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14:12
艾灸的作用:
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防病保健的功效, 同時調整臟腑組織功能,促進體內新陳代謝,增加紅,白細胞的能量和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加機體的 抗病能力。
用法:
點燃艾灸條,視皮膚感知的溫度來調節高度,然後用艾條熏在相應美容,保健部位即可。
作用機理:
中醫學認為,灸法適應症廣,療效迅速,安全可靠易學易用,特別適合於家庭治療和保健。病症無論寒熱,虛實,陰陽, 農裡均可施灸,廣泛的運用於各科疾病治療與保健中。艾灸可治療的疾病達數百種之多。由於艾灸借助火力,藥力透達快,直接 作用於病灶,並由表及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艾灸治療百病 的機理是辛溫走竄,入十二經絡,能通達諸經,舒經通絡。野生植物艾葉, 既能入陰又能入陽,補中有通,通中能消,灸療時釋 放的紅外微波及熏煙,氣血雙調,是藥效廣泛的一味中藥。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艾灸可提高局部氣血流量,升高局部溫 度,緩解局部痊孿症狀;能調整機體的免疫能力,內分泌功能和 植物神經功能,恢復失衡機體,艾葉中所含有多種藥物成分及強 烈的揮發物質,燃燒時藥力可透入人體或吸入體內,起到溫經遠 洛,行氣活血,桔濕散寒的效果;艾灸可提高白細胞及淋巳細胞 的活動卒,增強人體細胞及體液免疫能力,艾灸還可以剌激人體 體液發生改變,有增強腎上腺皮質素分泌及胸腺細胞活力的作 用;另外,艾灸還具有增加心臟博動量,強心抗休克的作用;隔 姜灸可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止痛;隔蒜灸能清熱,解毒,殺 蟲,消炎;附子餅灸能溫腎壯F日;隔鹽灸能?旦中散寒,扶陽固脫。
自我保健三法:
艾灸療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廣泛使用艾灸法,如“莊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歷代醫學著作中更比比皆是。艾灸能激發,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現介紹幾種常用的自我保健艾灸方法,它見效快,操作方便,相對無藥物傷害之憂,讀者不妨一試。
一,延年益壽保健灸
穴位:足三裡(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分組:第一組,關元,氣海,左側足三裡,第二組,關元,氣海,右側足三裡。
方法:選準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分別對準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鐘,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為度。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三個月為一個療程。休息一周,再繼續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關元,氣海,足三裡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成書於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特別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後,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全身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此種感覺一般要連續灸半個月後才明顯)。
二,艾灸治凍瘡
穴位:合谷穴(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之中點處),足三裡穴。
方法:在凍瘡局部先揉按5分鐘。選準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對準已發或將發凍瘡處,各懸灸3?5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色為度。若凍瘡在上肢或耳朵,必須加灸合谷穴3?5分鐘;若凍瘡在下肢,必須加灸足三裡穴3?5分鐘。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用本法連續艾灸3天,凍瘡不再復發。
