 余晚年治病主张认病在治疗之行,医贵中正,药法自然,这点认识,正得之于对物性的体认。 譬如弈道,可以适于医道。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有个叫粱魏今的人,是下围棋的国手,施定庵拜在他门下,跟他学棋,只争(差)一先。有一天,他与定庵共游岘山,见山下出泉潆漾纡徐,非常高兴,就对施说:“子之艺工矣!动究心于此乎?行乎当行,止乎当止,任其自然,而与物无竞,乃弈之道也。子锐意深求,则过犹不及,故三载未脱一先耳。”从此定庵乃悟化机之流行无迹象,百工造极,咸出自然,则棋之止于中正,犹琴之止于淡雅。于是益穷向背之由于未形,而决胜负之源于布局,而技大进,终成国手。 这些故事说明弈棋的道理可以从泉水悟得,弈之道如此,医之道亦如此。布局在弈棋之先,苟穷理辨证之不足,虽有奇方妙药,亦无所措手。病不能识,何以言治。另外弈随棋转,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与泉水之出一样,必顺其势而利导之。用药也是如此,药随证转,过与不及皆非其治。懂得了这个道理,医术自可精进。这些地方正是物性给人的启示,是一般书本中没有的。可见善学医者,还应善体物性。
为什么说“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说明人是每天离不开饮食的。但是,若无一副健全的胃肠消化器官,纵然有满桌的美味佳肴,确也有点儿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为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往往在美餐之后,有得不偿失之感,甚至会因此而加重脾胃疾病。因此,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长寿。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这是指吃到嘴里的食物,首先要经过牙齿咀嚼,唾液拌和,下咽至胃,由胃受纳。然后经胃之腐熟,分解混匀成食糜,通过“胃气主降”的作用,将食糜运送至十二指肠、空肠,这就是中医所指的“脾运”功能。食物在胃、胰等胃肠激素的作用下,促进胃蛋白酶、胰酶等消化酶的大量分泌,将“水谷精微”中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营养物质,依赖“脾气主升”的作用,经气、血、津液的运行而输布到全身。这个过程,则可以理解为脾所主“化”的生理作用,由此可见,所谓“脾主运化”,“运”指机械性消化,“化”指化学性消化及其代谢过程而已。 但是,脾胃虽为人体的消化器官,运化水谷精微之枢纽,若要完成饮食营养的消化吸收,合成新的气、血、精、津液的全过程,还必须得依赖心、肝、胆、胰、肺等其他脏腑的相互配合。需要说明的是,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既泛指脐周腹部小肠的消化吸收,又概括了胃、肠、肝、胆、胰等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脾胃功能健全,则体丰肤泽,面色红润,四肢强劲,精力充沛;反之则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四肢无力,神疲力乏。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是古人用以观察病人病势轻重进退、生死存亡的辨别方法。也就是说人在生病时,只要还能吃饭,表明胃气尚存,气血化源未绝,谓之“有胃气则生”,病势可望由重转轻,预后良好。若病到已不能进食,标志胃气已绝,气血生化无源,便是“无胃气则死”,病热将由轻转重,逐渐恶化,危及生命。所以中医古书《内经》说“安谷者昌,约谷者亡。”例如三国时代的蜀国丞相诸葛亮,他之所以活了54岁就死了,主要在于他平日政事烦多,操心费力,又长期进食甚少,导致思虑伤脾、营养不足、胃气衰败的缘故。这就告诫人们:若不注意日常的饮食起居,不护养胃气,就有可能损害健康,缩短寿命。中医认为,导致脾胃疾病的原因,不外乎饮食不节、寒热不适,或情志郁闷、忧思困脾等因素,因此预防上亦要从节饮食、适寒热、畅情志这三方面做起。《脾胃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脏”。这不仅使我们对脾胃认识有所启发,同时对我们临床治疗脾胃疾病亦有所借鉴。 脾胃既是人体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纽,也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和赖以生存的“水谷之海”。历来有“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因此,我们说“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2008-11-25 11:44删除回复此发言
