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让人瞩目的机会:当众讲话·让掌声响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55:55
抓住让人瞩目的机会:当众讲话·让掌声响起

作者:黄久凌   

分类:社会交往    出版社:印刷工业出版社   

定价:29元    状态:选载

《当众讲话——让掌声响起》是外交部特聘公众讲话与沟通训练专家、北京卡耐基学校校长——黄久凌先生十年潜心研究卡耐基语言魅力的成果,是符合中国社会语境的当众讲话艺术结晶。书中的“理论篇有理说遍天下”包含了作者总结的当众讲话六大原则;“训练篇说得比唱得好听”设计了二十堂精华训练课,操练多种场景中的当众讲话技巧;“实践篇站着说话不腰疼”则对大型讲话活动做出完整、具体的指导。

读完《当众讲话——让掌声响起》,可以使您当众讲话思路清晰,面对领导讲话自信从容,求职面试应答有思路,课堂授课富于感染力,使您提升职业形象,心理状态更自信积极。

讲话形式有很多种,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当众讲话?因为当众讲话是与我们职业发展联系最密切的一种讲话形式。办当众讲话培训多年,我了解到很多学员前来学习当众讲话,首先是出于职业上的需要。

我们“当众讲话”训练的第一课,总要让学员谈谈来上课的原因。记得学员王晓荣女士站在台前,说起自己走进这间教室前的痛苦经历:

我以前是学幼儿师范的,毕业后分配在一家幼儿园做幼儿教师工作。由于工作出色,5年之后,单位提升我做教务主任。我一上任就遇到一个大问题:需要经常给老师们开会。可我一当众讲话就紧张,开了一年的会还是如此,开会前总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心神不宁,真是痛苦不堪,最后我选择了辞职作为解脱。

在家待了一段时间,我还是想出来工作,我就想什么工作不需要当众讲话呢?最后想到财务工作。这种工作专业性强,只要做账就行,很少需要讲话。于是我去学习会计,拿到了会计证,应聘到一家单位做财务。做了两年,业务很出色,单位提拔我做了会计主管,这一来需要参与其他部门的核算,还要向领导汇报工作,又要与工商税务部门打交道,当众讲话的问题又出现了,平静的生活再次乱了,痛苦又来了。怎么办?我还能选择辞职吗?辞了职又能做什么工作是不需要当众讲话的呢?这时,我在报纸上突然看到卡耐基学校有训练当众讲话的课程,我打了个电话马上就过来报名了。

当众讲话总是伴随着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悄悄地来到人们面前。我校最新开发的中小学生“说比秀”当众讲话训练课程中,我们让孩子说出需要当众讲话的职业,结果孩子们马上说出一大串:校长、老师、主持人、律师、歌星、明星、运动员……职场中,很多场合都需要当众讲话:求职面试、竞聘职位、工作述职、汇报说明、总结报告、发表意见、主持活动、商务谈判、宣传产品、激励员工、接受采访、会议发言等。当众讲话是一个人在职场上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管理者对人管理的必要工具。英国前首相邱吉尔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你能对着多少人当众讲话,你的事业就会有多大!”

其实,就算你一辈子在职业上用不上当众讲话,学习当众讲话对表达能力的提高、个性的改善、社交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作用。

我问过几个能说会道的朋友,为什么又敢说又会说呢?让我惊讶的是,他们都说自己以前是不敢说话、不会说话的人,只因上学的时候在一次演讲比赛中意外获胜,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越说越能说,越说越会说。有一本优秀的期刊杂志《演讲与口才》,里面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有些学生或战士因为参加了单位里的演讲活动而变得能言善辩,爱说爱讲,提高了自己的讲话能力和水平。

我手里有山东烟台高二学生于泽洋写给“知心姐姐”关于他如何提高口才的一封信,信中说:

……我了解到课外实践活动必不可少,于是初二暑假我在博物馆找到了一份义务解说员的工作。由于我天生内向,对自己没有信心,这样一份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开始在家苦练了三天形体动作才正式接待游客,却意想不到获得了巨大成功,接待人数越来越多,我也讲得越来越自然,越来越多的游客都要求到馆长室夸奖我。凡事只要硬着头皮迈出第一步,就好办了,若能始终硬着头皮做下去,就会办得很好。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也是很享受的,当别人都在全神贯注倾听你的讲解时,感到的不仅仅是成就感,更是一种展示自我的快感。因为这一次实践,我的社交能力大大提高,就连到游泳馆游泳也会交到许多朋友。
当一个人去除了在一群人面前说话的畏惧后,也会克服对自己、对别人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畏惧。他对自己有了全新的感觉和看法后,会受到一种鼓舞,敢于去做以前从来不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事——这就是当众讲话带给一个人的全新自信。我小时候就是一个很自卑的人,头从来没有高高抬起过,但在不断地面向听众讲课的过程中,我的腰直起来了,头彻底抬起来了,我获得了充分的自信。我的体会是:当你站在一群人面前讲话,讲得听众频频点头,大家的目光在赞许你,还有人在本子上记录要点,结束时听众对你抱以热烈的掌声,散场时有人让你签名,有人找你请教问题,你不由得会对自己产生新的价值认定,自卑感一扫而光,自信心立刻来访。因此,卡耐基先生说:“当众讲话是培养一个人自信和勇气的最佳方式。”

至于当众讲话对人脾气、情绪的影响,天和实业公司的朱浩然在最后一堂课汇报学习成果时说:

我以前不爱说话,见到熟人和同事,能躲就躲,和别人打招呼都得壮胆。原来和人在一起吃饭不知从何说起,老没话说,特别尴尬。现在,我觉得和别人打招呼是件很愉快的事情,和人吃饭也能找到话题,话也多起来了。原来我话少,就烦别人话多,现在我喜欢别人说话多。以前我不知道为什么别人不和我说话,现在明白了不是别人不喜欢我,而是我和别人划上了界线,造成了隔阂。我原来脾气暴躁,遇事爱起急,一听家人唠叨就特烦,我不爱说话,也不愿听他们说话。现在,我和家人说话口气婉转了,听着舒服了,也能陪他们多聊上几句。家人觉得我的脾气改了好多,人变了很多,我也觉得自己亲近平和多了。

当众讲话对人的心情、健康也会产生影响,美国医药学会前会长大卫·奥门博士曾开过一个处方,他说这个处方里的药“在药房里抓不到,每个人得自己配,你要认为自己不行,那就错了。”

奥门博士的处方是:“尽量培养出一种能力,使别人能够了解你的思想和感觉。学习在个人面前、团体面前、大众面前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在你通过不断努力而获得进步的时候,你便会发现:你——真正的你,正在人们心目中塑造一种前所未有的印象,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从这份处方中,你还会得到另外的好处。学习公开讲话,会增强你的自信心,你整个人的性格会越来越温和,越来越美好。这意味着你的情绪已渐入佳境。情绪既是渐入佳境,身体当然也就渐入佳境了。在我们现代的社会里,不论男女,不论老少,都得当众讲话。我知道它在工商业中有好处,而且我还知道它对健康极有助益。只要有机会,便对几个人或很多人说说话,你会越说越好,你会感到神清气爽,感到自己完整而浑圆,这是你从前感觉不到的。

这是一种畅快、美妙的感觉,没有任何药物能给你这样的感觉。”

研究当众讲话多年,我总结出当众讲话能力的培养至少对人有8个方面的好处:

一、面对众人讲话不紧张,思路清晰。

二、 让人大胆说话,与人交往具备胆量与勇气,提升与人沟通、社交的能力。

三、 提高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性,表达自如流畅。

四、 求职面试、面对领导讲话从容自信,应答有思路。

五、 培养人的领导才能,语言更有感染力、号召力。

六、 提升人的热情,个性更加活泼开朗。

七、 提升自我价值感,培养一个人生活中必备的自信。

八、 提高职业素质、提升职业形象、获得职业提升,赢得更多掌声。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与重视从小对孩子进行讲话训练的欧美国家相比,我们的素质教育已经落后在起跑线上。我们的孩子虽然智力不差,成绩出色,可是讲话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自信心等方面却比西方的孩子差了很大一截。所以,我一直建议每个人从小就要开始当众讲话的学习,当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在游戏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已经熟悉了面对众人讲话的情景,获得了当众讲话的经验,这对于建立一个人的自信,培养积极热情、主动大方的个性,培养领导才能,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培养走向社会必备的职业素质都有直接作用。对成人所做的当众讲话培训,是在给成人补课。我真的希望我们每个人能从小就接受当众讲话的训练,而不是在当上经理后,再来补上这很重要的一课。
每次讲课的时候,我都要问听众这样一个问题,造成当众不能有效表达的障碍是什么?听众的回答虽各有差异,但最后都指向一个方面:心理问题。

造成当众不能有效沟通的障碍是什么?

紧张,是绝大部分讲话者面对听众时首先遇到的最大障碍。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的题目是“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调查结果让调查人员大吃一惊:“死亡”这一让人恐怖的事实竟然被排在了第二位,排在第一位的是公众演讲。有41%的人认为公众演讲比其他事情更让人感到害怕,也就是说,这些人认为公众演讲比死亡还可怕。

大学里面的调查结果比例更高,有80%~90%的大学生觉得当众演讲非常恐怖。在我的当众讲话训练班里,由于上课时会让大家谈到自己来学习的原因,结果发现学员对于当众讲话感到紧张害怕的比例几乎是百分之百。

很多人不了解这个事实,往往以为别人讲话都不紧张,而天底下只有自己讲话紧张实在是丢人,就不愿向别人承认。有一次,我为一位国企公司的副总做年终总结的发言辅导,我说:“王总,单独辅导费用比较高,你既然是为单位发言来做辅导,这笔费用完全可以在单位报销啊。”“那可不行,一报销单位里的人就知道我来你这儿了,我不能让他们知道我讲话会紧张,费用我还是自己出吧。”

其实,王总要是了解讲话紧张的实情,就不会这么怕别人知道了。有很多学员来我这儿上当众讲话课时,才知道当众讲话紧张的现象原来是那么普遍。学员陈晓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回忆起自己上第一堂课的感受,不无幽默地说:

我原来有个缺陷,一当众讲话,腿就哆嗦得厉害,原来以为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当众讲话紧张,到这里一看,哇,有这么多‘病友’,有那么多人和我一样,我的心里有些窃喜,原来这世界上紧张的不只是我一人。以前在公司开会,快到我发言的时候,我总是借故走开:‘哎,你们先说,我上个厕所。’或是抱着手机装打电话。经过这个课程的训练,在公司里开会,我已经能滔滔不绝,而且风趣幽默,连自己都感觉有些话痨。现在从学校毕业了,我还要找个地方治治话痨呢。

而且,教授、主持人当众讲话也会紧张,远不止我们这些普通人。

1969年在纽约开了一个世界演讲学大会,在这个大会上有很多演讲学的教授要发表自己的论文。当时有一位教授由于害怕自己的教授形象得不到同行的认可,刚上台还没有讲话,就当场晕倒。接在他后面要发言的教授,本来还在酝酿发言,一看前面的教授晕倒了,还没上台也晕倒了。在世界演讲学大会上出现了两位研究演讲的教授因怯场晕倒,这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倪萍在自传散文集《日子》里面提到,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厅后面有一条长长的过道,这个过道里平时没有人,在主持直播节目尤其是大型综艺节目之前,她会感到紧张,就提前一小时来到过道里,做做深呼吸,记记台词,这样心情就放松一些,走出过道后就能自信地出现在舞台上,节目也能行云流水般主持下来。偶尔有几次,因为舞台调度的安排,在上场前她不能去过道,上场后就慌乱了好一阵才能平静下来。因此,她和这个过道有了很深的感情,在自传中还专门为过道写了一篇深情的文章。她在这个过道里待过上百次,后来发现杨澜也会到这个过道里来。
中央电视台的另一位知名主持人敬一丹也亲口说过,她最害怕全身面对观众。原来她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当主持人,工作上别的问题没有,就是每年主持“315”晚会时需要全身面对观众,这让她很紧张。后来她调到了新闻部,只需要在电视上出现上半身,她就放松了。

一些政治家,在演讲之前也会感到紧张和恐惧。美国密苏里州众议员杜·肖特和缅因州众议员弗兰克·费洛斯都是有名的演讲高手,他们每次演讲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众议院会议厅里总是座无虚席。但他们两人在上场前总要喝上几口酒,为的是给自己壮胆,以克服上台后紧张的情绪。

美国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先生毕生都在训练成人有效地说话。他认为,成人学习当众讲话,最大的障碍便是紧张。他说:“我一生几乎都在致力于帮助人们克服登台的恐惧,增强勇气和自信。” 现在,这也成了我的当众讲话课程首先要帮助学员解决的问题。

前面提到有两位教授因怯场而晕倒,在我们的训练班上我原来还没有听说哪位学员曾经因当众讲话晕倒过,没想到在2007年底,我终于听到一位女学员说自己前来学习的原因就是因为在一次当众讲话时晕倒了。张兰是一个学院的财务科长,前段时间他们财务科给下属单位做评比,每个单位评比结束都要做一个总结发言,她是科长,理应由她来说。她当众讲话一直比较紧张,在给第一个单位做总结时,心开始“突、突、突”地跳,头有点晕,她赶紧掐人中,可是没管用,竟然当场晕倒了,总结发言也不用做了。可是,后面还有好几家单位要她做评比总结呢。怎么办?她马上找到我们学校参加当众讲话学习,上了5次课之后,她又到一个单位做总结。发言前她还是感觉非常紧张,觉得又要晕倒。她赶紧给丈夫发了一个短信:“亲爱的,不行了,我感觉今天又要晕倒了。”她丈夫挺会安慰她,给她回了一个短信:“亲爱的,没有关系,我相信你上了卡耐基的课,今天不会晕倒。”果然,她这次站起来感觉跟上次已经不一样了,经过学校的数次训练,再起身已不那么恐惧。当她习惯性地用我们课堂上的问候语说出“大家好”时,感觉更有信心了——因为我们要求学员每次发言前都要向台下学员问候“大家好”,她一说出“大家好”,感觉好像回到了课堂,觉得自己有把握了。结果,这一次讲话她连稿子也没用,还有很多即兴发挥,感觉非常成功。来上第6次课的时候,她高兴地和大家分享这个好消息。瞧着她那兴奋劲儿,我也由衷地为她高兴,心里想:紧张的心理一旦突破,以后讲话带给她的成功喜悦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呢!

