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诚对话共觅“两岸和平发展路径”(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6:11:01

中国评论:坦诚对话共觅“两岸和平发展路径”(组图)

2010-05-04 07:12:00 来源: 台海网(厦门) 
  在佛教圣地举行“本栖会谈”,蕴含“化干戈为玉帛”的深远意义。

  台海网5月4日讯 海峡交流基金会顾问、“总统府”“国策顾问”、台湾大学教授黄光国在5月号《中国评论》月刊发表专文《坦诚对话共觅“两岸和平发展路径”》。作者表示:“‘本栖会议’有两个主题,分别是‘一中原则’和‘两岸和平协定’应有之内涵。”“与会学者大多能够跳脱自身的立场,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视角,来讨论这些问题。”文章内容如下:

  2010年4月2日至6日,两岸统合学会与星云大师所属的临济宗佛光山本栖寺共同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在日本山梨县佛光山本栖寺,一起合办“两岸和平发展路径研讨会:本栖会谈”,邀请来自大陆方面的十六位重量级涉台学者,与来自台湾方面的二十位专家学者参加。

  本栖寺位于海拔900公尺的富士山麓,举行“本栖会谈”的清明时节,正是日本樱花盛开的四月天,在驱车前往本栖寺的途中,一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抵达本栖湖畔的寺庙本部,但见壮丽富士山影映照在本栖湖平静的波面上,山光水色,令人心旷神怡。

  本栖寺是佛光山遍布全世界的两百个道场之一,原本是个帆船渡假村,佛光山把它买下来后,将一座空阔的“武道馆”改装成“华藏宝殿”,把原本是练习剑道和柔道的体育馆,转化为弘扬佛法的道场。在这样一个佛教圣地举行“本栖会谈”,本身便蕴涵有“化干戈为玉帛”的深远意义。

  正因为本栖寺远离红尘,在“本栖会谈”三天期间,与会人员除了在讨论会上畅所欲言,更能够在会后充分交流意见,厘清彼此的观点,瞭解双方的真正想法。

  [1]

  走出凡尘,“和谐就是美”

  佛光山星云大师原本计划亲自参加此次“本栖会谈”,却因为身体健康关系无法前来,由本栖寺住持满润法师代表,在开幕式上致词。满润法师简略介绍“佛光山本栖寺”的由来之后,特别强调:在中国历史上,“庙”是“祭拜之地”,“寺”是“办事之地”,本栖寺本来就经常举办各种宗教、文化、和教育活动。星云大师提倡“人间佛教”,一向主张“两岸关系,和谐就是美”,希望“从文化、宗教方面做些工作,以促进两岸相互瞭解,相互关怀”,所以乐于和“两岸统合学会”合办研讨会,希望大家一起找出“两岸和平发展路径”,让众生能够“离苦得乐”。

  21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致词时,希望所有与会的专家学者能够“跳脱各种政治框架”,从一种客观的角度,为两岸和平找到长久的解决方案。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余克礼也表示:在这佛门清净之地,他非常赞成大家“走出凡尘”,摆开既有立场,静下心来,用理性、客观的态度,找出突破两岸政治僵局的和平发展路径。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致词时,则是占白居易“山寺桃花”韵,吟了一首诗:

  谁言四月芳菲尽,本栖梅花始盛开。

  人间何处无春色,智慧之花西岸来。

  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也跟着吟诗一首:

  本栖寺内无尘影,富士山前有汉声。

  出世何须拒入世,禅修不可熄俗灯。

  智心向水水逐浪,仁者观山山拱峰。

  两岸推敲合统业,你我都是月门僧。

  找出国家现代化的道路

  开幕式的“定向”,再加上他们两位的诗作,使得整个研讨会充满了学术气息。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董事长赵春山在致词时表示:国民党的大陆政策一向认为“两岸和解是最符合两岸人民利益的两岸关系”,并没有任何改变。马英九“总统”上任之初,提出了“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也绝不会停留在原点。现在ECFA签订在即,国民党智库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收集各方面的讯息,作为进行“难”的部分的参考。

  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致词时以星云大师“有佛法就有办法”一语期待大家在此佛门圣地能够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找出最佳路径。张亚中理事长随即以“两岸和平发展路径:一中三宪、两岸统合”做本次会谈的主题引言。

  我在第一场讨论会上作引言报告时特别强调:我们应当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从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以来,中国知识份子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找出一条国家现代化的道路。1949年之前的国、共之争,本质上是“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争。当时国民党的主政者虽然作了一些错误的决策,但是孙中山先生所订下的三民主义大方向基本上是正确的。1949年之后,如果没有“东亚四条小龙”的经济奇迹,邓小平在1979年时,恐怕不会有那么坚定的决心,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因此,未来两岸关系最好要设计出一种制度性的安排,把台湾看做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实验室,大陆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岸密切合作,共同谋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参加“本栖会谈”的两岸专家学者合影