三,艾灸治胃痛
穴位:中脘穴(位於腹正中線臍上4寸處),足三裡穴。
方法:選準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在中脘穴,一側足三裡穴上各懸灸10分鐘,以穴位上皮膚潮紅色為度。胃痛可立即緩解。使用時要注意力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艾灸足三裡穴能使胃痙攣趨於弛緩,胃蠕動強者趨於減弱;又能使胃蠕動弱者立即增強,胃不蠕動者開始蠕動。因此,除胃潰瘍出血,穿孔等重症,應及時採取措施或外科治療外,其他不論什麼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現代醫學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及胃神經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時止痛。
艾灸的特點,禁忌及注意事項:
艾灸具有效果明顯,簡便易行,經濟實用的優點,幾乎沒有什麼毒性和副作用,只要認真按照治療原則和操作規程,對人體一般不會產生不良反應。
【艾灸的禁忌】
由於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膚的燙傷,另一方面,施灸的過程中要耗傷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較多,有些禁忌雖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況確實是應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2。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3。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忌灸。
4。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無自製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的注意事項】
1。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 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2。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 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3。防火 現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人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於熄滅。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5。要防止感染 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局部燙傷可能起瘡,產生灸瘡,一定不要把瘡搞破,如果已經破潰感染,要及時使用消炎藥。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 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
7。注意施灸的時間 有些病證必須注意施灸時間,如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飯前空腹時和在飯後立即施灸。
8。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 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9。防止暈灸 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噁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臥,再加灸足三裡,溫和灸10分鐘左右。
10。注意施灸溫度的調節 對於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用示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施灸取穴參考表
科名
病名
主穴
配穴
用法
內科
高血壓
湧泉,百會,曲池,足三裡,懸鐘
頭痛頭暈:風池,大椎;
健忘失眠:神門,腎俞;
肢麻:外關。
溫和灸: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1-2次,15次一療程。