认识紧张的另一面

当众讲话的六大原则之首是:突破心理,即一定要突破当众讲话让我们感觉到紧张的心理。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下一步如何去讲、如何讲好的问题。

其实,紧张也有对人有利的一面。

紧张首先是人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本能反应。人的身体向来就会对外在的刺激保持警觉,一旦感到不利于自己的情况发生,就会出现紧张反应,比如肌肉绷紧、心跳加快、手心出汗等,这些反应不用大脑思考,是人的本能,表明人体的紧急预案已经启动,它会让人大脑兴奋、精神集中、创新能力增强,使人的潜能发挥有了可能,所以,许多专家认为紧张、压力是激发潜能的有利因素。正如一位在石油部门工作的朋友曾对我说的:“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进步。”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每次发生危机时,都发现紧张能在三个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紧张对于任何创造性行动都是必要的;

紧张是你在面临危机时的一种自然反应;

紧张只有在你的担忧超过了你必须对付的危机时才是有害的。

英国著名女演员海伦·波恩比曾这样说:“在台上我需要我的紧张感使我敏捷,使我全身心地投入我表演的角色中。”

看来紧张不见得是件坏事,适度紧张不但无害,还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当众讲话来说,适度紧张会让我们重视听众,重视我们的表达方式,不会懈怠。只要你在乎听众,想给听众留下好印象,自然就会重视你的讲话,不会完全放松。我们前面提到的很多演讲家终身没有消除演讲的紧张也是这个道理,这样反而会增强表达的效果。

通过下面的表格,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讲话时不同程度的紧张及其表现。

表现紧张程度 心理状态 表现

不紧张 毫不在乎 松懈

适度紧张 感到压力,不够轻松 重视,会经常思考

紧张 畏惧担心,惴惴不安 过分关注,心神不宁,睡不好觉,上台时心跳加快、脸红、出汗、表情僵硬

过度紧张 恐惧,害怕 做恶梦、头痛、胃不舒服、胸闷、呼吸困难、当场晕倒等

从这张紧张程度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只有“紧张”和“过度紧张”才是我们真正要调整和突破的。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去担心轻微、适度的紧张,只有过分紧张造成了思维停滞言辞不畅,我们才需要把它降低到一定程度,让它成为一种助力而不是阻力。

当众讲话紧张的根源在哪里?

既然紧张是人的一种反应式行为,那当众讲话紧张到底是对什么做出的反应呢?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下是两位专家的观点。

一位是美国魅力学校校长都兰博士,他认为,产生怯场紧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害怕做得没有想得那么好。

2准备得不太充分。

3害怕人们(听众)反应不佳。

4早期有失败的经历。

5没有充分进入角色(可能是由于1,2,3或4)。

而另一位美国演讲学家查尔斯·R·格鲁内则提出了“自我形象受威胁论”。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理性的、社会的、性别的、职业的自我形象,当人们进行演出、演讲时,其自我形象完全暴露在公众的面前,由于害怕自我形象会遭到破坏,因而让人产生了窘迫不安的怯场心理。”

“害怕自我形象会遭到破坏”是什么意思?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不就是“怕出丑”、“怕丢脸”、“怕没面子”吗?

学员刘忠说,他们单位有位老领导是讲话的高手,谈笑风生,轻松自若。他多次追问老领导当众讲话不紧张的秘诀,可是老领导就是不愿意说。最后,老领导被刘忠执著的追问逼得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悄悄告诉他当众讲话不紧张的秘诀就是:上台前一定要检查好裤子拉链。我想,这位老领导一定是因为此事出过丑,所以每次检查完就不用担心自我形象会遭到破坏了。

其实不管是都兰博士的说法,还是查尔斯·R·格鲁内提出的理论,他们谈到紧张怯场的原因时,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害怕。不管你害怕的是什么,都是由于出现了害怕的感觉,让人产生了紧张。害怕和紧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是环境恶劣直接造成紧张,而是环境先让人有了不安全感,产生了害怕心理,才会导致紧张出现。
说起来,人害怕的事情很多,但归纳起来就是三怕:一怕想要的得不到,二怕得到的会失去,第三怕是什么呢?我先不说答案,留个问题让大家想一想,想出来的时候您的认识能力就大大提高了。

人类害怕的原理,明确地讲,我把它归结为6个字“有需求,没把握”。

很多人经历过高考,高考的时候一般都会特别紧张害怕,为什么呢?首先看这个人有没有需求。有啊,想考上大学,有的人还想考上好大学。但有把握吗?一般来讲都不会有十足的把握,万一发挥失常,万一考试那天发烧拉肚子,万一题目超出了自己复习的范围……很多偶然情况可能出现。这样,人就没有把握了。人一旦感觉到对事情没有把握,不安全感就会产生,所以大部分人高考会紧张。但也有人高考不紧张,什么人呢?一类是学习特别好的,保送都不去,一定要自己考,非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不上。这样的学生有需求,但他们把握性很大,因此考试不会紧张。还有一类人是学习特别差的,知道自己怎么也考不上,“是妈妈让我考的”,不得不参加。这是连需求都没有的人,没有需求还紧张什么呢?所以心理学上有一句话“压力总是伴随着需要而产生”。无欲则刚啊,没有需求了,人还有什么担心和害怕的?

我们再看看当众讲话紧张是不是也因为“有需求,没把握”?

我们私下讲话的时候很放松,可一旦站起来对一群人讲话,就不一样了,心理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展示自己的需要。私下讲话的时候,这种需求不能说没有,但非常小。而一站起来,给别人看的心理就产生了,想要表现得好,想要说得好,想让大家特别是领导认可,谁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很正常。但你有没有把握表现好呢?有些人讲话机会多,成功的经验多,把握比较大,但好多人在当众讲话方面缺乏锻炼,没有经验,没有充分的把握好好表现,出现紧张自然就不奇怪了。

所以,我说当众讲话的紧张就是源于“有需求,没把握”而产生的害怕心理。因此,克服当众讲话的紧张就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解决。

事情有那么重大吗?

首先我们谈一谈需求,看看能不能把人的需求给降下来。需求没了,人就不紧张了,需求低了,紧张程度就小了。有人说不可能,谁站起来不想展示自己啊,这种需求是正常的,不可能降低。但我说可以,这个需求还是可以降低的。我通过6个方法来帮大家试着把需求降下来。

第1个方法:看轻结果。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叫瓦伦达,他走钢索以距离长、离地面高而出名,是美国观众公认的一流杂技表演艺术家。他走钢索非常有经验,一生做过很多次出色表演,但在最后一次重要演出中,他意外地从70米高空坠落身亡。事故发生后记者去采访瓦伦达妻子,没想到瓦伦达的妻子说:“我就觉得他这次要出事,因为他在表演前不停地对我说:‘这次表演实在太重要了,一定不能有一丁点儿失误,更不可以失败。’而这之前的任何一次表演,他根本不紧张,只是一心想着走钢丝的每一个技术细节,从不在意结果。”

后来,心理学家把不专注于事情本身,而是一再考虑做这件事情可能会带来的后果、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在一次重要的国际田径比赛中,一名国内跳高运动员面临着冲击金牌的最后一跳。教练对她说:“好好跳,只要跳过这两厘米,你的房子就到手了。”结果她硬是没跳过那“两厘米”,“房子”也泡了汤。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受了伤的跳水王子洛加尼斯也面临着争夺金牌的最后一跳,但他的教练只轻松地对他说:“你妈妈在家里等着你呢,跳完这一轮,你就可以回家吃她做的小甜饼了。”洛加尼斯微微一笑,从容跳入水中。他以自己优美的姿态征服了所有裁判及在场的观众,赢得了久久的掌声。他最终获得了金牌,既回家和妈妈一道品尝了小甜饼,也得到了政府奖励。中外两个教练,同样是用语言去激励运动员,因为“说法”不同而导致截然不同的结局。

让人考虑后果、患得患失的“瓦伦达心态”只会让人紧张加剧。我们目前的文化非常在乎事情结果,总是以结果论成败,以成败论英雄。其后果是越想得到就越不容易得到,越怕失败就越容易失败。结果需要我们去关注,但关注过度了,就会把结果看得太重,做事就会受到影响。

一次我给中关村一家知名企业做产品发布指导。该公司召开产品发布会,由市场部杨经理来介绍产品。她紧张得不得了:“我们研发部门花了半年的心血研究的产品,要是我给介绍砸了就全完了,怎么对得起他们呀。”我说,我先了解一下你们是怎么发布新产品的吧。

我了解后知道了他们的新产品是制作电视节目用的非线性编辑系统,是用电脑编辑节目的一套工具,产品发布就是现场演示用这套系统编辑好的一组节目,杨经理在中间要穿插做一些补充介绍。我知道了这些情况之后,对杨经理说:“杨经理,你知道你在产品发布中充当什么角色吗?你充当的角色不是主讲人,而是解说员。解说是什么性质呢?就像赵忠祥老师主持《动物世界》,他是在屏幕后面的人,根本不需要出现,《动物世界》里有哪一集赵老师会露脸?他的工作只是大家在看不懂的时候说上一两句,让大家看得懂,大家能看懂的时候,赵老师还不能说话,否则会影响观众看节目。你所做的事性质和赵老师做的一样,发布会上应该是产品当主角,充分表现,当客户看不明白的时候,才需要你说上几句,而客户能看明白时,你就不用说话。所以,有产品自身的演示作为保证,你不用把你讲话的作用看得太重了。反倒是你表现得过分了,客户都看你而不看产品,才是你介绍的失败呢。其实你们的产品到底符合不符合客户的要求,到底能不能对客户的工作发挥作用,这才是能否成功的根本,不会因为你说了几句动听的话客户就抢着买,是不是?”“那倒是。”“所以,你的讲话跟发布会的效果有关系,但不是百分之百,也就只占5%~10%吧,你说对吗?”杨经理听我这么一说,松了一口气:“黄老师,那我就轻松多了。”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叫“这件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形容我们做的事有很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嫦娥”卫星发回第一张月球照片时,我看电视报道时就听到了这句话,评论嫦娥工程意义重大而深远。这件事确实意义重大,但我们的发言、讲话有那么大意义吗?往往很多情况只是走个过场和有个形式。所以,下次你觉得你讲话的意义非常重大时,和“嫦娥”工程比一比,想想你的讲话有那么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吗?我们中国有一句成语“一叶障目”,说的是一片树叶就可以挡住整个世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人认识问题有时候会出现偏差,把事情放到眼前来看,放的距离太近了,不适当了,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因此,第一点,要客观评价你讲话的作用与意义,把结果看轻而不是盲目放大。

如果不把自己当人

第2个方法:放下自我。

中国有一位音乐家叫陈其钢,他说自己是个内向的人,不太习惯在公众面前讲话。2002年北京第5届国际音乐节上他要展现音乐作品《蝶恋花》,这次展现的方式与以往不同,采用“音乐会现场解说”的特殊表现形式,由他自己亲自登台讲解。演奏是他的长项,但对着观众讲话陈其钢心里就打鼓了,感觉很紧张。但他意外想到了一个方法立刻调整了紧张的心情,是什么方法呢?

他说:“有时候我想,音乐会台上有一百多位音乐家在拉琴,好像是一百多只猴子在那里搞表演,台下有一千多名观众,也就是一千多只猴子在看表演,这些猴子在看的时候还会鼓掌。这次更特别的是,还有两只猴子在说话。猴子们在一起玩,所以没必要那么认真。”咦,你看,大家都不是人了,还有必要那么一本正经吗?

王朔被称为最有风格的作家之一,他有一句名言:“我是流氓我怕谁?”我称陈其钢、王朔这种调整心态的方法就是不把自己当人的方法。当然,我们普通人谁也不能像陈其钢那样把自己当猴子,像王朔那样把自己比喻成流氓,但很多时候,我们做人确实太过认真了。

2007年7月,我提出了一门新学科——“做人学”。很多专业都有自己的学科,但总体来说都是做事学,作为人类最重要的 “做人”的学问却没有对应学科。在“做人学”中提到的做人的方式是三种方式的组合,即由“认真”、“不认真”、“既认真,又不认真”三种方式循环变化而组合成我们的做人方式。我们现在的教育只教大家认真,只有一种不变的方式,要知道任何事物没有变化就是死的东西,没有变化的做人方式也迟早会出问题。

我们很多的紧张是由于“太认真”才出现的。日本有位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最初在一个地方电视台主持电视节目。虽然是地方台的新闻报道,可是他每次出镜时甚为紧张,胸闷难受,老是觉得通过电视镜头全世界的人都会注意到他,为此他很苦恼。后来这位主持人突然想通了,上镜再也不胸闷。原来他想,日本有那么多人,有那么多电视台,有那么多电视节目,我上镜头有那么多人看我吗?若是再和世界人口、人类历史比起来,我实在是很微不足道。如果再从整个宇宙的角度来看地球上的自己,就更加渺小,别人怎么会像我一样这么关注我自己呢?如果为了尽力表现出自认为完美的形象而把自己弄得紧张兮兮,岂不是很滑稽可笑吗?这位主持人说:“我只要想到这一点,胸闷的感觉就自动消失了,肌肉也不再僵硬,心跳就恢复了正常。”最后,这位主持人从地方台进入了全国性电视台,成了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看来,人在很多时候会孔雀开屏——自作多情,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戴尔·卡耐基先生多次讲到这样一个故事:“很多年以前,我举办的示范教学会中,有一个从纽约《太阳报》来的记者,毫不留情地不断攻击我和我的工作。我当时真是气坏了,认为这是对我极大的侮辱,不能容忍。我马上打电话给《太阳报》执行主席古斯·季塔雅,要求他特别刊登一篇文章,以说明事实真相,不能这样嘲弄我。我当时下决心要让犯错误的人受到应有的处罚。”
“现在我时常为当时的举动感到惭愧。我现在才了解,买那份报的人大概有一半不会看到那篇文章,看到的人里面又有一半只把它当做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来看,而真正注意到这篇文章的人里面,又有一半在几个礼拜之后就把这件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没错,卡耐基当时是太较真了,有些事情真的不用太认真。掌握了新的做人知识后,我现在讲课也是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因为我学会了“认真”、“不认真”、“既认真,又不认真”的三种状态。特别是“既认真,又不认真”的心态,是最重要的一种,我在后面会有更详细的内容来解释它。在这里,我们先需要了解的是放下自我,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讲不好又何妨?