9
中医世家

正常脉象古称平脉,是健康无病之人的脉象。正常脉象的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闰以太息五至,相当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主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的正常变化。正常脉象有胃、神、根三个特点。
有胃:有胃气的脉象,古人说法很多,总的来说,正常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便是有胃气。即使是病脉,无论浮沉迟数,但有徐和之象者,便是有胃气。
脉有胃气,则为平脉,脉少胃气,则为病变,脉无胃气,则属真脏脉,或为难治或不治之征象,故脉有无胃气对判断疾病凶吉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有神:有神的脉象形态,即脉来柔和。如见弦实之脉,弦实之中仍带有柔和之象;微弱之脉,微弱之中不至于完全无力者都叫有脉神。神之盛衰,对判断疾病的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但必须结合声、色、形三者,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脉之有胃、有神,都是具有冲和之象,有胃即有神,所以在临床上胃与神的诊法一样。
有根:三部脉沉取有力,或尺脉沉取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形态。或病中肾气犹存,先天之本未绝,尺脉沉取尚可见,便是有生机。若脉浮大散乱,按之则无,则为无根之脉,为元气离散,标志病情危笃。
正常脉象随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有相应的生理性变化。
四时气候: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平脉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此困人与天地相应,人体受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生理功能也相应地变化,故正常人四时平脉也有所不同。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能影响脉象,如南方地处低下,气候偏温,空气湿润,人体肌腠缓疏,故脉多细软或略数;北方地势高,空气干燥,气候偏寒,人体肌腠紧缩,故脉多表现沉实。
性别:妇女脉象较男子濡弱而略快,妇女婚后妊娠,脉常见滑数而冲和。
年龄: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每分钟脉搏120-140次;五、六岁的幼儿,每分钟脉搏90-110次;年龄渐长则脉象渐和缓。青年体壮脉搏有力;老人气血虚弱,精力渐衰,脉搏较弱。
体格:身躯高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瘦人肌肉薄,脉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脉常沉。凡常见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阴脉;六脉常见洪大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阳脉。
情志:一时性的精神刺激,脉象也发生变化,如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惊则气乱而脉动等。此说明情志变化能引起脉象的变化,但当情志恢复平静之后,脉象也就恢复正常。
劳逸:剧烈运动或远行,脉多急疾;人入睡之后,脉多迟缓;脑力劳动之人,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
饮食:饭后。酒后脉多数而有力;饥饿时稍缓而无力。
此外,有一些人,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称斜飞脉;若脉出现于寸口的背侧,则称反关脉,还有出现于腕部其它位置者,都是生理特异脉位,是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病脉。
