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持不偷盗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4:59:36
如何持不偷盗戒

 

愚子

如何持不偷盗戒

偷盗不仅有伤良民,而且国家也不会太平,正如韩非子所说:“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管子亦云:“奸民伤俗教,贼盗伤国众……众伤,则百姓不安其居。”如何才能制止盗贼的横行呢?自古以来,方法很多。据说春秋战国时,晋国的国君专门培养“特殊人才”来发现盗贼,结果盗贼并未因此而绝迹,这些“特殊人才”反而有了生命之忧。“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遂共盗而残之。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由此可见,广布耳目,监控盗风,并非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说上述方法看起来有点可笑,那么自古以来,以严刑来制止偷盗则是最流行的方法。如主张刑法的韩非子说:“刑法不审,则盗贼胜。”这种主张用严刑甚至酷刑加大打击力度以遏制偷盗的思想,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沿用。可是正如老子所云:“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令严苛之时,正是盗风盛行之世。因此单纯主张以严刑来制止盗贼的做法也非正知正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遏制盗风,持不偷盗戒呢?现详细讨论如下。

1、重教化,树立正知正见,提倡健康的社会风尚

据《吕氏春秋》记载:跖之徒问于跖曰:“盗有道乎?”跖曰:“奚啻其有道也?夫妄意关内,中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时,智也;分均 ,仁也。不通此五者,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无有。”按照盗跖的逻辑,能知道哪一家有可盗之宝,有先见之明,就是圣;偷盗时先进入,就是勇;偷盗后最后一个出来,就是义;知道什么时候偷最合适,就是智;偷盗后公平分享偷来的东西,就是仁。这就是盗贼之道,具备这五条才算是大盗。由此可见,若是思维不正,强盗也有自己的逻辑,而且还说得振振有词!若百姓受了这种邪见的影响,不以盗为耻,反以为荣,盗风必盛。因此,教化民众树立正见,是戒除偷盗的前提条件。

正知正见之树立、健康社会风尚之提倡,取决于教化。列子认为任用贤人教化民众才是去除盗贼最佳的方法:“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通过圣人的教化,使百姓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以此安身立命,就能安贫乐道,不肯去做偷盗之类的不法行为。正如孔子赞叹颜回时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反之,民众若不教化,便不知廉耻,偷盗又算得了什么!曾如荀子所说:“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

教化的内容,我个人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如儒释道三教)应为其基石,一切有利于国富民强和社会繁荣安定的美好理想应为其目标,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则是教化的主要途径。众所周知,在一个文盲的国度里,很难提倡圣人之教化。因此孟子云:“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佛教理想中的转轮圣王盛世,正是因为重视对臣民十善的教化而获得。西方的极乐世界,不仅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无时无刻不在教化众生,甚至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皆能“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众生受教化后,一心向善,“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因此西方极乐世界自然成了人们理想中一心向往的净土。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皆因重视教化而民风淳厚、繁荣富强。

2、发展经济,杜绝偷盗

在对民众施行教化的同时,发展经济,使百姓富足,则是根治偷盗的经济基础。荀子云:“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归根结底,贫穷是犯偷盗戒的直接原因之一。百姓穷的无房可住,还可以在树下、山洞内暂宿;若无钱买新衣服,缝缝补补,旧衣服尚可将就;但若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就只能铤而走险,小则偷盗、抢劫,大则揭竿而起。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当社会处于经济发展起步阶段,贪污现象都很严重。其原因之一,就是工资只能勉强维持日常开销,如果有人不安于现状,讲排场图虚荣,谋求非分享乐,那么他只能非盗即贪。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劳动所得远远超过基本生活所需,加上法制的完善,贪污现象便会逐渐减少。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发展社会经济对根治偷盗、贪污之风是何等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