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文化对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34:13
1.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的发展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可见德育的重要性对具有较高知识技能的大学生来说是立竿见影的。非主流文化在配合主流文化塑造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发挥着其负面影响。

1.1价值观念的逐渐偏颇

非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和辅助,主流文化拥有其不可辩驳的主导地位,因此非主流文化要呼唤自由、反对权威。它在给大学生提供一片自由的土壤,让他们的心灵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张扬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的糟粕。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大学依始,各种版本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必做的N件事情:至少逃一次课,挂一次科,谈一次恋爱&&充盈在他们的周围,让他们口木舌结。昔日牢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主义等开始动摇,而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日占上风;昔日的报效社会、感恩亲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理想开始转变,而自我为上、自我设计、自我拼搏、自我实现、自我张扬逐渐成为人生信条。殊不知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承担的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

1.2消费观念的逐渐扭曲

大学的自由环境使得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对金钱的自主权,大学生的消费主要为吃、穿、书籍、电话费和上网费等。在非主流的猎奇、张扬、自我的环境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逐渐失去了边界。一些人追求感官的刺激,放纵自我贪图享乐,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盲目消费、炫耀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物欲消费、名牌消费和攀比消费等。这对于家境较好的学生来说主要表现为超前消费、名牌消费和炫耀消费甚至是浪费。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在这种不良消费观念的驱使下,他们不知珍惜劳动成果,过度的依赖父母,任意浪费,逐渐丧失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及对将来生活的适应能力。对家境较差的学生来说,经济方面的困窘,与同学相比的悬殊,会增加他们的心里负担使其产生自卑、忧郁、缺乏自信而无心与学习,甚至逃课去兼职,更甚者,一些学生出现仇富心理,大学内部的失窃现象便是最好的证明。大学生消费方式的日益多样化,消费内容的日益普遍化(恋爱、出游、交际、化妆品&&),再加上扭曲的消费观念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重大的障碍。

1.3人生态度的逐渐轻浮

生命文化是大学非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引导大学生开拓创新,超越自我,丰富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但也让部分大学生产生对生命的漠视,狭隘的认为生命只是属于自己的,当其遭遇挫折时或者是心绪不好时,一幕幕大学生自杀的悲剧便会上演。人生态度的日渐轻浮,使得他们在学习上不思进取,学习态度懒散,使得昔日的佼佼者逐渐落伍,继而丧失信心,而且在非主流的环境中,他律被部分大学生置若罔闻,甚至发起挑战,出现旷课、逃课、不再自习等现象。他们迷恋于网络游戏,热衷于谈情说爱,一些不良的宿舍文化使得宿舍成为看电影、打扑克、玩游戏的场所。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学习投机的行为颇为盛行,对他们而言,大学的学习已经变得毫无意义,60分万岁主导着他们的思想,他们只为着一张文凭而已。在生活上,他们表现为消极颓废,玩世不恭,大学生活的自由和开放是高中时代所憧憬的,然而踏入大学的校门,站在步入社会的门槛上时,一些大学生被金钱迷住了双眼,被功利摄住了心魂,,一味的追求享乐。在加之学业的紧张,交际的困扰,就业的艰辛等方面的竞争压力的加剧,导致一些大学生完全丧失了进取之心,而寻求逃避,肆意发泄,投入负面非主流的怀抱,日益颓废。

1.4道德意识的日渐淡薄

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让我们感动而泣,时刻存在身边的时代先锋让我们钦佩之至。他们是道德的楷模,敬业的榜样。而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承接者的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却在日益的弱化。我们不仅要看到非主流文化丰富多彩的表,更要看到它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里。而一些大学生只看到其富于变化的表,由此而滋生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散漫主义蔓延。他们追求享乐,挑战校纪校规,随意的破环公共财产。教室是学生学习、自习的主要场所,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学习氛围浓厚的教室文化可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相反,非主流下的另类教室文化则会产生事倍功半的反作用:课桌、墙壁上常见的内容有考试作弊类、情感体验类、随感而发类、点评教师类、人生感悟类。[1] 原本干净的墙壁上,整洁的课桌上被乱涂乱画上这些低级趣味、消极低俗、格调低下的精神文化垃圾,甚至届届相传,经久不衰,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及其消极的影响,这也反映出当今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的沦丧。各高校为发扬民主,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及时听取学生的心声,实现教育教学的公平公正,都设有校长、处长信箱等意见箱,各高校的学生也有自己的论坛,这些在实现大学生言论自由,资源共享,信息沟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也成为了那些道德素质低下的学生诽谤、发泄甚至反动的阵地,不仅是使自己的身心健康遭到摧残,也严重的影响了其他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智能的影响

