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旗军创建者 刘永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2:38:10

黑旗军创建者   刘永福

刘永福(1837年—1917年),字渊亭,汉族,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祖籍博白东平, 清朝时的军事人物,原是反清的黑旗军将领,1883年率黑旗军参加中法战争,屡次大败法军。甲午战争后,奉命赴台抗日,但最终失败。

民族英雄

黑旗将领

  刘永福父亲系土生土长的博白人,后因饥荒携全家迁徙到防城。早年当过水手。咸丰七年(1857年)后,先后参加郑三、吴亚忠领导的反清起义军,以七星黑旗为军旗,称黑旗军。在滇桂边境组织地方武装反抗清军。后失利,1865年,率三百人被迫进入越南保胜地区,开山设寨辟田屯兵。黑旗军历廿年,增至数千人。同治六年(1867年),清军进攻吴亚忠的黑旗军,次年刘永福率余部三百余人进驻保胜(今越南老街),屯垦安民。队伍很快发展到两千余人,由于军纪严明,深受当地群众拥护。

中法战争

  同治十二年,法国侵略军进攻越南河内等地,他应越方要求,率黑旗军与越军联合作战  

,在河内西郊大败法军,斩法军首领安邺上尉等数百人,乘胜收复河内。次年,越南国王授予他三宣副提督之职,让他管理宣化、兴化、山西三省。  光绪九年(1883年),法军占领越北南定省,企图进犯广西。刘永福率兵三千在河内城西纸桥一带同法军激战,黑旗军大胜,毙法军司令李维业以下数百人。越南国王封刘永福一等义勇男爵,任三宣提督。同治十年,法国侵略军五千余人大举进攻越南,占领红河三角洲,后又进攻台湾基隆港。 清廷被迫向法国宣战,授予刘永福记名提督的官衔。刘永福率黑旗军同清军联合向法军进攻,包围宣光,至次年三月伏击法国援军,接着又在临洮大败法军,收复广威。与此同时,老将冯子材也在镇南关(今友谊关)重创法军,从根本上扭转了战争形势,迫使挑起战争的法国费理内阁倒台。就在中国军队打了胜仗时,清廷却下令停战,同法国签订条约,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十一年冬,刘永福率黑旗军将士3000人回国,清廷下令裁减,只剩下1200人,次年又逐渐裁减至300人。

赴台抗日

  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刘永福奉命率黑旗军两个营赴台湾,帮办台湾防务。二十一年,清廷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士绅为抵抗日本统治而成立台湾民主国,刘永福任大将军一职。5月29日,日军在澳底登陆,爆发乙未战争。6月4日,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嵩逃往厦门之后,民众拥护当时驻防台南的刘永福接任总统,但刘永福并未接受,对外仍称帮办。台南士绅设议会,刘永福发行钞票,筹军饷,但由于由于清政府封锁大陆与台湾的交通,断绝一切支援,所 以向张之洞等人求援,未获支持,派遣使节告急并电中国沿海督抚乞助饷银,亦无人接应。面对台湾大部分地区逐渐陷入敌手,刘永福只能指挥黑旗军边战边退,步步设防,但最终弹尽粮绝而被迫与日军谈和,亦未成。刘永福率黑旗军留在台湾领导抗日。他驻守台南,与台湾抗日义勇军合作,在新竹、苗栗、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他在台湾同日军血战近五个月,拒绝日军劝降。但因清廷断绝援台,义军逐步退至台南,刘永福的部下大都战死。

无助而回

  九月,台南失陷。刘永福潜回大陆,从漳州到广州,一路上受到当地官民的热情迎送。 光绪二十八年,刘永福任广东碣石镇总兵。辛亥革命后,曾被推为广东民团总长。不久告老还乡。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将近 80岁的刘永福义愤填膺,要求重上战场。1917年1月,病卒,葬于惠州城内西湖畔。

刘永福防城故居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刘永福回国后,利用回乡省亲扫墓之机,在故地那良大坡村(中越边境)选地择吉日兴建住宅,经过一年多的施工,住宅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冬竣工落成。    

