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03:05
  • 博客
  • 相册
  • 报栏
  • 左邻右舍
  • 留言
  • .cc {clear:both;display:block;padding:0 0 15px;text-align:center;white-space:pre-wrap;line-height:150%;}.ll {padding:0 16px 16px 0;float:left;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white-space:pre-wrap;line-height:150%;}.rr {padding:0 16px 16px 0;float:right;white-space:pre-wrap;line-height:150%;}.insertpictext {text-align: center;}

    庄子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2010-05-14 08:06:01

    归档在 老子墨子庄子等系列 | 浏览 284 次 | 评论 1 条

     

    庄子系列之十二

     

    庄子是怎样看待世界的?

    庄子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庄子以相对主义的哲学方法认识世界,解读社会与人生的各种现象,得出了许多新颖奇特的哲学结论。庄子学说的独特性正在于他的相对主义思维方法,因而,弄清了什么是相对主义,就意味着获得了解读庄子学说的一把钥匙。

    什么是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事物性质的相对性,抹煞事物内在的确定性,甚至取消不同事物之间差异性的界限。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片面夸大人们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衡量是非的标准。相对主义常常以不可知论、怀疑论、否定论为基础,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主观的、任意的,否认事物本身及人们对事物内在确定性,即否定衡量不同事物差异性所呈现出来的规范性、标准化的一种思维方式。

    庄子相对主义思维模式的逻辑基础究竟是什么呢?

    庄子的相对主义思维模式源自道学本体论的逻辑范式。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同于大道,世界上一切形式的“存在”都消融于大道之中。“道”如同“黑洞”,将大千世界网罗其中。庄子与老子不同的地方在于,老子重视在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构建了对立面之间在运动中的相互转化关系。而庄子的相对主义思维模式则是将事物之间的对立面极端化,并且超越了事物对立面之间的简单对立,赋予事物对立面之所以存在的本体论色彩。也就是说,无论是事物的正面,还是事物的反面,都是缘“道”而来,并且同归于“道”,因而,它们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道”是事物对立面存在的原因,也是事物对立面运动的根源,事物对立面运动的最终结果同属于“道”。“道”既是仲裁者,也是决定者,并且像是事物对立面之间的第三方同一体。世间万象通过“道”的“格式化”而变得整齐划一。“道”亦可以替代事物本身及其内部对立面的存在,因而,“道”吞噬了一切。

    在《秋水》篇中,庄子通过河神河伯与海神北海若的对话,阐述了“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理论主张。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大小?”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这段话的意思是,河伯说:“那么,从一物的外表,或者从一物的内在方面看,如何才能分辨贵贱与大小?”北海若回答说:“从道的立场来看,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从万物自身来看,都是以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从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都不由自己决定。从差别的角度来看,顺着一物大的一面而说它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是大的;顺着一物小的一面而说它是小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小的。由此知道天地就像一粒小米,相反也知道毫毛亦如高大的山丘,然后可以看出万物差别的距离了。从功用的角度来看,顺着一物所有的一面去使用它,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是无用的;顺着一物所无的一面去废弃它,那么万物没有什么是有用的。由此知道东方与西方互相对立而又不可以彼此缺少,然后可以界定万物功能的分际了。从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趋向来看,顺着一物所肯定的一面去加以肯定,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可以肯定的;顺着一物否定的一面去否定它,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被否定的。由此知道尧和桀都肯定自己而否定对方,然后可以看出万物取向的操持了。

    显然,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观点是一种源自本体论的“道学相对主义”。“道”不仅主宰了万物的存在,并且消融甚至替代了万物。条条道路通“大道”,一切都与“大道”相通,这就是庄子所谓的“大通”。这样,事物自身得以存在的独立性与确定性完全被“道”吞噬了。于是,在庄子学说中就出现了“只见大道,不见万物”的奇特哲学景观。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主义的实质是一种否定式的方法论。