2.1导致对学习的抵触

作为一名大学生,已经站在了社会的门槛上,在大学这座熔炉里,必然要为步入社会经受千锤百炼,但学习仍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是主流文化的要求。而在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下,一些学生把学习抛之脑后,认为大学里的学习已经不再必要,长时间的旷课,逃课去兼职等。受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加之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也随之转变,不再是为了社会,为了他人,而是为了找份好工作能够拿的高薪,因此大学里学习的目的性更强。专业课的学习能逃便逃,而去加入考证的大军中;选修课、辅修课不去或者是找人代去,只为了修满学分拿到文凭而已,而没有学到任何的知识。有的学生只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理论基础的提高,把兼职变成了全职,没有分清主次矛盾,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成长成才。再者,课堂上睡觉者鼾声震天,发短信者声音悦耳,看电影者如痴如醉;课堂下,书本一片净白,作业donwdonw去,游戏痴狂至极。在这种学风、室风的影响下,学生根本无心学习,只会虚度时日;不会潜心专研学问,只会一心致力于娱乐;不会集体学习讨论,只会一起游戏嬉闹。诚信考试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承诺书的签订只是形式,校园诚信考试广播听过便罢,考试已经完全失去了其测试能力和所学,激励奋进的功用。大学生也是学生,学习对其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只有在好的宿舍风,学风,在雅致健康的校园、宿舍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开拓创新,才能积极进取,才能成长成才。

2.2形成交际的障碍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不可避免的要与周围发生联系。有句名言生存能力最强的不是最大的不是最高的,也不是能力最强的,而是对周围事物最友好的,可见交际的重要性和智慧。大学生的心里和生理渐趋成熟,他们渴望友谊、梦想爱情。而其交友的心理类型有:相似型、伙伴型、弥补型、利益型、自我型。[2] 有些学生把交际的范围局限于宿舍,形成狭隘的局部主义、小团体主义。而有些大学生将恋爱视为交际的全部,把大学视为恋爱的天堂,而忽略或者有意的避免与其他人的交往,这些严重的阻碍了其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世界的丰富。网络在为大学生信息交流、资料查询、拓展眼界、增长见闻、娱乐休闲等方面提供了便利之处的同时,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也刺伤的学生:它提供的虚拟世界使大学生沉迷于网游、网恋,而不愿去面对现实世界,导致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逐渐的下降。再者,社会心理学中的去个体化效应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颇为深刻,它迎合了非主流文化中大学生的盲从心理,遇事容易冲动,丧失理智,群情激奋。具体表现为打群架、宿舍团体、愤青等。

2.3照成对网络的迷恋

2005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报告》指出,针对98.2%的大学生网民来说,周平均上网4.2次,时间为7.6小时。[3] 网络的普及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课堂上的对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多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网络交流频繁且便利,增进感情;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学习研讨;利用网络购买商品,休闲娱乐。但同时,网络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最常见的便是一些大学生的网游、网恋难以自拔,他们精神恍惚不知所云,荒废学业。甚至受一些不良网络的影响,某些大学生被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迷乱心智,做出有违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其次学习中利用网络投机取巧的现象亦不少见,考试论文的随意下载,学术成果的任意借用,逐渐养成了他们不顾法律道德而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的心理,继而导致了大学生质量的下降。再次,生活中网络便是他们全部的食粮:农场上的种菜偷菜成为习惯,QQ、校内上的暧昧必不可少,影视音乐成为必备,网络游戏便是得意战场。大学的美好时光就在他们点击鼠标,敲打键盘,声嘶力竭的吆喝声中悄然流逝,剩下的只是一个个颓废的大学生。

3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体格的影响

3.1心理失衡,承受能力下降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对个人成就事业的影响要大于其他方面的素质。而一个健康的且能够适应于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的心理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大学生在受到传统文化等主流文化的熏陶下同时也接受着来自非主流文化的浸染,其价值取向和心理意识也发生着变化。首先,信仰的嬗变,在非主流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传统的政治信仰逐渐的丧失,而钱本位、官本位、商本位使得大学生变得异常的现实,找到好的职业成为其普遍的追求,但是客观存在的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又让他们试图逃避。当其矛盾的心理在没有信仰支撑时就变得非常脆弱。其次,享乐的滋生。非主流文化中一个很大的糟粕便是享乐主义,金钱主义。勤劳节俭在这里已被认为过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丰富多彩的物质满足了大学生的感官要求,其追求不再是无私奉献、支援西部而是名牌服装、时尚新潮。这种渴望享乐的心理在遭遇现实的学业就业的巨大压力时便会失衡,便会弱不禁风。再次叛逆的形成,非主流文化让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形成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当遭到主流文化的碰撞时这种心理变化发生叛逆,当自己不被周围所认同所接受时,便会产生自卑、忧郁的情绪,在遇到困难、家庭变故等内外部压力时便会显得无助、自我否定、自暴自弃、自我堕落甚至酿成悲剧。第四心理的极端化,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已经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其自尊心、自强心的强烈也理所当然,当其面子遭遇到诸如贫富差距等的羞辱时便会产生极端倾向,一系列的大学失窃,自杀事件就是最好证明。