第3个方法:允许犯错。

我们为什么要允许自己犯错误呢?对大部分人来说,我们不是学校里专职的老师,也不是大学里天天讲课的教授,更不是职业演讲家。我们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做,又不是天天以讲话为职业,话讲不好是正常的。况且原来在学校里又没有接受过讲话的培训,锻炼机会又很少,讲话出错、讲不好并不奇怪。若是第一次当众讲话或者讲的是全新的内容,缺乏经验,出错就更正常了。

我前面提到在中央某机关的那次讲课,事后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在他们单位的小礼堂讲课,这是主会场,他们在外地的下属单位通过视频电视组织了个分会场也同时在听课。在讲台左右各有一个电视屏幕,一个播放分会场的现场,一个播放主会场。这是我在讲课中第一次遇到有分会场的情况,没有经验,只是对着主会场的听众在讲。直到局长在最后总结时提到他都忘了问候在分会场的外地同事,我才意识到讲课前我也忘了和外地分会场的听众打招呼。

遇到这事,虽有遗憾,但我并不觉得沮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允许自己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要学会随时随地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要允许自己在缺少经验和技能生疏的情况下讲不好,允许自己犯错误,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敢不敢让自己失败?

第4个方法:允许失败,这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一定要成功,绝不能失败”,我们经常听到这句振奋人心的话。但大家想一想,这句话现实吗?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叫《想挑战吗》,在2006年国庆节期间播出一期节目,是一个外国年轻人表演用鞭子抽灭点燃的蜡烛。他在中国学了一些武术功夫,在这个节目里用35秒钟抽灭了15支蜡烛,创下了一个记录。节目一播出,有很多中国观众不服气,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有的练武之人练鞭子练了几十年,比那个外国人强多了。山西有一位贾先生就不服气,带着两副鞭子连夜开车进京,找到中央电视台表示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抽灭更多的蜡烛。台里看他确实抽得比那个外国小伙子强,所以第二天《想挑战吗》临时为他加了一期节目,让这个山西人来挑战昨天的记录。

挑战开始了,贾先生在台上甩开鞭子噼里啪啦一通抽,等抽完一看,才抽灭了12支蜡烛,不如那个外国人。贾先生直摇头,嘴里说:“在台上怎么跟台下不一样呢?”有点紧张。

朱军看贾先生挑战不成功,就号召现场观众说:“我们再给他一次机会好不好?”观众都说好。于是蜡烛又重新摆好点燃。贾先生运了运气,举起鞭子,拉开架式准备再次挑战。就在他要抽下第一鞭的时候,朱军突然想起什么,凑过来对他说了一句话。我一听这句话心想:“坏了,下面的挑战可能又要失败。”朱军说了一句什么呢?他说:“你这次一定要成功!”意思是,我好不容易给你争取来的机会,你对不起我没关系,千万不能对不起观众。朱军这句话一出口,我看到贾先生的手哆嗦了一下,再看他鞭子抽下去,更没了准头,不是歪了,就是把蜡烛打到地上去。最后,贾先生满头大汗只抽灭了10支蜡烛,还不如上一次的成绩,彻底失败。
成功和失败是一对孪生子,任何事情的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概率差不多,基本上是各占一半,这是天地运行的自然法则决定的。就像地球不管怎么转,我们这一半现在是白天,地球另一半就绝对是黑夜。既然知道事物有两面性,为什么一到事情的成败上,我们就要求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失败也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结果。正确对待失败,允许失败,我们对结果的要求才现实,心态才能平常。否则,“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想法只会加重我们的心理负担。如果我们一边做事,一边心理上还有负担,怎么能把精力完全投入到做事中去,又怎么能成功呢?

运动员是不是也要懂得这一点?

当年我国的跳高名将朱建华具备跳239米的实力,但在第23届奥运会上,全国人民都把拿奥运田径金牌的期望寄托在他的身上,那种热情暗示他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热切的期待给朱建华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就像让他挑着担子去跳高。结果,朱建华很努力也只跳出了231米的高度,只得了第三名,全国人民的期待也落了空。

而110米栏运动员刘翔连续创造了4年的辉煌,对于对抗激烈、新人层出不穷的世界短跑赛场,有这样的骄人战绩真让人惊叹不已。我发现,刘翔的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印证了“做事先做人”的道理。他取得的惊人成绩与他拥有良好的心态、极高的心理素质是有关系的。在2007年8月第11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刘翔凭实力是有机会夺得金牌的,而且他的世界级金牌就差世锦赛这一块,得到了就享有“大满贯”的称号。他很想得到这个冠军,全国人民也很希望他得到,压力来了。但刘翔在赛前新闻发布会上却说:“我尽力去跑,但跑出什么成绩现在还不好说,要看当时的状态,拿不到冠军,能拿到第二名、第三名也是不错的。”我看出他不是嘴上说说而已,是发自真心这么说,是从心里对结果有一个现实的期待,也让全国人民对结果有了一个现实的期待。在这样的心态下,人才会真的放下负担,才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做事上。最后的结果刘翔不是第二名、第三名,他拿到了冠军,实现了大满贯的愿望。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又被狠狠地激发了一次。

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又被全国人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要卫冕奥运会冠军,呼声比当年对朱建华还要高。但刘翔经过努力之后最终因伤退赛。我觉得这又表现了他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件事经过尝试之后要允许自己勇于放弃,要允许自己失败,说起来,这不仅不是失败,而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不把这样的事看成失败,人就不会失落沮丧。我们看到刘翔很快调整过来,投入到伤病治疗中去。

一次社会主义学院为一家单位组织为期5天的培训,我讲第二场。第一场是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讲国际形势,但教授当天突然得了急病来不了,只好派两位博士生来上课。因为两位博士生缺乏讲大课的经验,讲课效果不好,学员便向组织培训的宋老师反映情况。宋老师很过意不去,在第二场我上场之前,特别找到我说:“黄校长,靠你救场了,上一场讲得不好,这一场你一定要成功。”我知道他此时此刻的心理,就安慰他说:“宋老师,你放心,课一定会成功。”但这是说给他听的,我心里对自己说的是:“虽然这门课你讲了几十遍,成功的把握性比较大,但每次都是面对不同的听众,这次又是第一次为这个单位讲课,也可能讲不好。允许人家教授生病来不了,也得允许自己可能出差错。”也就是说,虽然别人要求你一定成功,但是自己心里得清楚,要允许自己犯错误,要允许自己失败。别人给你压力,你不要往自己身上压,要学会接过来,放地上。带着这样的心态,我走上讲台很轻松,讲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也把自己的心理调整方法说给了台下学员听,大家听了哈哈大笑。课程结束,学员非常满意。宋老师也才明白,其实不是要求我一定成功我就能成功,而是要允许失败才能获得成功啊。
你是不是不想丢脸?

第5个方法:允许丢脸。

大家熟知的香港凤凰卫视的节目主持人窦文涛,有“名嘴”、“铁嘴”之雅号,嘴巴着实厉害。但是窦文涛小时候嘴巴并不灵巧,虽然爱说话,但是说不好,结结巴巴,有点口吃。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跟他说:“窦文涛,学校组织演讲比赛,我看你挺爱说的,你来参加吧。”“哟,演讲怎么讲?”“就像写作文一样,你写篇稿子,上台背出来就行了。”“那好吧。” 窦文涛犹犹豫豫地答应了,回去开始写演讲稿,写完了自己觉得挺不错,就开始背。背的时候自己还发明了一套方法,把每个自然段的第一个字作为关键字记住,一想到这个字这一段就倒背如流地背下来了,效率很高。他让妈妈考他,妈妈只要任意提其中一个关键字,他就可以把这段背下来。演讲会那天,窦文涛一上台,哎,怎么感觉跟家里不一样?家里没人,但这时台下一千多人黑压压的一大片。他当时有点慌,赶紧背第一段吧。第一段背完之后就想第二段的第一个字,想起来了,第二段也背下来了,还挺顺利。这时就想第三段的第一个字,麻烦了,这第三段的第一个字是什么呢?想不出来了,再想还想不出来,也没有妈妈在旁边提字。一紧张,整个脑袋空白,什么都没有了。再一看,台下开始交头接耳,开始议论上了。窦文涛站在台上足足半分钟,一句话也没有说,他越来越害怕,最后突然感觉裤子湿了:“坏了,尿裤子了。” 结果全校师生看着窦文涛尿湿了裤子跑下台。

第二天窦文涛来上学,也觉得挺难为情,好像全校女生都在看他。老师来找他:“窦文涛,你昨天虽然没朗诵完,但是前面两段朗诵得还是不错的,能背下来一定能拿个名次。你知道吗,这一次我们学校的演讲比赛是为区里的演讲比赛做选拔的,根据你昨天的表现,我们决定让你到区里参加演讲比赛。”

天呐,还要参加演讲比赛啊?大家想一想,窦文涛还会答应吗?窦文涛后来在回忆这一段经历的时候说:“我一听老师还让我参加区里的演讲比赛,自己都没想到我答应得竟然很痛快。”

为什么呢?因为窦文涛想,我昨天当众尿了裤子,丢人已经丢到家了,还能有比这个更丢脸的事情吗?自己觉得无所谓了,答应得自然很痛快:“去!”这一去还真拿了个名次回来。

他说:“从此之后我就有点变化了,反正已经不要脸了,还有什么所谓呢?卸下这个包袱之后,我觉得自己还行,也能经常在这种场合露露脸。中国人传统上都比较内向,大家一起听你说话的机会很难得,要珍惜每一次当众说话、当众表演的机会,就让自己积累挫折、积累出丑的经验,这样才能放下自我。这次出丑了吧,你们笑话我吧,我就不要脸了一分;下次又出丑了,我就不要脸了二分;等我全不要脸了,我就进入自由王国、无我的状态。所谓的‘自我’就是脸面、自尊心、虚荣心等诸如此类的东西构成的,当这些东西全被摧毁的时候,你突然发现你获得了一切。你今天在10个人面前出了一个很小的丑,明天这丑就能帮你在10万人面前挣回一个大面子,一个很大的面子。人要珍惜每一个当众出丑的机会。”

所以,面子是怎么挣来的?面子是通过丢面子挣来的。你能说窦文涛今天成名不要感谢那次当众尿裤子吗?现在国内英语培训界有位很出名的老师叫李阳,他提出一个口号:“疯狂英语,要热爱出丑,热爱丢脸。”意思就是说,大家学习英语要开口讲,不要怕丢脸,甚至要热爱丢脸,要大胆地说,这样才能学好英语。我想说,热爱丢脸不容易做到,因为谁也不愿意丢脸,热爱那不可能。但是你要允许自己丢脸,能接受自己丢脸。因为丢脸之后才能长脸。窦文涛从尿裤子慢慢地练成了主持人,现在他说起小时候尿裤子的事情不仅不觉得没有面子,还觉得是件有面子的事。小时候多笨啊,而现在他是名嘴、铁嘴,主持的节目谁都爱看,多有面子啊。
我今天能站在台上说得很轻松,侃侃而谈,大家觉得这位老师很有面子,其实你没看过我丢面子的时候。讲话这个学科在中国本身就是新学科,以前从没有人把培训讲话当做一门课程来教授。我办学的时候没有现成的老师,怎么办?我先把教学方案整理出来,没有老师,我自己来。我不是师范学校毕业的,从来没有登过台,也没当过老师,更没有别的老师来教我,我就硬着头皮上,有两年的时间我每次上台讲课都会非常紧张,一紧张就冒汗。后来训练班的同学都知道了我的毛病,坐在前排的同学会准备好面巾纸,给黄老师擦汗用。我一出汗,学员就给我递纸,接过同学递来的纸往脸上擦的时候,我真的很没有面子,感觉自己的脸都被擦得掉到地上了。但就是通过这些丢面子的事情,最后我也找到了面子,现在能站到几百人、几千人面前演讲,能够从容不迫、放松自如了。所以,丢面子本来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是走向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挣面子的开始啊。所以,要发自内心地接受自己也会有没面子的时候。

让自己紧张吧

第6个方法:允许紧张。

我们前面分析过紧张的生理原理。紧张是害怕造成的,是动物的本能反应,动物一旦遇到危险的情况就要反应,这样可以自我保护。一般动物保护自己的本能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逃跑,另一种是战斗。逃跑也罢,战斗也罢,是不是需要大量的能量供给呢?身体为了提供必需的能量,需要立刻做出反应,这时候表现出来的血压升高、血糖升高,都是为了提供大量的能量来应急。人在紧急情况下会跑得飞快,甚至比刘翔跑得还快,三米的沟一下子就跳过去了,都是因为身体有这样的应急反应。有人不相信自己能跳过去,第二天去验证,怎么也跳不过去,就是因为在惊恐的情况下身体的应急机制起了作用,提供给了大量的能量,而现在没有紧急情况,身体也不反应了,没了能量支持,当然就跳不过去了。

所以,发生紧张反应时,身体会产生能量来应急,能量一旦产生就有压力,有压力就要释放,就像火山聚集了能量要喷发。动物通过逃跑或战斗的方式可以释放能量,可是人在台上讲话紧张时理智会要求自己不能逃,也不能通过运动来释放能量。能量释放的通道受阻,积累了压力就会感觉难受,所以身体为了减缓压力保护自己,它就会自发地进行释放。我们有时会看到人紧张得手足无措,或者来回晃动,还有的会走动、挠头等,其实这些动作都是身体在释放紧张的能量。头痒的,挠头肯定会在5次以上,但因紧张而挠头,次数不会超过3次,因为挠3次能量就可以释放了。这些释放都是人本能的行为,是身体自发去做的,用大脑控制都无效。你曾告诫过自己不要紧张,千万不要出现紧张的表现,是不是都没有用啊?