    庄子认为,事物对立面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彼与此是相对而生的,它们之间彼此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无论从彼还是从此的这一面看待事物,都有其自行其是的一套东西。如此看待世界,就会陷入众说纷纭之中,因此,只有站在道的中心,仿佛处于一个圆环的中央,可以不从彼此的对立面出发,而是从道的立场因应世界的一切变化。“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万物无不存在对立的那一面的,也没有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的。从事物相对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见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这一面看就能有所认识和了解。所以说,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尽管如此,它们同时并起也同时幻灭,同时幻灭也同时并起;同时可以成立也同时不能成立,同时不能成立也同时可以成立。顺着它们说是,也要顺着它们说非;顺着它们说非,也要顺着它们说是。所以,圣人不走划分正误是非的道路,而是观察比照事物的本然状态,也就是顺应事物自身的本来状况去做。事物的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着一套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着一套是与非。事物果真存在彼此两个方面吗?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两个方面的区分吗?使彼此两个方面不再出现互相对立的情况,就称为道的枢纽。掌握了道的枢纽,才算掌握住圆环的核心(亦即事物的要害),从而可以因应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是”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非”的变化也是无穷无尽。所以说,不如以空明的心去观照一切。

    然而,世界万物的存在毕竟存在着对立面,相互对立的方面总是有理由的,如何看待事物之间对立面的存在呢?庄子对此提出了是非“两行”说:“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可乎可,不可乎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庄子·齐物论》)。这段话的意思是,路是人们走出来的,万物的名称是人们叫出来的。为什么说是?是有是的道理;为什么说不是,不是有不是的道理。为什么说是可以的呢?可以有可以的原因;为什么说是不可以呢?不可以有不可以的原因。万物原本就有是的道理,万物原本就有可的道理。无一物不是,也无一物不可。可有可的道理,不可有不可的道理。因此,像树枝与屋梁,丑女与西施,以及各种夸大、反常、诡异等稀奇古怪的事物,从“道”的观点看它们都是相通为一体的。有所分解,就有所生成;有所生成,就有所毁灭。所以万物并没有生成与毁灭的区别,最后都将复归于一体。只有通达的人方才知晓事物相通而浑然一体的道理,因此不用固执地对事物作出这样那样的解释。平庸,就是平常日用的,就是世间通行的,就是把握住关键的。能做到把握关键的地步,就接近于道了。这正是顺应自然地去做,达到此一阶段而不知其中之故,就叫做道。耗费心思去追求一体,却不知事物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叫“朝三”。什么叫做“朝三”呢?养猴人给猴子分粟子,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名和实都没有改变,喜与怒却各为所用而有了变化,这也是顺着自然去做吧!因此,古代圣人能够调和是非,让它们安顿于自然之分,这就叫做“两行”:是非并行而不冲突。

    《庄子》中的天钧、天均、天倪皆可以称之为万物自然的变化,而“休乎天均”,即听任万物的自然变化。所以,庄子并没有否定是非对立面的存在,而是听任是非对立面之间的自然变化,这就是所谓的“两行”。但“是非”对立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自行其是”,而是必然在无形之中围绕着大道的中枢运转。“钧”、“均”、“倪”仿佛是一个运转着的盘子,盘子绕着它的轴心转,这个轴心就叫“道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文化都在“道枢”这个无形的大手转动下无穷无尽地变化着。“道”居高临下,如佛一般普照万物,万物皆融通为一。真正的“圣人”,能够站在“道枢”的立场上,不随着彼、此的是非打转转,而是超越是非的简单对立,让事物安于自然之分。那些彼一套、此一套的是非,不过是猴子们朝三暮四的喜怒而已。这也就是《天下篇》中“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理论要旨。

    庄子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中华文明的歧路与庄子的理想国

    庄子无为学说是一种羊的智慧吗?(下)

    庄子无为学说是一种羊的智慧吗?(上)

    庄子之“道”与中华文明的重建

    庄子是如何反思中华文明的?

    庄子与萨特—“绝对自由”之不同

    悟道与得道—庄子的自由之路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如何有限的?

    世界究竟是如何存在的?

    世界究竟为什么而存在?

    庄子的精神—人类意志的华丽飞升

     

    0上一篇 << 中华文明的歧路与庄子的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