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如何走出沼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53:49

彭学明《 人民日报 》( 2009年3月14日   08 版)

散文如何走出沼泽(文艺点评)

  当下的散文繁荣却虚幻,多样却歧路,有形却无神。不少散文既没有传统的诗意,也没有了现代的神韵。

  概括起来,散文迷路要害有三。一是作者的创作角色错位。当下,有的散文作者把自己当专家学者、当导师牧师、当思想家,就是不把自己当散文家。把自己当专家学者的,总想在散文里放一些学术知识和信息量,比如历史、人文等,好像这样才既显得自己博学多才,显得作品厚重。结果是生搬硬套,生拉硬扯,生吞活剥。文字又冷又硬,行文又僵又死,内容又粗又糙,情感又虚又假。写自然风光的,往往卖的是导游图;写思想哲理的,往往上的是政治课;写历史文化的,往往开的是文史馆;写日常生活的,往往记的是流水账;而写时代现实的,往往喊的是大口号。把自己当导师牧师的,总把读者当学生和教徒。他们总想在散文里给你传经布道。于是,他变得喋喋不休,夸夸其谈。想把人的一生都难弄明白的道理,都在一篇散文里给你讲完。遗憾的是,这些道理往往他自己都弄不明白,却试图给读者灌输,灌输的结果是,读者被灌晕了。把自己当思想家的,总会在散文里谈黑格尔、谈孔夫子,谈宗教、谈禅意,谈天文、谈地理,谈哲学、谈人生。其知识无所不包,其思想无处不在。问题是,不少散文作者不是哲人,没有思想,他们的作品也就注定了假大空。

  二是散文编辑的散文理念偏颇。散文是文学,是语言和思想开出的文艺花朵。散文不是收容站,不能把凡是用文字码的,管它有没有文学性,只要不是小说、诗歌、报告文学,都称散文。这样看起来,似乎题材广泛,行文多样,实际泥沙俱下,垃圾甚多。尽管提倡所谓大散文、文化散文,却把散文的概念越弄越小,散文的路越走越窄。由于散文理念的失误,造成了编辑和出版部门的盲目跟风,结果是历史人文知识营养不良,乡土情感虚伪造假,构成了散文创作中浩浩荡荡的一道垃圾景观。

  三是散文批评的话语缺失。我们几乎听不到批评界对散文的反应,看不到批评界对散文的态度。偶尔有人为散文振臂一呼,也是气息微弱,无人喝彩和响应。散文的现状,当然不能把责任完全归咎到批评不到位,但却与散文批评的集体失语有关。文学批评历来是嫌贫爱富,踩红不踩绿的。在批评家的眼里,小说是大富大贵,大红大紫的。散文只是一碟小菜。要吃就吃大餐。如今,散文如此庞杂而单调乏味,需要批评家们帮助修枝剪叶和注入活力与滋味。好的需要击掌鼓励,不好的需要当头棒喝,误入歧途的散文,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指路牌和风向标。面对现状,如果能够多听到一些批评家对散文的声音,无论怎样,都将是散文的福气。

  散文是万物花开,散文是繁花似锦。有思想有知性,就尽情地表现;没有思想没有知性,强求也不行。学术信息量也好,哲理思想也好,都是以文学和艺术为前提的,都是附丽散文的。我们要把散文当作实实在在的文学。当下的散文迷失了很多东西,比如美感、诗意和真情。散文是美的艺术,是诗意和真情的完美结合。朴素是美,绚丽是美。朴素中杂糅着绚丽,绚丽中浸润着朴素也是美。还有阳刚,温润,温馨,浪漫,甜蜜,都是美。散文,跟任何文学样式一样,需要诗心、诗意和诗情。诗心、诗意和诗情,是一切文学艺术的眼睛和根。散文创作需要定神清醒,找到方向,然后带着艺术的诗心、诗意、诗情和美,上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