房屋占地面积约659.75平方米,建筑面积602.86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房屋宽32.5米,进深20.3米,两层砖瓦结构。共十二间,分上下座,上下座中央为厅,厅中央横梁左右刻有正楷:“全家吉庆”“金玉满堂”八个大字。上下座之间中央为天井,天井两则楼附房。  同年十一月,刘永福返钦州,购得板桂街莫姓旧宅,筹建晚年住宅“三宣堂”,决定于钦州定居,那良所建之房屋作为回乡省亲扫墓临时住所。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春,刘永福返那良省亲扫墓暂住后,返钦州(其母陈氏二品夫人之墓座落于那良镇楼村虎龙岭)。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钦州营建公馆,命名为“三宣堂”,以纪念他援越抗法的光荣历史。  

  

刘永福那良故居现为县级(原防城各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刘永福钦州市故居

  刘永福故居名“三宣堂”,位于钦州市板桂街10号(古称下南关)。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钦州市现存最宏伟、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占地面积22,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米,大小楼房119间。除主座外,有头门、二门、仓库、书房、伙房、佣人房、马房等一批附属建筑以及戏台、花园、菜圃、鱼塘、晒场等设施。头门临江向东,有醒目的“三宣堂”大字匾额。刘永福当年援越抗法有功,被越王封为“三宣提督”,主管越南宣光、兴化、山西三省军事。“三宣堂”的命名是为了纪念这段光荣历史。门两边的对联是:“枝栖古越,派衍彭城”。 进头门,经过30多米的龙眼飘香过道,便是一座两层楼房的二门。门顶上原来悬挂着“建威第”的金字大匾,配以“恩承北阙、春满南天”的对联。二门内是开阔的广场。广场南面是一个巨大的照壁,上书“卿云丽日”,字迹圆润秀雅。  主座在照壁北面,面阔三间,进深三座。前座门顶上有“钦赐花翎”的直匾,配以“天阶深雨露、庭砌长芝兰”的对联。门口高三米多,设二层门,外层是富有南方特色的“拖笼”,内层是几寸厚的格木板门,十分厚实。前座与中座之间是东西两花厅,西厅陈列有中央一级的党政军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的留名和墨宝,东厅陈列有前越南革命领导人黄文欢、英国驻华大使柯立文夫妇以及一些国际友人的题赠。两厅之间为天井。即有名的“拒贿庭”。据说中法战争结束后,刘永福从越南带回一件珍奇的战利品——被黑旗军击毙的法军首领李威利的头发。法国人知道后,专门派人携重金到三宣堂企图高价买走这撮头发。刘永福不为重金所动,就在这个庭院里对来者严词训斥,那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过了“拒贿庭”便是中厅。厅内壁画、木雕琳琅满目,内容有名山大川、亭台楼阁、奇花异草、彩凤仙鹤,还有牧童樵夫、仙翁神女、圣贤豪杰、武将文仕等,中厅左右是对称的二层楼房,西面是刘永福的卧室。家具中有个独脚小茶几,脚座为品字形排列的三个狗头狗爪。原来刘永福爱养狗的习性也反映在家具上。  后座为祖厅,是建筑群中最高的一座,叫“请缨堂”。这是当年刘永福反对“二十一条”,请缨抗日的地方。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刘永福听到这消息后,不禁义愤填膺,立即通知全体家人并家庭教师集中祖堂,“抗电北庭,请缨与战。”并表示,如果日本逞凶,他愿以七十九岁高龄的“老朽之躯”充当先锋,与敌决一死战。  后座陈列《中法战争历史文物展览》,展室10个,展出面积共1000多平方米,分中法战争概况,黑旗军(刘永福所部)的抗法斗争,萃军(冯子材所部)的抗法斗争等三个部分。主要展品有:大清光绪皇帝及越南嗣德帝赠刘永福父亲的诰封碑,刘永 与主座并列的一座占地1500平方米的谷仓,群众叫它“济民仓”。谷仓一排10间,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这是刘永福在灾年主座西侧尽头有一列平房,是刘永福的书房。