2008-11-25 11:45删除回复此发言
10
中医世家

提纲要脉,不越浮、沉、迟、数、滑、涩六字,以足该表里阴阳、冷热虚实、风寒燥湿腑气血也。盖浮为阳、为表;沉为阴、为里;迟为在脏,为冷、为虚、为寒;数为在腑,为热、为燥、为实;滑为血有余;涩为气独滞。能于是缕晰以求之,而疾莫能逃矣。顾浮沉以举按轻重言,若洪、芤、弦、虚、濡、长、散,皆轻按而得之类,故统于浮;短、细、实、伏、牢、革、代,皆重手而得之类,故统于沉。迟数以息至多少言,若微、弱、缓、结,皆迟之类,故统于迟;紧、促、动,皆数之类,故统于数。至如滑虽似数,涩虽似迟;而其理自殊,缘迟数以呼吸察其至数,滑涩则以往来察其形状,且滑涩二脉,多主气血故也,故此二脉,虽无所统,亦平列于后,以为六纲云。

浮以候表(其象轻手乃得,重手不见,动在肌肉以上。)浮为风虚眩掉之候。
阳脉浮,表热。
阴脉浮,表虚。
秋为正,肺脉宜,久病则忌。
左寸(伤风、发热、头疼、目眩、风痰。兼虚迟,心气不足、心神不安。兼散,心耗虚烦。兼洪散,心热。)
左关腹胀。兼数,风热入肝经。兼促,怒气伤肝,心胸满逆。
左尺(膀胱风热,小便赤涩。兼芤,男子尿血。女子崩漏。兼迟,冷疝,脐下痛。)
右寸(肺感风寒,咳喘、鼻寒、清涕、自汗、体倦。兼洪,肺热而咳。兼迟,肺寒喘嗽。)
右关(脾虚,中满不食。兼大涩,宿食。兼迟,脾胃虚。兼滑,痰饮。)
右尺(风邪客下焦,大便秘。兼数,下焦风热,大便秘。兼虚,元气不足。)
浮而有力为洪(即大脉,又名钩脉。其象极大而数,按之满指,如群波之涌,来盛去衰,来大去长也洪为经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夏为正,心脉宜。血久嗽忌。形瘦多气者死。凡脉洪则病进。(为表里皆热,为大小便秘,为烦,为口燥咽干。)
左寸(心经热,目赤、口疮、头疼痛、心内烦。)
左关(肝热,身痛、四肢浮热。)
左尺(膀胱热,小便赤涩。)
右寸(肺热,毛焦、唾粘、咽干。)
右关(胃热,反胃、呕吐、口干。兼紧,胸中胀满。)
右尺(腹满、大便难或下血。)
浮而无力为芤(其象浮大而软,按之中有两边无,中空两边实,指下成窟,诊在浮举重按之间得之。)芤为失血之候,大抵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足以载气,故虚而大,为芤之状。火犯阳经,血上溢,火侵阴络,血下流,三部脉芤,久病生,卒病死。
左寸(心血妄行、吐衄。)
左关(胁间血气动,腹中瘀血、吐血,目暗而常昏。)
左尺(小便血、女子月事为病。)
右寸(胸有积血,或衄或呕。)
右关(肠痈瘀血,呕血不食。)
右尺(大便血。)(古人云,前大后细,脱血也,夫前大后细,非芤而何。)
浮而端直为弦(其象按之不移,举之应手,端直如新张弓弦之状。)弦为血气收敛,为阳中伏阴,或经络间为寒所滞之候。弦紧数劲为太过,弦紧而细为不及;弦而软病轻,弦而硬病重;轻虚以滑者平,实滑如循长竿者病;劲急如新张弓弦者死。春为正,肝脉宜,若肝木克土而至不食难治。疟病自弦。(凡脉弦,为痛,为疟,为疝,为饮,为冷痹,为劳倦,为拘急,为寒热,为血虚盗汗,为寒凝气结。兼数,劳疟。兼长,中有积滞。双弦,胁急痛。)
左寸(头疼、心惕、劳伤、盗汗、乏力。)左关(胁肋痛、癖。兼小,寒冷癖。兼紧,瘀血、疝瘕。)左尺(小腹痛。兼滑,腰脚痛。)
右寸(肺经受风寒,咳嗽胸膈间有寒痰。)右头(脾胃伤冷、宿食不化、心腹冷痛,又为饮。)右尺(脐下急痛不安,下焦停水。)
浮而迟大为虚(其象迟软散大,举按少力,豁然空,不能自固。)虚为气血俱虚之候,气血虚则脉虚,主多在内不足之症,久病脉虚,多不治。(凡脉虚,为伤暑,为虚烦,为自汗,为小儿惊风。)
寸(血不荣心、怔忡、恍惚、惊悸。)
关(腹胀、食不易化。)
尺(骨蒸、痿痹、精血亏损。)
浮而迟细为濡(即软脉。其象虚软无力,应手细散,如绵絮之在水中,轻手相得,重手按之,即随手而没。)濡为气血两虚之候,亦主脾湿,病后产后可治,平人脉濡难治。(凡脉濡,为疲损,为自汗,为痹,为下冷,为无血少气。)
左寸(心虚易惊、盗汗、短气。)
左关(荣卫不和、精神离散、体虚懒、少力。)
左尺(男伤精女脱血、小便数、自汗多。)
右寸(烘热憎寒、气乏体虚。)
右关(脾弱,食不化;胃虚,食不进。)
右尺(下元冷惫、肠虚泄泻。)
浮而迢亘为长(其象不大不小,迢迢自若,指下有余,过于本位。)长为气血皆有余之候,有三部之长,有一部之长,按之如牵绳,则病矣。长属肝,宜于春,诊无病肝脉自见。(凡脉长,为壮热,为癫痫,为阳毒内蕴,为三焦烦热,为阳明热甚。)
浮而虚大为散(其象有表无里,有阴无阳,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漫无根柢,如涣散不收。)散为气血耗散,脏腑气绝之候,在病脉主虚阳不敛,又主心气不足,大抵非佳兆也。心浮大而散,肺短涩而散,犹为平脉。若病脉见代散,必死。产妇脉散,临盆之兆,如未到产期,必致堕胎。
