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才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58:34
若问我“民国四大才女”是哪几位?我的答案是:张爱玲、谢冰心、萧红、凌叔华。待我查阅资料之后,方知只答对了一半。张、萧二人是不错的,但谢、凌二人却不在其列。另两人应是庐隐和石评梅。前者的名字,我是有所闻,后者却是陌生得很。
   
能列入一个朝代之“四大”者绝非泛泛之辈,令我吃惊的,为当代文学评论家视为天人的张爱玲竟居“四大”之末。张爱玲的作品令我印象深刻的只一篇小说一篇散文:《倾城之恋》和《爱》。而萧红的《呼兰河传》则是刚刚读过。
    石评梅位列“四大”之首。
   
石评梅(1902—1928)是中国现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所以庐隐曾哀叹其在“色香俱足的蓓蕾”年华,便“萎谢在萧瑟的秋风里了!”石评梅系山西省平定县人。乳名心珠,学名汝璧。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此外,用过的笔名还有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等。石评梅之父石铭(又名鼎丞),系清末举人;石评梅之母,是父亲的续弦,均视其为掌上明珠。石评梅自幼便得家学滋养:父亲为她发蒙,课之以“四书”、“诗经”。除家教外石评梅先后就读于太原师范附小、太原女子师范,成绩优异。她除酷爱文学外,还爱好书画、音乐和体育,是一位天资聪慧、多才多艺的女性。
   
1919年,“五四”运动将刚刚读完师范的石评梅召唤到古都北京。她原拟报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但由于那年国文系不招生,便改报体育系。在女高师读书期间,她结识了冯沅君、苏雪林等,并同庐隐、陆晶清等结为至交。在“五四”高潮的岁月里,她们常常一起开会、演讲、畅饮、赋诗,所谓“狂笑,高歌,长啸低泣,酒杯伴着诗集”,甚是浪漫。尽情分享着精神解放的快意。也正是在此“浪漫”中,她们闯入了文学的门槛。石评梅亦开始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
    以及她与陆晶清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等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和剧本。
   
1923年秋天,石评梅在北京女高师毕业后,留校任该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国文、体育教员。这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期。曾经被这股大潮震起的文学才女们,正经历着梦醒后的迷惘和失落。她们确实像那被搁浅在沙滩上的贝壳,心中怀着蓝色透明的梦,而四周却是茫茫的荒漠与孤寂。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石评梅在教育上找到了自己事业的立足点;在友谊上找到了自己感情的寄托点;而更其重要的是,她同高君宇(评梅文中常呼之的“天辛”)的爱情,使她短暂的人生,变得无穷的美丽,又无穷的痛苦。高君宇系山西省静乐县人,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为李大钊所器重。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和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2年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出席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编辑过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向导》;领导过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运动。他和石评梅因同乡而相识,至互相爱慕。高君宇曾红叶题诗向石评梅示爱;但是,一因石评梅先前同吴天放(亦系评梅同乡,并受有评梅之父间接委托,照顾在京求学的评梅)爱情破灭所造成的心灵创伤尚未平复;二因高君宇在老家尚有包办成婚的妻子,石评梅宁愿牺牲自己,而不忍“侵犯别人的利益”;故尔,她将那求爱的红叶退回,将自己的感情深深掩埋。两人之间,一直保持着“冰雪友谊”。1925年3月,高君宇因过度劳累,一病不起,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高君宇的死,使评梅痛悔交加,深刻反省:她责问自己,君宇那“柔情似水,为什么不能温暖了我心如铁?”;她觉悟了“从前太认真人生的错误”,同时忏悔自己“受了社会万恶的蒙蔽”。她按照高君宇生前的愿望,将其骸骨安葬于她同君宇生前经常漫步谈心的陶然亭。墓碑上镌刻着评梅手书的碑文: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庐隐位列次席。
   
庐隐(1898.5.4—1934.5.13)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生于福建闽侯。1903年父亲去世,到北京舅舅家居住。1909年入教会办的慕贞书院小学部。信仰基督教。1912年考入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公立女子中学、安徽安庆小学及河南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半年后回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学教书,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学校长半年,几年间,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悲哀情绪浸透在这个时期出版的作品集《灵海潮汐》和《曼丽》之中。1930年与李唯建结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云欧情书集》。婚后她们一度在东京居住,出版过《东京小品》。1931年起担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国文教师。
    36岁时因分娩死于上海大华医院。    萧红位列第三
   
萧红(1911.6.2—1942.1.22),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张爱玲位列最末。
   
张爱玲(1920.9.3-1995.9.8)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1930改名张爱玲。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1942年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写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周瘦鹃发在《紫罗兰》杂志上。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此后三四年是她创作的丰收期,作品多发表于《天地》、《万象》等杂志。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移居香港,在美国新闻处工作,曾发表小说《赤地之恋》和《秧歌》。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与作家赖雅结婚,后在加州大学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在美过着“隐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发现老死于美国洛杉矶自寓。    
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随后,又写有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
   
   
要我看,民国才女灿若星辰,岂仅此四人哉!丁玲、林徽因、谢冰心、吕碧城、陆小曼、陆晶清等,哪一个不是享有美誉?只恨我不能早生几十年,一睹芳泽,叹那文气氤氲的时代终究是一去不复返了!我辈只能于字里行间,品味诸君的才思,遐想如花的容颜……    2006.10.24   补记:四才女中,得享天年者,惟独张爱玲一人。果真天妒英才,红颜薄命?四才女中,黄姓列一,本家有此人才,甚是欣慰。张姓居二,为何上天如此钟爱张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