因此,我们学校教授做人学课程的心理专家于本祥先生对于克服紧张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允许紧张。要接受紧张而不是控制紧张。紧张的表现本来就是正常的,是应该的,要正确对待它。可是我们很多人认为紧张不正常,为了不想让人看出自己紧张,就拼命掩饰,刻意控制,故作镇定,结果不仅紧张控制不住,反而因为掩饰紧张加重了心理负担,变得更加紧张了。
不要跟紧张对抗,它就是身体对外在环境的一种应急反应,说明你的身体正常,你的人还正常。如果上台紧张了,不妨在讲话前跟听众坦然承认:“今天看到这么多专家、领导在座,我真的感觉有点紧张。”这样说,放弃了掩饰的心理,接下来你的表现反倒自然了。

一旦我们允许紧张出现,最大的好处就是人会变得真实。因为人人都会紧张,你紧张了大家认为你很真实,但要是刻意控制,听众就会感觉你好像故意在隐藏着什么而让人不踏实,不安全。听众觉得不安全了就会防备你,而展示了最真实的自我,听众就容易接受你。

一次我给北京师范大学学生苏媛同学做演讲辅导,她外语水平非常突出,念大学本科的时候就已经在北京新东方学校担任教师了,翻译过两本书,还做过同声传译,参加过很多社会实践,是名非常优秀的大学生。一年前参加北师大“十佳学生”评比,因为面对评委时自我陈述非常紧张,结果现场发挥不佳,排到第13名没有入选。她第二年又参加这个评比,觉得凭借自己的实力入选十佳应该没有问题,但当众陈述还是会紧张,就请我为她做辅导。我了解情况之后对她特别强调一点:允许自己紧张。我说你本身是一名学生,表现出来就应该像一名学生。要是一上台就像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似的,下面的老师教授一看,这学生太成熟了,都不像学生。你参加的是北师大“十佳学生”的评选,首先要表现出一个学生的形象,上台紧张评委看起来是很正常的,要让评委看到一个最真实的你。参加评选的每个人都在推销自己,推销一个最真实的自我给评委看,这是最重要的,所以出现紧张对你并不是坏事,它会让你显得真实、自然,而刻意掩饰就会做作虚假。所以,不要想着去控制紧张,紧张就随它去吧。

在参加评选前两天我问她准备的情况,她说:“比较有把握了,特别是牢记您的话‘紧张才最真实’,我允许自己紧张,反倒觉得没那么紧张了。”评比结束后她给我发来一条短信:“黄老师,昨晚的评选结果揭晓,我发挥得不错,当选为北师大‘十佳学生’第一名。谢谢您的辅导,很受用,您的建议我都采用了,舞台表现很自然,再次谢谢您,祝您工作顺利,天天开心!”看到苏媛的短信,我确实很开心。你若是能接受自己紧张,也会像苏媛一样实现自己的愿望。

以上是我谈的如何克服紧张。哦,现在似乎不能叫“克服”了,而应该叫“调适”。调适紧张的第一个方面就是降低需求,有6个方法,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1看轻结果

2放下自我

3允许犯错

4允许失败

5允许丢脸

6允许紧张

知识就是力量

前面我们说的都是通过降低需求来减少紧张,接下来看看如何通过“增加把握”进一步降低紧张。

我的第1点建议是:知识的储备。

一次,在训练汇报说明的课上,有一位在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的学员给大家讲述一个水库的大坝工程,讲得结结巴巴,满头大汗。下课后,我问他:“这个水库大坝你了解吗?好像不是很熟悉啊。”他承认,他只是跟着访问团参观过这个水库大坝,当时讲解的人说得特别好,所以他觉得照着说也一定能说好,谁知道却不行。我说,你当然说不好,因为你不会像讲解员那么了解大坝,自己都不清楚的事,如何能说清楚呢?我问他有没有自己特别熟悉和了解的也是说明性的题材呢?他想了想说:“书法可以吗?”我说:“当然可以。你介绍作品、介绍书写技巧都可以,都是说明性题材。”他说:“我学书法都20年了,能写好几种字体呢。”我说:“太好了,下一次你给我们介绍你最拿手的一种吧。”
在下一次课上,这位学员带来了他的一幅书法作品,在上台讲话的时候,从他兴奋的神情我能感觉出他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在台上发言。讲完后,他激动地要把这幅自己最得意的作品送给我。我问他:“今天讲话紧张吗?”“我都忘了紧张,我今天是抢着上台讲话呢。”

你看,对内容的熟悉与否,让一个人讲话时的心理态度发生了截然相反的变化。

所以,要想在讲话时充满信心、底气十足,首先要对所讲内容有足够多的了解。戴尔·卡耐基先生有个建议:“对一个题目你要尽量地去了解,了解程度要超过你所讲的40倍。”这样做对心理有什么帮助呢?坦博是美国最有名的作家之一,她往往为了写两页的文章去收集够写一本书的材料。她谈到这么做的原因时说:“我所拥有的资料,虽然不一定用出来,但却使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充满信心,让我的思路更加明晰,也使我有很多预留的储备。”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工作中的讲话一般都不会超出专业范围,出了这个领域别人一般也不会请你做正式发言,所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对本行业的知识非常精通,这对于你在讲话时有充分的信心是非常有帮助的。多一些研究,多一些学习,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记录,都会帮助你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都会让你在讲话时不由自主地更有把握。

正确的准备让你心里有底

第2点建议:正确的准备。

对于讲话者而言,充分准备首先对缓解紧张有直接的作用。上战场之前,没检查过枪支,没看过弹药,你心里什么感觉?卡耐基先生认为:“只有准备充分的演讲者,才配有自信的资格。”

2003年5月11日,北京市政府在中华世纪坛举行感谢全国支持北京抗击“非典”的活动。一位清华大学的女学生代表北京市大学生发言。她写好了讲话稿却不想照稿念,于是把稿子放进衣服口袋里开始背,结果背诵的时候忘词了,只好尴尬地掏出讲稿。念了一段感觉有把握了,又把稿子放回去接着背,结果背得结结巴巴,一会儿又断了,不得不再次掏出稿子继续念。看到她脸上因紧张忘词出现的汗水,我的手不由得攥紧,手心直出汗,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叫为人捏把汗,真怕她又把词给忘了,心想看她发言怎么像看恐怖片似的。最后她讲了什么我全不知道,我想她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自己讲了什么吧。

很多人以为讲话前的准备就是事先写一篇讲话稿,然后照稿念,如果不适合念就背诵,但你是否知道,背稿很容易忘词,因为人的记忆是不保险的,没有哪家保险公司愿意为人的记忆上保险。这种准备方法不仅对降低紧张心理丝毫没有帮助,还会因为担心忘词而加剧心理负担。

英国前首相邱吉尔在年轻的时候,也喜欢先把演说词写下来,然后在心里默记。结果有一天,他在英国国会议员前大背讲稿的时候,思路突然中断,脑子里一片空白,想不起下句该讲什么了。他尴尬极了,只好把上一句重背了一遍,可脑子里还是空白,脸涨成了猪肝色,最后只得沮丧地坐下来,羞愧极了。吃了这次苦头,他再也不背演说词了。

严格地说,念稿、背稿是不能叫做“讲话”的。正确的“讲话准备”应该怎么做呢?一般来讲,首先是对讲话内容的深入思考。诺曼·托马斯是位卓越的演讲家,面对与他政见不同的听众,他同样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赢得他们的敬佩。他曾说:假如你要发表一篇重要的演讲,你得先与讲题休戚与共一段时间,并在内心反复思考,把演说前的准备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这么一来,无论是走在大街上、或是看报上的一篇文章、或是上床睡觉、或是早上醒过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会有很多对演讲有用的生动事例或表达方式源源不断地向你涌来。平庸的演讲,通常产生于平庸的思考,是对讲题认识不完全的结果。
接下来,除了重要的场合需要写出讲稿以外,其他情况都不应该写讲稿,只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整理出一个讲话提纲,讲什么主题,用什么材料来讲,大体结构如何,都浓缩在提纲上,然后再做几次模拟预讲,最后按提纲去发表讲话就行了。

我备课的方式主要就是看提纲进行准备,虽然每次看上10分钟讲课提纲就行了,但要是没看,心里就是没底。虽然当众讲话的理论课、人际关系、和谐销售等课我都讲过上百遍了,但要是在上课前没有从大脑里过一遍提纲,就会有生疏感。

预讲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对于找我做演讲辅导的人士,我都会在指导完他的讲话思路后,让他对着我讲上几遍,我认为这样的预讲比我做的指导更重要,对讲话人的心理帮助很大。

一次,美国一家颇具规模的投资银行的副董事长唐纳德先生通过秘书联系到我,请我为他在中国的一次重要演讲做辅导。他在中国的时间表安排得非常满,在两次活动中间只有两个小时可用,这对我也提出了新挑战。我请他把演讲稿事先发给我,先对他要讲的内容做个了解。然后,我用30分钟与他讨论了演讲稿的结构调整,把演讲的技巧对他做了交待,剩下的时间,我让他先按我的要求对我讲上一遍,重点段落讲两遍,我对他的演讲做出简评后,请他再根据我的提示整体讲上一遍。这时我问他的感觉,他说讲了两遍以后,感觉很好。第二天他发表完演讲之后发来邮件,说演讲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自己讲的时候感觉好极了,还感谢秘书为他找了一位好老师。我认为唐纳德先生的演讲之所以能取得良好效果,预讲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提纲+预讲”的组合是正确的准备方式。

至于具体的讲话思路如何确定,我会在实践篇“如何充分准备一次讲话”中再细谈。

丹尼尔·韦伯斯特说:“未经准备而站在听众面前,无异于裸体示众,而准备了一半,就等于只穿了一半的衣服。”这句话有些令人心惊,但为了让我们讲话时有一份轻松的心态,还是应该“先把衣服穿好”,做正确的准备吧。

实践积累成功经验

第3点建议:训练和实践。

但说到最后,最能让自己对当众讲话感到轻松的方法就是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来积累当众讲话的成功经验。

詹姆斯·哈维·罗宾逊教授在《思想的酝酿》一书中这样说:“恐惧皆来自于无知与不确定,对大多数人而言,当众讲话是个未知数,结果不免充满了焦虑和恐惧。对于生手来说,那更是错综复杂的陌生境况,好像是刚开始学打网球或开汽车。要使这种可怕的境况变得简单和轻松,只有靠练习、练习、再练习。你会发现,像很多人一样,只要有了成功的经验作为基础,当众讲话就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快乐。”

“世上没有天生的演讲家”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每一个讲师都是“讲”出来的,每一位演讲家也是“讲”出来的。我国著名的演讲家李燕杰,在谈到演讲经验和体会时说:“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书的。我从小不爱说话,更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上大学时,连在小组会上都不敢发言,班主任还专门找我谈话,让我加强锻炼。后来一有机会,我就硬着头皮上台讲,练习多了,就学会对群众讲话了。当了老师之后,讲话的机会更多,逐渐就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演说家。”李燕杰后来被认为是共和国四大演讲家之一。
有人问萧伯纳是如何学会引人入胜地当众演讲的,他答道:“我是以学溜冰的方法来做的——我固执地一味让自己出丑,直到我熟练为止。”萧伯纳年轻时是伦敦最胆怯的人之一,常常在河堤上走上20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壮起胆子去敲别人的门。他承认:“很少有人像我这样仅仅是为了纯粹的胆小而感到羞耻和痛苦。”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快速有效的方法来克服羞怯、胆小和恐惧。他加入了一个辩论会。凡是每次在伦敦举行的聚会,他必定参加。每次公开的讨论,他都参加辩论。萧伯纳全身心地投入了社会主义运动,并四处为该运动讲演。结果,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他把自己变成了20世纪上半叶最具信心、最光芒四射的演说家之一。

积累成功的经验没有捷径,没有窍门,它需要直接的行动,需要亲身的体验和不断地实践。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有人希望通过喊口号来改变自己的心理:“我是最棒的,我是全世界最棒的,我的讲话很精彩!”先不说这种说法本身有无问题,单是这种喊口号的方式绝对产生不了真实的感觉。你的潜意识不相信,就起不到效果。

因此,学习当众讲话时想克服地震般的紧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训练和练习。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学习方法“做中学”,就是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我所敬佩的习惯研究专家周士渊先生提出“开口开口再开口,实践实践再实践”的口号,建议把当众讲话变成习惯。在我的当众讲话培训方案中有理论课和训练课,但理论课只占很少的一部分,90%的时间都让学员上台训练。每次课每位学员必须站起来对大家讲话,每人至少两次。你会发现,这样一个训练过程对于去除当众讲话的紧张效果神速,通过训练,学员们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拘谨木讷到谈吐自如,从结结巴巴到轻松流畅,真的把紧张减到了最小的程度。