临终遗言

  1917年 刘永福临终遗言  予起迹田间,出治军旅,一生惟以忠君爱国为本。无论事越事清,皆本此赤心,以图报称。故临阵不畏死,居官不要钱,虽幸战绩颇著,上邀国恩,中越均授以提督之职,居武臣极地,亦可谓荣矣。然予心惕惕,终不以官爵为荣,只知捍卫社稷,不使外洋欺我中国为责任。此身虽老,热血常存。现今国事日危,外强虎视,若中政府不早定大计,任选贤将,练兵筹饷,振起纲维,各省督军不知和衷共济,竭力为国,以救危亡,因循坐误,内乱交作,蛮夷野性,必乘机入寇,割据瓜分,亡国奴隶,知所不免。吾今已矣,行将就木,恨不能起而再统师干,削平丑类,以强祖国。儿曹均已成立,各宜发奋为雄,抱定强种主义,投军报效,以竟予未了之志。倘为国用,自宜竭力驰躯,不惜以铁血铸山河,强大种族,以期臻于五大洲最强美之国。若不能见用于时,亦宜将于之遗嘱,遍告当轴名公,求其人告大总统,务以尊贤任能为急务。远小人,贱货色,严边防,慎取舍,旁求山林逸才,延揽智谋健将;惜民力以裕财源,养民气以威夷狄;集群策群力,以鞭笞天下,则天下之尚力者,自然入我范围而不敢抗。如是,则国基巩固,国势富强,吾虽死,九泉之下,亦将额首而颂太和。

名人评语

  “余自小即钦慕我国民族英雄黑旗刘永福!”——孙中山  “为数千年中华吐气”的“义勇奇男子。”——清·湖广总督张之洞  “将军英勇无比,堪称北圻之长城。”——越南·北圻督统黄佐炎  “刘永福“这些人的英勇气概实在是太神奇了!”——法国孤拔上将  刘永福“真乃高人一筹,诸统领莫及焉!”——清·直隶总督李鸿章  刘永福“为越南之保障,固中华之藩篱,其功亦伟矣!”——清·兵部尚书彭玉麟  “钦州渊亭,国之宿将!”——民国总统黎元洪

相关影视《台湾 1895》

故事概况

  :  《台湾·1895》通过聚焦中国近代史上标志性事件——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作为立体观察自1873年至1945年近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切片,再现了台湾被割让的历史全过程,讴歌了两岸同胞奋勇抗争的精神。导演以近乎白描的手法,从狂啸的枪口、炮口上,从历史条约的长卷里,将帝国主义列强弱肉强食的贪婪本性和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腐朽、崩溃的内因跃然荧屏。  导演韩刚介绍,该剧将逐个解密当年一些历史谜团,比如,刘永福的黑旗军为何被调往台湾?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为何中途离职?北洋重臣李鸿章为何保船避战?当时远东最大铁甲舰“镇远”、“定远”为何成为甲午海战的牺牲品?“该剧在剧本创作、导演拍摄、演员表演、史料镶嵌、特技运用、美术置景、服装道具等方方面面,都忠实贯彻了真实还原的原则。”他介绍,为了全景式地展现中国近代史中这段屈辱的历史,再现反侵略、反割台波澜壮阔的斗争场面,该片共塑造了一百多位真名实姓的人物。这些人物分为三个群体:侵略者、腐朽的统治者、反抗侵略的英雄。历史学家、研究台湾问题的学者参与了剧本的创作和讨论。编剧杨晓雄用一年多的时间翻阅了大量史料,多次到广西、广东、山东、福建等地采风考察,身患癌症的他,仍旧夜以继日地写作,在交付第三次修改稿后不久便辞世了。韩刚透露,这部剧采用了84段客观旁白以还原历史的真实,特别制做了120多分钟的特技,共近600多个镜头,利用高科技手段还原战争、海战等场景。  李雪健在接演李鸿章之前就和导演商讨如何演好这个历史人物;戏已开拍,为了让该剧更具可看性,他曾拍戏到午夜后又与导演推敲台词至深夜两点多。李雪健认为:“出演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既要有分量,又要掌握分寸。” 《台湾·1895》并不是潘虹第一次扮演慈禧,她表示不会把慈禧演得模式化。“慈禧是很腐败,拿海军军费来给自己的60大寿建颐和园,但这部剧不单要演出她怎样腐败,还要表现出她腐败的原因。”