3.2身体病弱,机体健康水平下降

毛泽东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大学生来说身体是其学习生活的基石。调查表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的降低。非主流的影响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成为后话,猎奇、探新成为潮流。头发的烫染、身体的纹绘、视力的剧降、各种电子产品的辐射&&都时刻侵蚀着大学生的身体。而健康的饮食、规律的生活已经不复存在,抽烟、刷夜、酗酒等成为习惯,这都严重的影响的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那些英年早逝的才俊更是留给社会无限的惋惜。

4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审美的影响

4.1爱好的怪异难解,对外开放在引进先进技术、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糟粕。非主流的个性、另类、非大众化正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

审美取向和追求。首先表现在着装打扮,颜色鲜亮但破烂不堪的服饰成为他们的最爱,以显示他们的新潮与时尚。我们的眼球还常常被他们的爆炸头、烟熏妆、N各耳洞所吸引,在我们表现出惊讶与不解时,他们却回以不屑一顾和顾影自怜。殊不知他们的这种特立独行已经有违其学生身份和学生品味,他们花费太多的心思和时间来着装打扮而无暇学习、工作。其次表现于娱乐视听,网上流行的非主流图片效果卡通、感觉阴郁诡异,他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但多表现的是忧伤、失落、寂寞的心绪,试图构建的是凄艳、颓废、唯美的场景。大学生的QQ和校内也是他们张扬个性的主阵地,怪异难懂的签名、绚烂耀目的空间装扮在表现出他们的个性与创新的同时更凸显出了非主流文化对他们审美追求的侵蚀。在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一股韩流席卷大学校园,而且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他们迷恋英俊潇洒、温柔迷人的俊男靓女;他们幻想精美绝伦的生活场景;他们梦想细腻纯真的爱情故事;他们陶醉于忧伤曲折的曲目&&他们在未有能力担负起自己肩上的重担之前已被慢慢的腐蚀。

4.2生活的低级趣味

宿舍是学生学习、休息、娱乐和交际的场所,它是大学生的家,各个成员在长期的相处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宿舍文化、首先,宿舍的装饰呈现世俗化、功利化,各种兼职海报、球星、影星、歌星的靓照布满整个宿舍。其次宿舍用语日益的低俗化,彼此之间用脏话开玩笑、取绰号,卧谈会上各种黄色笑话此起彼伏,甚至有蔓延到宿舍外的趋势。再次,宿舍内环境也不堪入目,没有了制度的惩戒也就没有了打扫卫生的习惯,垃圾成堆,设施凌乱不堪。第四各类宣传广告随处可见,校园宣传栏本是学生了解信息,增长知识的窗口,但是大量的广告却充盈其间:卖书、日用品的、招聘的、雇佣枪手的、各类答案的,甚至某些高校内还出现了征婚的。大学生理应拥有阳春白雪的品味,也需要如小沈阳似的下里巴人的俗文化,但是低级趣味的生活场景使大学生丧失高雅的追求,腐化着其思想,影响着他们人生路上前进的脚步。

4.3学习的感性媚俗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今天,过洋节似乎早已涤荡出评论的浪潮而显得平常化了。非主流的感性化在次便很好的表现出来:大学生盲从西方奢华的情人节,赶潮似的崇拜西方的平安夜和圣诞节,却冷落了中国自己的诸如七夕、端午等传统的节日。其次在读书的选择上,非主流文化抵制传统的小说古典名著的深刻性、艺术性、批判性及其开创性、鼓励性等精华,追求的是浅显性、片面性。书店里,古典名著、大家之作的展柜旁冷若冰霜,而青春言情、网络小说的柜台旁则是络绎不绝。图书馆里名著早已尘埃落定,而情感体验小说、武侠猎奇传记则是争先恐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自由化,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更应该从社会的民族的高度出发多接受那些积极的、经典的 、进步的书籍,而抛弃那些唯美的、忧郁的、伤感的文化糟粕。

[1] 09.4.da20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

[2] 07.4.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分析及对策

[3] 09.4.da20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