“进、退、停”之后才能有收获

可能会有人说:“我参加的大会小会很多,讲了很多次话,为什么还是紧张?”这是因为你始终没有获得成功的感觉和经验。请注意,实践的目的是要积累成功的经验,这种成功的经验哪怕只有一次,便会对你的心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卡耐基先生在密苏里州华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上学的时候,为了出人头地,体质瘦弱的他没法选择打橄榄球,只能去参加学校里的演讲比赛。但他参加演讲比赛12次,每次都惨败,卡耐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第12次演讲比赛败北之后,卡耐基心灰意冷,精疲力竭地在密苏里州102号河边彷徨,想到了自杀。卡耐基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当时,我没有找到旧猎枪或与之类似的致命的东西……”幸好卡耐基没有找到猎枪,要不然一个伟大的成人教育家就这样毁灭了。“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站起来。”卡耐基这样想也这样去做了。结果,在第13次演讲比赛中他获得了胜利,获得了学院的勒伯第青年演说家奖。这一次成功带给了卡耐基莫大的信心。许多学生纷纷找到他,请求卡耐基指导他们演讲。卡耐基后来在回忆录中不无自信地说:“我虽然经历了12次失败,但最后终于赢得了辩论比赛。更为激励我的是,我在学院里训练的男生赢得了公众演说比赛,女生也获得了朗读比赛的冠军。从那一天起,我知道我该走怎样的路了。”
我的成长经历也说明了这一点。我原来没有上讲台的经历,从小连私下讲话都非常害怕,当众讲话更是特别恐惧。记得办学初期,我亲自上课,但是对于登台的恐惧我比学员好不了多少,下午有课,中午紧张到午觉也睡不着。多少次,我一边讲课一边出汗。这样的心理状态大概持续了两年左右,我感觉当众讲话的紧张可能要永远伴随我了,而选择这样的职业,恐怕会让我一生在刀尖上跳舞。但就是这样一遍遍上台,一次次磨练,我发现从第三年开始,我讲课开始轻松起来,对讲课的控制也逐渐有了感觉。2003年夏天,有一个企业请我去讲销售课,那是他们组织的全北京市的行业性会议,当时会场有400多人(我事后知道的),上课的时候,只觉得偌大一个会议室满是人。上了一天的课,课后效果我也没感觉,后来了解到大家的反映非常好。特别是半年以后遇到一个人,他很热情地招呼我,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认识他。他说半年前在那次会议上听过我的课,说那是他从小到大听过的最生动的一次课,讲得非常好。得到了这样的肯定,我信心更足了。有了这一次成功的经验,下次讲1000人的课我也不太担心了。

遇到暂时的失败,不要灰心丧气,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在学习上,有一种被心理学家称为“学习的高原反应”现象,就是说在学习的某段时期,我们会感觉停滞不前,甚至有些倒退,还把以前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再努力也不能有所突破。这时候,有些人会绝望、放弃,而有些人会坚持下来。结果我们会发现,不知什么原因,奇迹几乎就在一夜之间发生了,突如其来地让我们有了力量和信心。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像飞机起飞前总会有一阵颠簸和振颤,然后才能青云直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地球上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会有“进、退、停”三种状态。拿一棵树的成长来说,春天到了开始发芽抽枝,夏天蓬勃生长,这是“进”的状态;到了秋天,本来长出来的树叶开始凋零落下,出现了“退”;到冬天,树木生长则出现了“停”的状态。地球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这个道理,只不过有形事物的三种状态我们看得很清楚,对无形的事物我们有时候就缺乏明见的智慧。

学习当众讲话同样会出现这种情况。前两堂课你可能觉得进步很快,心理放松了许多,但再上两次课后觉得退步了,还不如前两次课的表现,很多学员就对自己失望了,可是坚持下去,感觉好像突然又找到了,信心如神助般降临。大家明白了“进、退、停”的道理之后,对于退步就会正确对待。我们以前的想法是只能进步、不允许退步。这个要求本身就不符合自然规律。出现了退步,不用难过,也不用伤心,甚至不需要刻意坚持,只要继续做下去就好了。你向前一步,也会退后半步,但是再向前走一步,就会发现成功就藏在拐角处。通过坚持训练、练习和实践,对当众讲话紧张的挑战最终可大获全胜。

北京中旅环视网服务公司的刘振东说:“上周,我们单位开技术研讨会,让我一连讲了三次。以前,要是在白板上写字,我的手会抖,写的字有些歪,特别紧张。现在我可以自然到一边看着下面的人一边写。有人提问,我会说:‘这个问题提得好。’你马上能看到提问的人挺直身子,感觉深受重视……以前我不是不想表现,但因为紧张而压抑了自己的能力。现在真的有些喜欢当众讲话了。”

安军是北京军区的一名军人。他说:“我是一名军人,可以面对很多别人不敢做的事,但就是不能面对众人讲话,我们单位每周五开一次周会,对上周工作做总结,对下周的工作做出安排。就是这种会议,发言的时候,我还紧张得心跳、手抖,不知道说什么好。有时事先写好稿子,但这种会议也不能照稿念。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心里特别紧张。”

而安军在第4次课上就兴奋地汇报:“上周单位里开总结会,我觉得不太害怕了。我运用举例的方法,说得大家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听我讲,我也没用讲稿,一下讲了半个小时,连上课都迟到了。我很兴奋,谢谢老师!”

赛特国际物业管理公司的吴经理说:“刚上课的时候,我在单位做过一次年终总结,当时拿稿子念,还声音发颤、手发抖。当时有人照相,灯光一晃,还把我给打断了,真是特别尴尬。但前两天,我组织单位员工进行一次摄影比赛,给员工发完奖,要说上几句话。这次我不用稿子,说得还很有条理,不像以前那么紧张了。”

坚持训练、练习和实践,让我们能对着以前不敢面对的人发表谈话,这并没有什么技巧,主要是我们消除了紧张,克服了畏惧。的确,只有说,不停地说,一个人才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只有说,不停地说,一个人才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只有说,不停地说,一个人才会建立起当众讲话所必备的信心。到目前为止,训练、练习和实践是消除当众讲话紧张,培养当众讲话自信最便捷、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两个人到四川去出差,晚上,他们到街上去吃小吃,迎面看到一个招牌,上面写着5个大字:“四川风味面。”这两个外地人不知“四川风味”是什么味道,正在犹豫不定,突然其中一个人扭头看见旁边一家店的招牌上写着“酸辣面”,顿时嘴里有了些感觉,捅捅他的同伴:“你看吃这家的面怎么样?”“唔,不错,好像很开胃。”于是两人毫不犹豫地进了“酸辣面”小店。

有吸引力的语言

是什么影响两个外乡人做出进哪家餐馆的决定呢,是因为“酸辣面”比“四川风味面”更好吃吗?两个人都没吃过,怎么知道哪家面味道更好?其实面可能都是一样的,但两人却更相信第二家的面比第一家的面味道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在戴尔·卡耐基先生教过的一个训练班上有一名大学教授和一个直销员,大学教授学历很高,说话非常文雅,很讲究用词,而直销员只是一个当过水手、没上过几天学的人,说话很直接,没那么多修饰。一般人可能猜想大学教授的讲话比直销员更受欢迎,但情形却恰恰相反。卡耐基先生认真地研究了这两个人的语言,发现原因是大学教授的语言太空泛笼统,而直销员说话却具体明确。最后卡耐基先生得出一个结论:“只有说话具体的人,不管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才具备吸引别人注意的能力。”他还说:“具体化的语言比修辞和逻辑都更重要。”的确,书面语言更讲究逻辑和修辞,但在口语表达上,逻辑和修辞都要无条件地让位于语言具体化。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笼统是模糊思想的避难所,是没有智慧的表现,要尽量避免。”

法国哲学家艾兰也说:“抽象的风格总是差的,我们的句子里应该充满石头、金属、椅子、桌子、动物、男人和女人。”

所以“四川风味面”这种抽象的说法敌不过具体的“酸辣面”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当众讲话的第二大原则是:语言具体。

语言如何具体呢?

我们先看这句话:“老胡这个人很有力气,特别特别有力气。”有些人讲话喜欢用很多形容词,甚至会用三四个“特别”或“非常”表达自己的感受。但这么说,别人能明白老胡有多大力气吗?越这么说,别人心里就越有具体的期待:老胡到底有多大力气,怎么有力气?可你却没有了下文,你说的话就没有满足听众的要求。

要是这样说:“老胡这个人很有力气,农村用的抽水泵,他一个人就能搬起来!”这下你该知道老胡有多大力气了吧。“老胡这个人特别有力气”,这只是一个概括性说明,如果没有后面的描写,你怎么知道老胡究竟有多大的力气呢?

再看一句话:“这车动力很强,特别强!”怎么强啊?“轻轻一踩油门就会有推背的感觉。”这样,你对此车的动力强是不是很清楚啊。

这两句话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想语言具体,一定要有关于事实的描述,我觉得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口号来形容最恰当不过,就是“用事实说话”。

学员柳文红是一位小学班主任,她说:“我们班有个孩子特别淘气,经常发怪声,掐女生,爬桌子,扮鬼脸,冲老师晃小拳头。”这一系列的事实是不是很好地说明了孩子的淘气?

王海洋谈及父亲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教师时说:“别的老师不愿教的捣蛋生,我父亲愿意教。每年评优秀班级和老师时都有他的班级和他的名字,每年教师节他收到的礼物总是其他老师的两倍。”用事实说话是不是很好地展示出他父亲的优秀呢?
有一篇报道这样介绍一位医生的事迹:“……紧张的抢救结束后,蒋荣猛累得连拧开矿泉水瓶盖的力气都没有了。”“拧矿泉水瓶盖”这个事实,也是对累的程度的最好描述。

因此,用事实说话是语言具体的第一个要素。

只有事实够不够?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文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51枚金牌,奖牌总数达到100枚。”这些都是事实,而且有具体的数字。数字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事实更明确,汇报工作的时候,适当运用数字很能说明问题。但这里,我不是想说数字的重要性,我要让大家看不同的表述方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让国歌51次响起,让国旗100次升起。”可以说,两段话表达的核心内容是一样的,但是听起来感觉会不一样,第二种表达方式是不是更形象化?因为在这样的语言里有了听觉、视觉两种景象。这又给我们一个提示:事实可以景象化。

人感受外在世界主要有5个通道: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当我们表达的事实能和这5种感觉相联系,景象效果就会出来。前面提到的“酸辣面”为什么很能打动人?它触动了人的味觉。

所以,生动的语言体现为“感觉语言”,或者我称为“多媒体语言”的运用上。比如我们说天很热,怎么把事实表达得更生动呢?

从视觉上:看到阳光白得耀眼,空气中热气一浪又一浪。

从听觉上:整天听到空调嗡嗡的声响,树上知了不停地鸣叫。

从嗅觉上:闻到柏油马路上被晒化的沥青的味道。

从味觉上:感到口渴、口干舌燥。

从触觉上:感到太阳晒得脸发疼,地被晒得烫脚,身上直往外冒汗,衣服湿透了粘在身上。

当然,你还可以找出更多的感官体验。

我以前说话也是很笼统的,不太会用事实和景象语言,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开始注意用自己的感官来体会我经历的事情,我发现这样会帮助自己说出“多媒体语言”。

有一次我去中央民族大学办事,看到校园里的一块草坪,感觉太美了,我想如何才能把这块草坪的美说得让别人也了解呢?我开始静静地观察:这块大草坪夹在两条长长的校园马路的中间,很大,但到底有多大呢?唔,我需要目测一下,算下来有七八块篮球场那么大吧。继续看看草地的情况怎么样呢?草地上长满了青青的绿草,铺得很满,没露出一点土,而草地上每隔十多米就有一棵三米来高的松树,一眼望去,这儿也是一片稀疏的松树林。草地上除了松树再没有一点杂物,非常干净。在草坪的旁边,也就是路边,每隔20米有一张双人长椅,有些学生坐在椅子上捧着书看,有的学生耳朵里插着耳机听音乐。没有喧嚣,没有吵闹,一切是那么安静。难怪我的心里感觉到一片净土。注意到这些细节,视觉和听觉的景象就很清晰了。

景象语言还能加上什么?

2001年中国游泳名将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当时很多记者对他的横渡做了报道。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最大的挑战是海水太冷,“海水冷”就成了报道的重点。有4位记者分别用不同的说法描述“海水冷”,第1位记者说:“今天的海水很冷,特别冷”;第2位记者说:“今天的海水很冷,水温只有16度”;第3位记者说:“今天的海水很冷,冷得像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水”;第4位记者说:“今天的海水很冷,我们的随行记者跟着张健一起下水,没到两分钟就上了岸,冻得上牙打下牙。”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这4种说法各自的效果。第1种说法语言很笼统,听众感受不明确。第2种说法具体一些,有了一个数字说明,但这个事实听众不熟悉,16度的水到底有多凉,不容易感受。第3种说法用一个听众熟悉的事物作比喻,听众能感觉出凉了,效果不错。而第4种说法大家普遍感到非常好。为什么?我们看,首先这是一种具体化的语言吗?是,它说了一个事实。另外,这个事实还有视觉和触觉的景象,是多媒体语言。但最重要的是,这个具体的事实有情节发展和戏剧化效果,这就构成了一个事例。所以,最好的具体化的语言就是生动有趣的事例。

其实要想把话表述清楚有两种语言。一种是比喻,比喻是用听众熟悉的一种事物去比较我们要说明的事物,运用得巧妙,语言会相当精彩。我听过一位教授解释中医治人不治病的医学理念,他是这么说的:一段木头潮湿了就会长出蘑菇,如果把木头看成人,蘑菇看成病,这就好像人生了病。如果想让木头上没有蘑菇,西医的方法是摘蘑菇,但只要木头还是潮湿的,摘了蘑菇,木头还会不断地长出新蘑菇。而中医治人不治病的理念就是不去考虑摘蘑菇,而是去治木头,只要把木头弄干燥了,就算上面还有蘑菇菌,也长不出蘑菇。也就是说人的状态对了,就算有病毒细菌,也会受到抑制,人是不会生病的。这是我听过的关于解释中医理念的最生动的比喻,从中可以看出比喻的妙处。一般来讲,运用比喻必须多观察生活,体会不同事物和现象之间相同的感受,这样才能说出恰到好处的比喻。

而另一种把话讲清楚的语言是举例子,这是我们这一章所说的语言具体的重要方法。北京有一位健康保健专家,由于很会讲话,尤其很会举例子,他的讲座受到了空前的推崇,引起了一股全民关注健康保健的热潮。《北京晚报》甚至为此专门开辟了新栏目“健康快车”,各大机关、单位、学校邀请他去讲课,他的讲话稿被很多邀请他讲过课的单位录成文字,做成小册子,被赠送给亲友、客户。他可以说是目前中国养生保健热潮的一股重要推动力量,这位专家的名字叫洪昭光。