剧情简介

  :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败,西方列强纷至沓来,他们贪婪地掠夺这个东方古国的资源与财富。与此同时,隔海相望的日本不再甘心于西方列强之后,也把觊觎的目光投向了贫弱落后的大清国,台湾岛成为了他们对华侵略的第一目标。  就在日本觊觎我台湾宝岛的同时,西方列强之一的法国已经付诸行动了。  1884年(光绪十年),法国欲吞越南,进而夺我西南。清廷畏于压力,准备放弃安南,撤回镇南关外军队。而出身天地会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为保桑梓,拒不听旨撤兵,率领子弟兵大破法军。  闲曹小官唐景崧久叹用武无地报国无门,自告奋勇,要求去安南冒险传旨。然而当他目睹黑旗军战绩后,热血沸腾,抛弃了撤军使命,与刘永福并肩战斗。并说服两广总督张之洞,争取了军饷军械。  一文一武同心协力,捷报频频。大捷谅山,力斩法军司令官安邺、李安国。  李鸿章怀有私心,匿捷不报,一意与法国媾和。朝廷上下不知安南真实情况,举棋难定。  法国败于安南,组成无畏舰队进攻福建马江,马江水师尽丧。法军进而封锁台湾海峡,夺取了澎湖列岛。并欲攻占基隆,欲以作为筹码,逼清廷就范。  退归林下的淮军老将刘铭传临危受命,毅然渡海。协调了在台湘淮各军,解除宿怨,同心对敌。使法军进退维谷。直至击毙法军总司令、海军中将孤拔,大获全胜。  陆战海战,两线皆捷。  然而,当国大臣李鸿章却匿捷不报,反而有意夸大法国实力,渲染失败论调。促使朝廷仓皇签下不平等条约。使这场中法战争“不败而败”。引起朝野扼腕,壮士长叹。  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处成为替罪羊,“全班斥退”。代以年青好勇的醇亲王。清廷接受左宗棠、张之洞等封疆大吏建议,台湾建省,并以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唐景崧因功升任台湾道,成为仅次于巡抚的行政首长。而刘永福则率领黑旗弟兄改编的官军,担任南澳岛总兵。  南澳岛地处汕头海外,正处于台湾海峡的“喇叭口”。是广东唯一的海岛县。总兵辖广东营和福建营两营,负责澎湖列岛的治安。南澳岛上留有戚继光、郑成功等先贤的遗迹。在清廷看来,这是苦差,又可防范刘永福的“反骨”。而刘永福却求仁得仁、以苦为乐。他与昔日战友唐景崧相约:你建台湾,我保台湾!  转眼十年。台湾已日新月异,百业俱兴。刘铭传却因老病而退仕回安徽故里。邵友濂继任。  此时,北方风云大变。日本野心毕露,侵占清朝属国朝鲜后,得寸进尺。海陆两路进攻中国。  身为直隶总督又兼北洋水师统帅的李鸿章一味保存实力,首鼠两端,把希望寄托于列强议和,终于使水师全军覆没。  日军兵临城下,清廷无奈,只得派邵友濂赴日求和,又被拒绝。李鸿章则以全权大臣前往马关,签订了屈辱的卖国条约《马关条约》。除赔兵费两万万两白银,并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全岛。  消息传来,群情激愤。台湾军民,誓死保台。  唐景崧正在继邵友濂代理台湾巡抚,举足轻重。由一介书生而为封疆大吏,更是弥足珍惜。他连连上书朝廷,要求收回成命。张之洞等大臣也极力进行外交斡旋,力保台湾。但是换来的只是朝廷每天的严旨申斥。“顾全大局,维持原议”。  刘铭传要求回台保台,泣血而死。  刘永福率军毅然渡台,“帮办台湾军务”。拥立唐景崧为总司令,反对割台,与日军决战。然而,这一对抗法的昔日战友,想法已经有别如天壤。唐景崧要保来之不易的官禄,只能唯朝命是从。他偷偷内渡,跑回大陆。而刘永福以疆土、百姓为重,不惧危命,团结台湾志士徐骧、林氏和广大同胞,坚决血战保台。他们寸土必争,处处为战,击毙了日本的阿部亲王......  台湾沦陷了,但台湾人民抗击日军的斗争延续多年。回归祖国的信念一如既往。