腦動脈硬化
足三裡,懸鐘
頭痛頭暈:風池,大椎;
肢麻:外關。
溫和灸: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一次,15次一療程。
中風後遺症
1。百會,天窗,肩與,曲池,足三裡;
2。百會,承靈,曲鬢,懸鐘,陽陵泉
軟癱:氣海,肝俞,脾俞
硬癱:中脘,巨闕,肝俞
口角歪斜:地倉,頰車
肢麻: 隱白,神庭
溫和灸:每灸15-20分鐘,每日一次,15次一療程。兩組主穴交替使用。
頭痛
通天,懸鐘,太衝,痛點
合谷,太陰,陽陵泉,湧泉。
溫和灸:每穴灸15-30分鐘每日一次,15次一療程。
冠心病
內關,心俞,羶中,厥陰俞,曲澤
天突,中脘,神堂,鳩尾。
溫和灸:每穴灸15-30分,每日1-2次,10次一療程。
低血壓
百會,足三裡
心慌: 心俞,內關。
頭暈易疲勞: 關元,氣誨;
直立性低血壓: 中脘,脾俞,肝俞
溫和灸:每穴灸20-30分每日一次,10-15次一療程。
感冒
大椎,肺病,風門,足三裡
鼻塞: 迎香
發熱: 曲池
頭痛: 太陽,印堂
咳嗽: 天突
溫和灸:每穴灸15-30分鐘每日一次,3 - 6次一療程
支氣管炎
大椎,肺俞,羶中,天突
急性: 風門,身柱
慢性: 膏肓,脾俞,腎俞,足三裡
痰多: 豐隆,
喘息: 定喘
發熱: 曲池
溫和灸:每穴灸10-20分,每日1-2次10次一療程。
肺結核
肺俞,羶中,膏肓
潮熱盜汗: 陰郄,太溪
喀血: 孔最
遺精: 腎俞
溫和灸:每穴灸15-30分,每日一次,7 - 10次一療程
胃痛
中脘,足三裡,脾俞,胃俞
上腹飽脹: 上脘,梁門
噁心嘔吐: 內關
大便稀溏: 神闕,天樞
消疫乏力: 關元
發熱    : 曲池
大便潛血: 隱白,肝俞
胃酸過多: 陽陵泉,公孫,太衝,肝俞
溫和灸:每穴灸15-30分,每日一次,7 - 10次一療程
內科
胃下垂
1。中脘,胃上,神闕
2。脾俞,胃俞,氣海,足三裡
胃潰瘍: 左側華佗夾背壓痛點(胸6-12棘突旁)
十二指腸潰瘍: 右側華佗夾背壓痛點(胸6-12棘突旁)
溫和灸或迴旋灸:每次15-30分鐘,每日一次,15次一療程
潰瘍性結腸炎
1。關元,神闕,足三裡
2。脾俞,腎俞,命門
食慾差: 中脘,胃俞
腹痛: 天樞,大腸俞
溫和灸:每穴灸10-20分,每日2次,15次一療程
痢疾
神闕,天樞,上巨虛,氣海或關元
發熱: 曲池,合谷
膿血便: 命門,三陰交
便次多,水樣便: 陰陵泉
慢性: 關元,中脘,足三裡,脾俞
溫和灸:每穴灸10-20分,每日2次5次一療程,慢性者,每日一次,15次一療程
肝炎
足三裡,太衝,陽陵泉,肝俞
慢性肝炎: 脾俞,三陰交
乙肝: 脾俞,大椎,至陽,期門,中脘,氣海,大椎
黃疸: 膽俞
便溏: 關元,陰陵泉
溫和灸:每穴灸10分,隔一日一次7次一療程
陽痿
中極,次寥,三陰交,命門,腎俞
失眠心悸: 心俞,脾俞,神門
驚悸失眠: 氣海,
早洩: 次寥,大敦
不射精: 曲泉,大敦,太衝,曲骨
溫和灸:每穴灸20-30分每日一次,10次一療程。
泌尿系感染
中極,三陰交,腎俞,膀胱俞
尿道炎: 太衝,照海,次寥
膀胱炎: 三陰交,神闕
腎盂腎炎: 三焦俞,次寥,足三裡
反复發作: 氣海
發熱: 外關,合谷
溫和灸:每穴15-20分,急性期每日2-3次;
慢性期每日一次7次一療程。
白血病
大椎,膏育,四花,神闕,關元
食慾差: 中脘,足三裡
脾大: 阿是穴
貧血: 心俞,懸鐘,血海
出血: 天樞,三陰交,八寥,腰陽關
隔姜灸:每穴20分鐘,
每日一次10次一療程
糖尿病
關元,氣海,胰俞(既胃管下俞),三焦俞,陽池,足三裡,三陰交
多飲: 肺俞
多食消疫: 中脘,足三裡,胃俞
多尿: 命門,腎俞,中極
溫和灸:每穴15-20分鐘,每日1-2次10次一療程。
失眠症
百會,神門,安眠,三陰交
頭暈腦脹: 風池,印堂
心煩多夢: 心俞,腎俞
急燥焦慮: 太衝,陽陵泉
頑固失眠: 湧泉,華佗夾背
體質虛弱: 關元
易驚醒: 足竅陽
溫和灸:每穴15-20分,每日一次,睡前施灸,5 - 7次一療程。
風濕性關節炎
大椎,足三裡,陰陵泉,阿是穴
血沉快: 隔俞,陽陵泉
急性期: 至陽,靈臺,督脈上壓痛點
肩關節痛: 肩禺,肩寥
肘關節痛: 曲池,手三裡,少海
腕關節痛:陽池,合谷,外關
髖關節痛: 環跳,風市
溫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一次10次一療程。
內科
類風濕性關節炎
大杼,曲池,血海,大椎至腰俞段
可參照風濕性關節炎
溫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一次10次一療程。
外科
凍瘡
局部阿是穴為主,氣海,膈俞,血海
腰膝酸軟: 腎俞,腰陽關,大腸俞
少食乏力: 脾俞,胃俞,足三裡
大蒜搗爛,敷患處,隔蒜灸,每穴反复5次。
前列腺炎
中極,關元,會陰,氣海
急性: 三陰交,陽陵泉,复溜
慢性: 腎俞,足三裡,太溪,大敦
遺精: 精宮,命門
溫和灸:每穴灸20-30分,每日一欠10次一療程
痔瘡
