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自我管理(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50:50

第二章 个体常犯的知觉捷径

一、晕轮效应:

当我们以个体的某一种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或外貌为基础,而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关云的忠义特点,掩盖了个性狂妄,导致大意失荆州。

诸葛亮如何看待魏延,后脑有凸骨,日后必反。

 

晕轮效应不是随意会发生的。以下几种情况比较容易发生:

       当被知觉的特质在行为界定十分模糊时

       当这些特质隐含着道德意义时;

       当知觉者根据有限的经历来判断特质时;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期望而使"雕像"变成"美少女"的例子也不鲜见。

         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三、投 射 效 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四、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相爱很深,但由于两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里其它成员的认可,双方的家长百般阻挠。然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而死。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意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俎代庖,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的不断上演。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我国民间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因此,婚外恋如果受到干涉,双方反而相爱越深,恨不得天天厮守在一起才好,然而,真正一旦与自己婚外恋的情人如愿以偿,生活在一起,又会觉得情人也不过如此,妻子或许还好一些。  

 

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一见钟情

 

六、定 势 效 应

 

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文章开头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定势错位的表现及其危害

1.道德定势错位。例如

(1)先进与落后的错位。在现在一些人来看,落后并不可耻,先进并不光荣。雷峰成为不会赚钱、拙于心计的代称,而那些斤斤计较、得寸进尺的人,反而被视为有本领、能干、有经济头脑。

(2)文明与愚昧错位。

举止文明被视为装腔作势,满口粗话被视为壮士豪杰。某些山寨乡村,将学校改为庙堂。

(3)勤俭与奢侈错位。

勤俭现被部分人视为“小农经济思想”,奢侈却被公认为有派头、有气派。

(4)正义与邪恶错位。

路见不平,挺身而出成为“傻冒”,歹徒行凶,观者众多却无人相制止的现象屡有发生。

(5)自尊与自贱的错位。

某些人从事卖淫嫖娼的行为,分明是见利忘义自贱行为,而当事人偏视为自尊。

2.心理定势错位。

心理定势错位是指心理活动准备状态的错位。有以下表现:

(1)需求错位。例如将贪婪地向社会索取视为合理的需求。

(2)动机错位。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个体对事物发展本身感兴趣;外部动机是个体对事物以外的因素(如报酬、晋升、条件)感兴趣,一般认为内部动机的作用大于外部动机。然而有些人却正相反。

(3)态度错位。态度是指情感与认知、意向之间的不协调。

(4)价值观的错位。

3.行为错位。

行为错位有以下表现:

(1)虐待与互虐。有些专以捉弄他人为乐,这是一种以折损他人满足自己的倒错行为。

(2)痞化行为。当前社会上有一定数量的人表现出一种蛮横不讲理、称王称霸的痞化行为。

(3)依赖性求援。这是一种懒汉心理,对部门、单位、个人的困难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而是一味依赖国家、集体、他人。

错位的行为还有许多。定势错位的危害极大,对个人而言,可能会导致信念丧失、心灵空虚、斤斤斤计较、算计他人、不思上进,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人际关系而言,会导致人际间的不信任、磨擦与冲突,酿成家庭、邻里及同事间的感情悲剧;从社会来看,它与社会风气的败坏、社会公道的衰退紧密相关。

定势错位的自我调适。

1.要定位于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要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

3.对已有的错位定势可以采取系脱敏法去纠正。即从最小的倒错纠正做起。

 

七、刻 板 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过度理由效应

作为学生,你们会想,我父母应该怎样!我告诉大家,这世界本来就没有公平,只有你努力才能获得公平。我经常讲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应该和不应该的事。没有人帮助才叫正常,有人帮助,是上帝在恩赐你!

 

八、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1974)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

(1)自身的能力;(2)所付出的努力程度;(3)任务的难度;(4)运气的好坏

其中,能力和努力两种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韦纳又按“稳定性”维度对四种原因进行了划分: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的,在各种情境中变化很大。他认为“内外控制点”(即内外因素)和“稳定性”这两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对一个人成就动机的产生和质量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稳定性”维度对以后类似情境中是否成功的期望或预测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某人将在某项任务上的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他的能力很强或这项任务对他很容易,他自然会期望自己在以后类似情境中继续成功。如果成功被归因于随情境变化而变化的不稳定原因,如工作努力或运气不错,显然对下一次成功就不那么有把握了。相反,对某项任务上的失败,如果归因于个人难以改变的稳定原因,如能力太差或任务太难,对以后类似的任务显然也会作失败的打算;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如运

正确归因。

1)对于自己:

2)对于下属

需要全面分析,如果是新手,多鼓励,找外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