  “中华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本栖会议”有两个主题,分别是“一中原则”和“两岸和平协定”应有之内涵,两者都涉及“两岸统合学会”最近所提出“一中各表”和“一中同表”之间的争议。与会学者大多能够跳脱自身的立场,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视角,来讨论这些问题。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作引言时表示:“一中原则”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在历史上,中国人一向把“中国”看做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就现实而言,目前两岸的宪法法理都坚持“一中原则”,双方以“海协会”和“海基会”进行交往,这种机构组织的安排并未将对方视为外国。今天两岸分治的现实,是上一世纪国、共内战所留下来的历史后遗症,必须加以正视。今天双方都不可能“把对方吃掉”,因此,他建议双方“降低期望值”,以宽容的态度,和对方妥协,接纳对方,讨论如何“主权共享”。国家主权可以“共享”,却不可以“分享”;他认为:台湾和港、澳一样,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其独特性,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负面因素,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大陆研究学会理事长、铭传大学公共事务系教授杨开煌指出:目前台湾方面所遭遇到的困难是:国际上大多认为“中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有人誓死反对“一中”,因此只好强调“九二共识”,以“隐性”方式表述“一中原则”,只强调双方“各自遵守自己现行的宪法”。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大陆研究所所长邵宗海接着指出:“一中原则”在台湾引起的共鸣较少,“九二共识”较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中共领导人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但台湾很多人在意的是:“中国”到底是指什么?马英九虽然坚持“一个中国的宪政体制”,将来两岸在进行政治协商时,也只能强调:双方在各自宪法与法律的前提下,两宪的现状呈现“土地和主权的重迭”。将来两岸要进行政治谈判,必须彼此协商,找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口径”。

  [3]

  由“一中原则”到“一中框架”

  针对这一点,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许世铨指出:大陆方面认为“一中各表”的提法并不准确,要用低调处理的方式,尽量回避。当时两岸之间为了进行事务性协商,不得不“求同存异”。将来两岸要向前一步,进行政治谈判,必须改用“一中同表”,“一中同表”才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根基”。至于要如何“同表”,完全可以讨论。大陆也注意到台湾对“一中原则”的态度,现在尽量少提“一中原则”,多用“一中框架”,希望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共同基础。

  余克礼所长指出:两蒋时代,言必称统一,反“台独”的态度十分坚决,大陆也不讲什么“一中原则”。“一中各表”因为曾经被李登辉表述成“两国论”,后来民进党又利用它往分裂的道路上走,所以大陆不能接受,而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十二年来,“台独”势力已经很成功地将“一中原则”污名化,其实大陆的态度很简单,只要台湾认同“我是中国人”就行了。

  针对这一点,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李义虎进一步表示:大陆对于“一中”的表述方式其实已经经历了三种变化。以前大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湾的反应却是“一中不表”;后来大陆改“一个中国内涵”,台湾主张“一中各表”;现在大陆讲的是“一个中国框架”,台湾方面则有人主张“一中同表”或“一中共表”。他认为:这是一种好的发展,其实最好的说法是“一中原表”,“原本表述”,把两岸关系的真相讲清楚,让双方可以获得共识,对两岸和平发展有正面的贡献。

  台湾南部民众的担心

  高育仁董事长根据他当年参加国统会的经验指出:当时国统会原始文件对于“一个中国涵义”的说法,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双方所认识的‘一个中国涵义’有所不同。因为从1972年起,“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已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取代,所以大陆主张: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台湾南部人民最担心的其实就是这一点,十八年来,大陆是不是仍然坚持这个立场?

  [4]

  “一中同表”的动力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朱云汉在作第二场讨论的引言报告时指出:1992年台湾所主张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起码可以让两岸达到进行事务性协商的目的。将来两岸如果要进行政治协商,当然要改成“一中同表”,否则双方没有共识,一定谈不成。然而,从李登辉、陈水扁执政以来,不论是国际或台湾内部的形势都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台湾主体论述”变成主流,李登辉、民进党、和国民党的交集,只剩下“中华民国”,二次政党轮替之后,国民党也尽量淡化并回避“一中”议题。今天要谈“一中同表”,最重要的关键性问题是:动力要从何而来?

  他认为:将来两岸必须先作学术、文化方面的“大交流”,在各种专业、社群间进行“大合作”,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出关于两岸未来的“大愿景”、“大论述”和“大主张”。在他看来,今天台湾内部的根本危机是西方中心的普世论述盛行,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台湾经验”和“中国模式”,将来两岸的社会菁英必须共同参与,共同反思两岸的历史发展经验,才能真正的“去殖民化”,开创出廿一世纪中华民族的新格局。

  “让台湾人以当中国人为荣”

  旺报社长黄清龙表示:从1949年之后,到大陆文化大革命搞“批孔扬秦”,台湾曾经在国际上代表中国,1971年PRC取代ROC在联合国的席位之后,“中华民国”开始面临正当性危机,现在台湾有愈来愈多的年轻人认同ROT,而不认同ROC。在两岸中国人缺乏共同记忆的情况下,大陆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不仅是如何对待“中华民国”,而且是“如何让台湾人以当中国人为荣”?