寸(怔忡、雨汗。)关(溢饮、肿。)尺(肾绝。)

沉以候里(其象轻手不见,重手乃得,按至肌肉以下,着于筋骨之间。)
沉为阴逆阳虚之候,主阴经、主气、主水、主寒、主骨,太过病在外,不及病在内,冬为正,女寸男尺俱宜。(凡脉沉,为停饮,为癖瘕,为胁胀,为厥逆,为洞泄。兼细,少气。兼滑,宿食停滞。兼迟,痼冷内寒。兼伏,霍乱吐泻。兼数,内热甚。兼弦,心腹冷痛。)
左寸(心内寒邪痛、胸中寒饮、胁痛。)
左关(伏寒在经,两胁刺痛。兼弦,癖内痛。)
左尺(肾脏寒,腰背冷痛、小便浊而频、男为精冷女为血结。兼细,胫酸阴痒、溺有余沥。)
右寸(肺冷,寒痰停蓄、虚喘少气。兼紧滑,咳嗽。兼细滑,骨蒸寒热、皮毛焦干。)
右关(胃中寒积,中满吐酸。兼紧,悬饮。)
右尺(病水,腰脚痛。兼细,下利、小便滑、脐下冷痛。)
沉而不及为短(其象两头无,中间有,不及本位,应手而回。)短为气不足以前导其血之候,俱主不及之病。短脉只见寸尺,若关部短,则上不通寸,下不能尺,是阴阳绝脉,必死,故关不诊短。短属肺,宜于秋,诊无病肺脉,其形自可见。(凡脉短,为三焦气壅,为宿食不消。兼浮,血涩。兼沉,痞块。兼滑数,酒伤肠胃。)
寸(头痛。)尺(腹痛。)
沉而微软为细(其象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指下寻之,往来如蚕丝状。)细为血冷气虚不足以充之候,故主诸虚劳损,或湿侵腰肾,应病则顺,否则逆。吐衄得之生,春夏与少年不利,秋冬与老弱可治。忧劳过度者脉亦细,凡细脉,病俱在内、在下。(凡脉细,为元气不足,乏力,无精,内外俱冷,痿弱,洞泄,为积,为痛。)
寸(呕吐。)关(胃虚,腹胀。)尺(丹田冷,泄痢、遗精。)
沉而弦长为实(其象举按不绝,迢亘而长,不疾不徐,动而有力。)实为三焦气满之候,俱主有余之病。(凡脉实,为呕,为痛,为利,为气寒,为气聚,为食积、为伏阳在内。)
左寸(心中积热,口舌疮、咽喉痛。兼大,头面热风、烦躁、体痛、面赤。)
左关(腹胁痛满。兼浮大,肝盛,目暗、痛而赤色。)
左尺(少腹痛、小便涩。兼滑,茎中痛、淋沥不止、溺赤色。兼大,膀胱热结,小便难。兼紧,腰脊疼痛。)
右寸(胸中热,痰嗽、烦满。兼浮,肺热,咽燥而疼、喘嗽、气壅。)
右关(伏阳蒸内、脾虚食少、胃气壅滞。兼浮,脾热,消中善饥、口干、劳倦。)
右尺(脐下痛、便难或时下利。)
沉极几无为伏(其象极重按之,至于透筋着骨,指下始觉隐隐然。)伏为阴阳潜伏,关格闭塞之候,关前得之为阳伏,关后得之为阴伏,脉伏者不可发汗,痛甚者脉必伏。(凡脉伏,为积聚,为瘕,为霍乱,为水气,为食不消,为荣卫气闭而厥逆。)
左寸(心气不足、神不守常、忧郁。)
左关(血冷、腰脚痛、胁下寒气。)
左尺(肾寒精虚、瘕疝寒痛。)
右寸(胸中冷滞、寒痰积冷。)
右关(中脘积块作痛、脾胃间停滞痞积。)
右尺(脐下冷痛、下焦虚寒或痛、腹中痛冷、少腹痛。)
沉而有力为牢(其象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少弦,按之动而不移,若牢固然。)牢为里实表虚,胸中气促,劳伤痿极之候。大抵牢脉近乎无胃气者,故为危殆之脉。如失血人宜沉细,若浮大而牢,必死,以虚病反见实脉也。(凡脉牢,为气居于表,为骨节疼痛。)
寸关(木乘土而心腹寒疼。)尺(疝、瘕。)
沉失常度为革(其象沉伏实大,如按鼓皮一般。)革为虚寒失血之候,其实即芤弦二脉相合之象,芤为虚,弦为寒,虚寒相搏,故主男子亡血失精,女子半产漏下,又为中风感湿之症。久病死,卒病生。脉来混浊变革,急如涌泉,出而不反,病进而危,去如弦绝者死。
寸关尺沉而更代为代(其象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由是复止,寻之良久,乃复强起而动。)代为脏气多衰,形容羸瘦,口不能言之候。若不病而羸瘦,脉代止,是一脏无气,他脏代之,必危;若因病而气血骤损,致元气卒不相绩,或风家痛家,只为病脉,故伤寒亦有心悸而脉代者(复脉汤主之。)腹心疼亦有结涩止代不匀者,久痛之脉,不可准也;妊娠脉代,必怀胎三月,代脉有生有死,非定为死脉,宜辨之。(凡脉代,为腹痛,为便脓血,为泄利吐泻,为下元虚损。)

迟以候脏(其象呼吸之间,脉仅三至,去来极慢。)
迟为阴盛阳虚之候,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也。居寸为气不足,气寒则缩也;居尺为血不足,血寒则凝也。(凡脉迟,为寒,为虚。兼浮,表寒。兼沉,里寒。)
左寸(心上寒、精气多惨。)左关(筋寒急、胁下痛、手足冷。)左尺(肾虚便溺、女人不月。)
右寸(肺感寒、冷痰、气短。)右关(中焦寒,脾胃伤冷物。不食,食不化。兼沉为积。)右尺(脏寒泄泻、小腹冷痛、腰脚重。)
迟而细软为微(其象极细而软,若有若无,多兼于迟,按之如欲绝。)微为久虚血弱之候,又主阴寒或伤寒蓄热在里,脉道不利,亦微细濡弱,不可为寒者,当以标本别之,总之气血微脉即微。(凡脉微,为虚弱,为虚汗,为泄泻,为少气,为崩漏不止。兼浮,阳不足,必身恶寒冷。兼沉,阴不足,必脏寒下利。)