我就是被一个事例所吸引,而接触到洪昭光教授传播的健康理念的。我当时在朋友家看到一篇录音稿,这篇稿子缺了前面两页,没有前言,正好写了一个事例,说一个人冬天花6块钱买了100斤大白菜,放在楼下,第二天下雪,他就往家里搬菜。他们家住5楼,一开始他一次搬2颗,后来发现太慢就一次搬4颗,结果两趟下来,喘不上气,并开始咳血,心脏绞痛。赶紧打120,叫来救护车送到医院,为了急救,打了两针进口药花了6万块钱,总算把命救过来了,还好没留下什么后遗症。想想为了抢救6块钱的大白菜竟然花了6万块。这个人如果有健康保健的知识,知道自己心脏有病,不能用大力气,就不会那么吃力地干活,哪怕花钱请别人给他搬,也不用花那样多的救命钱。

我被这个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了,往下看,事例一个又一个。当晚,我禁不住把这篇2万多字的稿子一口气看完了。后来,我找来前两页的内容,想完整地看一看,结果发现,前两页是理论性内容,没有事例。我就想,当时要是资料全,前面的内容还不一定能吸引我。后来,我把这篇讲话稿的结构做了小调整,把这个故事放在了讲稿的最前面,再做出来转送给朋友看。
这就是事例在讲话中的作用。一个会传播的人,决不能小视它的作用。我的书籍和讲课中穿插了大量的事例。一次我为我们广州分校上《和谐销售》课,我们分校有位老师很有心,一边听课一边数我在这门课里所用的事例,结果一天6个小时数下来,她告诉我课中用了二百多个事例,我自己都从来没有计算过,听到也有点惊讶,因为算下来平均一分多钟里就包括一个事例,因此这门课85%的时间都是在讲例子,我想这也是学员爱听我讲课的原因之一。

我的这种讲课包括讲话的习惯,也是在明白了语言具体这个原则后培养出来的,这一点,我深受卡耐基先生思想的影响。关于语言具体,他做了很多重要的论述,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在表达上,最重要的不是观念的陈述,而是要找到能解释观念的生动的描述。”就是要找到生动的事例。

语言具体的运用

大家可能会问,我平时要做的是工作讲话,不是讲课或演讲,语言也需要具体吗?当然要。我们看看国家领导人在讲话方面是怎么体现语言具体的原则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央委员会做报告,在谈到过去5年的成就时,胡锦涛总书记用“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创新型国家进展良好”……最后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等多个方面来说明成就,非常具体,让与会代表真正感受到过去5年取得的重大成就。从十七大报告中我们能看到具体化原则的运用。

我国嫦娥卫星发回第一张月球图片后,温家宝总理到航天城为第一幅月球照片揭幕,然后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温家宝总理就巧妙运用了事例,他说:“探月工程寄托着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人华侨的热切期盼,有位老华侨深情地说, ‘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卫星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温总理这句话一说完,全场掌声雷动,事例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还有一次,温家宝总理到日本访问,在日本国会的讲话用了七八个具体事例。结束演讲的时候他说:“在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有一座石灯笼,是1980年日本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亲自送来、亲自点燃的。这盏灯与日本唐招提寺的另一盏是一对。这对灯火至今仍在燃烧,长明不灭,遥相辉映,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光明前景。”在这个精彩的结尾中,事例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们不得不佩服我国新一代领导人的口才。

所以,语言具体是我们在口语表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原则。一次我在加拿大讲当众讲话的六大原则,课后加拿大道明信托银行的一位经理很激动:“黄校长,我对语言具体这一原则非常认同,你说得太好了,我知道我的问题出在哪里了。每次我在单位里有什么好创意,我一讲,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好,领导也觉得没什么,可我思来想去认为这真是特别好的创意,他们怎么都不认可呢?我现在才明白,我说得太笼统了,不具体,我说的他们不明白,怎么会认可我的意见?我以后要改正这种讲话习惯。”

这可能是很多人都需要培养的习惯——把笼统变具体,把抽象变明确。这样你的讲话可能就像洪昭光教授那样受欢迎,就像我们新一代领导人那样显出高水平了。
下面我与大家谈的是讲话的结构安排问题。对于一般的工作类讲话,讲话结构不需要有很强的艺术性,做到条理清晰就可以了,尤其是说明类的讲话更需要有条有理。所以我要谈的当众讲话原则三是:条理清晰。

理出条理的公式

如何能让我们的讲话做到条理清晰呢?在这里我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条理公式,用这个公式就可以让我们讲话有条有理。条理公式共有3步:

第1步是“概述”,就是对所讲的内容点题并做概述。

第2步是“条理”,就是将主要内容理出条理,并用数字加重点的形式形成标题作为引导。

第3步是“归纳”,最后重复标题,并对通篇内容做一个总结来结束。

我下面用一篇发言来给大家解释条理公式的用法。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款高清数字电视。此电视是现在市场上难得一见的高性价比液晶电视,其优良的性能和物美价廉的特点被很多消费者所青睐。 那么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下这款高清数字电视的4个优势。

1超薄:这款电视可以说真正意义上达到了超薄的概念,其机身的厚度只有5公分。从侧面看上去如同一个工艺像框,不像传统电视那样又笨拙又占地方。不用再为家里电视位置不好找而苦恼,你可以把它挂在客厅、厨房、卫生间……如果家里的电线够长,你可以带着它出门,因为它重量极轻,只有普通电视三分之一的重量。这就是超薄带来的好处。

2高清:这款电视的屏幕是纯物理技术制造。采用的点排成像技术与传统的普通电视的球面显像管有着本质的区别,真正做到了绝对纯平。它的清晰度可以让您有身临其境的效果。2046×1660的高分辨率让您再也不用为看不清楚而烦恼。清楚的画面才能让您有放松的感觉。

3健康:有些朋友是不是总感觉看一会儿电视就眼睛疼?那是由电视屏幕放射的辐射电波导致的,不注意这一点会伤害视力。我们这款电视采用全机身防静电处理,把屏幕放射的辐射电波用静电引流吸收,极大地减少对人体的伤害。而且您在家里是不是总能感觉到电视的灰尘太多呢?那是由于电视内的高压电包放电吸引了附近的灰尘,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家人的健康。而这款电视采用的静电倒流高压包既能省电又能防止灰尘吸附,这就避免了电视给您和家人带来的健康威胁。

4方便:我们每天要承受很多工作跟压力,打开电视想看看节目放松一下,有的时候却找不到电视遥控器。我们这款电视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声控遥感技术。您只需要事先设置好开机、换台、关闭、音量大小的语音,就再也不用为找遥控器而烦心了。并且这款电视可以按人体的生物钟来自然控制音量和关机时间,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这就是这款电视给您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超薄、高清、健康、方便——这就是本款高清数字电视带给您的好处。您还等什么呢?快快行动吧!

这是我们课堂上一位学员的发言,篇幅虽然不长,但其中贯穿着对条理公式的运用。

条理公式第1条是“概述”,要求有点题和概述。

我们看发言的第一段,虽然就4句话,但既有点题也有概述:“我向大家推荐一款高清数字电视”,这是点题,开门见山,非常明确。随后2句对这款电视的特点做了概括性介绍,并明确指出要说的优势共4点,这是概述。
条理公式的第2条:“条理”。

这篇发言接下来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讲话者将主要内容分成几个段落,每一段前面都有“数字+重点”形成的标题作为每段内容的提示。这种方式就好像奥运会开幕式的运动员入场,每一个国家的运动员前面都有一位礼仪小姐举着牌子来引导。有了明确的指示牌,观众就清楚这些运动员是属于哪个国家的了。所以,标题是使内容形成条理的重要标志,这是条理公式的核心。

条理公式第3条:“归纳”。

归纳最重要的是把标题重复一遍,这对于听讲的形式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听众手里没有你讲话内容的任何资料,仅凭耳朵听,那听过的内容就会像荷叶上的水珠一样极易滑落,所以一定要在讲话结束前再做一次标题性的提示,让听众加深印象。我们看这个发言的结尾就是这么做的。这样做之后,他又做了一个观点性的总结来结束整个讲话。

所以,条理公式并不复杂,只有3步:概述、条理、归纳。

总体易把握

知道了条理公式的内容,接下来我要说的是运用条理公式应注意的地方。

第一,要注意概述。我们东方人了解事物,总是从总体到局部,从全面到具体,比较注重从宏观角度来把握具体事物。就像我们写地址是这样:中国—北京—海淀区—大钟寺—中鼎大厦—4层—北京卡耐基学校,是由大到小的顺序。而西方人写地址的顺序恰恰相反,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

所以,哪怕是我们介绍自己名字这么简单的内容也要注意先从总体上表达,先报全名:“我叫黄久凌。”有了一个整体印象之后,逐字解释:“黄是黄山的黄,久是长久的久,凌是凌云壮志的凌。”这样听众在对事物有总体印象的情况下再了解局部,就会觉得很清晰。如果这么介绍名字:“我姓黄,久是永久的久,凌是凌云壮志的凌,我叫黄久凌。”这种像搭积木一样凑出名字的介绍方式,容易让人记错。

既然中国听众了解事物的思维方式是由总到分,那么你在讲具体内容之前最好有一个总体概述,从整体上对所讲内容有个说明,并指出下面的内容要分成几个部分。说有几个部分这也是给大家一个总体的概念,当听众明确听到你下面要讲5点之类的话的时候,大家就会掏出笔来,准备记录你的讲话要点了。

数字理顺序

第二,要注意单层的结构。

对内容分出条理,只要分出一个大层次就可以了,就是说整篇讲话有一、二、三、四、五这样一个层次就可以了,不要再在大层次里再来个1,2,3小层次,小层次里面再来个A,B,C,出现多层次的复式结构。

书面表达经常有多层次结构,但口语表达最好用单层结构。因为讲话,尤其是公开讲话,对于听众来说信息是一次性地单向输出的,不可能讲完了一遍再讲一遍,让听众一起吃个回锅饭。所以对于讲话的内容与结构都要求简单、清晰、容易懂,不能复杂化。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报告就是明显的单层结构。十七大报告共分12个部分,第一、过去五年的工作;第二、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第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十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通篇就是一个大单层结构。这样的宏篇讲话采用单层结构,易于听众了解和掌握,尽管胡锦涛总书记在做十七大报告的时候,台下代表们手上还有文字稿可以看。
另外我还有一个建议:如果讲话时间不是很长,比如30分钟之内的讲话,内容分成3段、说上3点就是最理想的。“3”是个有魔力的数字,自然界的每一种物质都有固态、液态、气态3种状态,在这三种状态中循环变化。道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3”本身就是一个代表自然状态的数字,比较恰当,不多也不少。物理学上讲3点最为稳定,2点不能稳定,4点又多余。所以你可以体会一下,“我下面要说两点”,好像少一些,显得内容不丰富;“我下面要讲4点”,简短的发言又略嫌啰唆。

当然,如果你的内容不好分成3部分,而是4个方面的内容,也不用教条,非3点不可。知道了原则之后也要学会灵活变化,不能灵活应用,学的就是死知识。

标题有妙处

第三,要注意标题,标题是由数字加上提炼出的重点形成的。标题在写文章时常用,讲话时大家就不常用了,往往在说出数字之后直接开始说内容。其实,标题相当于对这部分内容的又一个概述,也好像是给这段内容起了一个名字。人有了名字,才容易记,没名字,怎么记呢?

标题的字数还应尽量相同。比如说标题都用3个字,或者都用4个字。就像本书“理论篇”中的标题“突破心理”、“语言具体”、“条理清晰”等,都用4个字,看起来工整美观,更利于听众掌握。如果能结合尾字的音律,合折压韵、朗朗上口就更好了。

还有一个规律是标题字数越少、越突出,越有利于听众记忆。所以能用三个字做标题,尽量不用四字,能用两字,就不用三字,当然最少是一个字了,这样的标题非常突出。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开幕式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黄金时间全文播放了一位大会代表在小组会上的发言,那是江苏省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他带着浓重的乡音说:“十七大报告有三个好!一是会议好,好就好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农民听得懂、村干部能操作;二是共产党好,好就好在坚持发展为民、自己有不足自己就改进得好;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好就好在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胡锦涛总书记当时在场,一听发言笑着说:“好,我们为你鼓掌!”会场响起一片热烈掌声。

用“好”做标题,就是一个字的标题,而且重点字相同,特别简洁、清晰、有创意。其实吴书记的口音很重,听起来还有些费劲,但是由于这位干部会表达,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而其他代表的发言就不如“三个好”抢镜头。

前面提到的洪昭光教授除了会举例子,条理公式的运用也特别到位,甚至将标题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且看他是怎么说的。他讲的内容“健康的四大基石”,分别有非常工整的标题:一、合理膳食,二、适量运动,三、戒烟限酒,四、心理平衡。在“合理膳食”这一章中,他用了一个字的小标题,指出吃的食物要做到红、黄、绿、白、黑俱全,非常精炼。更妙的是他还能将数字和标题相结合,形成了一、二、三、四、五的特殊标题。“一”是每天1袋牛奶;“二”是250克碳水化合物;“三”是3份高蛋白;“四”是指4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盐,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五”是500克蔬菜和水果。

这样的标题让洪教授所讲的内容生动出彩,听众容易记忆,传播也变得容易,洪教授一下子声名远播。

归纳生效果

最后还要注意一点:归纳。心理学里有一个“首因效应”,说的是人对首次接收的信息会留下深刻印象。就像婴儿出生之后喝的第一种奶粉是哪一种就会一直喝这种奶粉,所以奶粉公司经常会免费提供奶粉给刚出生的婴儿,婴儿吃上一口就认准这种奶粉了——这就是首因效应。除了首因效应之外,还有一个“末因效应”,是说最后的信息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讲话的开场很重要,结尾也很重要,对讲话进行归纳就是利用末因效应,再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很多的讲话最后忘了归纳。我建议,超过10分钟的说明类讲话一定要做归纳,最简单的归纳就是把“数字+重点”重复一遍,这么做的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我有一次听广播,节目介绍北京怀柔区的特色旅游,归结出了怀柔区的8大特色旅游,一一做了介绍,采摘游、风情游、民俗游等,全部介绍完有十多分钟。最后一种特色旅游介绍完之后,主播就说了一句话:欢迎大家到怀柔去旅游。我听完了,连4种特色游都没记住。按说三个字的标题,又介绍得很详细,听完节目不能记8个,记住五六个也是应该的,但结果没记住,为什么呢?结束之前没做归纳。

归纳的作用就像“包的提手”。一个包里装了那么多东西,如果没有提手怎么拎回家呢?有了归纳,我们就可以把很多内容放在包里拎回家了。

最近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天天美食》节目教人做菜,由歌星和其他明星客串主持。我最认可的就是他们能把如何做一道菜介绍得很清楚,不仅说得条理清楚,而且我注意到他们每做完一道菜,最后总会把流程再归纳一下,这种做法就对了。

以上是条理公式运用的4个要点:1. 总体易把握,2. 数字理顺序,3. 标题有妙处,4. 归纳生效果。
我在前面曾说过,准备讲话不要写讲稿来准备,也不要去背稿或照稿念,除了前面说到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要在这儿讲,那就是,按文字稿去讲话不可能表达出感受。

我们在表达什么?