  佛光大学文学系主任谢大宁举了许多例子指出:目前国民党对于“一中”问题,是采取“模糊处理”的方式,结果是面临“无限后退”的危机。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执行长彭寿山认为:国民党面临选举的压力,有“不得不然”的苦境。希望台湾和大陆都能够用“抽离、超越、照应”的态度,站在对方立场,为对方设想。

  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林建甫从经济学的角度指出:虽然两岸有共同的文化根源,但台湾人民对于未来“两岸和平发展”的愿景却没有什么认识。也很少人知道什么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他认为“让利不如创造共同利益”,唯有“向前看”,才能解决台湾人民的认同问题。

  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大陆研究所所长邵宗海,则根据他多年研究大陆问题的经验指出,近年来,大陆对待“中华民国”的方式,确实已经有很大的变化。早期大陆的出版品几乎不可能出现“中华民国”四个字,现在大陆的媒体已经不再避讳提出“中华民国”。尤其是在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提到“胡六点”之后,“中华民国”在大陆媒体的出现频率,几乎可以用“雨后春笋”来加以描述。因此,他认为:统一前两岸特殊的政治关系,应当回到1949年之前,“一中原表”,才能解决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政治对立问题。

  [5]

  共用“中国”的主权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黄嘉树指出:“一中”是两岸“认同之本”,两岸要进行政治对话,必须严肃以对,思考如何“共表一中”,不可无限后退。目前两岸的现况可以说是“一中两区”,也可以说是“一中两治”;也就是在“一个中国”的领土上,存在着两个“互不隶属的法政系统”,这两个系统“在法理上互不承认,在现实中却互不否认”。将来经过双方政治协商之后,“中国”的主权可以由两岸人民所共用;至于“治权”,双方六十年来都没有共识,双方都有自己的宪法主张,也都宣称自己是“一国一府”的中央政府。对于这个问题,只能尊重双方彼此的差异,暂时“搁置争议”。所谓“主权共用”,最重要的是如何让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可以透过政府协商,找出解决的方法。

  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饶戈平认为:将来台湾的国际参与,必须从国际法来加以定位,双方都不能自说自话。目前国际法上有所谓“一个国家原则”,即一个国家被国际上所接受的合法代表只有一个;也有所谓“有效统治原则”,必须包含政府、领土、人民、和对外独立的主权地位。从西方数百年国际法的语境来看,中国的合法代表者,应当是在大陆这一边。

  针对这一点,前驻教廷大使及“总统府”副秘书长戴瑞明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说:目前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虽然只有23个,但是从“有效统治原则来看”,它也有政府、领土、人民、以及对外独立的主权地位,这是客观的现实,必须加以正视。台湾在二次政党轮替之后,执政党采取“外交休兵”的政策,在国际关系上不再搞“金钱外交”,也不再跟中共互挖墙角,可是在非政府组织(NGO)的参与却更加困难。在“主权共用”的原则下,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难题?

  国家球体理论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国深因此综合大家的论点,介绍了他的“国家球体理论”。他说:目前两岸的现况是“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就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一样,其实只是两个政府。依照他的“国家球体理论”,两岸应当抛开统、独议题,对内不再谈主权问题。至于对外如何讲主权,大陆要想在国际上宣称代表台湾,则必须透过双方的政治协商,“一中同表”,用“第三宪”来排除制度性的障碍,解决“两岸共同治理”的问题。至于“两岸共同治理”的法制化,则必须用“两岸和平协议”来具体落实。

  针对这个问题,饶戈平表示:“一个中国”原则,在大陆有“变”与“不变”的部份,是随两岸关系情况的发展而调整的。他所说“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法律地位,目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来并不一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来双方在国号、国旗、政体方面,都可以谈。他认为:大陆“一国两制”的提法在台湾被妖魔化了。早期大陆确实是采取“单一制国家”的思维,把两岸关系想像成“中央”和“地方”。后来体认到台湾和大陆双方政治体制大不相同,所以提出“一国两制”的主张,提供一个空间,让台湾和大陆可以保留自己的制度,用和平方式来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6]

  对“中华民国宪法”的态度

  清华大学中美研究中心主任孙哲表示:大陆因为发展太快,面临了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目前大陆的政策是对内建构“和谐社会”,对外争取“和平发展”,跟台湾签订“和平协定”,希望能够打造“和谐世界”。目前,大陆并没有急到要马上谈“统一”问题,但是希望为下一代作准备,希望两岸领导人能够学习邓小平的胸襟,促成两岸和平演变,大陆不断进步,台湾也能富强安乐。

