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建者”吗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03:53

●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建者”吗?


  在对曾国藩的研究中,有人称曾氏为“农家子弟”、“湘军的创建者”、“湘军的最高统帅”……《真相录》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曾国藩是有水田100多亩、山林和屋宇多处的乡绅曾星冈的孙子,是教私塾一辈子的秀才曾麟书的儿子,与“农家”沾不上边。说他是“农村子弟”是可以的,但一字之差,谬以千里。《真相录》又说明,湘军的最初创建者是江忠源、罗泽南等。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江忠源率团练镇压了家乡瑶民雷再浩起义,比曾国藩咸丰二年底出办团练,早了五年多;江忠源率勇出征外省在咸丰元年,比曾国藩咸丰四年才组成一支团练,早了两年多。而且,曾氏亲自建成和率领的陆营于咸丰六、七年在江西战场上完全被太平军“消化”了,水师也早已分成内湖、外江两支,无法联系,不能发挥多大作用。


  “湘军”,是一个军事集团,泛指以湘人为主要头目,以湘人为主要练勇的部队。内部派系林立,从来没有统一指挥,统一号令,统一营制,统一饷源,是靠“呼朋引类”,以地缘、血缘为纽带而拼凑成的,“其将死,其兵散”,因而内部矛盾重重。《真相录》指出,咸丰三年曾国藩在湖南初办团练时,连同是湘乡人的罗泽南也调动和指挥不了;即使在他任两江总督,权力达到顶峰的时候,也调动和指挥不了胡林翼、李续宜湖北的湘军,调动和指挥不了左宗棠闽、浙的湘军,调动和指挥不了骆兼章、刘蓉川、陕的湘军,调动和指挥不了刘长佑两广、云、贵的湘军。所以说,曾氏为湘军最高统帅,是不符合史实的。


  ●曾国藩是“最优秀的成功者”吗?


  有人认为,“最优秀的成功者”。对此,《真相录》一书进行了辨析。作者在书中统计道:曾国藩自道光十八年(1838年)四月中进士开始,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去世,共从政44年差两个月,而用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时间达15年,占从政时间的44%,这尚未计算他为湘、淮军接济军械、粮饷等间接与农民起义军作对的时间。就是说,曾国藩一生的最大“事功”、“最优秀的成功”,便是镇压农民运动的成功了。1926年3月28日,毛泽东写道:“太平天国洪秀全号召广西一班失业农民起来革命,大有社会革命的意义,孙总理也很佩服他。”“打倒太平天国出力最多的是曾国藩”,曾国藩的这种“成功”,不是很可悲的吗?


  的确,曾国藩重视个人修身,治家有术,教子有方,有许多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他强调一个人的大节与小节,认为,父母死,不守孝三年,而墨绖从戎,“斯关大节”,“终身不得为完人”。可是,“亟功名”(章太炎评语)的曾国藩于咸丰二年底和咸丰八年六月,都于热孝在身之际“墨绖从戎”了,按他自己的话是,“大节一亏,终身不得为完人”了。《真相录》认为,在外族入侵的危机时刻,站在哪一方,这是大节;破坏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大节”……这与曾国藩的“大节”则完全不同,所以,曾国藩并不是“完人”。这是由人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每个人都不“完人”,曾国藩也是如此。


  ●曾国藩是“现代化的开拓者”吗?


  曾国藩晚年的确从“剿发逆,勤远略”的目的出发,由仿制洋炮洋船开始,购买西方机器设备,搞翻译,逐渐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派生员出国学习,开后来的洋务运动先声。后人不会忘记他的功绩。然而,近来有人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的“开拓者”,这种美化有点誉之过度。林则徐在广州组织人翻译外文书刊,成《四洲志》,比曾氏搞翻译早了二十五六年;魏源的《海国图志》设想在广东虎山建造船厂和火器局,比曾氏于咸丰十一年在奏折中建议仿制洋船早了十八九年。他的政敌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兴器皿技艺”、“兴舟楫之利”、制轮船造火车在咸丰九年,比曾氏办洋务也早了六年。此为一。二,曾国藩的洋务思想,也比同时期的人落后。他办洋务,只限于枪、炮、船等“器”和制器之器;介绍西洋文化,只限于光、电、声、化等格致之学。《资政新篇》的眼光则更宽广些,提出各种机器“任乎智者自创”,且规定“首创至巧者,自专其利”,鼓励“招民探取”矿物,或设邮局、办医院、兴学校,又规定“有争斗抢夺他人之先者,准总领及地方官严办”,保护私有财产,并涉及立乡官,“司工商水陆关税”的经济制度。比曾氏大16岁的徐继畲和比曾氏大17岁的魏源,在他们的著作中,更介绍了意大利、瑞士、英、美等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曾国藩所处的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已相当发达,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中国虽然由闭关锁国的状态逐渐走向了世界市场,但是,如何不被侵略者任意宰割,自立自强,使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已是时代的强烈呼声,中国历史的必然道路。可是,曾国藩对此却着力不多。因此,很难说曾国藩是站在当时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前沿,而成为现代化道路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