長強,承山,二白,陶道,患處
合谷,太陰,陽陵泉,湧泉
溫和灸:每穴15-30分鐘,每日一次10次一療程。
風疹
曲池,血海
奇癢: 風池,膈俞
溫和灸:每穴灸10-20分鐘,每日一次6次一療程。
濕疹
1。大椎,曲池,血海,患部
2。膈俞,委中,三陰交(兩組換用)
劇烈刺癢: 風池,陰陵泉
溫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一次7次一療程。
神經性皮炎
曲池,血海,患部
癢甚: 陰陵泉,三陰交
血虛: 隔俞,足三裡
溫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一次7次一療程。
痤瘡
合谷,曲池,內庭,陽白,四白
生瘡,便秘: 陰陵泉,天樞
支向月經不調生瘡:血海,三陰交
雀啄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一次10次一療程。
婦科
月經不調
關元,血海,三陰交
月經先期: 歸來,中極
月經後期: 氣海,足三裡
月經先後不定期: 行間
溫和灸:每穴15-20分鐘,每日一次5次一療程。
痛經
地機,關元,三陰交
疼痛按拒按: 合谷,中極
乳房脹痛: 歸來,太衝
腹痛喜按: 腎俞,氣海
溫和灸:每穴15-20分鐘,每日一次5次一療程。
閉經
關元,歸來,三陰交
腰膝酸軟: 脾俞,腎俞,足三裡
情志抑鬱,易怒: 太衝,肝俞
溫和灸:每穴15-20分鐘,每日一次5次一療程。
崩漏
隱白,大敦,關元,三陰交
血紫有塊:血海,太衝
身倦無力: 百會,氣海
血虛:膈俞,脾俞
腰膝腿軟: 腎俞,太溪
溫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一次7次一療程。
帶下病
隱白,氣海,帶脈,次
白帶清稀: 脾俞,命門,足三裡
帶下黃稠: 陰陵泉,行間
溫和灸:每穴灸15-30分,每日一次7次一療程。
產後少乳
乳根,羶中,少澤
乳房腫痛: 期門,太衝
體質虛弱: 氣海,足三裡
溫和灸:每穴灸15-30分,每日一次5次一療程。
婦科
不孕症
關元,腎俞,足三裡,三陰交
月經量少,色淡: 氣海,膈俞
經前乳房脹痛: 內關,太衝
形體肥胖: 豐隆,陰陵泉
溫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一次7次一療程。
胎位不正
至陰,隱白,三陰交
每穴溫和灸15-20分,每日一次10次一療程,灸至胎位轉正為止。
絕經前後
腎俞,心俞,三陰交,脾俞
五心煩熱: 太溪,然谷
浮腫便溏肢冷: 關元,命門
溫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一次10次一療程。
艾灸的現代應用:
實踐證明,人們無病施灸,可以激發人體正氣,增加人體抗病能力,以抵制病邪的侵襲。“扁鵲心書”雲:“人於無病時常灸,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由於灸能益氣溫陽,而人身的陽氣有“衛外而為固“的作用,若能使陽氣保持常盛,正氣充足,則病邪不易侵犯,身體就會健康。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過經絡調整人體生理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血液循環,調整內分泌,提高機體免疫力和防病能力。中醫認為其主要作用是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補氣益血,協調臟腑,從而達到預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老年人多陽氣衰退,應宜施艾灸起到補火助陽,振奮精神的作用。正如“扁鵲心書”雲:“年四十氣衰而起居乏,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六十陽氣大衰,陽痿,九竅不利,上實下虛,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著名醫學家王燾在“外台秘要”中說“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裡,令人氣上眼暗。陽氣逐漸衰弱,所以三裡下氣也。“這是說三十歲以上的人陽氣逐漸衰弱,灸三裡可補氣壯陽,不然會出現氣短兩眼昏花等衰弱現象。由此可見,艾灸確為延緩衰老,防病保健的好方法。
艾灸足三裡可增強人體脾胃消化功能,常灸肺俞和增強肺的功能,並可預防感冒和肺結核。常灸氣海,可以補氣。常灸大椎,管元,命門可以壯陽等。常灸膏盲,則可防百病,甚至具有抗癌,防癌作用。
冬春季用艾條熏屋,能殺滅空氣中的細菌和病毒,預防感冒,且殺菌無死角;夏秋季熏屋,能抑制蟲卵滋生。(使用方法:15平方米的房屋,封閉門窗,點燃3支艾條施熏,2小時後再開窗通風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