左寸(心虚忧惕、荣血不足。)左关(胸满气乏、四肢恶寒、拘急。)左尺(男子伤精尿血,女子崩漏败血不止或赤白带下。)
右寸(上焦寒、痞痛、冷痰凝结不化、中寒少气。)右关(胃寒气胀、食不能化、脾虚噫气、心腹冷痛。)右尺(脏寒泄泻、脐下冷痛。)
迟而无力为弱(其象极软而沉细,怏怏不前,无息以动,按之如欲绝,略举手即无。)弱为阳陷入阴,精气不足之候,亦主筋。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弱以涩,是为久病;阳浮阴弱,应为血虚筋急、恶寒发热之病。老得之顺,壮得之逆。(凡脉弱,为痼冷,为烘热,为泄精,为虚汗,为元气亏耗,为痿弱不前。)
左寸(阳虚心悸、自汗。)左关(筋痿无力,女人主产后客风面肿。)左尺(小便频数、肾元虚、耳鸣或聋、骨肉间酸疼。)
右寸(身冷多寒、胸中短气。)右关(脾胃虚、食不化。)右尺(下焦冷痛、大便滑泄不禁。)
迟而有力为缓(其象比浮而稍大,似迟而小疾,一息四至,来往纡缓,呼吸徐徐。)缓为气血向衰之候。若不沉不浮,从容和缓,乃脾家之正脉。四季亦为平脉,非时即病。和缓而匀,无浮沉徐疾微弱之偏,即为胃气脉。(凡脉缓,为风,为虚,为痹,为弱,为疼。在上为项强,在下为脚弱。兼浮,感风。兼沉,血气弱。)
左寸(心气不足,怔忡、健忘。亦主项背拘急而痛。)左关(风虚眩晕、腹胁气结。)左尺(肾元虚冷、小便频数,女人主月事过多。)
右寸(肺气浮、言语短气。)右关(胃弱、气虚。兼浮,脾虚。)右尺(下寒脚弱、风气秘滞。兼浮,肠风泄泻。兼沉,小腹感冷。)
迟而时止为结(其象来时迟缓,时一止,复又来。)结为阴独盛而阳不能相入之候,此为阴脉之极。按之累累如循长竿曰阴结,蔼蔼如张车盖曰阳结,又有如麻子动抽、旋引旋收、聚散不常之结,此三脉,名虽同而实则异。(凡脉结,为亡阳,为汗下,为疝瘕,为结,为老痰滞结,为气血凝结,为七情郁结,内为积聚,外为痈肿。兼浮,寒邪滞结。兼沉,积气在内。又为气,为血,为痰,为饮,为食,盖先因气寒脉缓,五者有一留滞其间,因而为结,故仲景谓促结皆病脉。)
2008-11-25 11:46删除回复此发言
11
中医世家

病证和脉象是密切相关的。中医对病脉的分类不够一致,有的分浮、沉、迟、数、虚、实六类;有的则述21脉、24脉、27脉或28脉不等。常见的病脉有:
浮脉:浮在皮肤,轻按即得,重按反弱,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浮缓多表虚。浮脉多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而见脉浮时,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桡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
沉脉:沉居筋骨,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主里证。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沉细为里虚,沉实为里实。沉脉的形成与心搏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
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满四至(一分钟不到60次)。主寒证或阳虚。其形成可因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引起。
数脉:脉来快速,一息五至以上。主热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主见于热证,包括某些热性病的全过程。如邪在卫分,则脉浮数;邪入气分,则脉洪数或滑数;邪入营分,多脉细数;邪传血分,则脉细数或虚数。数脉可见于窦性心动过速,因感染因素引起的数脉多数而有力。若有心肌兴奋性增加,或因心肌力量减弱,心搏代偿性增加,以维持每分钟的输出量而见数脉的,则必是数而无力。
虚脉:指下空虚,搏动无力。主虚证(机体功能衰弱,对疾病反应性降低)。因气不足以推动血液运行,血不足以充盈脉道,故脉体空虚,脉来无力。可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实脉:应指有力,长大而坚。主实证。邪气盛而正气不虚,病邪与正气相搏,以致脉道坚满,三候有力。
洪脉:大而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主热盛、暑证。浮大有力为洪,浮大中空为芤。由于热盛血涌,以致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血流速度加快,故脉来如洪水,气势滔滔。