我要谈的当众讲话的第4大原则是:表达感受。

我们想想,平时的讲话是在表达文字呢,还是在表达感受?我们用几个词来比较一下。

“白”和“黑”。你心里想着“白色”说“白”和想着“黑色”说“黑”,你看看感觉一样吗?

“圆”和“方”。你心里想着“圆形”说“圆”和想着“方形”说“方”,你也看看感觉一样吗?

“干”和“湿”。你心里想着干燥的感觉去说“干的”,想着湿的情形去说“湿的”,你看感觉又如何?

大家看没看过知名演员葛优出演的一个加湿器的广告,广告词是:“不干、不燥、不上火,亚都加湿器,那叫一个——湿。”葛优最后说出的这个“湿”,感受极其强烈,一听就觉得我们的手真的湿了。这就是表达感受啊!

表达感受其实是表达的核心。前面所讲的突破心理、语言具体、条理清晰这一条条原则是让大家在心理上轻松,语言上明晰,整篇讲话结构有条有理,从内容到结构有一套讲话的方法,但最后还是要落实到“讲”上来。如果不知道最终我们“讲”的究竟是什么,表达的究竟是什么,那前面的一切都成了空谈。

在学校开设的《科学发声》课上,甄立夫老师会详细地谈到表达感受的深层原因,也会带着大家去体会更多事物的感受来练习表达。

其实,所有的表达都追求这一点。音乐的表达不是表达音符,而是通过音符表达感受;美术的表达不是表达线条和色彩,而是通过它们表达感受;文章的表达同样不是表达文字,而是透过文字来表达作者的感受。

讲话这种形式的表达也一样。所以,要记住,讲话时表达的不是文字而是感受,文字只是人类给各种感受起的名字,它不能替代感受。

限制我们表达感受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念稿和背稿。我们平时说话,不是一边心里想着要说的事,一边就直接说出来了吗,谁还先写出稿子来?这是最自然不过的表达感受的方式了,也最能表达出感受。真正的讲话是不需要改变这种鲜活方式的。因此,为什么不让大家把讲话内容逐字逐句地写下来照着去念?因为这样的讲话已不是表达感受,而是表达文字了,这时的讲话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出自纸面。讲话没了内心的感受,就没有了口语的自然和活泼,这样的讲话就僵硬和机械,最典型的就成了小学生背课文。这样的讲话没有人爱听。

林肯说:“我不喜欢听刀切似的、枯燥无味的演讲,我喜欢看他表现得像跟蜜蜂打架似的。”也就是说,林肯希望演讲者表现得痛痛快快、激昂兴奋,要讲话者充分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如果重大的场合讲话一定要用讲稿,可以写下讲稿,但在讲话的时候,可不能简单地念稿,而要在事前对讲稿的内容好好理解,用带潜台词的方式进行预演,加深感受。这样在正式讲话的时候,就会带出你的感受,而避免了学生念课文的情况。也就是说,文字稿只是一个讲话的依托,不能只是把这些纸面文字变成声音就行了,要表达字义而不是字音,才会对念稿的呆板状况有适当改善。但要想说得真像蜜蜂打架似的,不把稿子扔掉是绝对做不到的。

有感受才能有表达

限制我们表达感受的第二个障碍,是对事物的了解不够,理解不深,从而在表达时缺乏感受。

前些时间,中国民航管理部门为了解决空中航线运力不足的问题,将原有的空中航空通道由7层改成了13层,垂直飞行的间隔距离由原来的600米缩短到了300米。上下层之间的飞行高度压缩了,飞机飞行的安全性就受到了影响。这是社会关心的一个问题,有记者采访一位空中管理局的领导,问到这个问题,领导回答说:“航道改了之后,每架飞机都采用两套独立测量空中高度的设备来保证飞行高度测量的准确性,所以飞行安全是有保障的。”这句话,语言具体,论据充分,从文字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这位领导的讲话就是让人感觉飞行安全性好像还不够高,因为他并没有表现出坚定有力的感觉来,有点底气不足,让人听着没有十足的把握。

曾经有位新老师跟我学习教授当众讲话课,上完了师资班,也按教学方案做了准备,结果观摩她上课,一看每个程序都对,所讲的每一句话也没错,可就是感觉缺少了东西。问题就出在她对于课程和教案中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不够,表达中没有感受。我让她把教案多看几遍,一定要找出心中的“为什么”,就是关于每个活动为什么这么安排,每句话为什么要这么说,不明白的来问我。几个回合之后,她加深了对教案的理解,做到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上起课来才找到感觉。

在学校的当众讲话训练课里,我们总是让学员在自己的背景中找题材,就是为了让学员对讲题有切身的感受。学员范涛在介绍一位医生时,一开始就这么说:“我介绍的是一个对我的出生至关重要的人。”我以为他要介绍给他接生的大夫,后来一听才明白了他说的是一位治好了他妈妈尿毒症的医德高尚的医生,与他的出生并无直接关系。可是按推理,如果他妈妈的尿毒症治不好,他也确实不会出生。这么想来,确实有道理。范涛正是这么想,才加深了对这位医生的感觉,在他的讲话中,我体会到了这种感觉。这也正是我们在准备时要做的:找出深刻的体会和强烈的感觉。

表达出感受极为重要,因为除非你对自己所讲的内容有特别的感觉,否则就别期望听众会相信你讲的话。你的态度会决定别人的态度,自己都不坚定地相信,又如何指望别人坚信呢?所以,我们在准备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材料的感觉,只有对讲话内容有热情,才会在讲的时候沸腾。所以,想表达感受先要找到感受。
下面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和听众进行沟通?如果我们不能就表达的内容和听众真正地沟通,讲话就不能算成功。每一个人在讲话的时候都希望能和听众有效沟通,但沟通障碍有时候又觉得特别多,问题在哪里呢?这就是我要谈的当众讲话的第五大原则:和谐沟通。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沟通的概念。我们常常把“交流”和“沟通”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好像它们意思差不多。但它们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交流是双方交换意见,而沟通是指双方达成共识。一旦明白了沟通的概念,对如何沟通也就有了方向。下面给大家提供几个与听众沟通的方法。

做人谦虚低调

第一,保持低调。

谦虚常常能激发别人的信任与善意。邱吉尔之所以能让听众热爱,因为他用了这种方法。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演讲是这样开始的:

“我要坦白地承认,向这么多科学家和饱学的专业人士演讲,使我觉得相当惶恐。我没有受过任何技术教育,也没有进过大学,我只是从日常生活中东摘西拣。因此,今天我谈到这些深奥的科学、社会学与哲学的事件时,相当没有自信。这些事件,每一项都可以研究一辈子。”

在邱吉尔承认他“从生活中东摘西拣”的时候,听众很感动,他的辉煌成就与这一句话的说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苏格拉底的名言是: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一个人在台上的表现总会让听众一览无余。如果讲话的人稍有自夸或自大的行为,一定会激起听众的敌意,不管你说得多么有理,多么动听,听众也不容易认同你,而谦虚和低调却总是建立友善和赢得依赖的良方。

不过,不要误以为保持低调是向听众大段地道歉。你是否听过有人用下列方法开始:“两个星期以前领导才告诉我要我代表单位做这个讲话,在这之前我一点都不知道。后来我又要到南方去出差,原来计划准备这篇讲话的时间也没有了。在回来的途中,我在火车上着了凉,所以我担心今天的发言一定讲不好!其实我这人不太会讲话,但是……”听众对这种方式的开场白会感到厌烦,他们会奇怪,发言人怎么不言归正传或干脆闭嘴。如果讲话人身体不适,就会对讲话质量有所影响,那么以生病为理由取消讲话是相当合理的。为了听众着想,发言也应该取消。

如果你因为特殊原因迟到了,那也只需简单向听众说明,有礼貌地表示歉意即可,然后立刻开始讲话。有一次,我听北京广播学院的老师王明军先生讲课,他对影视配音非常有研究。那一天,他晚了10分钟才到。原来,他的车在路上坏了,试了两次,修不好,他就把车留在原地,马上打车赶了过来。为此,上课从不迟到的他,这次迟到了10分钟。他感到非常抱歉,但只是向大家简单地说明了迟到原因,表示了歉意之后,便立刻开始上课。我觉得他处理的方式非常好。他很清楚大家想听的是他的课,而不是他的道歉。既然来晚了,最重要的就是别再耽误时间,马上讲课。

所以,道歉通常是在浪费听众的时间。而我所说的保持低调是你表现出对听众尊重的态度,就像演员上下台时向听众鞠躬一样,它所代表的含义是:“我讲的如有不对之处,请多包涵。”有这个分寸就够了。过分道歉就成了为自己说话,而不像保持低调是为了尊重听众而说话。为自己说话是很难与听众形成沟通的。
让听众变成你的合作者

第二,听众参与。

在我们的一次训练课上,学员霍超给大家介绍防治办公疲劳综合症的方法。其中有一个方法叫背拉,是用双手在背后一起上下拉动。他先演示了一下这个动作,让大家看清楚。接下来,他让大家一起来做一遍。这一做,班上的气氛活跃起来,大家纷纷把手放到背后去尝试。试了之后,有人说,两只手拉不到一起,有人说,确实感觉很不错,台上台下已融为一体。这是让听众参与的一种做法。

当然,你也可以挑选个别听众来协助你展示讲话中的某个意思,这样听众的注意力便会显著提升。因为你选的虽然是个别听众,但其他人会觉得此人就是他们的代表,通过角色置换,自然会被你带入这种“表演”之中,所以,他们对你说的事会更加敏锐,就更容易接受了。这就是请听众参与的做法,虽是小小的技巧,但这个技巧却可以推倒讲话人与听众之间隔着的无形的墙。

用提问的方式可以牢牢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引起听众的关注和思考,也会形成很好的沟通状态。无论你是提出问题让听众回答,还是采取自问自答的形式,都会让你很有对象感,感觉更像在和听众交谈。

学员张新生是北京一家食品公司的经理,他介绍麦当劳连锁经营方式的讲话是这样的:

我想问大家一下,谁到麦当劳吃过饭?(等听众回答)好,基本上都去过。那么大家知道吗,麦当劳在世界上平均每2个小时就建一个店,而且麦当劳的质量好,标准又非常统一,每个店几乎是一样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停顿)因为它采取的是连锁经营的形式。那么什么是连锁经营的形式?简单地说,就是把工业化生产原理运用到连锁企业经营当中。什么是工业化生产形式呢?就是由工厂来生产。比如,咱们穿的衣服,几乎都是买的成衣,都是在加工厂加工出来的,而不是在一个小的服装加工部加工出来的。为什么要在加工厂加工出来?因为加工厂能够把复杂的衣服分解成无数个细小的单元,由专业的设计人员去设计服饰、样品,由专业的人员去裁剪,由专业的机工轧每个部位,由专业的人员锁眼,专业人员进行熨烫,这样就能保证衣服能以最低廉的价格、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品质、统一的标准加工出来。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麦当劳不是建出来的,而是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这样才能够保证麦当劳快餐连锁店建店的速度最快,质量最好,标准统一。这就是麦当劳能够在世界上大行其道,每2个小时建一家店,保证它的品质,保证它的标准的最根本的原因。

这篇简短的讲话用时不到2分钟,张新生却穿插了5个问句。由于这些问句的导引,他的讲话意图好像呈现出了一条线,层层深入,引领着听众跟着他的思路走,把他要说的问题讲得清清楚楚。而且更为有效的是,这种提问的方式创造出了他与台下听众专心交流的感觉,非常亲切、特别自然,也很容易让听众与他形成共鸣,达到了很好的沟通目的。所以,为了达成有效的沟通,不妨在讲话中设计几个有力的提问,这将大大增加讲话的沟通指数。

让听众帮助你解决问题,也是请听众参与的一个直接方法。波西·怀汀是《如何在讲演和写作中加入幽默》的作者,他在该书中对于请听众参与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他建议,不妨让听众针对某些论点来表决,或邀请他们帮你解决某个问题。他说:“要知道,演讲和背诵不同——演讲是用来得到听众的反应的——要让听众变成整个事件的参与者。”让听众变成“参与者”,你和听众就成为合作伙伴,而不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对立关系了。这种转换角色的方法真是太妙了,不是吗?
巧用名字的沟通方法

第三,提及名字。

如果在讲话中能提到部分听众的名字,也是增强沟通的好办法。

学员刘海龙在结业课上是这样发言的:

“……我在学习上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得到了很多素材。大家讲的许多小故事,我的印象都特别深。像上次班长陈诚说钱塘江的大潮,浪有十多米高,结果八月十五那天的新闻我就特别注意了一下,以前我不会注意这些事。现在我走在天桥上,看到卖报纸的人,就会像陆欣一样对卖报的人特别关注。上次听了吴玮的讲话,我就想我的孩子教育问题,怎么跟孩子的老师搞好关系。虽然我还没结婚,没孩子,但是未雨绸缪。包括孟云说的牙刷不要放在浴室,要放在客厅等,都让我非常受益。”