  王振民教授表示:张亚中教授所提的“一中三宪”,未来由双方协定所构成的“第三宪”是可以郑重考虑的。两岸对于“两宪”原先是“互不承认”,现在是台湾方面“单方承认”大陆的宪法,大陆方面则相对保持“沉默”,“沉默”而不是“默认”。王振民教授并称,是否要接受“中华民国宪法”为一个“宪法性文件”或者接受台湾的“宪政秩序”,视台湾为一个“宪政实体”,他个人认为很值得研究,他相信,胡锦涛一定能够登高望远,审时度势,以更务实的思维,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以更远大的眼光和智慧来解决问题。

  “如何与草根联结”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许世铨表示:两岸签订和平协定是个高难度的问题,不可能在一、两次会谈中,就将所有的问题全部厘清。一定要经过不断地反覆讨论,才能够逐步破解难题。将来我们必须面对的更大难题是:如何在岛内达成共识,使两岸统合成为主流意见?因此,他鼓励“两岸统合学会”继续努力,做出成绩来。因为有成果,就有信心;没成果,就不会有信心。

  张亚中教授表示:现在台湾社会已经塑造出一种不敢谈“和平协定”与“军事互信机制”的气氛,“两岸统合学会”所要作的工作,就是争取话语权,对台湾民众进行教育。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周志怀也表示:张亚中教授所提的“两岸和平协定”草案虽然是民间版本,可是它为未来的“官方版本”提供了一个基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签订“和平协定”之前,必须先对两岸人民进行教育。两岸知识菁英,在“坐而论道”之余,还必须考虑如何跟草根联结。不只要改变台湾的民意,也要改变大陆内部的想法,因为大陆民众从小就是接受这个教育,必须重新学习如何面对历史与现实。

  [7]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从去(2009)年六月以来,“两岸统合学会”总共召开了三次有关“两岸和平”的研讨会。每次研讨会都由我担任总结报告引言人,因此,每次研讨会我都很注意倾听每位与会者的发言,也觉察到这三次会谈的气氛变化,有如“倒吃甘蔗,渐入佳境”。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又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论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本”,尤其是在第三次的“本栖会谈”,我深刻体会到来自两岸三地的知识份子,都能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坦诚相见,将两岸签订“和平协定”可能遭遇到的难题,一一拿出来讨论,共同找寻“两岸和平发展路径”,对于未来中国该走的“道”,也有相当高程度的共识。

  从“本栖会谈”双方学者发言的内容来看,今天两岸关系的征结,仍然是在“两岸关系如何定位”,也就是如何安排“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以解决台湾国际参与的问题,真正做到“共享中国的主权与光荣”。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不仅要说服两岸人民,尤其是绿营的朋友,而且还要说服两岸的领导人,让他们有解决问题的信心,愿意坐上谈判桌。这是一种改变信念的过程,看起来似乎有相当高的难度,可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两岸知识份子能够把中国未来该走的“道”说清楚,整个问题就不难迎刃而解。

  “天下本无事,纷争一念间”

  “本栖会谈”在进行综合讨论时,张亚中教授引星云大师的一段话说:“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念转”,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提供大家一个“转念”的思考。余克礼所长表示:两岸问题其实就是认同问题,只要你认同“我是中国人”,一切问题都可以拿来讨论;如果没有这样的认同,一切免谈。

  来自香港的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提出一个“猫鼠论”的寓言:有一只猫和一只老鼠,猫打算吃掉老鼠,但告诉老鼠:“我尊重你的平等权利,你可以来吃我”。老鼠当然吞不了猫,猫说,你既然吃不了我,那我只好吃了你。郭社长拿来比喻两岸间的认同:如果大陆是一只猫,台湾硬要说自己是一只老鼠,则两岸间变成“异己关系”,猫非吃掉老鼠不可;如果台湾说自己是一只猫,则两岸间变成“认同关系”,大猫无论如何也不会吃掉小猫。会后,郭社长在闲聊时还补充说,如果台湾承认自己是一只猫,它相对于大陆还是一只老猫呢!

  郭社长的寓言,惹得大家一阵大笑,大伙都希望郭社长未来能够在中国评论上详细地陈述其“两岸关系猫鼠论”。平心而论,郭社长的“猫鼠论”非常传神地阐明了两岸关系的症结。今天台湾面临的关键问题是:要不要“认同中国”,两岸一起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许世铨因此而吟诗一首:

  “本栖本非寺,湖山随我心;

  天下本无事,纷争一念间。”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希望这一则汇聚三地智慧而成的“猫鼠论”,有助于化解两岸三党的心结!

  [8] (本文来源:台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