细脉:脉来如线,细直而软。主诸虚劳损,尤主阴虚、血虚。或见于水湿内阻。一般情况下,细弱为血虚,细数为阴虚。可能是由于血容量不足,血管充盈度降低,以致血管收缩而脉细。湿邪压抑脉道,亦可见细脉,但必细而有力。细脉可见于贫血、热性病后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主血盛、妊娠、痰饮、食积。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无病月经停止而有滑脉时,应考虑是否怀孕。这可能是孕期血液增多,血管平滑肌舒张,总的外周阻力减少,血液变稀,血流量增加所致。痰饮病如慢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食积多由消化不良引起。
涩脉:短细不畅,如刀刮竹,往来滞涩。主见于血少、气滞、血瘀、精少,如久病体弱、贫血、闭经、肝硬化或内脏瘀血等病。亦可见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脉来滞涩是气血运行不利的结果。血少、精伤、血流缓慢,亦可形成涩脉。
弦脉:长而有力,指下端直,如按琴弦。主肝胆病、气郁、痰饮、痛证、疟疾。弦而有力,见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痰饮(如慢性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等)一般脉弦滑;身体任何部份的痛证、疟疾,脉亦弦,中医有“疟脉自弦”的说法;肝阴虚,脉多弦细;正常人脉象也有兼弦的。弦脉的形成,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影响平滑肌收缩有关。
紧脉:脉来绷急,状如车绳转索,弹指有力。主寒、主痛。浮紧为外感风寒、表实。沉紧为里寒痛证。紧脉形成,可能与心搏排血量增高,周围血管收缩,动脉紧张度增强等因素有关。
结脉:迟缓脉中止,止无定数(不规则的脉搏间歇)。主气郁、寒痰、瘀血(包括心脏病、期前收缩、传导阻滞、精神紧张等)。气郁者,必兼胸胁闷胀、窜痛;寒痰者,必兼胸脘闷痞、呕恶、血瘀者,必兼心胸刺痛、唇舌紫暗。张景岳认为;结脉的形成,“多由气血渐衰,精力不继,所以断而复续,续而复断,常见久病者多有之,虚劳者多有之”。但是,气血凝结,痰食停滞以致脉道阻塞,血行不利而现结脉者,并不少见。
代脉:脉有规律间歇,止有定数,良久复动(有定数的若干至一止,歇止后复来较迟)。主惊悸、疼痛、脏气衰弱,气血不足(见于多种心脏病)。代脉的歇止具有一定的规律,歇止而后的中间间隔,比结脉的间歇为长。代脉一般由脏气衰、血运乏力所致,但惊悸扰乱气机,或疼痛导致气逆,也可有代脉。心肌损害及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亦可见代脉。
促脉:数(快速)脉中歇、歇无定数。主阳盛实热(包括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心肌炎、其它原因的心脏病、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气血郁结,痰饮、食积。促而无力为津伤气脱。心房纤颤或心动过速伴有早期收缩者,多有促脉。
辨识病脉时,还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1)象多兼见:脉诊时单一脉象较少见,多为几种脉象如“浮数”、“沉迟”、“沉细弦”,“沉细迟涩”等混合并见。这些兼见脉象,必须结合其它诊察资料,才能对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盛衰作出判断。
(2)有关脉与证的取舍问题:当脉象与证候不相符合时,可考虑“舍脉从证”(即舍去脉的假象而以真实的证候为诊断依据)或“舍证从脉”(即舍去证候的假象反映而以真实的脉象作为诊断依据)。例如,心腹急痛,脉见沉伏(见于疼痛性休克时),当舍脉从证;胃腹胀满,脉象微弱(因脾不健运而有虚胀),当舍证从脉。一般情况下,应是脉证相符;在特殊情况下,则须全面考虑,去伪存真。
(3)四诊合参:诊断不能单靠切脉,而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切不可不问病情,单凭切脉就主观臆断。
(4)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对待两手寸、关、尺(共六部)分主脏腑的规定,而应全面地从脉象主病出发,参考其它三诊,对病证作出正确的诊断。
切诊是切按触摸病人的脉搏及身体其他部位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切诊包括脉诊、按诊两部分。在脉诊发展过程中,诊脉部位有三种:
1.遍诊法:
头、手、足三部,每一部各有天、人、地三候,合为三部九候。因为应用不便,后世不多用。
2.三部诊法:
即颈部以人迎,双上肢的寸口和双足背的趺阳三脉,分候胃气与十二经之气。亦有加诊太溪以候肾气。
3.寸口诊法:
即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由于寸关尺配属脏腑历代说法不一,目前临床常用为:
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左尺候肾与小腹;右尺候肾与大腹。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诊脉时内外环境要安静,病人正坐或仰卧,手臂与心脏近同一水平。
2.医生布指时先用中指确定关脉部位,然后食指在寸脉部位,无名指在尺脉部位。
3.力度要有举按寻的变化,举为轻取,按为重取,不轻不重为寻。
4.诊脉时医生呼吸要自然均匀,以医生正常一呼一吸的时间计算病人脉搏的至    数,诊脉时间必候满五十动,不得草率。
5.脉象受到季节气候,地理环境,饮食情况及个人性别、年龄、体格等因素的    影响,会有一些变化,属于生理范围,不应诊为病态。
6.在一般情况下,脉与症是一致的,即脉症相应。但也有脉症不相应,甚至相    反的情况,此时应注意辨明脉症的真假,以决定取舍。
中医的切诊,既包括切脉,也包括对病人其它部位,如胸、腹、关、尺肤等处的按触。故中医的切诊,决不只限于切诊脉象。当然,切脉是中医诊断病证和推断预后的一项很有特色的手段,古人曾对中医的四诊作了生动而深刻的概括,说:“望而知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意思就是说,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能正确判知病人的病证的医生,其学识是渊博的,技巧是精湛娴熟的,达到了料事如神的境地。由此,也可看出,切脉必须与望、闻、问三诊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切按病人的动脉,以根据不同脉象反映,了解病人所患病证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在临床上一般都切“寸口”部位桡动脉的脉搏。为什么要在这个部位切脉呢?《难经·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保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其含义是说,肺主气,朝百脉,故肺为气血流注和营养脏腑,四肢百骸的重要器官,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动脉,所以可借以测脏腑、经络、气血等的病理变化。
切诊 神
切脉时,宜让病人取坐位或俯、仰卧位,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使血流通畅。中医习惯用左手切病人右手脉象,右手切病人左手脉象。方法是先用中指按在病人腕后高骨(桡骨头)内侧的“关”部,然后用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关前、关后、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三个手指的疏密、根据病人的身高适当调整。医生宜手指微屈斜按,用指尖罗纹处接触病人脉搏,进行诊脉。左右手寸、关、尺三部,合称“六部”左右各三部,对脏腑的分属一般是:左寸为心;左关为肝、胆;左尺为肾、膀胱、小肠。右寸是肺;右关为脾、胃;右尺为肾、命门。
切脉时,医生用其手指的末端很轻地触诊病人的脉象,即是“浮取”,以较重的指力触诊病人的脉象(有时须按至骨上),称为“沉取”;介于“浮”取与“沉”取之间的即是“中取”。三部各用浮、中、沉切诊一遍,称为九候。医生的三指,可同时切脉(此为“总按”),也可分别切寸、关、尺部(称为“单诊”)。在切脉时,医生预先调匀自己的呼吸,才能较准确地算出病人脉搏每一息的至数,也利于专心一致地切诊病人脉象的变化。切脉时应尽量避免外来的干扰和情绪的波动,以免脉象失真。医生切脉的时间不宜少于三分钟,否则,可为假象所惑。
切诊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脘腹是人体的重要部位,脐上属胃,脐下属肠,大腹属脾,脐腹属肾,少腹属肝。通过手指的触摸、按压可了解局部的冷热、软硬、胀满、肿块及压痛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脏腑的病情。一般以触摸、按压虚里穴(心夹搏动处)诊断病况。