伴随着刘海龙幽默、风趣的语言,全班笑声不断,被提到名字的同学更有深受重视之感。我想,这几位同学此时已成为刘海龙的同盟了。

最近有一次给一个新闻单位党校的学员培训,发现有一位女学员总是跟我唱反调,我说出什么新观点,她就会在下面接话,很有点不服的意思。

怎么解决她的对立呢?恰巧,培训现场每位学员的桌子上都有桌牌,上面有她的名字。这太好了,在讲下一个问题的时候,我冷不丁叫出她的名字:“李萍,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显然,她没有料到我会叫她,愣了一下之后,她简单地说了自己的看法。我对她说得有道理的地方表示了认可。之后,我在讲另一个问题的时候又一次提到了她的名字:“就像李萍刚才提出的……”我发现,在我两次提到她的名字之后,她再也不出声了,听课变得积极配合。

事后组织者告诉我,我所面临的这些学员中有几位是身经百战的老记者,什么大人物、大场面都经历过,所以有点瞧不上别人。

其实,很多时候你遇到的反对,并不一定真的是对你的观点不认同,只是通过这种方式,变相地要大家对他关注和重视而已。所以,当你能叫出他的名字时,他就感觉到了你的关注和重视。你满足了他的需要,他反过来就会满足你的需要,变得服从和配合。简单地说就是:你认同他,他就会认同你。

戴尔·卡耐基先生在他享誉全球的《人性的弱点》书中提到:一个人的名字对于属于他的人来说,是最动听、最悦耳的声音。每个人都最在乎别人对他的重视和肯定,叫出他的名字,就代表你注意到了他的存在,就会改善你和他陌生的关系,认同与沟通就有了基础,变得容易了。因此只要可能,提几个听众的名字。

但这个方法同样也有适可而止的原则,如果提到现场所有人的名字,结果就是一场悲剧。我见过一位学员几乎报出了全班所有人的名字,就好像是在证明他的记忆力很棒一样。

“你们”可不是好说的

第四,不说你们。

很多讲话不成功的原因只是因为讲话人不小心用到“你们”这个词,结果造成了他和听众之间的隔阂。用“你们”,除了把自己排除在听众这个群体之外,还给别人一种居高临下、教训别人的印象。所以除非职位特别高的领导对下属的讲话,一般情况下的讲话是绝不能用“你们”这个词的。

那要是想表达“你们”这样的意思怎么办呢?有一种方法是把“你们”说成“你”。比如“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可以说成:“你想过这个问题吗?”就好像是专心致志地在和听众谈话,会使听众的注意力增加一倍。
有一位化学家在讲解硫酸时说:

硫酸和我们日常生活很多方面都有关系。如果没有硫酸,你的汽车将无法行驶,你必须像古时候那样骑马或驾驶马车,因为在提炼煤油及汽油时,必须广泛应用到硫酸。不管是照亮你办公室的电灯,或是照亮你餐桌的灯光,或是在夜晚引导你上床的小灯,这一切如果没有硫酸,即将成为不可能。

……你早上起床后,转开水龙头放水洗澡。你转的是一种镍质水龙头,在其制造过程中,也少不了要使用硫酸。在制造你的搪瓷浴缸时也需要用到硫酸。你使用的肥皂也可能是用油脂加上硫酸处理而制成的……在你还没有和你的毛巾打交道之前它就已经和硫酸打过交道了。你使用的毛梳子上的梳毛也需要硫酸处理,你那把赛璐珞材质的梳子,如果没有硫酸,一定制造不出来。

……就像这样,在一整天当中,在每一方面,它都会影响到你。不管你到哪儿去,都无法逃过它的影响力。没有了它,我们不但打不了仗,也过不了和平生活。因此,这种对人类重要而又基本的硫酸,实在不应该被一般民众完全忽视……但很不幸的是,事实却是如此。

这位化学家巧妙地使用“你”,把听众置入到他的讲话中,维持了听众高度的兴趣。

不过,用“你”这个词,有时还是会制造分裂。这时最好用“我们”或“大家”。

比如,“你会从电视上看到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你知道使领馆工作人员所做的工作吗?”这句话可以说成:“我们都会从电视上看到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大家知道使领馆工作人员所做的工作吗?”用“我们”和“大家”是不是显得更亲切,更平易呢?如此才能更好地与听众形成沟通的状态。

人为什么要难得糊涂?

第五,假装糊涂。

我在讲课的时候,有时会故意犯点小错误,比如忘记了一个要讲到的名人的名字让听众来提示我。你会发现当听众被要求这么做的时候,他们会非常乐意,而且会很享受对你的提示。我称这种明知故错的沟通做法叫假装糊涂。

为什么在讲话的时候,可以假装糊涂呢?

我在前面提过做人应该有三种方式:“认真”、“不认真”、“既认真又不认真”三种方式,我在这里详细解释一下。

第一种做人方式是认真,形象地说就是瞪大双眼做人。认真是需要的。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在重要的十字路口,在重大的原则问题上就需要认真,这时一点都不能马虎。但人不能事事如此,如果一直保持这种状态,人就会太累了,会付出身体或其他方面的巨大代价,就好像一个人天天瞪大双眼一刻不休息,会累得受不了。

凡事认真的人,不但自己很累,还会让身边的人跟着累,而且什么事都较真还会伤害到与别人的宝贵感情。

有一位老太太因为美国世贸大楼被恐怖分子撞毁而与老先生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老太太担心在纽约的女儿会受伤,痛斥恐怖分子的行径,但老先生不乐意:“美国就是太霸道,才会被暗算,是咎由自取,不能怪别人,撞得对。”“你女儿还在纽约,你也不管,还竟然说人撞得对!”“就是对!”“就是不对!”“就是对!”两人吵了起来,结果老先生心脏病发作,被送进医院抢救。

抢救过来之后,老先生还不依不饶。这回老太太话变了:“你说得对!”这样就吵不起来了。老太太怎么不和老先生吵了?因为老太太知道,再吵下去,老先生就没命了,那才是大大的不对,她终于想明白了,不和老伴较真了。

所以很多时候,在很多事情上我们不需要那么认真,尤其是在和家人的相处上,没有那么多对错,不要事事较真。所以我提出:家是个不能讲理的地方,别太认真,一讲理就伤感情。在家里不要讲“理”,而要讲“情”。

这就是做人的第二种方式:不认真。形象地说就是闭上双眼。在非原则问题上,就应该不认真。有些人在和朋友打牌娱乐的时候会为了出错一张牌而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大家本来是玩,这么认真没必要,生活中很多时候是不需要认真的。

第三种做人的方式是:既认真又不认真,形象地说就是睁一眼,闭一眼。这好像有点矛盾。我们怎么能这样呢?事情要么对,要么错,怎么能有中间状态呢?自古不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吗?其实你想想,忠孝真就不能兼顾吗?忠孝兼顾虽不如完全的忠把忠做得那么好,也不如完全的孝把孝做得那么尽善尽美,但很多情况下,大部分人不就是两头兼顾吗?所以事物并不是只有两极的状态,还有大量的中间状态存在。

古人说“难得糊涂”,就是明明知道,但假装糊涂,不就是介于聪明和糊涂之间的状态吗?古人认为人能做到这一点,那是很高明的做法,是很难得的。

做人方式有三种:认真、不认真、既认真又不认真。三种方式循环变化,才能让人拥有活力,才能得到别人喜爱。可惜我们目前的教育只教给人一种方式:认真。

因此在讲话时也应该考虑到三种方式。聪明认真是必要的,糊涂不认真也会有,而既认真又不认真的娱乐态度更有必要。装装糊涂是完全可以的,只不过,在当众讲话的时候装糊涂不能太多,在一次讲话中最多不能超过三次,否则,你就真被听众认为是糊涂蛋啦。
最后,我们要关注一下我们在台上的表现了!

对于在台上的表现,我们每位讲话者都非常期待,谁不希望自己在台上有出色的表现呢?前面讲的那么多内容,都是为了在那一刻让我们大放光彩。于是有的人就开始追求让自己能有完美表现的技术了:站姿、手势、表情、发声、停顿、重音……呵,举止优雅,声情并茂,一切都完美极了,实在是太好了。可是这么想你就错了。

台上表现要学猫

关于讲话时的姿态,在《语言的突破》中卡耐基先生描述他上大学时学习手势的那一幕让我难以忘怀:

“一位学院院长亲自教授大家手势。他让大家起立,两臂轻垂在身体两侧,手掌朝后,手指屈起一半,大拇指轻触大腿。他训练大家,把手臂举起,画出优美的弧线,让手腕优雅地转动,接着将食指张开,然后是中指,最后是小指。当这整套以合乎美学的装饰性动作完成之后,手臂要沿着刚才的弧线,再次停在双腿的两侧。”

卡耐基先生后来评价,他学习的这套手势呆板、做作,不仅不合情理,而且不切实际。可那位院长还觉得他教的这一套是别的地方所学不到的。

现在有些训练演讲手式的方法,用“切菜”和“炒菜”两种手势来训练别人。表示有力就“切菜”、表示陈述就“炒菜”。手势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学来吗?手势就像每个人的牙刷,是个人专属的东西,每个人的手势都是他个性的表现,用“切菜”和“炒菜”两个简单动作是无法替代的。

手势重要不重要呢?手势、动作、表情,有人称它们为肢体语言,可以直接产生视觉效果,传达信息。从科学实验中发现,由眼睛通往脑部的神经比由耳朵通往脑部的神经多得多,眼睛对外界的注意力是耳朵对外界注意力的25倍,所以传递信息时要给听众更多视觉上的刺激。讲话时的手势、动作、表情都是直接产生视觉感受的手段,加强手势与表情会让讲话更富动感和活力,甚至可以直接表达出意思,哑语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且,在台上做手势、动作、表情还要来得更夸张一些,原因就和立在楼顶上的雕像为什么要做得大一些是一样的道理。楼顶上的雕像只有做得比真人大,从下面看起来,才会和真人一般大小。台上的表现,同样也要夸张一些,表现出来才更自然,要不然,听众会觉得你的手势不够有力。

虽然手势、表情对表达很重要,但大家千万不能为了要表现它们而刻意去做,因为手势、表情都是人情绪流露时的自然表现,可不是刻意做出来的,只有平时从自己的内心感觉和手势配合上去培养,讲话时多运用手势,等到面向听众时才能有自然的表现。

关于眼神如何处理,我听过一些训练方法,包括让大家用“田”字或“井”字的结构来走眼神的路线。我不知道,如果真这么走,我们的眼神是不是真的会“走神”。

关于手势、眼神、姿态、声音等这一切,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来听一听卡耐基先生的一段特别精彩的讲解:

“事实是当你面对听众时,应该忘记你的音调、呼吸、手势、姿态,以及应该在哪里强调。除了想到你该说什么之外,其他都应该一概不想。猫要去抓老鼠的时候,它不会左顾右盼地说:‘我不知道我的尾巴摆的姿势好不好?我站的姿势对不对?我的面部表情怎么样?’它根本不会想到这些。它只要专心一意地要去抓那只老鼠,自然就不可能会站错姿势,它的表情自然也不会出错。因此,如果你集中兴趣于你的听众以及你所要说的话,你根本就忘记了你自己,你的姿势、声音等也就不会错。”
如果我们在讲话时不从内心求感受,不关心要讲的内容,只关注外在的表现形态,只想着要表现的形象,我们就已经出局了。

完美的演讲是这样

关于姿态,我每次在讲课之前只对自己提醒一点:挺起胸。

为什么我认为挺胸很重要呢?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自己的腰直起来。这个挺直腰的答案你一定觉得很有趣。

人类的进化,是从四肢爬行进化而来的。一开始我们四肢着地爬行,随着进化的推进,前面的两肢逐渐离地,最后完全脱离地面变成了手,人就站立起来了,所以能站起来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革命。毛泽东主席在

1949年中国人民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的开幕辞中,

就用“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来形容革命成功。现在,大猩猩等类人猿还不能完全站立,而人类已经进化到完全直立了,所以人站得直就显示你进化得好!大家觉得我在开玩笑,其实真的是这个道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一个人挺起腰板就美,躬腰驼背就不美,就是因为一个代表进化,一个代表未进化或退化。不信,我们看看老年人,因为老了生命出现衰退,所以腰又弯下去,直不起来了。

因此,在讲话前只需提示一下你的腰就可以了,而且最好平时就养成挺胸抬头、直腰收腹的习惯。

卢瑟·古利克在《有效率的生活》一书中说:“每10个人当中,找不到一个能使自己保持最佳姿态的人……你一定要把脖子紧紧贴住衣领。”他建议人们每天从事以下练习:“缓缓地吸气,但要尽量用力。在这同时,把颈部紧紧贴住衣领。即使以很夸张的动作,也不会有害。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直接介于两肩之中的背部能挺直。这也会使胸部加厚。”

多做这样的练习,当你站在听众面前的时候,就会自然地挺起胸膛,腰背笔直。

而真正讲起话后,一切就像猫抓老鼠一样,要把自己忘了,把腰也忘了,这就是最佳的讲话状态。

卡耐基先生说:你想看看完美的演讲是什么样吗?可以教给你一个方法。你走到大街上,看到迎面走来一个人,当你确认你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你的时候,你一拳将他打倒,等他爬起来,你会发现他会给你一段完美的演讲。而且你会发现,你所遇到的每个人都能做到,屡试不爽,不信你就试试。

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在忘我的情况之下,会有最完美的表现。所以,当众讲话第六大原则“完美表现”也就是“忘我表现”。

到这里,当众讲话的理论部分就告一段落了。从理论看,学习当众讲话不是很困难吧?不需要你费劲地考虑修辞、逻辑,也不需要写讲稿,还不用学习手势、眼神和表情,以及在台上如何表现,你只需把平时积累的知识做好具体化的处理,理出条理,找到感受,站到台上忘我表达就可以了。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把握当众表达的六大原则,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从此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