虚损病证:跳动明显,按之搏指。
肺气虚证:跳动散漫而数
肝气郁滞:两胁胀痛,痛处按此连彼。
肝虚: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
瘀血:胁下肿块,刺痛拒按,痛处不移。
肝癌: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则应警惕肝癌。
肝气犯胃:胃部胀痛,按之旁及两胁。
胃寒:胃痛骤烈,疼痛拒按,发冷怯寒。
气虚:胃腹痛经久不愈,按之痛缓或痛止。
虚:腹痛喜暖喜按,按腹软无力。
实:腹痛胀满拒按,按腹充实,叩之声音重浊,或按之有包块不移者。
切诊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脘腹是人体的重要部位,脐上属胃,脐下属肠,大腹属脾,脐腹属肾,少腹属肝。通过手指的触摸、按压可了解局部的冷热、软硬、胀满、肿块及压痛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脏腑的病情。一般以触摸、按压虚里穴(心夹搏动处)诊断病况。
虚损病证:跳动明显,按之搏指。
肺气虚证:跳动散漫而数
肝气郁滞:两胁胀痛,痛处按此连彼。
肝虚: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
瘀血:胁下肿块,刺痛拒按,痛处不移。
肝癌: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则应警惕肝癌。
肝气犯胃:胃部胀痛,按之旁及两胁。
胃寒:胃痛骤烈,疼痛拒按,发冷怯寒。
气虚:胃腹痛经久不愈,按之痛缓或痛止。
虚:腹痛喜暖喜按,按腹软无力。
实:腹痛胀满拒按,按腹充实,叩之声音重浊,或按之有包块不移者。
学习脉诊之基本观念及认知:
脉诊之学即是以患者两手之桡骨动脉为诊测疾病的部占。医者以左右手『食』『中』『无名』三指在该处仔细推研以寻求疾病之本质及治疗之方向。而人身血管众多,且左右手解部学看之并无不同,何以可在桡骨动脉上细分左右寸关尺并据以诊知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生理、病理变化?其理至今尚不可知,但吾人可确定者,人身两手桡骨动脉,正如穴道经络学说一般是一种体内生理、病理变化之『反应区』。即体内之脏腑情况会在桡骨动脉之『跳动』及『外形轮廓』上显现出来。故笔者经过多年来的研究、体认,并应用『何种疾病->何种脉象->何种疾病』欴法则配合临床治验反复修正整理出一套非常完整的脉诊体系-『张氏脉法』。
脉诊之目的是求精确的病理诊断。将指下之感觉加以分析、研究,做为治疗处方的依据而医者三指之下的感觉即是本文中所称之『脉象』。
所谓『脉象』者,实在包括两大类:一是脉管之『跳动』;二是脉管之『形状』。
患者左右手桡骨动脉之:
1. 〔跳动〕:包括快、慢、强而有力、弱而无力、浮、沉、凸起、凹下、滑、涩等。
2. 〔形状〕:包括粗、细、软、硬、长、短、弦、钩等变化。
医者将上述『外形』及『跳动』两种变化再配上该脉所出现之部位,将此三种因素排列组合,即可获得一病理上之结论。
中医和西医都把脉。把脉的部位也都是病人腕部桡动脉搏动最明显的部位,也同样是利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触觉来了解病人挠动脉搏动的情况。中医的把脉,往往要把上好一会时间,不仅要了解脉搏的强弱、跳动的频率快慢、节律的齐整等一般变化,还要了解脉管内血液充盈的程度、血流的通畅情况,以及脉搏波动的幅度等等变化,以了解病情,作为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依据。
中医把脉为什么可以诊断疾病呢?
脉搏的周期性起伏,是由于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影响下,动脉管内压力的突然增加和降低而引起的。因此,通过脉搏的跳动变化,可以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如心脏每搏动1次,挠动脉也搏动1次;心脏搏动快,脉搏也快;心脏收缩力量强,脉搏也强;心脏有病时,心律不齐,心脏搏动时跳时停,脉搏也相应地出现不规则。
中医对把脉的研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脉学”的理论,并把最常见的脉搏归纳成28种类型,清楚地说明什么样的脉,指示什么样的内部变化,叉将手腕上的桡动脉以挠骨茎突为界、分成3段,每
l段代表 l个内脏,从这段脉搏的变化来了解内脏的病变。关于“把脉”的问题,受到了中西医务人员和其他学科学者的重视,目前已应用电子计算计等精密仪器进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